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工业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17
页码:
178-19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修县的工业情况,包括个体手工业、机械电器工业和轻化工业的发展和主要产品。
关键词:
永修县
工业
企业
内容
第一节 企业体制
私营手工业
泥木工 民国时期(下同),本县泥木工大部分以农为主,农闲季节外出做工,多数承建住房。县西南山区盛产木材,木工颇多。
纺织工 本县盛产棉花,纺织遂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从事者多为女性。纺织工具简陋,有木机、纺车之类。一般为自纺自织,称“土布”,布质粗糙,除自用外,仅少量出售。
篾工 主要有屈竹篾工、斗笠篾工、普通篾工。屈竹篾工以制作竹摇床、睡椅、竹床、竹担架为主。分布在云山、司马、黄荆洞一带。斗笠篾工以制作斗笠为主,分布在罗亭(今南昌郊区)一带,产品销往南昌、安义、涂埠等地。普通篾工大部分来自高安、都昌、奉新等县。
因涂家埠、吴城、白槎等地为竹木集散地,民国期间,制缆业曾一度兴盛。
弹花工 以马口杨姓善操其业者居多,并以技艺精湛而负有盛名。技艺特点主要是弹花槌子上的功夫:槌子上有一个小口,棉花经弹打后,从小口处脱出,牵揭成一张张的薄小棉片,然后层层压紧,覆纱细密,松软平整。
杨姓弹花始于清康熙年间,世代相传,遍布马口化里杨村为中心的7个杨姓村庄,其经营地点遍及永修、南昌等地,尤以南昌市为最多。弹花业一直为杨姓独家经营。其兴盛时期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南昌市杨姓专业弹花店铺就有76户。同年,南昌杨姓弹花工组成弹棉手工业会,并订有会规:翁不教婿,舅不传甥;本姓学徒需交3块银元作为会费等。由予杨姓弹花技艺精湛,向为客户所称道,收费亦为昂贵,头等师傅年收入可达240元银元。建国后,杨姓弹花业仍颇兴盛。
食品业 本县传统经营的食品业,有糕点、油丐、糖、酒加工业等。民国期间,涂家埠、吴城、白槎、马口等集镇设有食品加工店坊。善操此业者多为客籍安义县人。
缝纫工 俗称“裁缝”。散居各乡村,大多为男姓。工具仅剪刀、尺、针、火熨斗之类。以缝制民间便服为主。民国期间,涂家埠、艾城,吴城等集镇有少数缝纫店。
金属工 有金、银、铜、铁、锡等工匠,其中以铁工匠较多,遍布各乡村,制作农具和生活用具。涂家埠、艾城、吴城、白槎等集镇有金、银小店铺,制作项圈、手镯、戒指等装饰品。燕山圣水堂附近有铜、锡匠数人。
其它手工业作坊 民国期间,艾城、涂家埠、白槎、马口、吴城等集镇有少数手工业作坊、经营碾米、皮革等,拥有5千银元资产者约为10户。绝大多数为农民兼营,专业手工业者甚少。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国家对个体手工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5年,县城先以铁业、篾业为试点,实行统一组织、行业管理、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办法,把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合作社(小组)。
1956年进入全面组建阶段,1957年,县城先后成立铁业五金合作社、花篾社、圆木社、篷业社、船舶社、皮革服装社、缝纫合作社、钟表社、制香社等手工业合作组织。各区亦先后成立手工业生产小组或合作社百余个。
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社、组,经济核算采取带股分红和按产计酬的方法,逐步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过渡。
国营工业
1949年11月,县政府接管了私营天心、裕源两家米厂,改称地方国营大众、群丰米厂。次年接管涂埠光华发电厂,后并入永修电厂。县油脂加工厂(年产油脂540吨)和县轧花厂(年轧花490吨)亦相继创办。年底有工厂5个,职工74人,产值188万元,开创了本县的国营工业。
1951年建成县印刷厂,次年建县砖瓦厂、涂埠食品加工厂。1956年建县颗粒肥料厂。次年底有国营工厂10个,职工190人,产值375万元。1953-1957年,总产值为1,419万元。
1958年县机械厂、县钢铁厂、县化肥厂、县水泥厂、县合作机械厂等厂先后建成。涂埠缝纫合作社由集体转为国营,称县服装鞋帽制品厂。1959年建成县耐火器材厂、县草包厂。次年兴建县农机二厂,并将原合作机械厂改称农机一厂。县造船社由集体转为国营,称国营永修造船厂。
1960年,县钢铁厂、县化肥厂、县耐火器材厂、县砖瓦厂先后停办。次年,县造船厂、县服装鞋帽制品厂复转为集体。年底有国营工厂5个,职工143人,产值299万元。
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企业内部进行整顿,调整了产品结构,各工厂基本上消灭了亏损现象。1965年底,全县共有国营工厂6个,职工248人,产值392.05万元。
江益、马口农机厂配合县机床厂锻打、磨光钳工锤38万把,产值达100万元。八角岭垦殖场沙丰分场工艺厂生产的玛瑙工艺美术品,通过上海、广州外贸部门销售1.8万件,产值2.5万元。白槎农具厂生产的三门衣橱、高低床等八种木制家具,1983年被评为九江市优质产品。艾城机砖厂生产的机砖,于1983、1984年连续获省乡镇工业砖瓦质量评比第二名,1984年该厂被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粘土砖优秀企业称号。永兴粉丝厂生产的庐山牌绿豆粉丝,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附:
个体手工业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本县个体手工业人员逐渐减少,均在生产合作社(组)或人民公社参加劳动。1962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个体手工业亦有一个相应的发展,年末,全县共有个体手工业450余人。
“文化大革命”中,个体手工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横遭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手工业得以恢复、发展,全县有木工、铁业、花篾,弹花、烧制砖瓦、烧制木炭、造船、缝纫、修理、食品等40余种行业,大都分布于涂埠、吴城、柘林、虬津、白槎、马口等地。个体手工业具有亦工亦农、规模小、分散经营、灵活多样、走街串乡、适应性强、便利群众生活、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等特点,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形式。1984年,涂埠镇个体手工业设点者54人,全县个体手工业有1,500余人。
第二节 主要工业
机械电器工业
县农机修造厂 1958年创建,前身为九合公社大岸抽水机站附设修配厂,同年迁涂家埠,称县通用机械厂。1960年县钢铁厂、县铁器社曾一度并入(1963年均分出),时称县农业机械厂。196*3年同县拖拉机站合并,称县农机修造厂。厂址设涂埠镇跃进街。隶属县经济委员会。
1959-1976年期间,曾先后生产Z105型、S195型调速器、内燃机主机、内燃机配件,安源70型小四轮拖拉机、Z105型柴油机、大型拖车、机耕船、轧耙、防滑轮等产品。1979年后,增产三道机、肥皂泵、剪板机、钢丝床等新产品。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职工209人。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70台、锻压设备8台,发电机组4套、装机容量250瓩。年产内燃机配件4万套,调速器3.82万套,产值110.3万元。
五洲电扇厂 前身为涂埠光华发电厂,1947年创办,1951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入水修电厂。1968年从永修电厂分出,部分人员转产JO型电动机,称县电机厂,厂址设涂埠镇跃进街。1972年引进上海“华生”电扇图纸,试制成功F1,400毫米交流电容式吊风扇。1977年因电机滞销而转产农机用品(防滑轮),因而一度并称县电扇厂、且电机厂、县农机厂。1977年正式生产交流电容式吊风扇,正式改称县电扇厂。1983年改名江西五洲电扇厂,隶属县二轻工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职工209人。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50台、锻压设备20台,发电机组2套,装机容量350瓩。年产FC1,400毫米、FC1,050毫米、FC900毫米吊风扇共2万台,产值225万元。
该厂所生产的吊风扇,在全国同行业中声誉较高。FC1,400毫米吊风扇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列入全国八大名牌帛扇之列。FC900毫米吊风扇、FC1,050毫米吊风扇分别于1982、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县机床厂 1968年由县铁器社,县五金社合并成立。厂址设涂埠镇跃进街。初建时,仅有3间旧民房、4座打铁炉、5台旧车床、1个小化铁炉。主要产品有犁头、铁锨、铁锅等,年产值60万元。1970年开始生产4开平面印刷机、C6132型车床、B665型牛头刨床、40吨切纸机、300吨摩擦机等,年产值73万元。1973年转产钻石牌F型钳工锤,年产12万把,供外贸出口,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隶属县二轻工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9,353平方米,职工290人。主要设备有车、刨、铣等通用机床300台,三吨冲天化铁炉1座,发电机组3套,装机容量285瓩。年产钳工锤3.17万把,40吨切纸机2台。
县钢锹厂 前身是县船舶社,1954年创建,厂址设新城建设坪。年产小型民用船70只。1959年称县造船合作社,次年转为国营企业,称县造船厂。1962年复转为集体企业。1976年部分车间转产钢锹,亦称县钢锹厂。1984年分为造船厂、钢锹厂。隶属县二轻工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职工58人。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13台、锻压设备10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200瓩。年产钢锹9万把,产值20万元。飞燕牌2号尖锹予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县锁厂 1970年由涂埠镇综合厂的五金车间扩建。厂址设涂埠镇王家街。以制作挂锁、家具锁为主,年产2万把,兼制作伞具、修理钟表。隶属县二轻工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职工260人。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21台、台钻112台、锻压设备30台、制锁专机90台,发电机组2套,装机容量104瓩。年产22毫米、26毫米、30毫米横开挂锁,26毫米、32毫米直开挂锁、拉手家具锁、抽斗锁129.62万把,产值120.5万元。其中30毫米横开挂锁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县农具厂 1957年由县花篾社,圆木社、篷业社合并成立。厂址设涂埠镇人民路。以制作竹木用品为主,年产值20.6万元。1961年与县木器厂合并,称涂埠镇农机修造厂,制造脱粒机、插秧机等。产值23.5万元。1975年分为县农具厂和县木制农具厂。1984年分为县竹制品厂、县农具厂、县圆木厂。隶属二轻工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370平方米,职工98人。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13台,锻压设备4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115瓩。年产犁头、犁壁3万件,铁锅1.73万口,竹制用具3万件,产值27.06万元。
白槎农机厂 1968年由县拖拉机站拨出5台拖拉机,成立白槎拖拉机站。厂址设自槎街吴公山。1971年改为白槎农机厂,生产拖拉机拖斗、东风12型防滑轮、打谷机,产值1万余元。1975年改称白槎农机管理站,曾一度办有砖瓦、陶器等附属工厂。1979年并入白槎知识青年瓷厂,次年分出,仍称自槎农机厂,生产手扶拖拉机车刹、铁轮等,产值1.35万元。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职工40人。主要设备有通用车床、刨车,铣床各2台,年产翻砂铸件钢球20吨,产值1.68万元。
附:
县机电学会 1981年9月成立,会员20人。理事会有理事5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秘书长1人。
县农机学会 1982年9月成立,会员25人。理事会有理事5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3人,秘书长1人。
轻化工业
虎山造纸厂创建于1969年。次年由农垦部“五七”干部学校造纸厂筹建处移交本县。厂址设虬津乡虎山。1972年与县糖厂合并,称县虎山造纸制糖厂。以生产机制纸、糖、酒为主。1974年,省计划委员会将高安县造纸厂全套设备拨入该厂。1976年,建成全套机械化造纸流水线。1979年,制糖业下马,改称县虎山造纸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职T350人。主要设备有日产5吨圆网造纸机2套,工业锅炉7台,锯切削机床20床,发电机组l套,装机容量125瓩。年产凸版纸(50K、60K)3,780吨,产值562万元。
县有机化工厂 1969年创办,厂址设南山,原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修分校附属工厂。1982年划属县林业局,改称县乳胶厂,同年更名为县有机化工厂,年产乳白胶230吨。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639平方米,职工210人。主要设备有化学反应釜10台,空气压缩机、浓缩机、制冰机各l台,塑料挤出机4台,离心水泵3台,半自动生产流水线4套,电器机械28台,装机容量141瓩。年产乳白胶400吨、苯乙烯地板涂料76吨、乳胶漆26吨,产值172万元,利润13万元。1984年该厂的高分子真空泵旋片生产被列入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星火”计划。
县印刷厂 1951年建立,称县五一印刷厂,厂址设涂埠镇人民路。次年由九江专区新农村报社接管,称新农村报社印刷厂永修分厂。1953年迁九江市,并入新农村报社印刷厂。次年迁回永修。1957年隶属永修县委,称永修日报印刷厂。1961年改称县委机关印刷厂。1964年定名县印刷厂。隶属县经济委员会。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2,ooo平方米,职工50人。主要设备有对开、四开、平压、方向、圆盘印刷机22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140瓩,年印刷量17,135千印,产值17.4万元。
马口造纸厂 1978年由马口公社、县社队企业管理局联合兴建。厂址设马口乡马头冈。年产瓦楞纸50吨,隶属马口乡。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职工65人。主要设备有1092型双缸双网造纸机1套,卧式快装锅炉、切草机各1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80瓩,年产瓦楞纸241吨,产值2.6万元。
电力工业
火力发电
涂埠光华发电厂 1947年由南昌市建华电料行创办。厂址设涂家埠王家街口。主要设备有12匹马力煤油机、10瓩发电机各1台,年发电量不足两万度。供电范围仅河街、横街、王家街、下街头等居民户。负荷5至15瓦灯泡约400余盏。建国后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入永修新华电厂。设备搬迁至白槎街,改为永修电厂白槎分厂。
县供电所 前身为永修新华电厂,1950年建,地址设江村关帝庙(今县土产公司货场旁池塘中)。主要设备有25匹马力柴油机、10瓩发电机组各1台,年发电量两万度,供电范围仅限山下渡一带。同年冬扩建。次年改称永修电厂。厂址迁今县总工会院内,职工17人。有125匹马力柴油机、50瓩发电机各1台,年发电量9万度、负荷5至25灯泡1千余盏。1954年永修电厂在新城高山冈建发电车间,负荷5至15瓦灯泡300余盏,供新城单位及部分居民用电。1957年,永修电厂迁至今县委党校后山,有180匹马力柴油机1台,50瓩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18万度。1959年再迁至山下渡人民路(现县供电所址)。
1967年,九江地区架设军山至九合公社彭家村高压电网后,永修电厂遂改名为县供电所。1981年设局。1983年复改为所,现有工作人员8人,隶属县水利电力局。
其它 1968年后,需电量逐渐增大,电力不能满足供应,因此,各公社(场)先后办起22个发电厂,年发电量200万度,供机关单位及居民用电。县农机修造厂、五洲电扇厂、县机床厂、永修饭店、县第一中学、县第二中学等单位也均备置功率不一的发电机,自行发电。1984年全县发电量1,300万度,其中工业用电580万度,农业排灌用电200万度,生活用电340万度,电力损耗180万度。
水力发电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小型水库和堤坝等水利工程的发展,农村小水电站不断兴建,至1984年,全县共建成云山、松门、袍桐等10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41瓩/15台,年发电量18万度。其中以云山水电站规模最大,装机容量为640瓩/2台,年发电量100万度,电力通过并网输送到县城。
输供电网、变电站
军彭线 1965年建成。起点军山变电站,终点九合乡彭家村,全长23公里。供九合,三角等乡农业排灌和住户照明。1967年该线引入县城,本县电力亦列入华中电网。
军红线 因军彭线线径较小,1968年建军红线。起点军山,终点红旗变电站,全长13公里,是为本县电网主要线路。该线变军山高压线为低压线,供县城工业、居民用电。
红旗变电站 1967年建。1968年接通军山至红旗线路,装有0.32万千伏安/2台变压器。该站分2条出线:1条至县城,全长两公里;1条至艾城、立新、马口、城丰等地,全长25公里。年供电量600万度,主要供艾城、立新、马口、城丰农村用电01977年该电站扩建,架设县城工业用线两公里;马口、城山农业排灌线15公里。年供电量700万度。
永丰变电站 1982年建,1983年运行。装有0.2万千伏安/2台变压器和半自动机高压并关枢。该站分出4条线,分别至三角,新城、城丰等地(原红旗变电站输出的至城丰线移至该站,年供电量为800万度。
白槎变电站 1983年施工。该站供白槎、虬津、三溪桥、江上、梅棠等乡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尚未竣工。
其它 江西平板玻璃厂、星火化工厂等中央、省、市驻县工厂都自行备有35千伏安的输供电线,变电设备,供厂内生产,生活用电。
建材工业
县水泥厂 1969年建成投产,厂址设山下渡板厂街。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5,730平方米,职工178人。主要设备有球磨机2台,破碎机3台,土立窑1座,金属切削机床6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1,500瓩。年产水泥1.2万吨,产值61.5万元。
县矽砂矿 1970年创建,厂址设吴城松门山。隶属县砂石公司。
1984年矿区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职工111人。主要设备有通用车床、钻床、刨床各2台,发电机组5套,装机容量27s砥,拖轮1艘,机械筛砂设备1套。年产基建砂1,305吨,压裂砂2,370吨,产值74.2万元。
艾城机砖厂 1978年由艾城公社、县知识青年办公室、县社队企业管理局联合兴建。厂址设艾城街北面,称艾城知识青年砖瓦厂。1982年改称艾城机砖厂。年产机砖513万块。隶属艾城乡。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900平方米,职工150人。主要设备有350型挤砖机2台,年产机砖793万块,产值43.2万元。同年被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粘土砖优秀企业称号。
其它县内民间有烧制石灰、砖瓦等传统小型工业,砖瓦用木制砖、瓦模型,手工操作制成。石灰、砖瓦等建材产品自产自销。
修河中游(白槎、虬津、艾城段)、潦河下游(马口,立新段),河道积有粗、细砂、卵石,是现代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不可少的材料,民间有部分小船,多在此打捞、贩运,年产8万吨,除供本县外,亦远销上海、南京等地。
纺织服装工业
县纺织一厂1952年创办,时为缝纫合作小组。1956年称涂埠缝纫合作社,社址设涂埠镇桥南街。1958年由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企业,改称永修县服装鞋帽制品厂,1962年仍转为集体企业,称县纺织厂。1982年易名为县纺织一厂,隶属县二轻工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职工57人,主要设备有15-1型织布机50台,15-5型织布机20台,清花机1台,梳棉机6台,并条机2台,800锭细纱机2台,年产棉布38万米,产值53.7万元。
县纺织=广1981年创办,厂址设新城。1983年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棉纱制品。1984年有职工159人,年产棉纱163吨/1000件,产值50.7万元。
县羽绒厂1976年创建,厂址设新城,初名永丰垦殖场板鸭厂。年产板鸭31吨,产值21.32万元。1981年改名县羽绒厂,由中国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江西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江西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3家联合经营,以生产羽绒制品为主。年加工羽绒20万斤,产值500万元。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4,672平方米,职工181人。附设板鸭厂、羽毛粉厂、羽毛球厂。主要设备有羽毛预分机、除灰机、洗毛机、离心脱水机、冷却机、四箱提绒机、检验机、吸尘器各1台、空气压缩机4台、锅炉2台、工业缝纫机100台、年产羽绒被2.39万床,羽绒枕0.57万只,羽绒背心1.1万件,羽毛球1.8万只,板鸭84.2吨,产值800万元,利润54万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苏联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1979至1984年,出口及内销羽绒制品150万件,创产值4,000万元,上缴利润税收450万元,为国家换取外汇2,000万美元。
食品工业
县粮油工业公司1950年创建,下设大众、共同、粮丰、新力米厂4家,隶属县政府机关。1952年划归九江专区合作总社,其中粮丰,共同米厂并称九江专区合作总社第一加工米厂。大众、新力米厂分别称九江专区合作总社第二、第三加工米厂。1954年4厂合并,称九江专区合作总社永修机米厂,同年移交县粮食局,称县粮油加工厂。1983年改名为县粮油工业公司,设新城高山冈。
1984年公司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职工166人。主要设备有班产4万斤砻谷机3台,班产6万斤碾米机4台,年产大米15万吨,食用油脂2.5万吨,机制饲料2,700吨,产值557.6万元(参见《粮食》章)。
县食品厂1958年县贸易公司加工部(厂址设新城镇)和涂埠镇食品加工厂(厂址设山下渡桥上)合并成立。以生产粉丝、豆条、腐竹、酱油、酒类、糕点为主,产值1.5万元,1968年迁至铁山路,隶属县商业局。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职工77人。主重设备有锅炉、固体发酵酿酒设备各1套,电机、恒温箱各3台,烘饼过缸炉、转炉各2套。年产酒类94.89吨,糕点258,06吨,产值85.1万元。
永兴粉丝厂1969年创建,厂址设县医院后面龚家村。初属永兴公社永忠大队。1973年划属公社,改称公社粉丝厂。设粉丝、糕点、食用菌3个车间。1978年改称永兴食品厂,年产粉丝68吨。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职工54人,主要设备有磨粉机3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2,000瓩。年产粉丝84吨。产值14万元。
其它工业
县轧花厂1950年创建,厂址设涂家埠人民路。1953年投产,主要从事皮棉加工,短绒生产,建厂时年产值24.6万元,隶属县棉麻公司。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职工45人。主要设备有80片型锯齿机1台,71片型脱绒机,28型18辊机各8台,清绒机6台,双箱打包机1台,金属切削机床8台,发电机组1套,装机容量1,440瓩。皮棉加工5,000吨,短绒3,000吨等。产值100万元。
涂埠镇综合厂1968年创建,厂址设涂家埠人民路,隶属涂家埠镇。建厂初期分制锁、雨具、五金、白铁4个车间。1970年制锁车间、雨具、五金车间划出,分别设立永修锁厂和永修伞厂。1973年综合厂扩建,设白铁、礼屏、棕床、鞋刷4个车间。
1984年厂区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职工50人。主要设备有24匹马力柴油机、12瓩发电机各1台,交流电焊机2台,氧焊机1套。年产棕床450张,白铁制品520公斤,产值5.39万元。
第三节 驻县工厂江西省涂家埠贮木场 1950年省木材总公司在吴城镇设立办事处,时有5名职工,专事木材收购。1952年开始木材转运,职工增至220名,年转运量20万立方米。1954年改为吴城贮木场,隶属省森林工业局(现省林业工业公司)。职工300名。次年,南昌木材分公司涂家埠接运站和修水接运站并入,规模扩大,职工400名。仍经营木材转运。1961年迁涂家埠,改称江西省涂家埠贮木场,下设吴城、乐平、安义、修水4个转运站,职工600名。1969年乐平、安义、修水转运站分别划属上饶、宜春、九江地区。现隶属省林业工业公司。
1984年场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职工792-名。下设涂埠工区、吴城、柘林转运站。备有铁路专用线和货物。年转运木材、毛竹20万立方米,产值672万元。
九江氮肥厂 1967年由省轻化工业厅组建,厂址设艾城猪婆岭。原名江西永红化工厂。1971年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5,000吨合成氨。同年划属九江地区轻化工业局。
1984年有职工567名,单一生产碳酸氢铵,为永修、德安、武宁等县提供农用氮肥,年产值450万元。
江西省第三木材加工厂 1969年由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创建。厂址设军山分场沙洲。设计能力年处理木材1,800立方米,主要产品为木质包装箱。1984年有职工473名。
江西省平板玻璃厂 1970年兴建,厂址设县城郊区老虎山,隶属省建筑材料管理局。设计能力年产平板玻璃38万标准箱。1984年有职工557名,生产人造水晶、石英水晶、电子原件、石英谱振器等,产值256万元,获利润62万元。
星火化工厂 1973年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分别在江上公社洪源大队、三溪桥公社张家山筹建星火化工厂、燎原化工厂,1983年两厂合并,称星火化工厂,隶属化学工业部。1984年有职工2,532名。
江西省柘林水力发电厂 1971年筹建,1972年建成,称新柘林水力发电厂。同年11月,改名为江西省柘林水力发电厂,隶属省电力工业局。电厂装有4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8万瓩,1975年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行,输出电线7条,电力并入华中电网。1972年职工370名,年发电7,825万度,产值500万元,1984年职工632名,年发电6亿度,产值3,905万元。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