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29
颗粒名称: 私营手工业
分类号: F426.899
页数: 2
页码: 178-17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永修县的私营手工业情况,包括泥木工、纺织工、篾工、制缆业、弹花工、食品业、缝纫工、金属工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的情况。
关键词: 永修县 工业 私营手工业

内容

私营手工业
  泥木工 民国时期(下同),本县泥木工大部分以农为主,农闲季节外出做工,多数承建住房。县西南山区盛产木材,木工颇多。
  纺织工 本县盛产棉花,纺织遂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从事者多为女性。纺织工具简陋,有木机、纺车之类。一般为自纺自织,称“土布”,布质粗糙,除自用外,仅少量出售。
  篾工 主要有屈竹篾工、斗笠篾工、普通篾工。屈竹篾工以制作竹摇床、睡椅、竹床、竹担架为主。分布在云山、司马、黄荆洞一带。斗笠篾工以制作斗笠为主,分布在罗亭(今南昌郊区)一带,产品销往南昌、安义、涂埠等地。普通篾工大部分来自高安、都昌、奉新等县。
  因涂家埠、吴城、白槎等地为竹木集散地,民国期间,制缆业曾一度兴盛。
  弹花工 以马口杨姓善操其业者居多,并以技艺精湛而负有盛名。技艺特点主要是弹花槌子上的功夫:槌子上有一个小口,棉花经弹打后,从小口处脱出,牵揭成一张张的薄小棉片,然后层层压紧,覆纱细密,松软平整。
  杨姓弹花始于清康熙年间,世代相传,遍布马口化里杨村为中心的7个杨姓村庄,其经营地点遍及永修、南昌等地,尤以南昌市为最多。弹花业一直为杨姓独家经营。其兴盛时期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南昌市杨姓专业弹花店铺就有76户。同年,南昌杨姓弹花工组成弹棉手工业会,并订有会规:翁不教婿,舅不传甥;本姓学徒需交3块银元作为会费等。由予杨姓弹花技艺精湛,向为客户所称道,收费亦为昂贵,头等师傅年收入可达240元银元。建国后,杨姓弹花业仍颇兴盛。
  食品业 本县传统经营的食品业,有糕点、油丐、糖、酒加工业等。民国期间,涂家埠、吴城、白槎、马口等集镇设有食品加工店坊。善操此业者多为客籍安义县人。
  缝纫工 俗称“裁缝”。散居各乡村,大多为男姓。工具仅剪刀、尺、针、火熨斗之类。以缝制民间便服为主。民国期间,涂家埠、艾城,吴城等集镇有少数缝纫店。
  金属工 有金、银、铜、铁、锡等工匠,其中以铁工匠较多,遍布各乡村,制作农具和生活用具。涂家埠、艾城、吴城、白槎等集镇有金、银小店铺,制作项圈、手镯、戒指等装饰品。燕山圣水堂附近有铜、锡匠数人。
  其它手工业作坊 民国期间,艾城、涂家埠、白槎、马口、吴城等集镇有少数手工业作坊、经营碾米、皮革等,拥有5千银元资产者约为10户。绝大多数为农民兼营,专业手工业者甚少。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