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通奉大夫蔡燮的墓葬与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110
颗粒名称:
清通奉大夫蔡燮的墓葬与家族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132-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2年10月4日夜,江西省九江县沙河乡泉塘村发现一座清代墓葬被盗,墓主为蔡鼎臣。1993年10月15日,由于修建县城东环城路,墓地迁葬至山脚。墓志记载蔡鼎臣生平及墓葬迁移历程。
关键词:
蔡鼎臣
墓葬盗窃
内容
1992年10月4日夜,座落在江西省九江县沙河乡泉塘村黄家嘴西南方向田畈中一座清代墓葬被盗。5日,情况反映到县公安局,再通报县文物管理所。下午,曹锋、王义华同志到现场查看,7日,王义华、刘晓祥同志再次到现场,又到黄家嘴走访群众,获得与该墓有关的口头和实物资料,对揭开墓主的身份大有裨益。
一、墓地调查
墓地田畈叫泉水垅,开阔平坦,黄澄澄晚稻迎风起伏,田畈中部凸起一块平面呈楕圆形台地,种植着红薯和蔬菜,被盗墓葬座就落在红薯地里。坟包呈镘头状,封土高约1.6米,不见标志性石碑,周边片石无存。偏东南不远处埋葬着张姓坟包三座,有立于清同治年间的墓碑,得知该土地名叫:“社林塝”。西北方向距九沙公路约500米,北距黄家嘴约200米。
第一个发现被盗墓葬现场的是村民黄世福(村支书的父亲)。消息传开,陆续引来群众围观,此走彼来,络绎不绝,直到下午,围观群逐渐散去,蔡家塝村民蔡泽斌在黄世福老汉的协助下,清理了现场,草草堵复洞口。
现场所见:坟包南侧挖开一个盗洞,棺材头板被劈开,尸体拖出棺外,上体赤裸,头颅放在坟包上。冠服袍带被撕烂扯断,随手乱扔,散落墓地,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从盗洞中察看,该墓系砖室碗椁结构。用25×15×6厘米特制带公母榫的青砖砌成墓室,棺材藏在室内,砖室外再以粗瓷青花碗装入糯米汁调拌的石灰桨绕砖室码放,凝结成块,堆砌二层,包结严实,外层再堆积泥土。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想见当年丧家修筑时所费人力财力不少,非家资巨富者莫办。
现场还发现帽顶上的红缨及马蹄袖等清代服饰残片,另采集一块墓砖,侧面模印阴文“通奉大夫吉羊(祥)专(砖)”八字。一位年长的村民说,该墓埋的是姓蔡的老爷。据此,初步判断该墓年代当在清朝,墓主姓蔡,系二品官衔获得者。
走访黄家嘴村民,获知下述信息和部分实物。墓为南北向,北端原有高大墓碑和拜台(铺地石)及一对华表,解放前尚完整,且有蔡姓后人来坟前祭扫。后来经过三次扰动破坏。
第一次是五十年代。黄家嘴村民将墓碑、华表、石块抬至村头砌井、搭沟、垫路。其中一位亲自参加抬碑者黄显荣现身说法介绍当时的情况,从而找到了墓碑和一根华表。墓碑斜插在甘蔗田的路沟旁,一根华表砌在水井边,其余石块散于村头路边,另一根华表没有找到,村民已不复记忆辨识。
第二次破坏是1966年“文化革命”初期,好事者伙同红卫兵从墓葬北端正面破土,因墓室结构复杂,砖、碗、石灰凝结,挖墓者知难而退,未作更大的破坏。有人说当时挖出一块暗碑,后来不知下落。
第三次也就是这次被盗墓贼破坏得最严重。
在村民的协力下墓碑被刨出。碑身已残,状如曲尺。残存最长处高1.5米,宽0.9米,厚0.1米。从碑身断残迹象看原高当在2米以上,现残存铭文五行,自右至左为“初一辰时”、“壬山为茔”、“蔡公鼎臣大人之墓”、“男绶·鋆·金台;孙泽祐·祁·祜·祉敬立”、“平月——榖旦”。
华表,呈方形柱状,顶部雕一坐狮。长粗无法测量,目测长约1.5米。另一件未找到。
墓碑记载墓主叫“蔡公鼎臣”,三子、四孙。这为考证其身份和家世提供了重要线索,是可贵的实物资料,惜记述死亡及下葬年代的文字剥落而未详,颇须作一翻考证。碑刻“蔡公鼎臣”与村民传说该墓埋的是姓蔡的老爷及解放前有蔡姓人来上坟祭扫等均相吻合,该碑是从墓地抬来应无疑问。
二、探寻墓主
根据墓碑上的刻文“蔡公鼎臣”是该墓墓主当无疑问,但蔡鼎臣为何许人?墓碑残缺,不得要领。从墓砖模印的“通奉大夫”文字看,系从二品顶带,属官僚阶层,象这样人物,县志应有记载,然而查遍《德化县志》竟找不到蔡鼎臣其人的点滴资料。墓碑残缺,破坏所致,县志失载,殊不近理。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田野考古调查时看到清代墓碑刻文有一定的体例。是官员身份则上刻官衔下刻字号而不刻名;无官职的读书人上刻学衔,无学衔的则刻处士,下刻亦效法官员称字不称名。但普通平民就只称名而无字号,这是身份所限不能超越。凡称名者,名字上面必加一“讳”字,且排列靠右而略小,以示尊崇敬意,绝无直书祖先姓名的。这是封建礼制所关,叫作“辟讳”,士庶必遵,也是书碑人、刻碑人都知道的“规矩”。因此“鼎臣”有可能是“蔡公”的字或号。按照上述调查所见清代官员墓碑比拟,蔡公的碑刻可复原为“皇清诰授通奉大夫显考蔡公鼎臣大人之墓”。确定“鼎臣”是字号,进一步考证其名字及其生平与家世。由此联想到1983年在考古调查时发现的一方墓志也记载了“鼎臣”其人,很重要,对解开墓主身份有很大关系。
那是1983年9月,在九江县赛城湖水产场五丰大队一生产队的村头发现一方青石墓志。志题“蔡君墓志”,副题“兄金冶述”,志文云:“君姓蔡名金绂……家君鼎臣御史第三子、予同母弟也”,“殁于咸丰三年……得年二十四岁。娶同县大学士李陆平公孙女、举人粹然公女,生女二,无子,以予次子泽祐嗣。兹以咸丰甲寅四年……葬先母张宜人于县西南白鹤乡土名牛角垅之燕尾山,附君于宜人墓右”。该志提供了四点信息:一、金绂是鼎臣的第三子、金绂死时鼎臣任御史。二,金绂娶李陆平的孙女李粹然之女为妻。三、金绂死后第二年与其母张宜人同时下葬。四、墓志提到蔡氏三代五人,列式如下:
父母辈子辈孙辈
蔡鼎臣 蔡金冶
张宜人 蔡金绂 蔡泽祐
墓志上“家君鼎臣御史公”与墓碑上“蔡公鼎臣”有许多相似之处。三代系列分明、志、碑相合;子称父字而不称名,恪守避讳体制,志、碑暗合;值得注意的是志文提到“以予次子泽祐嗣”,这句话与碑上四孙之一的“泽祐”同名,且都是祖与孙,辈分相同。所不同的是墓志里的“金绂”、“金冶”不载于墓碑,金绂死于其父鼎臣之前,碑上不必留名,金冶或即碑上之蔡鋆,推测“望”是官名,“金冶”系谱名(论证详后)。这样,志、碑所记的人名即是一家的成员。
结合碑、志记载,蔡鼎臣有五子四孙,只有泽祐一人在墓碑、墓志上都刻了名字,可以确认是同一人。在没有找到<蔡氏宗谱》而无法了解其家世资料的情况下,只有查阅《德化县志》,因为蔡鼎臣有“通奉大夫”的官衔,不会没有记载,只是不用“鼎臣”而用别的名字无法确认罢了。因此,只有先从其子、孙辈人手查找,再旁及亲属,或可揭此谜底。
先查其孙泽祐。《德化县志·授职》载:“蔡泽祐,燮孙,光署正衔“。(光署正:即光禄寺署正)“燮”应为蔡燮,即泽祐的祖父。这一记载,引出蔡燮其人。
再查其子蔡鋆。《德化县志·仕籍》载:“蔡鋆、燮次子,分发直隶县丞、保知县。”县志记载的“蔡鋆”和墓碑上刻的“蔡鋆”名字相同,辈份相合,应为同一个人。
又查其父祖辈。《德化县志·封赠》载:“蔡琳,廪贡。以子燮加级,赠通奉大夫;蔡梓,以孙燮加级,赠通奉大夫。”
县志记载“蔡燮”的亲属与墓碑刻的“蔡公鼎臣”亲属“蔡鋆”(子)“泽祐”(孙)对得上号;蔡燮的父祖辈都赠有“通奉大夫”衔和“蔡公鼎臣”墓砖上模印的“通奉大夫”也相符合。对蔡鼎臣、蔡燮是否同是一人尚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再从其是否同时代人作点论证和辨析。
墓碑的纪年残缺,对认定蔡鼎臣死亡及下葬年代失去凭证,但《蔡君墓志》却明白无误地记着“兹以咸丰甲寅四年(1854年)九月初一日葬先母张宜人于县西南白鹤乡牛角垅之燕尾山、附葬君(蔡金绂)于宜人墓右”。墓志表明咸丰四年蔡鼎臣在北京任御史,仍然健在。再看县志记载蔡燮亲属考贡及任职时间。蔡琳考贡是在嘉庆朝,蔡鋆任籍在咸丰朝、蔡泽祐授职在同治朝,这样,墓志、墓碑、县志记述蔡鼎臣、蔡燮及其父子祖孙的生活年代和皇朝年号次第均相符合,四代人的年岁间距并不矛盾。综上举例,蔡鼎臣就是蔡燮,只不过“燮”是名,“鼎臣”是字罢了。
三、迟见的墓志
(一)迁墓情况
1992年10月4日夜,座落在江西省九江县沙河乡泉塘村泉水垅的通奉大夫墓被盗,一年后的1993年10月15日因修筑县城东环城路,该墓适在路基而必须移迁。蔡姓村民自发地担当起迁工程,约近20人参加,组织者为蔡报田、蔡老三、蔡泽斌,并通报县文管所。自10月15日破土开圹,中途发现墓志,至16日中午迁葬完工,复葬于南边约250米的山脚,据说是蔡泽斌父母的坟地,距梅家垅水库不远。曹锋、骆训生、刘晓祥同志观察了迁墓过程,并采集了用于筑墓的铭文砖和青花碗多件。
墓为砖室碗椁结构,人葬一棺。柏木棺材髹黑漆,长2.4m,子母口,头档板已在去年被盗时破坏。葬式为头南足北,与原残墓碑所记“壬山丙向为茔”正好相反,此中疑团,在墓志里找到答案。棺内因盗墓破坏而积水,起尻后搅动棺内,状如臭水沟里的烂泥,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骨架起出放在一块预备好的白布上,已无法分辨出肢、于、头颅,当然也没有人去冲洗。因天色已晚,当日没有移葬,露天放置一夜。
次日(16日)来人少了一半,棺木因太重而无力抬走,只得弃置原处。人们用小杉木板制作了一个长4.5尺的状如棺材的木合,将遗骸连同白布草草装入,两人轻快地抬往新的墓穴。随后又将墓志抬出随同人葬。
蔡燮墓志置于足部西侧贴于墓室墙壁,文字内向,未受损伤,只是部分字嵌入石灰,取出后稍作处理即可认读。次日打下拓本,建档存查。由于墓志的发现,对一年前出土的“通奉大夫墓”究竟为何人得到肯定的答案,表明去年(1992年10月)作出的考证亦符合实际,只是卒年稍有误差。
(二)关于墓志
蔡燮墓志,为青麻石质,正面打磨光洁,呈长方形。纵52,横77,厚7厘米。刻字正文776字,补文47字。字大1.2厘米,满行为26字,有抬格、空格等程式。志题:“皇清诰授通奉大夫广东肇罗道鼎臣蔡公墓志铭”。据此,与去年发现之“蔡公鼎臣”残墓碑吻合,该碑确系“奉政大夫”墓前之物无疑,当地村民提供的情况属实。
撰文者为蒋志章,当时任陕西巡抚,“其嗣君鋆专函数千里寄状请铭”、“章(蒋志章)与嗣君交最久“,于是为蔡燮写了这篇墓志铭。据查资料,“蒋志章,字楼山、江西铅山人。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二甲进士”。
书写者为刘绎,字詹岩,江西永丰人。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即该科状元。当时任江西团练大臣(对付太平天国革命)。刘绎与蔡燮为同科进士,故自称“年愚弟”。
从墓志记载得知:蔡燮字鼎臣,出身于书香家庭。十八岁考取秀才,三十八岁中举,四十一岁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后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都蔡院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户科掌印给事中,长期在北京供职。直到六十六岁以后才外升广东肇罗道,三年任满,便离休回家,过了近三十年的任宦生涯。蔡燮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卒于同治十年(1871年),享年七十七岁。生有五子,长子、三子先卒,墓碑只载其三子、四孙。
蔡燮服官近三十年,其时正值中国政局动乱,先有鸦片战争,后有太平天国革命,而墓志并未涉及,表明其在这方面没有可以记载的建树。墓志虽有歌功颂德之词,而无政绩活动之实,亦无著作传世,看来蔡燮是一名普通的封建官僚。
据墓志记载“葬公于德化西乡莲花锋下竹马山之原,阡向壬丙”,补证则云“越十有九年,光绪纪元庚寅(十六年,1890)……改葬公于白鹤乡青潭堡归垣冈”。以上记载表明三点:一,这是迁葬即二次葬。二、该墓原为北南向,改葬后则为南北向,原墓碑移来后亦未改动。三、墓志原有盖,移迁时弄破或忘记搬运,这次未发现。
墓志没有记载其幼子金台的生母宛氏,显然金台尚幼,在家庭中无发言权,亦表明宛氏系侧室未扶正,极可能是北方人,且娘家寒素无人,故受到蔡家轻谩。宛氏生前已获得“恭人”的封典,这是蔡金台发迹后为母亲向皇帝请的封,母以子贵,自然不在话下。墓志全文照录如下:
皇清诰授通奉大夫·广东肇道·鼎臣蔡公墓志铭。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署陕甘学政·前翰林院编修,愚姪蒋志章顿首拜撰。赐进士及第·诰授通议大夫·三品卿衔·翰林院修撰·江西团练大臣·前山东提督学政,年愚弟刘绎书丹、篆盖。
公讳燮,字鼎臣,姓蔡氏,江西德化人,为宋理学元思公二十世孙。其六世祖佐,国初以从戎功,洊任河南汝宁都督,勋业显著,载在邑乘。曾祖澈,祖梓,父琳,均以公贵赠通奉大夫。前妣氏张,妣氏张,赠夫人。生子四,公居幼。秉性沉潜,为赠公所器许。甫成童,而赠公弃世。公仰承先志,学与年增。年十八补弟子员。道光壬辰举于乡,乙未成进士,以部曹用。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户科掌印给事中,均以明察廉直称。俸满报最,授广东肇罗道。其时发逆尚扰三罗,土客互相寻衅,人皆为公危。公闻命自天,毅然就道,抵任后,恩威并用,剿抚兼施,三年而所属悉成乐土。解组之日,攀辕泣送者遍道,寮属咸钦仰焉。公素恬淡,服官中外几三十载,未尝有所干求。平居待人以和,接其言论丰采者,如坐春风中,油然不觉与之俱化。然于然诺,取予开则,不少假借,尝制座右铭日:“泰山高岳以立身,冰清玉洁以植品,青天白日以处事,光风霁月以待人。”惟其有德,是以有言,即此亦足以概公矣!公生于乾隆乙卯年五月二十一日寅时,卒于同治辛未年四月初一日辰时,享年七十七岁。配星子张氏,赠夫人。生子五:长式金,直隶补用知县,卒于营次;次望,广西补用知府;三绂,早卒;四绶,邑廪生;五金台,业儒。女三:长适本邑陈宣润;次适彭泽项宜升;三适本邑余安绶。孙四:长泽祁,郡增生;次泽祐,郡廪生;三、泽祜;四泽祉,俱业儒。今以本年十二月初五日葬公于德化西乡莲花峰下竹马山之原,阡向壬丙。其嗣君鋆,走函数千里,寄状请铭。章与嗣君交最久,公之仁政硕德,固已久识于心,兹复谨按状而志焉。并为之铭日:淡以明志,静以致远,惟公兼之。不满何损,薄尔声华,安余屯蹇。出则宣猷,人则补袞,四十服官,七十而返。行遵古道,昭然丹悃,老成凋谢,西山日晚。恸及亲宾,兴言缱绻,明德昌后,福禄来反。勖哉后人,支培其本。嶫嶫高原,峨峨垅坂,地献其灵,人在如宛,龙輀悽悽,驹隙晼晼,卜兹幽宅,累祀安稳。
同治十年十二月初五日
越十有九年,光绪纪元庚寅,男金台,以九月九日故改葬公于白鹤乡,青潭堡,归垣冈。时台官编修。孙庆同,曾孙懋询谨徙。
(正文776字,补文47字,1993年10月15日出土,16日拓印。)
四、蔡燮及其家族
蔡燮在《德化县志》中有多处记载,不仅中举、中进士姓名载于县志,而且受聘参加编修县志。《德化县志》卷首,编撰人员中首列:“蔡燮,乙未进士,广东肇罗道。”又卷二十九,选举·进士:“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蔡燮,吏部主事,历任员外郎,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户科掌印给事中,巡视各城,稽查内仓、南新、海运等仓。咸丰己未(九年)会试内监视,授广东肇罗道。”
县志不仅详细记录蔡燮任官经历。还将其曾祖以下旁及兄弟子侄孙辈等蔡姓中的男性有学位,官衔的载于县志达19名之多。蔡氏一门科甲,顶带联绵,为浔阳望族之一,俗称“刘、李、万、蔡”四大姓。
除县志记载蔡燮的任官经历及其亲属成员之外,还从他人墓志和别的文献,碑刻中也查到一鳞半爪。综合来看,大致有一个轮廊。
(1)蔡母宛恭人墓碑。座落在九江县新合乡小石村土名眠龙口,1983年文物复查时发现。碑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刻“男金台、孙孝同、孝肃奉祀”。宛氏是蔡燮的继配夫人,蔡金台的生母。
(2)李粹然墓碑。座落九江县狮子乡三桥村土名徐坡岭,1991年11月被盗后调查得知。碑立于咸丰二年(1852年)。墓表文系蔡燮所撰、落款“赐进士出身吏部员外郎姻愚弟蔡燮顿首拜撰”。李粹然名儒郁,是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李鸿宾的幼子,其女嫁给蔡燮三子金绂、李、蔡为儿女亲家,上引《蔡君墓志》有记述。
(3)重修能寺宝塔记。碑在九江市能仁寺大胜宝塔旁,立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江兵巡道景福撰文。碑文有“鼎臣观察领其纲,乃嗣云庵太守督以成”。是说蔡燮领头修缮,其子蔡鋆具体施工。因为“观察”是清代对道员的尊称,虽然碑文作者景福也是道员,毕竟蔡燮是前辈。蔡燮担任广东肇罗道,故有此种称谓,从而再次证明“鼎臣”就是蔡燮。
其家世情况据墓碑、墓志和<德化县志》所载,大致如下:
蔡燮发妻张氏,封宜人,系五品命妇,蔡燮任御史时请封,生子三。卒于咸丰四年,与三子金绂同葬一处。
续娶宛氏,封恭人系四品命妇。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得年68岁。
蔡燮生有五子,墓碑只载其三,因长子三子先亡。
长子,蔡式金,监生。大约死于咸丰年间,生前捐有官职,因“积劳身故,赠知府衔”。
次子蔡鋆,谱名金冶,蔡泽祐的生父。捐官加保举“以知府分发省分任用”。
三子蔡金绂,咸丰三年病故,卒年24岁。娶李鸿宾孙女为妻。李氏夫死守节,同治四年呈请旌表。牌坊立在赛湖村瓜子岭,“文革”中被毁。
四子蔡绶,光绪初年优贡。生母不详。
五子蔡金台,光绪八年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朝考选人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出任甘肃学政,御史等职。
蔡燮的生卒年因墓碑的残缺不得而知,根据《蔡君墓志》、《宛恭人墓碑》等有关资料的记载,大致可以推定。1、其三子金绂卒于咸丰三年(1853年),死时24岁,上面还有两位兄长,那时蔡燮年龄约五十岁上下。2、蔡燮的续配夫人宛氏,年龄小于三子金绂一岁,且生下幼子金台,说明其时尚处于年富力强,精力未衰。3、《蔡公鼎臣墓碑>上未刻金台之子孝同、孝肃的名字,表明蔡燮死时幼子金台尚未成年。4、咸丰四年《蔡君墓志》称“家君鼎臣御史公”,知那时蔡燮在京任御史,但其最高官职也是最后官职是广东肇罗道。5、同治十一年繤修的《德化县志》和刻于同治十年的《重修能仁寺宝塔记》都载有蔡燮、鼎臣参与其事的活动情况。据以上五点,蔡燮约死于同治末年或光绪初年。
而且,《德化县志》对蔡燮的旁系亲属亦有部分记载,现一并摘录于此,供读者及蔡氏后人寻根问祖时参考。
蔡燮胞侄:蔡澄,(咸丰)恩贡,就职直隶州州判,分发顺天,保升知县加知州衔,代理东安县事。
侄:蔡钺,道光优贡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举人,考充教习,期满以知县用,改兵部武库司主事。
堂兄或弟:蔡增谟,钺父,侯选县丞,县丞衔,以子钺加级赠朝议大夫。
堂兄或弟:蔡鸿,以侄钺,封朝议大夫。
侄:蔡寿祺,燮侄,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科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二甲第73名进士,翰林院编修,日读起居注官。
侄孙:蔡荫椿,寿祺子,监生,现任工部侯补主事。
堂兄或弟:蔡瀛,寿祺父,例贡,以子寿祺加级封朝议大夫。
堂兄或弟:蔡灏,以侄寿祺封承德郎。
堂侄:蔡珍,以弟寿祺封朝议大夫。
(1993年初稿,2008年8月修改)
(本文作者单位: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
补白……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抗日文存、土改回忆、古今乡贤、往事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晓祥
责任者
曹锋
相关人物
王义华
相关人物
刘晓祥
相关人物
黄世福
相关人物
蔡泽斌
相关人物
李陆平
相关人物
骆训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蔡母宛恭人墓碑
相关作品
李粹然墓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