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集体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73
颗粒名称:
集体商业
分类号:
F717.2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后,集体商业逐渐发展,供销合作社和合作商店成为主要形式。供销社经历了多次精简和改革,合作商店在70年代后逐步恢复并独立核算。80年代,合作店(组)及劳动服务公司发展迅速。
关键词:
永修县
商业
经济成分
集体商业
内容
建国前集体商业 民国期间,我县官商合营商业曾极盛一时。地方豪绅、官吏入股可不付给股金,仅以其政治势力为后盾,盈利仍按股份分给。这种特殊的商业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如涂家埠谦丰、恒之锯板厂均有地方豪绅、官吏的股份。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成立涂家埠区及艾城区联社。民国二十三年向华洋义赈会贷款1万元为资本。民国二十七年,日军进犯,业务遂停。
民国三十二年,在日伪统治区由维持会组织成立永修县联合社及各区镇合作社。
民国三十四年,日军投降。县政府以接收日伪遗留物资计值20万元为资本,成立县联社,建国后,解体。
供销合作社 建国初,我县开始建立和发展合作商业。1950年设立合作科。1951年由城乡人民群众集股成立县供销社。1952年相继成立基层供销社,社员股份增加到3万股,股金额4.8万元。1956年全县增设门市部55个,下伸农村分销店21个,全县供销系统共有干部、职工333人,发展社员3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24%,股金为6.7万元。
1957年机构精简,全县供销系统总人数减为283人,较原编制精简人员11.2%。
1958年增设分销店2个,并于南湖建淀粉加工厂1所,滩溪建松香厂1所,总产值达24万元。
1962年县供销社恢复生资、储运、日杂、农副产品等经理部、贸易货栈、轧花厂及16个单独核算的基层社。涂家埠、马口、白槎、吴城成立职工消费合作社,全县供销系统共有干部、职I603人。其中基层社438人,县直165人。社员入股达5.3万股(包括以前入股数),占应入股社员70%。同年,全县共设贸易货栈6所,加工作坊8所。10月,贸易货栈改为合作货栈,有职工140人。合作货栈受当地供销社领导,实行独立核算。
1964年设立云山供销社。1965年按经济区域设立供销社,按行政区域设立分社,以大卧为单位,建立代购代销点,简称双代点。营业员不脱离生产,待遇略高于生产队劳动计分。代销手续费按6%计算,代购则按5%支付。上项手续费均作为生产队收入,营业员以所得劳动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
1968年4月,基层供销合作社成立革命委员会。6月机构大合并,人员大精简。供销合作--、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全部过渡为国营商业。
1969年农村商业实行贫下中农管理,简称“贫管”,公社成立贫下中农管理会,分店或代购代销店成立“贫管”小组,行使监督管理商业职权。
1979年4月恢复永修县供销社。并下设外贸、日杂、生资、土产等四大公司及吴城、三角、九合、永兴、江益、马口、立新、燕坊、虬津、滩溪、江上、白槎、梅棠、柘林、云山、永丰、恒丰、八角岭等18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及军山分社。全县共有157个机构,干部、职工877人。
1980年全县共有机构156个,干部、职工共947人。其中基层供销社18个,分社及购销站 (组)130个,共768人。县城设土产、生资、日杂三公司。
1984年干部、职工共为817人。同年,增设棉麻公司。
合作商店及合作小组
1958年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简称合作店组)大撤并,人员精简。1962年恢复合作商店32个。本年底成立合作中心商店,人员再度精简0 1968年,合作商店改为国营公司门市部,撤销网点,部分从业人员下放农村。
1972年开始收回下放人员,合作商店逐步恢复,但不独立核算,为国营公司门市部。
1979年合作商店全面恢复,并独立核算。
1980年县城合作商店增至22户,农村集镇增至38户。1981年,合作店(组)进一步发展,1982年增为77户,1983年又增为103户。同年,教育局、商业局、水电局等为安排子女就业而成立的各种劳动服务公司相继开业。
1984年合作店(组)及各种劳动服务公司达143户,从业人员共540人。其中县以下55户,234人。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