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对柴桑故城址的商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121
颗粒名称:
对柴桑故城址的商榷
分类号:
K295.6
页数:
3
页码:
193-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柴桑故城的地理位置,存在争议。本文从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角度,探讨了柴桑故城的真正位置,认为应位于现今的九江县港口镇境内。
关键词:
柴桑故城
地理位置
内容
关于柴桑故城址的问题,《九江县志》(2001年版,以下简称《县志》)的认定是: “汉,柴桑故城今治南九十里,楚城驿是其址。”即今县南马回岭马头村荆林街。亦为新莽九江亭和唐楚城县治所。”又说:“晋义熙间寻阳县,柴桑县遂与州郡同治鹤问寨。”
这就是说,以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为界,以前治于马回岭马头村荆林街,(以下简称荆林街),以后治于鹤问寨。我以为这样划线认定值得商榷。柴桑故城在哪里?正因为史书记载不一,或者说不够具体,引起一些人的争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史书中去查找,要全面地理解,审慎判断,才能求得正确的答案。
第一,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因为有人说成立寻阳郡时,寻阳县与柴桑县两县并存期,县治怎么解决的。我以为寻阳县当时不一定要随之迁过江南来,可以跨江而治一段时间。如德化县就是事实跨江而治,也是人所共知的。
还有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版)中,西汉、西晋时就标明了寻阳县在江北,柴桑县在江南,完全可以为证。以后什么时候迁徙江南的?还是在寻阳县时自动合过来的,姑且不论。况且近期的九江地、县、市就是同治于一城。
第二,《县志》曲解了楚城驿(镇)的方位,却把楚城乡等同了楚城驿(镇),因而错误地把“治南九十里的楚城乡”当成了“柴桑故城”。
关于楚城乡、楚城驿、楚城镇的设置、变迁问题,九江县刘晓祥先生的论述甚详(请看其《柴桑考辩》、《柴桑城故址考》)。《县志》里提到了“白居易考察柴桑城故址”,咏有《早发楚城驿》诗,先不论白司马上柴桑县是否为考古而考察城故址或另有他事,现就这首诗从字面上作一点浅解。白居易是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迁江州任司马官,十二年夏白司马到柴桑县城去视察,说去考察,工作完毕就得回官邸。恰时逢雨后,为避免炎热,趁早天气凉爽,犹有晓月在天,便从楚城驿出发,沿着长江边上平坦的道路而走,途中看见和听到许多景物,边走边看,边走边听,不知不觉走了十里路才天亮,也不知不觉回到了官邸。从这首诗里就相关问题可以理解如下二点:(一)楚城驿离长江很近;(二)楚城驿离江州白司马官邸一定不很远。设想,白司马从荆林街的楚城乡回府的话,他当时非得走山路崎岖小路不可,岂有“沿江道径平”这样的诗句呢?也不可能很快就回到官邸。
因此可以肯定这个楚城驿(镇)不等于楚城乡,乡是乡,驿是驿,二者切不可混淆,不能合二而一。
第三,《县志》基于第一、第二两点和《明一统志》的“治南九十里”因而以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为界,对历史素材也就随意取舍(而且前后表述不一)。先看《县志》:“八年,省寻阳县人柴桑县,柴桑徙治鹤问寨。”
请看《晋书》:“(晋)安帝义熙八年省寻阳县人柴桑县,柴桑仍为郡。”
就两者对比,《县志》编者竟然删去了“柴桑仍为郡”五个字。我以为这五个字非常重要,“仍”字告诉我们:“柴桑原来即是郡县同治的,也就是说在省寻阳县之前与省寻阳县之后都是郡县同治之所在。甚至在“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之时,柴桑就是郡县同治了。这一点可以从《宋书》“寻阳郡领县三”柴桑列其首,“柴桑男相,二汉属豫章,晋属武昌。郡既立,治此。”这个“郡既立,治此。”足资为证。难道原编者对“柴桑仍为郡”这五个字的含义真的不理解吗?
再看:《唐元和志》“寻阳县,紧,郭下,本汉旧县,属庐江郡,以在浔水之阳,故日浔阳”,而且又记了“柴桑故城在县西南二十里。”这里就给柴桑故城在哪里指明了方位和里程。方向在西南,里程是二十里。它也告诉我们,当时的鹤问寨即是柴桑故城,已经是明明白白。
另外,附带说一下《明一统志》是何书也?据《辞源》解释:“《-统志》纪全国地理之书,元明清都有,元一统志,一千卷,岳磷等撰,已残缺不全。明一统志,九十卷,李贤等撰,《四库提要》说它舛讠为牴牾,竦谬殊甚。清一统志于康熙、乾隆、嘉庆时,屡经修辑。通行的为乾四十九年所修之本,五百卷。嘉庆补纂本至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五百六十卷。仅有进呈写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刊入<四部丛刊》三编。”
我才疏学浅,无法评说。就朝代而言,我以为《晋书》和《宋书》成书在前,《明一统志》成志在后,靠近前者比后者可信度要高一些,故应以前者为凭。所以说,柴桑故城晋安帝义熙八年前就已经是在“鹤问塞”,根本不存在“徙”的问题。
总之,修志要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因而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尤其要前后联系起来审视,系统地分析,切不可主观臆断,片面取材,使历史面貌缺损,以致史实失真。
最后,希望现任《九江县志》编者,莫以不关己而不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全县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以史实为依据,将2001年版《县志》的这一错误修正过来,以免再遗误后人。
2006年12月原稿,2007年8月修改
(本文作者单位:九江县原计委)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抗日文存、土改回忆、古今乡贤、往事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方造英
责任者
刘晓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