墟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81
颗粒名称: 墟市
分类号: F717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墟市点以销售粮食、棉花吸引外商。民国期间,涂家埠、艾城等集市日趋繁荣。建国后,涂家埠成为商业贸易中心,其他集市也日趋繁荣。集市交易形式包括牙纪参与和庙会等。1984年,集贸成交额占全县商品零售额4%。
关键词: 永修县 商业 商业网点 墟市

内容

墟市点 我县墟市以销售粮食、棉花吸引外商。据光绪乡土志记载:
  “县城(艾城)每逢收获季节,距城30里各农户,纷纷运棉、粮来镇销售,络绎不绝。
  涂家埠濒修河,扼修、潦河汇合处,西承柘林、白槎、虬滓;南汇马路口,为两路贸易枢纽,水运极称便利。粮食、棉花及土特产均以此为集散地,商业较艾城更为繁荣。
  虬津面临修河,邻县德安盛产豆,多来此销售。后,附近乡村多种棉花,对外商颇有吸引力。以成交粮食、棉花、红花籽、乌桕、豆麦为大宗。
  白槎襟修河,谷米为大宗,油菜籽次之,武宁、修水、南昌、新建等县贾客连樯而至。柴炭、布匹亦称丰饶。豆麦从虬津输入,商业繁盛仅次子涂家埠。
  柘林邻德安,扼修水、武宁交通要冲。小麦、泥豆相继从德安运至。客民垦种棉花,商业较前稍盛,交易以粮食、柴炭、棉花为主。
  河浒背山面河,为我县西路之尽处,市面无行户,远商稀至。以成交粮食、棉花、柴炭、菜籽为主。
  小河街以成交木料、草籽、豆类为大宗。客商木排由此出德安河口入鄱阳湖,市面虽不大,亦为东路商业之要津。”
  民国期间,涂家埠、艾城、白槎、马口、虬津、柘林为全县主要墟市点,成交以木材、粮食、棉花、红花籽为大宗。
  建国后,涂家埠一跃成商业贸易中心,艾城、马口、柘林、虬津、白槎等集市贸易点日趋繁荣。1977年全县墟市点增为10处,1984年,投资24万元,增建盖有顶棚的市场七处,面积为4,250平方米。同年底,全县共有集贸市场22处,以成交农副产品为主。
  交易形式 建国前,各集市贸易点均有牙纪,又称经纪人。有米牙纪、家禽、畜、柴炭牙纪之分。牙纪均备有秤、斗等衡器,把持集市,以居间人的身份,参与成交,收取4%至8%佣金。部分小量成交商品,如米、豆等则收取10%左右实物。蔬菜成交无收取佣金习惯。
  当集时间,各集市均不相同。涂家埠无习惯当集日。艾城、马口、柘林、小河分别以“二五八”、“三六九”、“一四七”为耕牛交易赶集日。每逢集日,牛贩或农民均赴集市买卖耕牛。行栈、粮商、贾客亦设庄收购粮食、棉花,交易颇为兴旺。抗日战争期间,永修沦陷,集市交易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集市恢复,但耕牛逢集习惯渐废。
  抗日战争前,艾城、白槎等地有举办“庙会”习惯。开集日,县内外农民、商贩均赶来参与交易,商品种类繁多。民国二十三年,艾城举办“庙会”,请戏班演戏招揽顾客,与会者达数千人,盛况空前,交易以万元计。
  建国后,当集仍为全县人民进行物资交流主要方式。
  1951年,集中牙纪,进行管理。取缔非法佣金。集市牙纪佣金降为4%。年底,涂家埠仔猪市场佣金降为2%。
  1952年于涂家埠上街头举办物资交流会一次,部分商业户参与交易,安排有京剧等文娱活动。
  1953年,木材、牛皮、粮食,经物资油料办公室登记批准,可以成交,牙纪废止。
  1979年,集贸成交额增加,约占全县商品零售额4%。
  1982年11月,涂家埠举办商品展销会。全县主要工商企业均参与交易,交易额达250万元左右。
  1984年,再次子涂家埠举办商品展销,成交额达200万元,上市商品有粮食、油脂,农村手工业产品、工业产品、蔬菜、土特产等。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