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国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国后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1
页码: 35-45
摘要: 在1949年永修解放后,该县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区乡政权,到1950年增设的云山、柘林、南湖3个区和1954年吴城从新建划属永修后的吴城区,再到涂埠从淳湖区划出设立的涂埠镇,全县共设8区、1镇。1956年,柘林区并入白槎区,艾城区并入淳湖区,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域调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下半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4个区工委、1镇、21个公社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之后,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多次调整。至1984年,全县共有17乡3镇,下辖村民委员会184个,省属4个垦殖场和下属分场13个、大队78个。
关键词: 永修县 解放后 行政区域

内容

1949年5月,永修解放。6月18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区乡政权。其行政区划为:涂埠区17乡、艾城区19乡、马口区10乡、滩溪区14乡。白槎区18乡。并按上述顺序称第一、二、三、四、五区。乡亦以第一、二、三、四、五乡……称之。
  1950年2月,增设云山、柘林、南湖3个区。后云山区并入滩溪区,南湖区改名江益区。1954年,吴城从新建划属我县后,增设吴城区。同年,涂埠从淳湖区划出,设涂埠镇。至此,全县共设8区、1镇。
  1956年,柘林区并入白槎区,艾城区并入淳湖区,全县91乡合并为31乡、3镇、2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全县181个高级农业社,除31个偏僻山乡与平原插花地区的农业社划属各垦殖场外,其余150个农业社(包括小集镇)合并为13个人民公社。同年冬,开展整顿人民公社和垦殖场的工作,1959年春完成。经过调整后,各社、场、管理区及大队如下表。
  1961年下半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4个区工委、1镇、21个公社(含5个县直属公社)、1县属农场、3省属睦殖场、详下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撤区,扩社并队。撤销区工委,扩大公社范围。接管国营云山垦殖场,改为县属公社。社队扩并后,成为1镇、12社、3场,即涂埠镇,柘林、白槎,虬津、江益、艾城、吴城、淳湖、马口、滩溪、立新、云山、军山公社,永丰、恒丰、蚕桑场。其中恒丰农场、蚕桑场为省属。
  1971年下半年,各公社(场)又开始调整。1972年11月淳湖公社分为三角、九合两个公社;艾城公社和军山、涂埠部分大队调整为艾城,永兴2个公社;白槎公社分出梅棠公社;划原云山垦殖场所属的大屋、南坑、江上、丰源、耕源和柘林公社的乐平等7个大队成立江上公社。1973年,云山和军山公社又恢复为省属国营云山垦殖场。原云山垦殖场的城山、沙丰两个大队合并成立县属八角岭垦殖场。1974年,江益公社分为江益、燕坊两个公社。同年成立新柘林镇。
  1979年马口公社分出城山公社。吴城公社改为镇。
  1983年,部分公社和分场更名。城山公社更名为五丰公社,次年又更名为城丰公社。柘林公社更名三溪桥公社。恒丰垦殖场一分场更名红旗分场,二分场更名塔下分场,三分场更名虎头山分场。江西蚕桑场在本县境内的二分场更名西湖分场,四分场更名江夏分场,五分场更名南山分场,八分场更名西庄分场。
  1984年,政社分设,从10月1日起,县属l5个公社和两个垦殖场先后改为乡。全县计有17乡3镇,下辖村民委员会184个,居民委员会12个,街道办事处1个,村民小组1,517个,居民小组130个。省属云山、恒丰、蚕桑,南湖垦殖场,下属分场13个,大队78个。全县自然村2,129个。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