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71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一 宗教
分类号: D635.1
页数: 5
页码: 559-563
摘要: 清同治版《义宁州志》又载开皇末仁乡境内龙安山下亦有道场,后称兜率禅院。宋黄庭坚在《分宁云岩禅院记》中追记唐时修水佛教盛况时称“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境内者以百数,而洪州境内禅席居分宁县者以十数”,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禅师先后在本县进行过弘法活动。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

内容

修水佛教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幕阜山记》。文中载幕阜山“有僧园日长庆”。隋代修水佛教活动渐盛,黄庭坚《兴化禅院记》载:隋初在“幕阜之东,黄龙山之下”的青龙山(现名土龙山)“背山向溪”有道场叫灵台院。清同治版《义宁州志》又载开皇末仁乡境内龙安山下亦有道场,后称兜率禅院。至唐代,由于禅宗盛于江南,修水以山峭水幽,民风乐施吸引着很多禅侣,一时寺院林立。宋黄庭坚在《分宁云岩禅院记》中追记唐时修水佛教盛况时称“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境内者以百数,而洪州境内禅席居分宁县者以十数”,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禅师先后在本县进行过弘法活动。五代时期,因战乱频繁,修水佛教一度衰落。宋代,修水佛教获得空前发展。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本县先后有2家禅院获得朝廷勅赐。治平年间(1064~1067)临济宗高僧慧南于境内黄龙寺创黄龙宗,声振四方。宋张商英《黄龙崇恩禅院记》称:“黄龙宗派被天下。”后黄龙宗九世明庵荣西在日本首创禅宗。宋时有黄龙禅院、兜率禅院、云岩禅院、法昌禅院、宝山禅院和兴化禅院,并称修水六大禅院,而黄龙禅院则被时人目为江西四大禅院之一。元、明,清3代,修水佛教继续发展。六大禅院虽无宋时规模,但随着佛教的不断俗化,小寺院则星罗棋布。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全县有寺院(包括庵)158座,其中州治8座,泰乡16座,安乡33座,奉乡11座,武乡18座,高乡13座,崇乡19座,仁乡26座,西乡13座。除寺院外,修水尚有观音阁6座、观音堂1座。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修水佛教迅速衰落。民国19年(1930),全县有僧住持的寺院仅剩12座,民国后期,仅剩修水佛教会会长住持僧鼎新1人统领云岩、洞山、兜率、黄龙4院,余皆无住持。解放初,全县有寺院81座,多破败不堪,有和尚13人,尼姑27人,居士57人,无住持僧。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至1959年,仅3座寺院有香火,和尚仅剩1人,尼姑尚有5人,居士45人。“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路线干扰,党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坏,和尚尼姑被强制还俗,寺院亦在所谓破“四旧”中全被摧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修水佛教未有发展。
  修水历史上最主要的寺院有:黄龙崇恩禅院,位于县西幕阜山脉主峰黄龙山(原名辅山,又叫天岳)东麓,原名黄龙于王干寺,唐乾宁间超慧禅师所创。超慧,本姓张,清河(今江苏淮阴县)人,曾受法于青原六世玄泉彦禅师。其至黄龙寺不久,宗风远振,禅侣云集。朝廷先后于光化二年(899),天佑元年(904)旌表他为“黄龙大德祖师”、“黄龙祖师”。传其统者,分居于庐山、武昌等地。传说吕洞宾路过黄龙山,同超慧斗法,败而成为其护法弟子。超慧之禅经黄龙海传至黄龙志愿,三代即绝。五代时期,黄龙寺因战乱废为民居,宋代黄龙寺渐次修复。大中祥符八年ciois)束力赐崇恩禅院。治平二年(1065)洪州太守程公孟敦请丛林名僧慧南入黄龙为住持。慧南,本姓章,信州玉山(今玉山县)人,曾受法于临济宗七世石霜慈明,其至黄龙寺,起禅宗于末运,以“三关”说教,自成黄龙一宗。《五灯会元》载:“师(慧南)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日:‘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有契其旨。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主要理论是“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至门下受法且广其传者34人,再传弟子则“横被天下”。后是宗经晦堂祖心,灵源惟清、长灵守卓、育王介谌、万年昙贲雪庵从瑾、虚庵怀敞相继传承,于淳熙十四年(1187)由日僧明庵荣西传到日本,首创日本禅宗。至今日本禅宗守黄龙法道者犹分为妙心寺派、建长寺派、圆觉寺派等l5个支派,拥有众多信徒,黄龙寺自慧南之后,高僧代出,见于《五灯会元》者有:祖心、惟清、死心、元肃、慧庆、道震、德逢、法忠等。前往受法者亦盛,有所谓“鹿野狐园,众千=百神僧”之说,元代黄龙寺情况,史志未有记载。明代,黄龙寺稍盛,至万历间第47代禅师盛庵,宗风远振,旋即分为东、西两序,遂渐衰。清代康熙年间,冰鉴禅师入主黄龙,创佛印、教海、南禅3院,开堂说法,至门下受法者。多至五百众”,后又衰。然道统历历相传,虽衰不绝。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已传70代,民国时期,黄龙寺基本没落。17年寺院被火焚毁殆尽。19年僧本忠住持,仅剩田租400担,和尚3人。解放后,尚存的观音堂、东方丈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毁,现仅存西方丈一角。
   云岩禅院‘其遗址于今县城东门山谷饭店后,旧志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禅宗高僧昙晟结茅于常洲亥市(今县城),宗风大振。建为云岩禅院,开山祖师昙晟是极有名望的高僧’,所传弟子洞山良价创曹洞宗,成为与临济宗并驾之禅宗大宗派。昙晟之后,云岩数传即衰。光化二年(899),黄龙禅院住持超慧祖师重建云岩,是寺由是乎中兴。未几毁于五代战乱。宋建立后,渐次修复。元佑l间有玉山僧法清结庵于院旁,然“其人才智足以兴事,道行不能感人”,时黄庭坚忧居里中,遂同地方士绅敦请黄龙高僧死心禅师入主云岩。死心系黄龙宗3世,与惟清同被黄庭坚推崇为“衲僧之命脉,今江湖淮浙,莫出二禅之右者”。至死心门下受法且广其传者有8人,分居江南部分寺院,对黄龙宗传播起了积极作用,死心之后,黄龙宗3世诗僧惠洪曾一度主持云岩,以才高为僧俗所推重。元、明两代云岩寺情况,史志记载甚少,仅明嘉靖年间州同林春泽题其额为“修江第一禅林”。清康熙间云岩大盛,曹洞宗34世元洁净茔居是寺,宗风远振江南各地。沿元洁之传,曹洞宗一直维系云岩,解放后50年代末寺毁。
   兜率禅院位于县西今渣津乡龙安山东麓,隋开皇末始建。唐乾宁中有肇宗法师大兴道场。宋元佑年间,黄龙宗3世从悦禅师曾于是寺说法,宗风远振,洪州转运使张商英曾至其门下受法,后著《护法论>并以相公禅名动京华,从悦仿照慧南“黄龙三关”新创“兜率三关”。勘验学法者。“一日拔草瞻风,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么处?二日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么生脱?三日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么处去?”继从悦者,有被黄庭坚誉为“本色道人”的慧照。元、明、清3代,兜率香火仍盛,住持是寺者,元有阴禅师,明有天然、永寿、斯洪禅师。清初寺毁于战火。有隐贤常乐、自闻、慈云等主持修复。康熙十二年(1673)僧恩亮延请平阳国师哈庵来住是寺,复又兴盛。朝廷赐给蛤庵以千佛袈裟、藏金如意、宝幢法帔等。继蛤庵后,有嵩庵、行端、慧云、六庵、翠崖、荣杲等相继住持。道光元年(1821),原住鳌峰寺僧翠云监院、莲会、应众来任住持,佛法亦盛。清末及民国年间,兜率衰落,民国19年,僧仁人住持,有和尚2人,田租100担。是寺毁于解放后50年代,今只存观音堂。
   法昌禅院一位于县南今赤江乡法昌山南麓。始建年不详。北宋熙宁元年(1068)云门宗五世倚遇禅师至是寺为住持,佛法大开。黄龙宗始创者慧南也曾亲至法昌山与倚遇谈禅,并为其机锋所折服。倚遇与法昌说法13年,卒子元丰四年(1081)。由徐禧作序之宋刻《洪州分宁法昌院倚遇禅师语录》孤本今存手美国哈佛大学。法昌自倚遇之后,数百年来衰而不振,直至清康熙间冰鉴禅师入居,始振宗风是时冰鉴“开堂说法,法昌四方云集,多至五百众”。冰鉴之后,法昌复衰,毁于解放后“文化大革命”中。
   兴化禅院其遗址在县西土龙山背山向溪处,相传隋初有头陀于是处创灵台院。唐会昌年间,武宗灭法,是院藉没。大中年间,有利相禅师在灵台院原址创澄心院。继利相之后,有一高僧,能以道行伏虎,乡民生敬,称其为伏虎禅师,宋庆历中赐名兴化禅院。绍圣三年(1096),漳州僧黄龙宗3世以弼禅师入主兴化,经7年努力而“大厦弥山”,又栽杉10万“以关盛衰”。兴化气象大新。至门下受法者颇众,以弼之后,有海禅师主持法席,宋以后,兴化兴废不详。
  宝山禅院位于县西今全丰乡南峰山东麓。原名南峰禅院,始建于唐代,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赐额宝山禅院。有高僧洪端、怀雅、宝明等相继主持。黄龙宗创立后,宝山禅院隶属黄龙,历代相继。解放后,是寺已无香火,唯其遗址尚存。
  洞山寺位于县南今黄沙港乡洞山村。原名阿薅院。为唐代戒禅师所创。明崇祯十五年(1642)秋。曹洞正宗34世元洁净茔禅师迎母隐于此,刀耕火种13年,遂使洞山之名远播。民国19年,僧心空为住持,时尚有田租600担。是寺毁于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
  鸡鸣山寺位于县城西2.5公里之鸡鸣山,明嘉靖年间刘德保所创,隆庆中僧宏中扩大规模,香火始盛。因其靠近州治,风景优美,明、清两朝朝谒游览者不绝,每多题咏。毁于1968年。附白莲教白莲教,也叫“白莲社”,系混有佛教、明教、弥勒教等内容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元、明、清3代,农民多利用这种组织发动起义,清嘉庆元年至十年(1796~1805)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对邻近湖北的宁州也带来了重大影响。嘉庆三年(1798),崇乡陈坊贫民刘联登,吴都贫民宋怀朴、魏文宗“因向在湖北通山县先后拜卢及明学习符咒,回家各传徒众”,遂于七月十七日响应湖蒲圻县农民起义,在陈坊发动了起义。后因官兵和地方士绅残酷镇压,起义于月底失败,教徒多遭杀害。(详见人物卷、军事卷)。
  第二章道教远在三国时期,本县境内就有道教活动。晋葛洪《幕阜山记》载黄龙山“其中有葛仙翁(即葛玄,三国吴琅邪人,葛洪的从祖父)炼丹井、药臼尚存”。至晋代,修水道教大盛。本县人吴猛年40得道于同乡之丁义,以孝行和法术为世所重。《晋书》为其立传,另《搜神记》、《搜神后记》、《幽明录》等志怪小说也记载了很多吴猛炼丹和成仙的故事。相传道教净明派创始人许逊(许真君)便得道于吴猛,并随吴猛“炼神丹于艾城之黄龙山”。是时,包括修水在内,“环幕阜有道宫曰松林,日紫清,日崇虎,日玉清”。许逊在修水以善治水闻名。后民间广传其“捉孽龙”故事,且称之为“普天福主”,建有大量万寿宫祭祀他,晋以后,修水以炼丹和成仙为中心的道教活动渐少。至宋元,以西山十二真君为代表的净明派道教,逐渐演变为通过祈禳消灾,并做道场超度亡魂的正一派道教。是派道士,不戒酒肉,可以婚配,在民间活动较多。由于师承之教祖不同,正一派道教在修水又按西山十二真君分为丹霞派、佑圣派、浮云派、仪翔派等12个支派。
  据清同治版《义宁州志》载,本县有道观24座、庙宇79座、万寿宫54座、文昌宫22座、天后宫8座、其他宫7座、坛66座、公祠53座(另有祖祠71座),台、阁、堂、殿16座。
   民国19年,修水县城有普济道院、阐化雷坛,有道士8人。
  解放初,全县有道士175人,道姑151人。至1959年,道士已减少至84人,道姑也减少至93人,“文化大革命”中宫观庙殿毁灭殆尽,道教活动也转入地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部分道士已放弃了活动,专门从事生产。而相当一部分道士仍以做道场为职业,尤以白岭、大桥、渣津3区为盛。这些道士,多系出于经济目的,实已背离道教宗旨。
   在修水,影响较大的道观有丹霞观和千秋观。
   丹霞观位于县南今何市乡火石桥村。是地原名吴仙里,相传晋西安令吴猛曾于此炼丹,丹霞观即其故宅,宋绍兴十年(1140),道士高执中、游恩补始住是观,累传至景定五年(1264),有道士栖云黄公住观。道法大盛,后又五传至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有明斋郑公住观。明斋“聚财营缮,经十九年,心不遐转”,于泰定三年(1326),扩大了丹霞规模。后以是观为中心,形成流传于奉乡一带的丹霞派道教,元以后,丹霞观屡有兴废,直至毁于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千秋观位于县南今上奉乡。晋时为刘真君炼丹处。相传许真君逐蛟经过修水,望见此处紫气郁葱,知有异人,访而得刘真君,与之为友。许真君于此处设置刘真靖,即黑石靖,后改为宫观。至宋宣和二年(1120),朝廷赐额“千秋观”。端平间废而不存。宝佑三年(1255),九宫高士黄希斌在修水县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的情况下,至修水依靠士绅力量,起复了千秋观,后继者道法亦盛,宋以后,千秋观兴废史志未有记载。
   第三章基督教修水宗教除传统的佛教、道教外,于清末传入基督教。至解放初,40年来,修水基督教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国19年(1930)江西宗教调查表明,其时修水有属于新教(又叫耶稣教,也有以基督教专指新教的)兄弟会的县城华光巷、山口、渣津3个耶稣堂,有属于天主教的县城北门天主堂(意大利人百多能传教,兴废情况不详)。另据采访得知,是时还有属于新教西北会的三都耶稣堂,属于天主教福临安息日会的县城黄土岭教堂,属于天主教的山口天主堂,是基督教在修水活动的兴盛时期。现将部分史料较详的教堂简述于后。
   县城华光巷耶稣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英国牧师韦理生来到修水,买下县城华光巷陈家园一幢房子作为传教场所,定名耶稣堂,随着基督教的发展,韦理生又主持设立了隶属于该耶稣堂的渣津、山口两个耶稣堂。韦于30年代初回国,继韦者为贝克礼,贝传教不久,又由文思荣继任。文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度回英国,抗战胜利后又至修水,直至1950年10月因中国奉行基督教“三自”(自传、自治、自享)政策,才离开修水。文回国后,教徒活动统一组织到福临安息日会教堂进行。县城华光巷耶稣堂还设有“修水基督教耶稣堂平民小学”和为群众看病的医疗门诊室。小学由修水人传道士钟奏声任教,采用传统课本,门诊室则由英国牧师文思荣看病,只给西药,都不收费,经费靠出卖福音书和上级教会资助。
  福临安息日会教学福临安息日会所传基督教系由美国传入中国,修水教堂由湖南籍传教士粟有章创立,最初在县城鹦鹉桥万大顺铺内,后迁至黄土岭。民国期间,先后由粟有章、彭良(湖南籍)主持,后又由修水人李兰林、况贵三负责。解放前有教徒20余人,教友8人。该教堂不同于耶稣堂的特点是读《旧约》和星期六做礼拜,而耶稣堂则读<新约,》和星期天做礼拜。解放后,基督教各派解散,教徒活动由“三自革新”委员会组织到该教堂进行。
  三都耶稣堂在三都镇上街头。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最初由本县人涂以锦传教,后修水县城英国牧师韦理生及本籍传道士钟奏声也先后至三都传教。武宁牧师英国人宋德成为该教堂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有教徒100余名,信教群众300余名。解放后,教堂被没收,教会自动解散,教徒活动没有正式组织。
  山口天主堂遗址在山口老街六甲街头舒家塅,为民国初期(约1920年)修水人叶炳气溪余贤相等所创。隶属于奉新天主教会,修水人万甫臣曾为山口天主堂教会会长。奉新天主教会神莆来天恩(荷兰人)及孙耀汉(河南人)等每年至山口传教一二次。发展教徒较多,最多时达50余人,山口天主堂还附设小学,叶炳生执教,学生最多时18人,采用传统课本,同时灌输宗教思想。是教会于民国36年(1947)自动解散,教堂活动亦停止。
  解放以来,修水基督教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解放前夕,修水有教徒78人,解放初减少至58人,之后逐步稳定。至1958年进行全面摸底,修水共有教徒139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坏,基督教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宗教信仰自由有了保障,原福临安息日会教堂又成了基督教活动中心。1983年全县有教徒和信教群众68人,1984年发展到127人,至1985年8月又发展到240人,但经过洗礼的教徒不多。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