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商业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业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初永修县内商店以私营为主,涂家埠商业繁荣。随后,社会主义政策下进行私营商业改造,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兴起。国营商业逐步建立,如国营贸易公司、中国文化用品公司等。私营商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下逐步完成,个体商业及集体商业也有所发展。
关键词:
永修县
商业
商业网点
内容
商店
明、清至民国期间,我县商业经营全集中于白槎、艾城、虬津、马口、涂家埠、柘林等集镇。同治、光绪年间,全县商业户不满400户,其中粮行40户以上。商业经营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千分之三以下。据清光绪乡土志记载:本县明代有大小圩镇15处,清代减为8处。
民国二十三年,涂家埠有商业户245户,白槎88户,柘林45户,马口28户,虬津25户,易家河1户,河浒2户,全县共有商业网点434户。民国三十七年全县商业网点增为830户左右。
建国后1949年底,全县有国营商业户1户,机关办企业3户,私营商业户1,063户。1952年有国营企业4户,合作社1户。私营商业开业户增多,年底增为1,164户。
1955年,国营企业增为5户,合作社为10户,全县私营商业则减为727户。其中涂家埠342户,艾城51户,白槎63户,汀益11户,柘林34户,马口44户,吴城110户,滩溪27户,虬津45户(1954年,吴城划属我县。其商业户于1954年开始计入我县统计数字内)。
1957年全县计有工商户339户,城镇供应点382个,农村供应点55个,从业人员932人;国营商业8户,供销社包括分销店72个。商业网点开始下伸到农村。从此彻底改变了历史上商业集中于大集镇的经营方式。后虽经机构精简,私方人员下放等运动,下伸网点却有增无减。
1962年,全县共有商业人员1,335人。城镇网点81个;农村基层社15个,供销分社9个,购销点77个,生产队、大队代购代销点共402个,恢复合作商店32个,合作小组14个。虬津、张公渡、艾城、杨岭、西津、吴城、吉山、松门、长兴、淳湖、淦坊、仙洲,流岭、樊屯、马口、城山、罗亭、杨泗、滩溪、玲南、花桥、白槎、柘林、梅棠、桂棠、袍桐、沙田港、云山、焦冲、牛婆地、察溪、军山、马湾、松山、易家河、大屋、恒丰、塔下、牛头岭、洋房、里港等地均设有供销社或分销店、收购站。供销网点遍及农村每个角落。
1968年机构精简,商业人员大量下放,私营网点撤销殆尽。
1969年星火商店成立。1970年柘林电站商店成立。
1980年商业网点日益增多。全县共设城镇网点55个,794人;设农村网点19个,143人;国营商业归口领导企业网点22个,194人;县供销社系统有网点165个,947人;其中设县城网点17个,179人,设农村基层网点148个,768人。供销系统归口企业网点58个,249人。全县共有商业网点368个,2,327人,商业工作人员占全县总人口0.75%。另有代购代销点194个,个体商业116户。
1982年商业系统增设门市部及货亭12个,其中五金交电1个,石油零售门市部1个,食品门市部6个,百货门市部1个,综合商店3个。
1984年,商业网点增为2,597户。其中国营及供销系统商业328户,个体及集体企业2,269户。金县每百人有一商业网点。达到村村有商店,处处有供应。
墟市
墟市点 我县墟市以销售粮食、棉花吸引外商。据光绪乡土志记载:
“县城(艾城)每逢收获季节,距城30里各农户,纷纷运棉、粮来镇销售,络绎不绝。
涂家埠濒修河,扼修、潦河汇合处,西承柘林、白槎、虬滓;南汇马路口,为两路贸易枢纽,水运极称便利。粮食、棉花及土特产均以此为集散地,商业较艾城更为繁荣。
虬津面临修河,邻县德安盛产豆,多来此销售。后,附近乡村多种棉花,对外商颇有吸引力。以成交粮食、棉花、红花籽、乌桕、豆麦为大宗。
白槎襟修河,谷米为大宗,油菜籽次之,武宁、修水、南昌、新建等县贾客连樯而至。柴炭、布匹亦称丰饶。豆麦从虬津输入,商业繁盛仅次子涂家埠。
柘林邻德安,扼修水、武宁交通要冲。小麦、泥豆相继从德安运至。客民垦种棉花,商业较前稍盛,交易以粮食、柴炭、棉花为主。
河浒背山面河,为我县西路之尽处,市面无行户,远商稀至。以成交粮食、棉花、柴炭、菜籽为主。
小河街以成交木料、草籽、豆类为大宗。客商木排由此出德安河口入鄱阳湖,市面虽不大,亦为东路商业之要津。”
民国期间,涂家埠、艾城、白槎、马口、虬津、柘林为全县主要墟市点,成交以木材、粮食、棉花、红花籽为大宗。
建国后,涂家埠一跃成商业贸易中心,艾城、马口、柘林、虬津、白槎等集市贸易点日趋繁荣。1977年全县墟市点增为10处,1984年,投资24万元,增建盖有顶棚的市场七处,面积为4,250平方米。同年底,全县共有集贸市场22处,以成交农副产品为主。
交易形式 建国前,各集市贸易点均有牙纪,又称经纪人。有米牙纪、家禽、畜、柴炭牙纪之分。牙纪均备有秤、斗等衡器,把持集市,以居间人的身份,参与成交,收取4%至8%佣金。部分小量成交商品,如米、豆等则收取10%左右实物。蔬菜成交无收取佣金习惯。
当集时间,各集市均不相同。涂家埠无习惯当集日。艾城、马口、柘林、小河分别以“二五八”、“三六九”、“一四七”为耕牛交易赶集日。每逢集日,牛贩或农民均赴集市买卖耕牛。行栈、粮商、贾客亦设庄收购粮食、棉花,交易颇为兴旺。抗日战争期间,永修沦陷,集市交易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集市恢复,但耕牛逢集习惯渐废。
抗日战争前,艾城、白槎等地有举办“庙会”习惯。开集日,县内外农民、商贩均赶来参与交易,商品种类繁多。民国二十三年,艾城举办“庙会”,请戏班演戏招揽顾客,与会者达数千人,盛况空前,交易以万元计。
建国后,当集仍为全县人民进行物资交流主要方式。
1951年,集中牙纪,进行管理。取缔非法佣金。集市牙纪佣金降为4%。年底,涂家埠仔猪市场佣金降为2%。
1952年于涂家埠上街头举办物资交流会一次,部分商业户参与交易,安排有京剧等文娱活动。
1953年,木材、牛皮、粮食,经物资油料办公室登记批准,可以成交,牙纪废止。
1979年,集贸成交额增加,约占全县商品零售额4%。
1982年11月,涂家埠举办商品展销会。全县主要工商企业均参与交易,交易额达250万元左右。
1984年,再次子涂家埠举办商品展销,成交额达200万元,上市商品有粮食、油脂,农村手工业产品、工业产品、蔬菜、土特产等。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