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产
分类号: F326.4
页数: 5
页码: 169-173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了修水县水产养殖和捕捞的现状、发展历程以及当地渔政管理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永修县 水产 水域

内容

水域
  养殖水域 县内养殖水域面积18.1万亩,占全县总水域面积(67.1万亩)的27%。主要包括天然池塘、湖泊、中小型水库、圩内旧河沟和柘林水库,共3,721处。
  捕捞水域 县内捕捞水域面积49万亩,占全县总水域面积的73%。主要包括赣江、修河,潦河流经本县地段,鄱阳湖吴城西汉及大汉湖、东湖池、象湖、大湖池,沙湖、南湖等。其中鄱阳湖吴城西汉面积42.1万亩,占鄱阳湖正常水位(吴淞水位14米,下同)的9%。
  江河 包括赣江、修河、潦河流经本县地段和杨津河,总面积6.8万亩。各河流底质多为泥沙,生物资源丰富,为鱼类索饵、洄游必经之道。赣江吴城段、修河公司墩至吴城段、潦河泗州至岐山段水位较深,为鱼类肥育、越冬之所。
  湖泊 包括大汉湖、东湖池、.大湖池,象湖、沙湖、南湖等50余处。面积0.8万亩。各湖泊底质俱为淤泥,湖底平坦。湖床高程为8——12米之间,自西向东倾斜,落差3-4米。当水位上升至17米高程时,湖泊水面辽阔,水流平缓,水温适宜,饵料亦为丰富一鱼类易于生长。每至10月,水位降落,遂形成许多浅碟状的湖滩,仅2——3米,此时湖区便成为堑捕退水鱼类的主要场所。
  天然池塘 全县共有天然池塘3,490口,面积2.3万亩。多数池塘坐落在村前屋后。大量生活污水和有机碎屑流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较为丰富,利于养殖。为本县养殖的主要水体。
  中小型水库 包括云山、袍桐、马湾水库等53座,面积1.1万亩。中型水库库区集雨面积较大,水源充沛,水位较深,水质较肥,便于鱼类养殖。目前尚未充分利用。部分小型水库因地处丘陵山谷,水源较少,天早之年常出现用水不足现象,加上水库底质多为硬泥,底栖生物群体,水生植物生长少,养殖效果较差。
  圩内旧河沟 主要分布在三角、九合、马口,立新等乡圩堤内,全县共10条。面积0.5万亩。系围垦前的老河沟,淤泥深厚,水位稳定,水深仅2-3米。沿岸村庄和周围农田肥水易于注入,饵料充足,具有良好的养殖条件。
  柘林水库 位于修河中游。当水位达65米高程时,面积46.2万亩,其中本县境内13.5万亩。库区水深26-44米,集雨面积达9,340平方公里。每逢雨季,大量有机物碎屑流入,适宜鱼类生长,现已开发为鱼类养殖场所。
  养殖
  鱼类养殖 1954年,本县鱼类养殖产量仅21担。
  1955年,白莲湖修筑拦水坝,作为人工放养示范鱼场,称“白莲湖示范养殖场”,面积2,400亩,放养鱼苗68万尾。同年,成立建华、茅粟冈两个重点养鱼合作社,放养鱼苗200万尾。1958年成立三角、九合、郭东8个养鱼场。同年,白莲湖示范养殖场人工孵化鲤鱼苗1,275万尾,分配给各养鱼社(场)放养。次年建立军山养鱼场、永兴种鱼繁殖场(1961年改为县水产养殖场)。各养鱼社(场)均实行“养殖与捕捞同时并举、渔业与水生植物同时并举、国营与公社经营同时并举”的养殖方针,使鱼类养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六十年代,养鱼水面为5,000亩,年平均养殖量为2.8万担。
  1970年后,各养鱼社(场)相继人工孵化鱼苗,陆继引进婺源荷包鲤鱼、尼罗罗非鱼、日本白鲫等优良品种,进行养殖。七十年代,全县人工孵化鱼苗最高年达865万尾,生产冬片鱼种最高年达470万尾。成鱼产量最高年达2,157担。年平均养殖产最为4.4万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公社集体、农户个体养鱼有所发展,养鱼面积达2.2万亩,为六十年代的4倍。农户个体养鱼大都利用天然池塘、种鱼池,放养鱼苗、成鱼。但产量较低,亩产成鱼仅50斤左右。
  1984年,全县有专业渔场(含乡镇集体经营)10个,其中商品鱼基地5个、鱼苗孵化基地1个,专业养鱼人员141名,养鱼面积2.9万亩。
  1984年全县养殖产量1.9万担,比1954年增长了95倍。
  水生植物养殖
  莲藕 永兴、涂埠、三角、九合、江益等乡(镇)农户种植较广,1984年种植200余亩,产1万余担。
  菱 全县部分池塘和低洼地带均有野生菱。江益乡南湖年产量达2,400担。红菱分布于三角红旗、建华等村,其中以胡家村产量为高,1982年亩产达3,572斤。
  芡实 俗名鸡头莲。全县各地均有野生繁殖。
  茭笋 涂埠,三角、九合、永兴等乡(镇)菜农种植较多。
  芦苇 分布于修河下游滨湖地区,是造凸版纸的重要原料。1974年江西省轻化工业局投资40万元,建立永修芦苇总场,省县合办,由县经营。下设大湖池、象湖两个分场。九合、三角、江益,吴城亦设立种植点。种植面积1.8万亩。1975至1980年,芦苇总产量为7,611担,由轻化工业部划给上海松江纸浆厂、镇江纸浆厂和我县虎山造纸厂收购。
  此外、尚有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是饲养生猪的粗饲料,农村普遍培植,年产3万担左右。
  捕捞
  捕捞种类 主要有鲤、鲫、青、草、鲢、鲥鱼及小型成熟鱼类、虾类等。其中鲤、鲫鱼占40%以上,青、草、鲢鱼占25%左右,其它鱼类占20%,小型成熟鱼类占10%以上。虾类主要有青虾、长臂虾、米虾等。另外,尚有部分贝类,主要是河蚌、田螺。
  捕捞方式 据光绪《建昌乡土志》载:“西乡、南乡、修潦二水之傍,北乡、南湖之滨,亦产鱼。渔民捕捞、贩卖,薄为生计。遇大水时,以二人驾一小舟,或用大网、敲网、扒网、丝网、旋网;或用滚钩、搏钩、梭钩;或用罾罩,其法不一”。“渔业以东乡三角区为盛,次廖坊区(今九合圩内),次元槎区(今三角圩内)、次永收区(今九合圩内)。每遇水灾年,渔民藉以自给”。吴城曾设有渔场,捕捞区域亦达修水县境内。
  建国后,捕捞方式虽有改进,仍保持罾捕、网捕、钩捕、灯火诱捕及鸬鹚捕鱼等方式。
  堑湖捕捞是本县渔民捕捞的主要方式。每至秋季,湖水渐退,吴城、三角、九合等乡(镇)渔民,则在象湖、东湖池、大湖池、沙湖等湖区,筑土建坝,堵口设闸。待到冬季,联村相约,定好日期捕捞(俗称放湖),日产鱼量万斤左右。大湖池等地至今仍用此种方式捕捞。
  捕捞队伍 1955年成立三角渔业合作社。当时企县有专业渔户146户,518人,其中全劳力281人。渔船112条。1958年成立吴城、永兴、江益、涂埠渔业队,1977年成立柘林渔业队。
  1984年全县共有渔业队12个(均为乡镇集体经营),计有1,031户,5,307人,其中专业劳力3,034人。拥有专业渔船716只,其中有224只配备了挂桨机。渔盆111只。
  吴城、三角、九合、涂埠、柘林等乡(镇)尚有个体捕捞鱼户,约2,400人。配有渔船、渔盆、丝网等捕渔工具。
  捕捞产量 1949年,全县鱼类捕捞产量为6,500担,1954年为3.5万担。后由于河港变迁,渔业资源渐为衰退,致使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六十年代前期,年平均产2.1万担。“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平均产1.9万担。1981年回升到2万余担,次年产3.6万担。1984年产4.4万担,创年产最高纪录。
  渔政管理
  机构1978年,成立县渔政管理站,配干部3名。负责全县水产养殖业务。同年在吴城、除埠、柘林镇成立渔政管理小组,由水产、公安部门、渔民代表组成,协助县渔政管理站工作。
  1983年成立江西省鄱阳湖管理局永修分局,驻吴城镇,配干部6名,职工7名。拥有渔政管理船1条,负责管理捕捞业务,对渔民进行渔政渔法教育。
  管理 1983年,对全县捕捞船只进行检验、整顿、发证(渔业许可证)、发照(船只执照),已发证照1千余号。为保证渔民的生产权益,实行凭证捕捞,以船定产、计产派购、奖罚兑现的方法。严格取缔无证捕捞,禁止酷取酷杀现象,保证增殖水产资源。同时,对渔民生产、生活所需物质(粮食、木材、桐油、锈油等)给予调剂解决。
  县水产学会 1982年9月成立,会员17名。理事会有理事5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秘书长1名。
  县渔业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会员120名。设理监事10名。建国后解体。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