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58
颗粒名称: 卷十八 科学技术
分类号: D912.17
页数: 14
页码: 332-345
摘要: 民国31年,县农业技术推广所成立,编制12人,为本县最早的科技机构。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先后设立了科技管理、科学研究、设计监督、科研群众团体、科技服务等机构。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技术管理

内容

民国31年(1942),县农业技术推广所成立,编制12人,为本县最早的科技机构。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先后设立了科技管理、科学研究、设计监督、科研群众团体、科技服务等机构。到1985年底,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科技网络体系和一支具有一定素质的科技队伍。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58年6月建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初建时无编制人员,与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署办公,下设哲学、工业交通、农业、医药卫生、教育教学研究5个专业组。1962年增设办公室,1968年机构合并,科委撤销。1972年成立科学技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9年恢复县科技技术委员会,具体任务有制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鉴定科技成果,培养与发展科技队伍,考核评定干部技术职称,并设立科技情报网,开展情报调查研究咨询服务等活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1984年建立科技情报站和科技市场,1985年增设科技干部管理科。科技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由1962年2名增到1985年10名。
   第二节 科研单位
   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4月成立,基地设宁州南桥,与农茶初级技术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59年农茶初级技校撤销。1961年县竹坪畜牧场撤销,并入农科所。1969年农科所迁三都,1972年3月,三都茶场并入农科所,1975年两者分开。1979年8月,农科所设立水稻良种场,在棕树坪开垦果园,有技术干部10人,固定工144人,临时工23人。设有实验室、考种室、资料室,有分析天平、恒温箱、显微镜等仪器设备,有水稻试验田1125亩、茶园138亩、果园150亩、桑园24亩。从1985年开始,该所将原有土地和水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职工个人专业承包岗位责任制。
   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1960年5月建立,隶属县农业机械局,在县农机厂办公。1961年底,随着农业机械局撤销而撤销,1975年12月恢复,与县农业机械局合署办公,属县机械工业局领导。该所先后仿制或改制水田犁、插秧机、耘禾器、打谷机和刨薯机等农具,从事引进、试制、改进和推广先进农业机具,提供技术资料等科研活动。
   林业科学研究所1960年8月成立,基地设黄沙港南坪,由县农垦局进行林粮间作研究试验。1968年机构改组时撤销,1979年3月恢复,设县城北门,与城郊林场合署办公。1984年12月,改称林业技术推广站,有职工13人,技术人员4人,隶属营林工作总站管理。设备有温室、电冰箱、分析天平、切片机、显微镜等,从事林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以及植物的调查分类研究工作。
   水产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2月,基地设在宁州南桥大队黄土坑,现有家鱼人工孵化室1个,亲鱼池9个。(详见畜牧水产卷)
   第三节 设计监督单位
   建筑工程设计室1978年开始组建,归县建委领导,与县建委统一核算,能承担6层以下民用建筑工程和20米跨度的工业建筑工程设计,1983年配有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3名,形成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建筑设计单位。1984年建筑工程设计室从县建委机关划出,单独核算,成为公司一级专门从事工业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事业单位,按企业形式管理,人员10名。到1985年止,完成设计任务176840平方米,投资1890.8万元,按省定标准共收设计费15.5万余元。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1982年4月建立,隶属于水利电力局。配有勘测设计技术人员9名,能承担5000千瓦以下水电站、中小型水库、电灌站、35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变电站、厂房建筑的勘测设计任务。
   建筑质量监督站建于1984年6月,由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领导,有专业技术人员5名。建站后,先后有混凝土级配试验、万能试压、试拉机等质量监督检验设备,负责全县建筑质量监督。 环境保护监测站1984年6月建立,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定编6人。有工程师等科技人员4名,有治水流量测定仪、酸度测定仪、测烟望远镜、声级测定仪等设备。
   第四节 科技队伍
   专业科技人员1956年11月,全县858名知识分子中,从事教育的760人,具有大中专水平的国家科技人员98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名,科学研究人员10名,医务人员81名。1957年反右斗争后,科技队伍大为削弱,到1960年全县仅有科技人员56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名,医务人员49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科技人员受到冲击,多数被调离工作或下放劳动,科技机构一度撤销。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科技人员陆续归队,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恢复考试制度后,从大中专毕业分配来县的科技人员逐年增加,形成了一支科技专业队伍。1983年,全县共有科技人员1961名。其中大学本科159人,大学肄业15人,大专244人,中专1447人,自学成才授予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96人。按专业划分工程技术人员240名,农业技术人员145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23名,会计人员525名,统计人员113名,卫生技术人员822名,图书档案资料人员4名,其他89名。到1985年,全县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336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459名,中专文化1782名,高中以下文化95名I评定职称者743人,其中工程师级58人,助理工程师级223人,技术员级462人。
   民间科技人员民间技术多来自祖传、师传或自学实践,数以万计的民间技术人员已形成一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农牧副林业生产的重要技术队伍。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知
  识的普及,民间各行各业出现了一批能工巧匠,分布在城乡各个方面和各行业之间。据1985年统计,全县27个行业有工匠12835人。其中除有固定工作者外,在社会上自谋生计的有7211人,他们中从事各行业技术人数计有:铁业487人,木业1 647人,竹业1233人,打石84人,泥水601人,缝纫1342人,油漆187人,白铁27人,雕刻22人,无线电修理14人,钟表修理33人,造纸9人,农副产品加工94人,砖瓦制作345人,理发632人,棕弹167人,照相47人,做鞭炮32人,陶瓷16人,榨油1 92人。
   此外,农村还拥有大批专业户、个体户农民技术员,均有一技之长,为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农村经济开展活动。
   第二章 专业服务
   第一节 勘探与观测
   地质勘探民国19年(1930),地质工作者王竹泉来县进行路线调查,著有《江西修水流域地质矿产报告》,随后有中外地质工作者在县内进行地质研究、普查找矿工作。解放后,地质勘探技术进一步提高,勘查单位涉及省内外,勘查对象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钨、铍、钼、铋、金、银、铌、钽、铜、铅、锌、钒、铀、磷、煤、水晶、高岭土等矿产地质。调查手段有地质测量、原生及次生晕金属量测量、重砂测量、物探测量、水化学测量、生物化学测量、航空地质测量、机械岩心钻探、轻重型山地工程勘探和各种现代测试手段等。获取成果非常丰富,除基础地质成果外,还提交了钨、金、铍、钒、铀、石煤、烟煤等矿产储量成果,发现各类矿(化)点70余处,各类矿产异常85处。
   [=此处为表格(部分年份地质勘探情况)=]
   [=此处为表格=]
   气象观测1952年建立县气象站,当年即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按《气象测报简要》,每日定时进行气象观测和记录。50年代中期已实行全日制监测记录天气变化,为军民航空服务的危险天气报告观测。50年代末收集整理民间测天谚语。饲养水生动物如鱼类、蚂蟥等,观测其活动规律与天气变化情况,在收听省气象台预报基础上能作出本县1至3天的天气预报。60年代开始作长期(年、季、月)天气预报,并总结出天气预报的“听、看、谚、地、资、商、用、管”八字技术原则。70年代引进气象传真新技术,开展对指示云、地方性云、系统云等天气观测新项目。1974年,县气象站被选定为亚洲区域气象情报交换站。80年代初,安装使用摇测雨量计,建立以暴雨大风、强冷空气等为内容、利用气象资料和天气形势图相结合的“MOS”天气预报方法。1985年应用PC-1500计算机,气象观测水平大为提高。观测项目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天空状况、日照、天物象和积冰等。
   在进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同时,为抗旱需要,还实行人工降雨。1976年10月从九江市防空高炮营调来2门37高炮,在古市杨田大队首次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发射人工降雨弹378发,初见成效;同月又发射40发,降雨30.2毫米,以后曾进行人工降雨多次。
   地震观测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开展群测群防的活动中建立了县地震台,为县科委下设的测报服务机构。 该台设于县档案馆右侧,占地100平方米,有单分向记录仪、三分向记录仪、倾斜仪、拾震器等设备,编制2人,每月将记录情况向省地震台报送一次。1977年曾测出湖北通城县有2至3级地震,1983年撤销。
   水文观测1956年建立省水利厅水文总站白马殿流量站,此后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更改,至1966年始定名为修水县高沙水文站。1970年,在高沙成立修水县水文站,管理高沙站、先锋站、杨树坪站的水文行政工作,属九江地区水文站领导。1980年改由江西省水文总站领导,称江西省修水
  高沙水文站。该站测验河段设在修水上游8条支流总汇合口的下游约3公里处。有基面、水准点、断面布设、缆道室、观测场和基本设施鉴定等,有维尔特风向风力器、80厘米口径的套盆蒸发器、标准雨量器、自记雨量计、百叶箱(装有干湿球温度表)等观测设施和器具。1985年观测项目有水位、水温、流量、单位水样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悬移质输沙率颗粒分析、单位水样颗粒分析、水化学、水质污染监测、降水量、水面蒸发量等。1959年该站开始为水情预报服务,对防旱防汛有着重要作用。1973年5月25日14时,出现解放以来最大洪峰,水位达99米(以吴淞为基面)。24日15时,该站就已预报在24小时内洪峰水位将超过1954年的98.76米。由于预报及时准确,洪水来时,县城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亦减少到最低限度。1981年水利厅召开全省水文工作会议,该站被评为全省水文系统先进集体。
   第二节 科技情报和市场
   科技情报1984年11月建立科技情报站,设办公室和资料室,编制5人。到1985年,有图书1200册,期刊382种(其中外文2种),资料1500册,专题资料200份,文献目录120册,检索卡片150张。该站及其前身县科委资料室于1962,1982、1985年先后编辑《修水科技》、《科技情报》和《呈阅材料》等刊物,向有关方面提供科技情况。同时设有情报网络,修水科技情报网有联络人员150名;修水籍科技人员情报网有联络对象63名、有国内交流单位429个。
   科技市场1984年10月开办科技市场,1985年配有专职人员2名,场址设在科学文化宫内。按科技市场管理条例规定,科技市场业务范围主要是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新技术开发、人才交流、技术承包、咨询解答、难题攻关、专题论证和提供信息等服务工作。科技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科技取得显著效益,1984年同清水岩乡东岭村签订“东岭梨园技术改造”合同,使其产量从1984年3万斤增到1985年80万斤。
   第三章 科技普及
   第一节 科普机构
   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9月,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协)成立,定编2人,1958年改称县科学技术协会,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1月,设科协委员21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科委同时撤销,1980年12月恢复科协,仍同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以后,科协配有专职干部,从此科协与科委分工明确,各司其事。科协建立初,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无神论。50年代末和60年代,主要是宣传鼓励科技工作者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70、80年代,根据中共中央(1979)97号文件规定,结合生产,开展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普及科技知识,采取各种业余教育,开展学术讨论,培养科技人才。
   专业团体1956年县科协成立后,农业、茶叶、医药卫生等自然科学学会相继产生。各区成立科协小组,会员111名,次年发展到157人。后因十年动乱,科学团体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80年各
  种学会重新建立。到1985年止,先后建立的各种学会、研究会16个,共有会员1161人,各项学术活动和科技交流普遍开展。
   [=此处为表格(1985年各类专业学会、研究会)=]
   农村科普协会始建于1980年,到1984年止,全县先后建立区、乡科普协会16个,会员461人。区、乡科协建立后,有效地把科技推广到生产建设方面,1980年杭口乡科协成立,组建养鱼专业研究会,推广养鱼技术。茅坪村20户农民,家家挖塘养鱼,1985年全村养鱼收入人均达200元。
   [=此处为表格(农村科普协会)=]
   第二节 科普活动
  一、出版刊物
  1957年1月,县科协创办《修水科普》(月刊),1981年由科协、科委合办,改为不定期刊物,主要
  内容反映全县科研活动、科技成果,向县内有关单位发行,与全国各地进行交流。
   1982年县科技情报站创办《科技情报》(月刊),每期字数约8500,印1500份,内部发行。1985年县科协印发农村种养加工业实用技术资料13种共l万余册和《沼气技术知识》5000余份,分别送给农民用户。
   二、科普宣传
   科技橱窗从1976年起,在修水报社门前设置由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科技橱窗”专栏,每月出一期,1983年以后改为双月。主要内容是宣传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科技、卫生知识,报道科技信息。
   科普宣传车1984年县科学技术协会配置1辆科普宣传车,组织科技知识队伍15人,不定期开赴农村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1985年7月,1支有市科委派人参加的科技队伍,乘宣传车前往上衫、全丰、大椿等16个特困乡进行用省柴灶、推广沼气安全知识宣传,深受群众欢迎。
   报纸广播专栏专题 1985年由县科协组稿通过《修水报》开辟了《学科学》专栏。一年共出版54期。同年又通过县广播站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学科学》专题广播讲座,聘请农业、生物、卫生、经济作物等方面科技人员,进行广播讲座达1 20余次。
   三、技术革新
   在1959年“大跃进”年代,由各区区委宣传委员担任科普小组长,以浙江出版的《农业科技知识》为教材,对农民、手工业者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宣传教育。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全县仿制农具26种,制造农具有插秧机、播种机、深耕犁、打谷机、耘禾器、收割器以及造肥、提水工具等共8986件。其中效用显著的有群众创造的圆盘刨薯机,刨出薯丝具有不断丝、片少、丝匀整等特点,工效比历来使用的薯丝刨高5至7倍。
   四、培训队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科学技术协会和各个学会举办了各种科技知识学习班共86期,参加学习人数6610余名。县老区建设科技培训中心为适应老区建设需要,通过农业干部学校开办了栽培、植保、畜牧兽医、饲料加工、企业会计、农村小水电技术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具有一般科普知识的技术人才。自1982年起,已举办各种类型短期培训班72期,培训农村干部和科技骨干2300多人次,培训农村劳力6000多人次。
   五、典型示范
   1982年在何市公社红星大队2队进行科普村试点建设,在点上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年在全县50个乡中建立了108户科技示范户,其中19户参加了全县农民致富“百花赛”活动。
   第四章 科技推广
   第一节 农业科技
   一、良种推广
   (一)稻谷类
   早稻高秆品种普及1953年引进高秆南特号试种,次年全县推广。60年代引进纯种南特号,又从品种区域试验中评选出陆才号、莲塘3号,基本上淘汰了原有地方品种。
   矮秆良种普及早稻:60、70年代引进珍珠矮、矮脚南特号、广场矮、7055、广选3号、群青、先锋1号、六六矮4号、珍龙13号等。中稻和一季晚稻:70、80年代引进691、秋科字17号、泰国早、利亚、日本秋矮稻、汕2-59等。二季晚稻:60、70年代引进5450、突破口5号、不紫夹、农垦58、洞庭晚、水北晚、秀江晚2号、余赤6号等。1980年后,余赤231-8代替了其他常规品种。
   杂交水稻推广1976年引进杂交水稻品种矮优2号、汕优2号试播成功,随后引进杂交水稻初制试验,开始杂交水稻繁殖,设置制种基地。种植面积:二晚从1976年试种30亩到1985年的18万亩,占l二晚面积60%;中稻和一晚从1977年开始试种,到1985年达5万亩,占中稻和一晚面积72%;早稻1984年试种400亩,到次年达9400亩。1985年,威优64、威优35、威优17、南优2号、矮优、汕优等高产杂优品种在本县基本普及。
   (二)麦类、玉米、油料良种(见农业卷)
   (三)红薯
   70年代初期引进南瓜薯,80年代初引种徐薯18号。
   二、栽培技术
   育秧技术传统的育秧方法是大畦密播,秧龄短。50年代开始推广“开沟分畦”的新式秧田,1966年推广通气秧田,70年代开始使用薄膜育秧,1982年推广地膜育秧。
   土壤施肥50年代单一施用氮肥,70年代采取以磷增氮的方法提高肥力,80年代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三、植保技术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人工防治和机械防治。50年代末开始使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第一代化学农药有机氯。60到70年代初,使用第二代化学农药有机磷类,80年代使用第三代化学农药菊脂类。施放农药器具由50~60年代手摇喷粉器、手摇喷雾器发展到80年代的机动喷雾器,电动微量喷雾器。
   四、畜牧技术(见畜牧水产卷)
   五、水利灌溉技术
   解放前利用塘、库、堰、圳和龙骨车提水等方法进行灌溉。50年代以后,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及水利资源兴建起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详见水利水电卷)
   六、水土保持技术
   60年代开始推广省柴灶,减少生活用柴,70年代开展封山育林,80年代大量推广沼气,植树种草,从而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详见环境保护卷)。
   七、农机推广应用
   50—60年代发展排灌、收割、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0—80年代发展耕作机械、运输机械和农用动力机械。1985年止,全县有农机总动力63364马力,其中农民所有为24968马力,占总动力39. 4%,基本实现农副产品加工、水稻脱粒、茶叶加工半机械化。
   第二节 林业科技
   一、优良树种引进
   解放后,本县先后引进天然没有分布或少有的性状优良造林树种,在引进树种中,紫穗槐、刺槐已成为西部水土流失地区主要混交树种,本末木在万亩林场山地、华山松在黄龙山林场都已生长茂盛。 [=此处为表格=]
   二、本地良种选育
   1965年6月,在山口公社东光、共裕、同升、五星、金和5个林业大队天然林中选定6万余株中龄优质杉树,建立全省十大采种基地之一——修水山口杉木段树林基地。当年秋采集杉木种籽9098市斤,其纯度达到95%。
   1 982年秋,在黄沙港林场乐家山建立占地l平方公里的树木园,以三类杉、红豆杉、黄山松、香椿、山拐枣、香果树、银杏等珍稀树种为基础,从庐山植物园、九江市林科所等地引进优良树种试种,实行人工林与天然林结合,培育了华山松、湿地松、火炬松、金钱松、铁坚杉、水松、柳杉、水杉、落羽杉、铅笔杉、日本花柏、福建柏、龙柏、枣柏、粉柏、塔柏、穗花杉、罗汉松等树种。同时移植和配置了伯乐树、金叶、含笑、花榈木、花皮桦、柁木、梓树等阔叶树种。
   三、人工造林
   1968年开始在黄龙山人工造林600亩,70年代开垦万亩林场、共荫林场、八一林场,到1980年底,人工造林面积达46.9万亩。80年代应用生态学理论,开始进行人工混交林的试验。
   第三节 工程科技
   一、水电技术(见水利水电卷)
   二、机械技术
   铸造技术1956年采用三箱造型技术成功,翻砂第一件机器零件轴承座。50年代末开始采用石墨坩埚熔炼铸件,以实物造型绘图制作木模、翻砂机器零件。60年代开始用理化指导生产,70年代采用金属漏模造型技术,能铸造各种类型和规格的机械零件以及重型微型机械零件。
   机械切削技术1950年开始引进车床、钻床等设备,60年代能自行设计制造简易刨床、铣槽、洗油孔等专用机床设备,70年代县内形成了165F柴油机的机体、缸套、缸头等中小件专机生产线及铸造、锻打、切削、总装4条流水线,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三、印刷技术
   1955年引进圆盘机,进行铝-印。50年代末到60年代,引进手摇铸字机、自动铸字机。80年代初引进照相烂版机、晒版机、修版机等,能制网版、地图版、人像等多种版面;中期引进402印刷机、自动对开机、自动胶印机,基本上达到印刷自动化水平。
   四、食品技术
   1978年食品厂自制糕点压坯机,引进硬软糖熬糖机、拌料机、切片机等设备,部分工艺实现半机械化;1981年采用以电代煤紫远红外线烘烤技术,能制作各种糕点。
   五、缫丝织绸技术
   60年代建立缫丝厂,大部工艺系手工操作,1982年重建缫丝厂,逐步引进现代技术。烘茧由木炭焙笼烘干改为车子灶、翻板灶,选茧由木板手选改用机选,煮茧由圆盘煮茧机改为循环式长龙煮茧机。缫丝机1982年采用3201型,1984年采用681型,丝绸由手织改为机织,络丝、络筒、捻丝、整经、浆丝、卷纬、装选每个工序都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85年能织出软缎被面、涤纶华达尼、电力纺等。
   六、建材建筑技术
   建材技术砖瓦的生产工艺由手工制坯、木柴烧成,发展到机制砖坯、装轮窑用煤烧成。水泥生产由1969年用碾槽、风箱炉子、石磨等土工具生产试验,发展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一条龙的流水作业线,到1985年底能生产425标号的水泥。
   建筑技术70年代开始设计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80年代能设计建筑7层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建筑物。建筑机械设备到80年代初期已逐步引进搅拌机、振动器、井字架、卷扬机、起动机、推土机、翻斗车等。
   七、造纸技术
   解放前仅产火纸,手工操作。1959年始建造纸厂,设备仅有木制打浆机、高压甑、浆池和造纸机。70年代造纸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主要设备有4刀削木机、14立方米蒸球打浆机、1 092型双缸造纸机、787型造纸机、测试仪器等,达到机械造纸自动控制水平。
   第四节 医卫科技
   一、卫生防疫
   1958年建立卫生防疫站,仅有显微镜2台。60年代引进生物制品接种技术,能用锡克氏试验检查百日咳疫情,用康氏反应、快速反应测定性病,能对食品进行毒物分析,对一般流行病进行镜检。80年代卫生防疫进入计划免疫阶段,各种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麻疹疫由原来的死苗疫发展到冻于活疫,卡介苗由液体苗发展到冻干接种疫苗,引进日产速冻机、培养箱、冰箱、721分光光度计等。
   二、医药
   中医药1969年,医药公司将医药工作者献出的518个单方、验方按生、痛、伤、病、炎五类整理成册。1971年县卫生局编印《中草药秘验方》,收集秘、验单方577个,中草药312种。1984年全县进行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有药用价值的品种308种。其中植物类294种,动物类9种,菌类
  5种。发现新品种有青牛胆、蜂汁菜、血水草、泽兰、刘寄奴,采集制作中草药标本303种763份。 西医民国37年(1948),刘胜汉等医师第一次施行截肢手术成功。1953年县医院设检验科,能开展血、尿、大便三大常规定型及血交叉等一般临床检查。1959年引进一台200毫米安x光机,能进行胸透,胃肠透视检查。60年代能开展肝功能,生化检查和胃功能试验。70年代能开展病理检验和心电图、全套血清检查。80年代初期,能开展血。流阻抗图和纤维冒镜检查、脑电图检查。1985年引进火焰光度计、浓度比色计、大型水平离心机、M-超声心动图仪。
   第五章 科研成果
   解放后本县各行业取得科研成果有200多项,1978至1985年科研成果获各级人民政府奖的有197项,其中国家部级奖2项(1项为优质产品奖),省级奖4项,地、市级奖20项,县级奖171项,现选获地、市以上奖的部分科研成果简介如下。
   一、稻飞虱高空迁飞规律研究
   县农业局植保站协助江苏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我国稻飞虱高空迁飞规律的阐明及其在预报中的应用”科研课题,1982年获国家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研究方法。高山网为固定式八面捕虫网,安装在海拔1200米的眉毛山顶;测报灯为200瓦的日光灯,设置在海拔110米的芦塘大队。每天收虫鉴分记载一次,分别用盆拍法、网施法于1979至1981年的每年5~11月,每5天调查记载一次。
   结果与分析。经过空间长期系统调查观察,用多年高山网稻飞虱出现的始期、峰期和虫量,联系本地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结合灯诱和田间系统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得出其共同规律。稻飞虱迁飞受气象条件制约,表现夏季随暖湿的西南气流北迁,秋季随大陆高压向南回迁,迁飞途中受降雨、静止锋和冷锋的影响,出现了降虫锋次、过境锋次和香出锋次。这一规律为本地稻飞虱中长期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宁红茶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研究
   县茶桑水果局和修水茶厂进行的“宁红茶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研究”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一顼科研项目。该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宁红茶质量显著提高。1983年获外贸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出口优质产品奖,1985年的越海牌特级宁红工夫茶获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详见茶业卷)。
   三、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节剂的研制和应用
   由县农牧渔业局承担的“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节剂的研制和应用”科研成果,获1 985年九江市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花时调节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中应用,使父、母本花时相遇比较理想,从而提高异交结实率,增加繁殖制种产量。喷施花时调节剂的,比喷清水对照的父本盛花前母本开花率增加16. 78~16. 83%,异交结实率提高2.65~22. 07%,每亩增产19. 05~33. 75公斤,平均增产25.8公斤,增长率16. 7%。
   本县应用花时调节剂进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由1984年的200亩扩大到1985年的1776亩,平均亩产由101.5公斤提高到125.5公斤。
   四、中华猕猴桃高产优株开发利用研究
   县园艺站进行的“中华猕猴桃高产优株开发利用研究”,获九江市农业局1983年科技成果奖。
   为探讨猕猴桃的最高株产,县园艺站在黄坳公社进行人工培育试验,被选择的培育株,所处坡向座南朝北,土壤类型属红土壤,表层腐植质较多,常年产量一般在60至180斤。经过培育,1983年株产鲜果580斤。
   .主要措施:1、除杂。将培育株周围的荆棘杂草除掉,减少不必要的地叻消耗,改变光照条件。2、施肥。2月在该树周围采取满天星开穴施肥法,施钙镁磷肥20斤,菜饼肥46斤;1 i3、月在萌芽前旌氮肥尿素5斤,促进植株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由于营养充分,枝条发育较快,同时促进花芽的形成,故获高产。3、修剪。夏初修剪主体基部所生枝,减少树体养分消耗;7月间修剪过长的营养枝和徒长性果枝,使其有利于营养贮存,枝条发育充实。
   五、稻草生产毛木耳
   1983年县劳动服务公司真菌站承担的《稻草生产毛木耳及饲料研究》任务,取得较好成果,平均单袋产量0. 38斤,生产效率52. 8%。1985年获市优秀科技成果研究二等奖。
   材料和规格:将稻草用饲料粉碎机粉碎成稻草粉,细度30%,可过20目筛。
   菌种培养方法和条件:1、斜面培养。将冰箱内保存菌种移植于新鲜斜面培养基上,适温26~28℃,培养6~8天,可长满试管斜面。如不及时应用,可置于5℃冰箱内保存。2、原种培养。取斜面培养好的菌种,接种于原种培养基内,适温26~30℃,培养20~30天左右,即可满瓶待用。
   以稻草为原料栽培木耳可以不添加其他辅料,栽培方法采用袋式栽培法。具体生产流程是:原料预处理 装袋——套环——塞棉花——灭菌——接种——培育——查菌——耳房——清洗与消毒——药洗袋菌——扎绳——开洞——吊袋——喷水——管理——采收与加工。
   六、杭猪杂交组合肥育试验研究
   杭猪良种场以当地优良品种杭猪为母本,外来品种为父本的经济杂交组合肥育试验研究,1982年获江西省科研成果四等奖(详见畜牧水产卷)。
   七、血当归研究
   血当归是本县民间止血草药,主治吐血、咯血、血崩等症,称“金不换”、“救命王”。县卫生局医政组、县医院、山口区医院等从1976年至1977年11月止,用省药物研究所供应的血当归混合注射液(称乙素)和甲素注射液分别进行了疗效观察:1、血当归乙素64例中52例有效,有效率达81.3%;2、血当归甲素临床验证50例中44+例有效,有效率达88%。临床验证对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妇科功能性子富出血疗效显著,且见效快,安全性较大,未发现副作用,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该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江西省科学大会奖。
   八、165F型3马力柴油机研制
   县柴油机厂研制的165f:型柴油机,1978年8月经省机械工业局组织召开的,来自浙、湘、赣3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企业等45个单位代表参加的鉴定会议鉴定,一致认为“图纸及技术文件比较正确、完整、齐全、统一,技术规范制订基本合理,可以指导批量生产”。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县科技一等奖。该机最大功率为3.3马力、2600转/分,油耗为208克/马力小时,适用于插秧机、脱粒机、收割机、小型排灌、植保机械、水田耕作机械、短途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及小型发电机等配套动力。该机具有储备功率大、重量轻、结构紧凑、零件少、移动和保养方便等优点。
   九、金狮牌中草药蚊香研制
   修水蚊香厂研制的金狮牌中草药蚊香系采用祖国传统驱蚊草药蚊虫蒿、青蒿、苍术、艾叶等配合进口除虫菊研制而成,驱蚊效果为KD50%,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汉市防疫站等单位鉴定,对人畜无毒。l 983年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二,1985年获九江市优秀产品证书。
   [=此处为表格(1978~1985年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项目)=]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