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4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口
分类号:
C924.2
页数:
11
页码:
54-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人口历史悠久,现面临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实现人口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永修县
人口
政策
内容
第一节 历代人口
明清时期
本县户数人口,明代以前,无从考证,明万历《建昌县志》始有记载。
明前期,统治者注重减轻徭役,发展生产,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人口渐增。明正德三十年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513-1781年),户数人口旧志缺载。但据同治《建昌县志》所述,“自万历至国初(约1573-1660年),屡经兵燹,渐损蕃庶”。可知明朝后期人口趋于递减。
清朝开国后七十余年,赋役繁重,民生凋敝,人口递减。康熙四十年后,出现全国统一局面,统治基础开始稳定。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改革税制,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减轻了人口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急速增长。至乾隆四十七年,我县人口增加到26,4万人。相当于明末清初人口的两倍半。人口急速增长趋势持续到道光年间已达高峰。尔后又趋递减。据《建昌乡土志》记叙,“雍乾之际,户口增加,成同而后,渐损藿庶”。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我县人口为19.7万。自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蒋介石叛变革命一一抗日战争,长达四十多年的战祸,生民涂炭,人口递减。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的摧残下,人民死亡累累,庐舍为墟,人口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秩序稍见安定,流亡人口纷纷回乡,人口又渐增加。
建国后
建国后,社会秩序安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加上卫生医药事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五十年代初,全县人口仅10万多,六十年代初猛增到20余万,到七十年代末,已超过30万。
第二节 人口变动
建国前,人口变动旧志缺载。建国后,1954年至1984年,人口出生、死亡和迁进、迁出的变动情况如下表。
第三节 人口密度和分布
1949年,全县有10.1万人,每平方公里49人。1984年,全县人口达31,7万人,每平方公里156人(密度小于全省水平)。1984年比1949年人口增长200%,人口密度增长30%。
全县人口自东向西逐渐稀少。吴城镇虽处东部地区,因河湖交锖,地势低洼,人口稀少。1984年,全县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表。
第四节 人口构成
民族
我县汉族人口历来占绝大多数,有志(包括谱牒)可考者,有李唐、元、明等代。建国前有回族等少数民族,但人口为数极少。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少数民族74人,另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7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县居住一年以上的少数民族达160人。分布在15个乡、镇、场。其中涂埠镇回族31人,满族9人,蒙古、壮、布依、土家族各1人;柘林镇回族30人,壮族8人,朝鲜族1人,满族7人,土家族5人;艾城乡壮族6人;江益乡、燕坊乡回族各1人;虬津乡蒙古族、回族各1人;白槎乡畲族6人;梅棠乡回、苗族各1人,黎族2人;三溪桥乡畲族1人;滩溪乡壮族2人;城丰乡壮族1人;马口乡彝族1人,壮族14人;云山垦殖场蒙古族1人,回族10人,壮族6人;恒丰垦殖场回族7人,壮族1人,;永丰垦殖场回族1人口兄弟民族占全县人口总数0.05%。
性别、年龄
人口年龄状况,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0-4岁的幼儿35397人,其中男18,071人女17,326人;5--17岁的少儿109,498人,其中男56,264人,女52,979人;18-59岁的青壮年148,444人,其中男78,527人,女69,915人;60岁以上老人20,652人。其中男9,806人,女10.846人.最高年龄99岁,女1人。
劳动人口年龄状况:男16岁至59岁、女16岁至54岁者为劳动人口。全县劳动年龄人口,男86,912人,女72,916人,合计159,873人。其中十七个乡和二个垦殖场,男68,197人。涂埠、吴城、柘林三镇,男18,715人,女14,272人。
死亡人口年龄状况:1981年全县死亡人口男女合计共1,881人。其中0-17岁的夭亡人数506人,18-90岁以上病死或老死的人数1,375人。其中:18——20岁的15人,21-30岁的77人,31-40岁的66人,41-50岁的111人,51-60岁的259人,61-70的378人,71-80岁的336人,81-90岁的120人,90岁以上的10人。60-90岁以上正常死亡的844人。
除十七岁以下天亡人数外,死亡人数中,男779人,总寿数47,041岁,平均寿命60,39岁;女596人,总寿数38,434岁,平均寿命64.48岁,男女合计平均寿命62.16岁。
职业
建国前,我县以农业为主,工业仅有些私人酿酒、制造食品等作坊。从业人员千人左右。集镇商业以布匹、百货、南杂、饮食店为多;其次为粮行、木材行、花篾店、铁匠店等,从业人员亦仅一、二千人。建国后,工业发展较快,但仍以农业人口为多。
文化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记载,0-5岁学前儿童37,167人,6-12岁不在校儿童19,091人,不识字的69,676人,初识字的7,931人,初小36,305人,高小15,359人,初中8,965人,高中2,978人,大学751人。文化程度不详者150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记载,除去0-5岁学前儿童44,562人,余下人口269,894人中,大学毕业971人,大学肄业80人,高中21,334人,初中50,222人,小学118,812人,文盲、半文盲78,475人。
1964年文盲、半文盲(不识字和初识字者)77,607人,占6-90岁以上人口总数161,206人的42万;1982年文盲,半文盲78,475人,占6-9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29%,1982年比1964年文盲、半文盲减少13%。
婚姻
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18岁及18岁以上人口合计169,096人,男88,335人,女80,761人。其中:未婚人数31,654人,男20.485人,女11,169人;有配偶的123,127人,男62,307人,女60,820人;丧偶的12,742人,男4,173人,女8,569人;离婚的1,573人,男1,370人,女208人。
第五节 计划生育
晚婚
从1964年起,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男女双方符合晚婚条件结婚者,优先安排住房,增加婚假15天,产假34天。婚产假期的工资照发,不影响出勤评奖、评模。符合上述条件的农业社员婚、产均给一定的现金奖励,经费在所在单位公益金中开支。
节育 绝育
六十年代初,我县计划生育工作,只是在群众中提倡少生孩子,支持多子女的国家干部做绝育手术。但农村“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和旧观念,仍然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
1964年,开始在涂埠镇和永兴公社进行计划生育试点。培训节制生育(下简称节育)技术人员,采用中药避孕和出售阴茎套的办法,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节育。全年采用中药避孕的339人,男扎59人,女扎123人,上环162人,出售阴茎套59,100多个。出生率比上年下降8%。
1974年,全年落实节 育措施的有9,347人,其中男扎3人,女扎1,110人,上环960人,人流1,700人,服药片4,056人,其他1,518人。
1977年,大力推行男、女结扎,上环等绝育方法,落实节 育措施者达13,561人,节 育率达51.3%。
1979年,落实节育措施的达12,280人。其中结扎2,335人,上环7,514人,采取其他节育措施的2,431人,节育率高达77%。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下简称光荣证)的夫妇51对。
1980至1984年,继续提倡计划生育,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采取奖励并发给《光荣证》,在独生子女的入学、就业及其家庭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颐。
1984年,全县组织节 育手术队24队次,共207人。分期分批深入农村,协助乡村卫生院开展工作。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