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牧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173-177
摘要: 本文本主要介绍了江西省修水县的畜牧业情况,包括了耕牛、生猪、鸡、鸭、鹅、蜂、兔和羊等畜牧业的品种、饲养方式、疫病防治情况和相关机构。其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畜牧品种的特点、饲养方式以及饲养量的变化趋势,并介绍了一些畜牧业重点单位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还对畜牧业防疫工作和相关机构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 永修县 畜牧 饲养

内容

饲养
  耕牛 品种:1.水牛,属滨湖水牛品系,为江两地方水牛良种(参见《名·特产>章)。2.黄牛,属本县地方品种。特嘏:耐粗、抗病、抗热,耕作灵活,便于管理,繁殖率高。但体形矮小、拉力弱、耕地效果较差,故饲养量较少。3.杂交水牛,1977年引进摩拉杂交公水牛(印度牛与巴基斯坦牛杂交的后代)与本地母水牛杂交而成。为不打断滨湖水牛本地品种的遗传特性,未予推广,仅在吴城水牛繁殖场繁殖20余头。4.杂交黄牛,1980年由艾城菜牛场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与本地母黄牛进行改良杂交而成。被采用的种公牛有海福特、夏洛米、四门塔尔,率地红等品种。
  饲养方式:以草食放牧为主,春秋季节,湖汉、草地、山丘、田塍都是牧场。冬季则圈养,喂以稻草、米糠、棉饼等。
  1949年末,全县耕牛存栏数为1.3万头。
  建国后,政府制定了若干保护耕牛的政策,如繁殖母牛、保护幼牛、严禁任意宰杀、有计划地淘汰老残牛、加强耕牛检疫制度等等。因之全县耕牛饲养量逐渐增加。1955年,全县耕牛存栏数为1.6万头,其中黄牛0.24万头、水牛1.36万头。1958年存栏1.9万头。
  1964年,吴城建立水牛繁殖场。
  1978年,艾城建立菜牛繁殖场。
  自1978年后,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耕牛饲养量逐渐减少。1982年黄牛饲养量为2.257头,比1965年(4,949头)下降了50.4%。1983年后,耕牛的饲养量开始回升,1984年存栏2.6万头,其中黄牛0.3万头、水牛2.3万头。
  生猪 品种:1.滨湖黑猪,为本县民间精心培育出来的地方良种。建国初期,此品种遍及全县。主要特点是耐粗性好、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繁殖率高。但各地偏重杂交利用,忽视保种工作,以至种源大量减少。1980年仅三角、立新、城山、九合等公社的部分村庄,尚存少量的纯种。2.湖南花猪,1964年流入本县。主要特点是耐粗、抗病、早熟、繁殖率高,肉质细嫩、性情温顺、管理方便,以江益、燕坊、虬津、八角岭、梅棠、白槎、柘林、江上、三溪桥等乡(镇)饲养为多。3.杂种猪,混有多种血缘关系,品种遗传性逐渐退化。遍布于各乡(镇),饲养数量多。4.外来良种猪,1977年开始引进饲养,有巴克夏、约克夏、苏白、长白、芦花、北京花,北郊黑等品种。有些地区因偏重杂交,且饲养不当,故数量渐为减少,性能亦随之退化。
  饲养方式:本县生猪饲养一般以熟湿食为主,也有采用生干喂养法。丘陵地区的柘林、江上、梅棠、燕坊、虬津、白槎等乡(镇),多以圈养为主。地处滨湖平原的三角,九合、永兴、立新、马口等乡(镇),过去较习惯放养,现为了积肥,大多数农户逐步改放养为圈养。
  194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为1.8万头,且多出于富裕人家。
  建国后,生猪饲养成为农户主要的家庭副业,较为普遍。有的农户还兼养母猪,出售猪仔。1957年末全县生猪存栏数为6.3万头。
  1958年,因大办集体食堂,生猪饲养量减少,1961年末,全县生猪存栏数为4万头。次年,为鼓励社员家庭养猪,采取了分饲料地,留饲料粮,派购生猪的方法,实行奖励回供粮,调整生猪收购价格等政策。饲养量遂随之回升。1966年末全县生猪存栏数为7.1万头。“文化大革命”初期,饲料地被收回,家庭养猪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饲养量再度下降。
  1971年,贯彻“集体养猪、社员家庭养猪”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提出了“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奋斗目标,饲养量再度回升,一度出现四级办养猪场、五级养猪(县、公社、大队、小队、一个人)的局面。国家、集体饲养量由1968年的5,100头发展到1971年的2.8万头。1976年末,全县生猪存栏数为7.4万头。1979年调整了生猪收购价格,允许猪肉进入集市贸易,198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6.1万头。198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为22.5万头,其中个人自宰6.3万头;母猪1.1万头;国家调运3万头。年末存栏12.1万头,比1949年增长了10.8倍。
  鸡 品种:1.本地鸡,特点是耐粗、适宜性强、体重中等、产蛋较少。年产蛋量80-120个。2.白洛克,1968年引进的肉用型鸡。其特点是胸部发育好、生长快、体型大。一般公鸡可重达4-5公斤,母鸡可重达3-4公斤。现存纯种很少,大都被杂交退化。3.来航鸡,19 60年引进的蛋用型鸡,其特点是体型小、产蛋多。年产蛋量250-280个。现存纯种很少,大都被杂交退化。
  饲养方式。鸡以家庭放养为主,农户和少数城镇居民均爱养鸡,大都以自食为主,如有剩余,则到当地集市出售。1981年后有少数养鸡专业户实行机械化养鸡,以增加家庭收入。
  1980年,全县鸡饲养量25万只,其中本地鸡和杂种鸡占96.3%、外来良种鸡占3.7%(主要集中在永丰垦殖场和养鸡专业户、重点户饲养)。1984年全县鸡饲养量为32.6万只。
  鸭 主要有泥鸭(亦称大粒麻鸭,1963年从安徽省引进)、北京鸭。以专业放养群鸭为主,亦有部分农户家养。1972年后,县永丰板鸭厂为农户提供鸭苗,待成鸭育肥后,统一由厂收购,制成板鸭出口或内销。
  [=此处为表格(全县几个年度畜牧业生产统计表)=]
  1989年全县鸭饲养量为15万羽,年末存笼9.5万羽,其中麻鸭约占85%。养鸭较多的社(场)有三角、九合、永丰、立新、艾城、梅棠等,其中以梅棠公社养鸭密度最大,亩平均1.47羽。1984年全县鸭饲养量为14.1万羽。
  鹅 主要是广东清远灰鹅。1980年全县饲养量为3万余羽,集中在三角、永丰,马口、立新、江益等社(场),其它地区甚少。1984年全县饲养量为6,900羽。
  蜂 主要有意大利蜂和中国蜂(土蜂)。意大利蜂系1956年引进,其特点是产量高、收益大、见效快。本县自然条件好,花期较长,蜜源较多,利于养蜂。养蜂专业户还利用不同季节,趁花期到金国各地游养。
  1984年,全县养蜂专业户约150余户,集中在九合、永兴、艾城,梅棠、燕坊,滩溪等乡,养蜂1,842箱,产蜜772担。
  兔 主要有长毛兔和菜兔,1958年云山垦殖场凤凰山分场一度办有养兔场。1979年县外贸公司从浙江省引进长毛兔,分别在九合、江上等公社的养兔重点户饲养。
  羊 主要是本地山羊。其特点是采食能力强。但容易损害庄稼,故饲养不多。
  良种繁殖
  县吴城水牛繁殖场 建于1964年,为全省首批建立的13个耕牛良种基地之一。初有牛栏50余间,放养基地1,000余亩。1984年有饲养员10名,水牛存栏数为700头。1964至1984年,该场先后为省内外提供良种水牛400头。
  县艾城菜牛繁殖场 建于1978年冬季。饲养本地母黄牛100头,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繁殖菜牛。拥有改良草场400余亩,播种黑麦草、白三叶、苏丹草等优良高产牧草。
  县生猪良种场 1965年建猪栏23间,引进苏白、约克夏良种母猪20头、公猪3头,配种繁殖。1968年向县内外提供良种猪320余头。1969年,猪栏增至40间,母猪增至40头。每年可提供良种猪500余头。1980年引进约克夏母猪17头、公猪3头、滨湖黑母猪8头、公猪1头。并将外来良种公猪作父本、本地滨湖黑母猪作母本,杂交繁殖,提供种源,促进全县生猪饲养向公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肥猪杂交一代化发展。
  防疫
  耕牛 耕牛的主要疫病有牛瘟、出败、炭疽、破伤风、狂犬病、血尿病、肠胃炎、锥虫病、焦虫病、血吸虫病等10余种,尤以牛瘟、出败、炭疽、血吸虫病发生率较高。牛瘟在1951年被消灭。1957年,全县实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其它疫病陆续得以基本控制。血吸虫病主要疫区为吴城、江益、三角、九合、永丰、艾城、虬津、白槎等乡(镶)。由于经常开良查治血吸虫病活动,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逐步减少。1984年吴城镇的耕牛血吸虫病阳性率勾35%,江益乡为25%,三角、九合乡为8%,其余疫区在5%以下。
  生猪 生猪的主要疫病有猪瘟、丹毒、肺疫、副伤寒、喘气病、白痢病、胃肠炎、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10余种,尤以猪瘟、副伤寒、喘气病发生率较高,年发病率在10%左右,死亡率约3%左右。1957年实行生猪畜病合作防治制度,抓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和平时防治相结合,提高注射密度。1974年注射密度为68%,1984年提高到95%。
  家禽 家禽的主要疫病为鸡瘟和禽出败,流行广,传染快,家禽死亡率较高。1975年后;由于每年实行春秋两季定期防疫注射,疫病传染面略有减少,但每年仍有30%的家禽,因患鸡瘟或禽出败死亡。
  机构
  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成立于1954年,为九江地区最早建立县级畜牧兽医专业机构。配有干部5人,其中专职技术员1名,隶属县农业局。1968年被撤销。1970年恢复,隶属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组,有兽医干部4人。1980年重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定编8人,分畜牧、兽医两个组。其中畜牧兽医2人、助理畜牧兽医4人、畜牧技术员1人。该站担负全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民间兽医人员组织管理及科学研究工作。
  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 于1953年成立,有会员50余人。1966年后中断活动,1980年恢复。现有会员106人,理事会有理事13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