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企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企业体制
分类号:
F279.1
页数:
5
页码:
178-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修县的私营手工业情况,包括泥木工、纺织工、篾工、弹花工、食品业、缝纫工和金属工等。
关键词:
永修县
工业
企业体制
内容
私营手工业
泥木工 民国时期(下同),本县泥木工大部分以农为主,农闲季节外出做工,多数承建住房。县西南山区盛产木材,木工颇多。
纺织工 本县盛产棉花,纺织遂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从事者多为女性。纺织工具简陋,有木机、纺车之类。一般为自纺自织,称“土布”,布质粗糙,除自用外,仅少量出售。
篾工 主要有屈竹篾工、斗笠篾工、普通篾工。屈竹篾工以制作竹摇床、睡椅、竹床、竹担架为主。分布在云山、司马、黄荆洞一带。斗笠篾工以制作斗笠为主,分布在罗亭(今南昌郊区)一带,产品销往南昌、安义、涂埠等地。普通篾工大部分来自高安、都昌、奉新等县。
因涂家埠、吴城、白槎等地为竹木集散地,民国期间,制缆业曾一度兴盛。
弹花工 以马口杨姓善操其业者居多,并以技艺精湛而负有盛名。技艺特点主要是弹花槌子上的功夫:槌子上有一个小口,棉花经弹打后,从小口处脱出,牵揭成一张张的薄小棉片,然后层层压紧,覆纱细密,松软平整。
杨姓弹花始于清康熙年间,世代相传,遍布马口化里杨村为中心的7个杨姓村庄,其经营地点遍及永修、南昌等地,尤以南昌市为最多。弹花业一直为杨姓独家经营。其兴盛时期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南昌市杨姓专业弹花店铺就有76户。同年,南昌杨姓弹花工组成弹棉手工业会,并订有会规:翁不教婿,舅不传甥;本姓学徒需交3块银元作为会费等。由予杨姓弹花技艺精湛,向为客户所称道,收费亦为昂贵,头等师傅年收入可达240元银元。建国后,杨姓弹花业仍颇兴盛。
食品业 本县传统经营的食品业,有糕点、油丐、糖、酒加工业等。民国期间,涂家埠、吴城、白槎、马口等集镇设有食品加工店坊。善操此业者多为客籍安义县人。
缝纫工 俗称“裁缝”。散居各乡村,大多为男姓。工具仅剪刀、尺、针、火熨斗之类。以缝制民间便服为主。民国期间,涂家埠、艾城,吴城等集镇有少数缝纫店。
金属工 有金、银、铜、铁、锡等工匠,其中以铁工匠较多,遍布各乡村,制作农具和生活用具。涂家埠、艾城、吴城、白槎等集镇有金、银小店铺,制作项圈、手镯、戒指等装饰品。燕山圣水堂附近有铜、锡匠数人。
其它手工业作坊 民国期间,艾城、涂家埠、白槎、马口、吴城等集镇有少数手工业作坊、经营碾米、皮革等,拥有5千银元资产者约为10户。绝大多数为农民兼营,专业手工业者甚少。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国家对个体手工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5年,县城先以铁业、篾业为试点,实行统一组织、行业管理、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办法,把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合作社(小组)。
1956年进入全面组建阶段,1957年,县城先后成立铁业五金合作社、花篾社、圆木社、篷业社、船舶社、皮革服装社、缝纫合作社、钟表社、制香社等手工业合作组织。各区亦先后成立手工业生产小组或合作社百余个。
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社、组,经济核算采取带股分红和按产计酬的方法,逐步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过渡。
国营工业
1949年11月,县政府接管了私营天心、裕源两家米厂,改称地方国营大众、群丰米厂。次年接管涂埠光华发电厂,后并入永修电厂。县油脂加工厂(年产油脂540吨)和县轧花厂(年轧花490吨)亦相继创办。年底有工厂5个,职工74人,产值188万元,开创了本县的国营工业。
1951年建成县印刷厂,次年建县砖瓦厂、涂埠食品加工厂。1956年建县颗粒肥料厂。次年底有国营工厂10个,职工190人,产值375万元。1953-1957年,总产值为1,419万元。
1958年县机械厂、县钢铁厂、县化肥厂、县水泥厂、县合作机械厂等厂先后建成。涂埠缝纫合作社由集体转为国营,称县服装鞋帽制品厂。1959年建成县耐火器材厂、县草包厂。次年兴建县农机二厂,并将原合作机械厂改称农机一厂。县造船社由集体转为国营,称国营永修造船厂。
1960年,县钢铁厂、县化肥厂、县耐火器材厂、县砖瓦厂先后停办。次年,县造船厂、县服装鞋帽制品厂复转为集体。年底有国营工厂5个,职工143人,产值299万元。
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企业内部进行整顿,调整了产品结构,各工厂基本上消灭了亏损现象。1965年底,全县共有国营工厂6个,职工248人,产值392.05万元。
江益、马口农机厂配合县机床厂锻打、磨光钳工锤38万把,产值达100万元。八角岭垦殖场沙丰分场工艺厂生产的玛瑙工艺美术品,通过上海、广州外贸部门销售1.8万件,产值2.5万元。白槎农具厂生产的三门衣橱、高低床等八种木制家具,1983年被评为九江市优质产品。艾城机砖厂生产的机砖,于1983、1984年连续获省乡镇工业砖瓦质量评比第二名,1984年该厂被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粘土砖优秀企业称号。永兴粉丝厂生产的庐山牌绿豆粉丝,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附:
个体手工业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本县个体手工业人员逐渐减少,均在生产合作社(组)或人民公社参加劳动。1962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个体手工业亦有一个相应的发展,年末,全县共有个体手工业450余人。
“文化大革命”中,个体手工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横遭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手工业得以恢复、发展,全县有木工、铁业、花篾,弹花、烧制砖瓦、烧制木炭、造船、缝纫、修理、食品等40余种行业,大都分布于涂埠、吴城、柘林、虬津、白槎、马口等地。个体手工业具有亦工亦农、规模小、分散经营、灵活多样、走街串乡、适应性强、便利群众生活、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等特点,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形式。1984年,涂埠镇个体手工业设点者54人,全县个体手工业有1,500余人。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