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分布和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分布和产量
分类号: F326.1
页数: 8
页码: 123-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个体农业、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等。
关键词: 永修县 农业经济 作物分布

内容

粮食作物
  水稻 水稻是我县主要农作物。分布面广,各地均有种植,以三角、九合、马口、立新、梅棠、滩溪、虬津、艾城为主要产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至二十五年,水稻种植面积为40.8万亩。四年总产4.1亿斤,年平均为1.027亿斤,亩产252斤。二十六年,种植面积下降为32.2万亩,总产6.939万斤,亩产仅215斤。
  建国后,1949年水稻种植面积因水灾下降为25.5万亩,粮食总产5,252万斤。198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5.9万亩(包括复种面积),较1949年增长1.2倍。稻谷总产量也由1949年5,252万斤增加到1984年32,114万斤,增长5.1倍。
  附。全县农作物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大豆 我县以晚大豆为主,早大豆次之。以滩溪、立新为主要产区。民国二十二年种植面积为5988亩,总产63万斤。民国二十六年种植面积减少到4,000亩,总产30万斤,单产仅75斤。
  建国后,1949年种植面积为926亩,亩产61斤。1957年发展到8,361亩。嗣后,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日益减少。六十至七十年代,一直保持在3,000亩左右。1984年增为5,167亩,亩产113斤,为1949年单产的2倍。
  绿豆 我县农民历来有种植绿豆的传统习惯和经验。滩溪为绿豆主要产区。建国后,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六十至七十年代,保持在4,000亩左右,产区则逐步扩大到城丰、立新、艾城、马口等地。1983年,水灾后种植面积扩大到8,400亩,单产65斤,总产49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仍减为4,000亩,单产则提高到78斤。
  大小麦 清代至民国时期全县各地均有种植。农民常以大小麦度春荒。民国二十二年种植面积为46,000亩,总产479万斤,单产104斤。民国二十六年减为35,000亩,总产345万斤单产98斤。
  建国后,1955年因水灾,种植面积一度增为81,000亩。1957年后双季稻面积扩大,加上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不断增加,大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1年小麦种植面积仅7,466亩,单产95斤,总产71万斤;大麦534亩,单产81斤,总产43万斤。
  1984年,全县除城丰、立新外,其余各地均有少量种植。小麦种植面积减为3,774亩,单产为131斤,总产49万斤;大麦减为434亩,单产109斤,总产4万斤。
  红薯 建国前我县有红薯半年粮之称,主要产于云山、吴城等地。民国二十二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33,231亩,总产1,400万斤。
  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农民以大米为主粮,红薯种植面积日趋减少。1982年仅7,200亩,单产305斤(以五比一折成千薯),总产314万斤。1984年种植面积为7,600亩,单产353斤,总产268万斤,主要用于养猪。
  黄粟 历年均有小量种植。民国二十二年种植116亩,总产18,500斤。1955年,水灾后全县种植9,000亩。1984年减为145亩。以九合、艾城为主要产区。
  荞麦 荞麦多为灾后播种,种植面积很不稳定。民国二十六年种植6,000亩,总产33.4万斤。
  建国后,1955年约种2,700亩。1982年为1,840亩,单产119斤,总产21万斤。以艾城种植较多。1984年减为1,100亩,总产11万斤。
  蚕豆、豌豆 我县东部滨湖及修、潦河沿岸地区均有种植。民国二十三年全县种植面积3,100亩,总产19.8万斤。
  建国后,1984年种植3,200亩,总产20万斤。吴城、滩溪、永兴为主要产区。
  经济作物
  棉花 清代,我县虬津、艾城、涂家埠等地均以盛产棉花著称。民国二十三年全县种植达32,500亩,单产30斤,总产皮棉97.5万斤。民国二十六年面积减为15,000亩,单产36斤,总产54万斤。
  建国后,棉花种植大部分集中于永兴、三角、九合、艾城、立新、虬津等地,种植面积占全县棉花种植面积75%以上;产量占全县棉花总产量的80%。1949年,水灾后全县收获面积减为3,996亩,单产下降到10.4斤,总产仅4.1万斤。1952年开始推广良种(岱字十五号)。1966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8,535亩,单产皮棉140斤,总产达113万斤以上。
  七十年代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万亩左右,单产徘徊在40斤左右。1980年稍有增加,种植23,600亩,亩产42斤,总产98万斤。1982年改进种植技术,改良品种,提高防病灭虫能力,产量迅速提高。全县种植30,262亩,单产高达107斤,总产323万斤。1984年植棉面积稍减,单产则增为134斤,总产421万斤,单产以永兴乡164斤;艾城乡173斤为最高。
  油菜籽 我县油莱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各地均有种植。以三角、九合、永兴、马口、立新、虬津、艾城、江益等地为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县总产量的75%。民国二十三年全县种植面积为2万亩,总产240万斤。二十六年下降为108万斤。
  建国后,1952年增长为68,136亩,单产70斤,总产479万斤。七十年代种植面积一直徘徊3至5万亩左右。1981年增为81,781亩,总产477万斤。1984年,种植面积虽未增加,总产却增为689万斤,单产79斤。
  花生 我县主要产区有:燕坊、虬津、八角岭、滩溪、江益等地,产量占全县总产量72%。民国二十三年种植面积为13,000亩,总产258万斤。民国二十六年增为16,000亩,总产384万斤。
  建国后,1949年种植面积下降到1,009亩,总产10万斤左右。1950年后,随着低丘、缓坡及红壤土的开发利用,花生种植面积得到较大发展。198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2,400亩以上,亩产113斤,总产140万斤。1984年增加到18,668亩,单产244斤,总产456万斤。燕坊乡种植面积3,400亩,单产高达328斤;江益乡单产高达353斤。均创全县最高纪录。
  芝麻、油茶 芝麻,在我县修、潦河沿岸洲地均有种植。民国二十二年种植面积2万亩。民国二十六年减少到11,000亩,总产66万斤。
  建国后,1949年再减为6,700亩,单产70斤,总产47万斤。1981年,种植面积增到15,400亩,总产96万斤。1984年,受棉花、花生种植面积扩大的影响,芝麻面积下降为9,394亩,单产75斤,总产70万斤。以三角、九合、马口等地区为主要产区。
  油茶仅西部山区有少量出产。
  大板瓜子 建国前主要产于吴城。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史。品种具有粒大、肉厚的特点。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达3,700亩,总产14万斤。其中吴城3,400亩,总产13万斤。占全县种植面积90%以上。1984年,全县增为4950亩。总产43万斤。除吴城种植4,440亩外,九合、江益、马口、梅棠等地有少量种植。
  绿肥 本县历史上以产红花籽著称。以三角、九合、立新、马口为主要产区。民国二十三年种植面积为15,000亩,总产126万斤。
  建国后,产区逐步发展为西部山区及中部丘陵地区。1955年,全县种植17.8万亩,收籽面积6,000亩,单产37斤,总产22万斤。1982年,种植16万亩,留种23,500亩,单产62斤,总产130万斤。1984年,全县种植绿肥2l,664亩,亩产60斤,总产130万斤。
  黄麻、荜麻 黄、芋麻在本县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小且分散,多在田头地角种植,大都为农民自用。民国二十二年种植面积约1万亩,总产56万斤。民国二十六年减为1,300亩,总产21万斤。
  建国后,1957年,黄麻种植面积3,900亩,单产181斤,总产56万斤。吴城、白槎为主要产区。1984年,种植麻861亩,总产69万斤。
  甘蔗 本县历史上无种植甘蔗习惯。1971年,引种赣南糖蔗千亩,后发展到2,000余亩。嗣因本县气温较低,产蔗含糖量少,种苗越冬困难,大部蔗地改种棉花。1982年仅种食用甘蔗79亩,单产5,200斤,总产40万斤。1984年,鉴于植蔗经济效益大,九合、燕坊、滩溪等地植蔗面积相继增加,全县约种200亩,产蔗48万余斤。
  茶叶 建国前,产于西部丘陵地区。仅有少量种植。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75年有茶园294亩,总产仅6,500斤。1980年发展到5,500亩,总产2万斤。1984年又增加到12,800亩,总产38万斤。主要产区有:江上、永丰、吴城、恒丰、白槎等地。1976年后,恒丰、吴城、永丰、江上设有小型茶叶加工厂,年产茶叶40余万斤。
  蔬菜 建国前,我县永兴、九合、吴城等乡为商品蔬菜主要产区,并以盛产大萝卜、黄芽白、包头菜、大蒜、蕌头、韭菜、冬瓜著称。所产蔬菜行销本县及南昌、德安等地。民国二十六年,永兴乡种植黄芽白120亩,总产60万斤。菜种多由河南运入,向农民赊销,收获后尝付菜种价款。
  建国后,六十年代建蔬菜专业队于永兴、九合等乡。七十年代县城设蔬菜专业公司。规定蔬菜专业队及农民所产蔬菜,不能直接向市场销售,必须交售于蔬菜公司。1981年,蔬菜实行承包生产责任制。永兴等地蔬菜种植面积10,300亩。1984年,发展到19,200亩。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