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茶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50
颗粒名称: 卷十 茶业
分类号: F304.1
页数: 16
页码: 187-200
摘要: 赣西北地处山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为天然宜茶区域。产茶以宁州红茶为主,产地含修水、武宁、铜鼓3县,称宁红区。其中修水红茶产量占宁红区的80%。后唐年间,本县就产制茶叶。
关键词: 农业经济 茶业

内容

赣西北地处山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为天然宜茶区域。产茶以宁州红茶(简称宁红)为主,产地含修水、武宁、铜鼓3县,称宁红区。其中修水红茶产量占宁红区的80%。
   后唐年间,本县就产制茶叶。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至两宋,宁茶蜚声国内。北宋黄庶、黄山谷父子将家乡精制的双井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欧阳修《归田录》誉为“草茶第一”。南宋嘉泰四年(1204),隆兴知府韩邈奏日:“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时岁产茶228万斤,双井、黄龙等茶皆称绝品。
   宁红茶生产始于清道光年间,道光末闻名于世。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载:“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光绪年间为宁红鼎盛时期,民国初以后,华茶在海外市场受排挤,宁红亦急剧衰落。茶叶收入在农业收入中所占比重,由光绪三十一年的51.64%,降为民国16年的16.78%,到民国37年仅剩0.72%。
   解放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59年,漫江公社宁红大队人均茶叶收入70元,占该大队人均收入的27.5%。1975年,全县茶叶收入199.77万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2.89%,1980年上升为7.15%。1981年,莲花公社西堰大队茶叶产值9.2万元,占该大队农业产值的34%。1985年,全县茶叶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09%。
   第一章机构 第一节经营管理机构 一、管理机构 民国25年(1936)以前,政府无茶业管理机构,只有民间茶商组织修水茶叶公会,会址设西摆。其宗旨系维护茶商利益,对内改进业务、调解会员纠纷、限定毛茶收价,对外接洽有关同业事务。民国25年起除上述公会仍存外,省府饬令第一区专员公署成立宁茶复兴委员会。专署会同省农村合作委员会驻修水办事处以及省农业院修水茶场组成改良宁茶联合办事处,主持、指导宁茶产销合作事宜。解放初,茶业由建设科管理,1954年3月起改由农林科管理。此后屡更隶属关系,1984年起,属茶桑水果局管理。
   二、经营机构 解放前,茶叶经营机构主要是茶庄,亦称茶行。清光绪年间,修水茶事极盛,时茶庄达l00余家,其中广帮10余家,徽帮30余家,本地帮及杂帮60余家。多集中于县城之西摆和漫江、山口,也散设于赤江、高沙、黄田里等处。民国23年(1934),尚有34家,至解放前夕,仅存茶庄10余家。解放后,除国营茶场(厂)外,乡(社)村(队)办茶场蓬勃兴起。1985年,有国营茶叶加工企业6个,乡、村办企业280个。解放前后主要茶业经营单位有: 宁茶振植有限公司位于县城东郊白鹇坑,系民国4年(1915)粤商唐吉轩.陈翊周、陈玉麒等为图宁茶复兴,邀集茶界同仁集资规元13万两创建(又称九八规元,民国22年以前上海的记帐货币名称,并无实银。纹银两数÷0.98=规元两数,规元13万两×0.98一纹银12.74万两)。该公司辟有茶园1596亩,茶树176万余丛,建厂房、宿舍110间,拥有固定资产9.86万元(银元),兼具农工商性质。茶园分8个区管理。此外还设分庄于漫江,设子庄40余所采购山户毛茶。有制茶机11种30部,制茶用具5000余件。实行初精制联合加工,年生产能力10000箱。成品用民船由白鹇坑口沿修河装运九江,交忠信昌九江分栈,报关转装长江轮运沪,由上海忠信昌茶栈经售各洋行。由于经营亏损,民国21年倒闭。22年将茶园、厂房、机器租给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实业部上海、汉口商品检验局合办之修水茶叶改良场。23年改良场停办,继由原宁茶振植公司陈聘华惨淡经营半年后,将机器设备借给安徽祁门茶场应用,茶园逐渐荒废。25年3月县人王松游以5千元顶办。26年转茶叶产销合作社。
   修水县茶叶产销合作社联社宁红合作组织,起源于民国25年,旨在改进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减少产、购、销过程中的中间剥削。初在修水试办,25年,修水组织合作社8所,制红茶493箱又30袋、青茶798袋。26年,县成立联社,合作社发展到26社,与武宁3社共制茶7503箱。27年,有29社,由县联社于适宜地点组设精制工厂8所,分别加工附近各社所产毛茶。与武宁4社、铜鼓3社共制茶12760箱。3县之联社均受“改良宁茶联合办事处”领导,办事处设修水。各县联社负责对内业务计划指导监督,办事处负责对外运销与市场主沽。28年修水发展至3]社,3县41社共产茶13907箱。29年修水38社,3县5l社共产茶15385箱。各社(厂)青茶主要运南昌窨花销售,红茶通过各种渠道先后运上海、香港销售给外商。民国30年日军占领香港,外销断绝,宁茶产销合作组织也从此一蹶不振,36年完全解体。
   修水茶厂1949年筹建,1950年投产。厂址县城西摆。建筑面积39163平方米,固定资产370万元。有精制厂和溪口、清水岩、漫江3个初制厂,茶园2257亩,职工600余人。制茶机械化,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线。担负着宁红区茶叶收购、加工、调拨、销售任务。原属省管企业,从1982年3月起,属修水县人民政府领导。产品以红茶为主,兼制绿茶、乌龙茶。1950年至1985年共制茶59_66万担,上缴利税1157万元。
   三都茶场位于三都杨梅山一带,前身为县农场,建于1952年。1956年开始植茶近200亩。几经易名,1974年始名国营修水县三都茶场。1985年底,有在职职工631人,场房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183万余元。有条列式丛播茶园2255亩,设5个生产队,一个制茶厂,有全套制茶设备。主要生产绿花茶、乌龙茶,最高年产值117万元(1980年)。1985年制茶3400担,累计上缴税利140余万元。
   五七垦殖场1977年建于桃坪之芭蕉山一带。系综合性大集体单位,为安置待业青年就业而设。有等高条植水平梯地茶园1036亩,职工从事茶叶生产者147人。1985年产绿茶300担。
   第二节科研机构 一、专业科研机构 清宣统二年(1910),曾设立义宁州茶业改良公司。民国以后,茶叶专业科研机构有: 修水茶叶改良场民国22年(1933)春开办,23年停办(见前节“经营管理机构”)。
   省农业院修水茶叶改良场又称省农业院修水茶场。民国23年9月开办,设城郊修河南岸刘家埠。置地260余亩,辟条式茶园与机械制茶厂房,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的试验研究推广工作。37年改名省农业改进所修水茶叶改良场。
   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解放初,修水茶厂接管省农业院修水茶叶改良场,名中国茶叶公司修水茶叶实验场,1952年改属省农林厅领导,名江西省修水茶叶实验场,1955年易名江西省修水茶叶试验站。后屡更隶属关系和名称,至1984年5月,称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有茶园1990亩,年产茶2400余担。下设试耕、新村、东村、西村4个试验分场,1个制茶厂。有管理人员、农工、制茶工共600人,科技人员19人,其中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3人。是九江市唯一茶叶科研机构。
   茶叶技术推广站1954年建立后,隶属于各个时期的农(茶)业主管部门。1985年配有专业技术干部12人。
   二、群众性科研组织 清末和民国时期,漫江茶商罗坤化、郭敏生、郭鸣岐、莫峻石均主持过宁红产品创优研究。解放后,群众性茶叶科研组织逐年发展。1978年,有34个科研小组,参加研究人员193人,其中国营茶叶生产单位科研小组3个37人,大集体单位科研小组1个12人,社队茶场科研小组30个144人。
   附:著名茶乡 漫江乡漫江是宁红茶发祥地,茶园为赤色砂土,所产茶叶质地优良居全县之首。清末和民国年间,有著名茶业经营家罗坤化、郭敏生、郭鸣岐、莫雪岷、莫绍春等先后在此开设厚生隆、义泰祥、怡和福等茶庄和修水县茶叶产销合作社联社第一精制厂。所产宁红饮誉中外。该乡茶庄遍布,每逢茶季,客商云集。民国24年(1935),有达顺、忠信昌、怡和福、益源、福泰隆等13家茶庄,占全县茶商家数的17.8%。1950年,乡人民委员会利用原中坪、沙溪两个茶叶产销合作社的茶机开办全县第一个宁红初制厂。1955年在茅坪开办全县第一个茶叶生产合作社一一宁红社。1973年8月修水茶厂设茶叶初制厂于此,新辟高标准条列式茶园574亩,有各种茶机40台,所产“宁红金毫”1983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双井村系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故里,世称十里秀水,聚秀灵钟。所产双井白芽北宋时誉播汴京。“双井绿”泡在杯中片片竖立,啜之沁人心脾,双井水泡双井茶其味尤佳。解放后,黄庭坚墓地周围和钓鱼台畔陆续开辟成片新式茶园400亩。1982年,双井绿茶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当代文豪郭沫若题诗赞道:“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洲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第二章种茶 第一节茶园 一、分布 解放前,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乡皆产茶,其中武乡之山口、漫江所产茶叶品质居八乡之首。白鹇坑、良塘、赤江、万坑、台庄、靖林、溪口、上庄、布甲、围丘、马坳、渣津、白沙等地产量较多。成片茶园分布于白鹇坑,刘家埠、漫江、山口、双井、三都等地,其余多属散株。解放后,全面规划,调整布局。到1985年底,全县53个乡均有成片新式茶园。万亩以上的区有白岭、马坳、溪口。5000亩以上的乡有白岭。3000亩以上的乡有太阳升、古市、上杭、西港。2000亩以上的乡有清水岩、全丰、路口、月塘、司前、渣津、东津、溪口、港口、大椿、杨津、黄沙桥。国营单位2000亩以上的有三都茶场和修水茶厂。
   二、面积和毛茶产量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县茶园面积43万亩。之后,茶园面积逐年减少,民国24年(1935)尚有14.3万亩,至解放前夕仅剩2.24万亩。
   解放后,经过恢复、发展和巩固,茶园面积逐步增加,产量稳步上升。1957年以前,主要垦复和改建荒芜、衰老茶园,组织农茶、林茶兼营的生产合作社700多个。1957年,茶园面积3.82万亩,毛茶产量1.4万担。1958年,茶试站丰产园亩产茶叶550市斤,创当时全国丰产最高纪录,省电影制片厂曾拍了电影(包括短穗扦插育苗和双手采茶镜头)。1958~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前8年除外),以新辟茶园为主。先后兴办三都、南岭、小斗岭等国营茶场,新建和扩建黄沙桥、何市、全丰、上衫、东津、太阳升、马坳、莲花等公社茶场和大集体的桃坪五七垦殖场。1978年全县有国营茶场6个、社办茶场50个(含五七垦殖场),大队办茶场336个,茶园面积7.01万亩,毛茶产量2.5万担。1979年以后,社队茶场以巩固提高为主,有条件的适当发展密植速成茶园。1984年有4.4万亩茶园为2723户所承包。1985年茶园面积8.77万亩(其中采摘茶园6.7万亩),产量3.12万担,比1949年面积和毛茶产量分别增长2.9倍和3.2倍,居全省第二位,被列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东津乡山口塅洲地上有一茶蔸,占地0.0277亩。1959年产鲜叶104.5市斤。其中一芽三叶及对夹三叶占93.3%,余为一芽二叶及对夹二叶。当地群众称之为茶蔸王。
   [=此处为表格(1949~1985年茶园面积和毛茶产量)=]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播种管理采摘 一、播种 品种清代,种茶均用本地大叶种、细叶种、竹叶种等老品种。民国初,白鹇坑宁茶振植有限公司曾向安徽引进祁门种。50年代至1976年,修水茶叶试验站周汉忠等运用群体分离性繁殖观察比较的方法,选出4个较群体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分别命名为宁州1号、宁州2号、宁州4号和宁州7号。这些品种具有叶片大、芽叶肥壮、茸毛多、抗逆性强、易栽插繁殖、制红绿茶品质好等特点。1978~1980年。从福建先后引进福鼎大白茶种40余万斤,茶苗100余万株。该品种属单株选育之无性系,长成后树势直立高大、树冠半开展、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呈半乔木状、叶大而椭圆、嫩稍淡绿多毫、发芽整齐、萌发率高、芽头密。
   育苗民国23年(1934)以前,均用种子直播或育苗移栽。民国23年,省农业院修水茶叶改良场曾用插枝法试验无性繁殖育苗。解放初,漫江乡茶农陈烈洛利用台割及野茶枝条创造埋条法育苗,将壮健枝条埋入土中,待其生根后再割离分株,不必移栽。1953年,修水茶叶改良场用短穗扦插育苗。1959年,省委副书记刘俊秀到茶试站参观了短穗扦插移植基地,并召开现场会。
   种植解放前植茶至为粗放,不论点播或育苗移栽,其种子粒数及垦地深度均无定规。民国4年(1915),宁茶振植有限公司直播丛式茶园1590亩,民国23年修水茶叶改良场新辟条列式茶园,均未在茶农中推广。50年代,将全县旧式茶园改成丛列式。1958年起,先在三都茶场新辟高标准条列式茶园,继之,全县逐步由丛列式发展为条列式。70年代,按照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科学化的要求规划新茶园,由单行条列式过渡到双行条列式。进入80年代试种密植茶园,密植茶园具有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质量好、总投资少(封行后可免中耕)、有利水土保持、收益大等特点。黄沙桥茶场和五七垦殖场1981年春播的密植茶园,1982年即亩产毛茶50市斤。1985年,全县有密植茶园427亩。
   二、管理 中耕解放前,茶园中耕多随间作物进行,无间作物者一般不中耕,深度亦不考究。解放后,采摘茶园一般年中耕3次,春茶前浅耕一次,夏季锄草一次,秋季深耕一次。1983---1984年,茶技站在国营茶场及重点社、队茶场400多亩茶园试用“草甘宁”除草,比人工除草降低成本67.8%,可改良土壤,使密植茶园免耕,已大面积推广。
   施肥宋代,茶不施肥。清末民国初茶事兴盛时,每年春秋间施以人粪、草木灰或枯饼等肥料,亦随间作物施用,无间作物者多不施肥。茶事衰败以后,茶农任其自然生长,不施肥料。解放初,茶园用肥仍限于人粪、枯饼等。1955年个别地区开始使用硫酸铵肥茶。1958年后,大批商品肥投入茶园,1960~1961年下达重点茶乡的化肥共3.97万担。1962年,还利用行间广种绿肥,五七垦殖场试种一年2~3季绿肥成功,每亩成本10~13元,收鲜草78~90担。进入80年代后,在丰产及密植茶园使用“九二O”、“三十烷醇”等植物生长素进行叶面施肥。
   修剪本县茶树修剪记载始自清末,《江西农工商矿纪略》载,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义宁州“各乡所种茶树不知培植之法,已谕山户披削小条旁枝,……转瞬逢春,庶易滋长”。民国时期,茶农亦多剪枝。解放后,逐步推行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成龄茶园轻剪、深剪的方法。幼龄茶园定剪3次,第_次于茶树2周龄、树高约30公分时进行,时间为早春或秋末,修剪处离地约15公分;第二次于次年进行,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18公分修剪;第三次打顶轻采,使树冠平整。到树高约80~100公分、树幅100公分以上,即可按成龄茶树修剪。成龄茶园分轻剪和深剪二种,轻剪,每年或隔年于惊蛰前后在树蓬面作平顶或弧形修剪,约剪7公分,不留断梢;对树冠分枝小、鸡爪枝多、发芽能力低之茶园应深剪,剪除鸡爪枝1.3~1.7公分。
   植保解放前,茶农视茶树病虫害为不可抗拒的天灾。解放后,本县茶树常见的害虫有茶毛虫、茶蚕、茶尺蠖、茶小卷叶蛾、茶卷叶蛾、茶哀蛾、茶刺蛾、小象叶蜱、茶蚜、蚧类、茶子象岬、蛴螬等10余种。病害以白星病、赤星病、茶纹叶枯病较普遍。1965年,小卷叶蛾为害三都茶场茶园1000余亩,其中300多亩叶似火烧,用敌敌畏、敌百虫、乐果1000倍液喷施,结合灯光诱杀,得以扑灭。70年代初,本县成立茶叶植保站,各区、乡配备专业植保员,从事茶树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技术指导。进入80年代,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用自产杀螟秆菌100倍液喷洒,3天后茶蚕死亡率100%,9天后茶尺蠖死亡率93.5%,茶小卷叶蛾死亡率74%。
   低产茶园改造民国年闯,茶农从实践中摸索到一种改造衰老茶树的台割法。1949~1956年,全县台割改造茶园8200亩。1959年漫江乡宁红社台割改造的茶园亩产毛茶由改造前的28市斤提高到83市斤。1976年起,对50年代以前种植的茶园采取改园、改土、改树、改采、改管的五改措施。三都茶场五改效果尤佳,亩产由改前的81.9市斤提高到207市斤。1984年江西省成立改造低产茶园和提高茶叶品质协作组,修水为协作组成员县。1984~1985年,定国营三都茶场、清水岩乡茶场等7个茶场为低改示范样板点,全县改造低产茶园4045亩。1985年全县毛茶产量突破3万担。
   三、采摘 宋代双井贡茶注重采摘嫩度。清代采摘注重季节与老嫩分类,清明、谷雨间所采为芽茶,立夏所采为子茶,小满、芒种所采为红梗、白梗。民国时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摘者谓之头茶,第二、三次均依次相隔约1个月采摘,分别叫子茶和禾茶。解放后注重采摘技术,要求采摘“按标准,及时,留鱼叶,不检脚,老嫩叶分采分置,幼龄茶采摘养蓬,适当延长采摘期。”60年代,国营、重点社队茶场推行“五采五养”平面式采摘法,即采面养底,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采中养侧。秋茶可采至8月下旬封园,平面式则可采至10月不发芽时为止。提倡双手采茶.1959年三都茶场周望花创双手日采鲜叶103.9市斤纪录。
   [=此处为插图页=] [=此处为空白页=] 第三章茶 制茶分初制和精制两步,鲜叶加工成毛茶谓之初制,毛茶加工成成品茶谓之精制。民国初以前,本县制茶均用手工操作,初制多由茶农完成,由茶庄精制。宁茶振植有限公司开办后,始有机械制茶和初、精制联合加工。
   解放初,毛茶仍以茶农手工制作为主,仅修水茶叶实验场和修水茶厂所属初制厂用机械制毛茶,成品茶均由修水茶厂机械制作。1953年,溪口初制厂建立之后,清水、三都、漫江和其它地方相继建立茶叶初制厂。60年代以后,修水茶厂、修水茶叶试验站用机械进行初、精制联合加工。此后,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不断发展。1985年,使用机械初、精制联合加工的有修水茶厂、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三都茶场、小斗岭茶场、县农科所等国营单位和县五七垦殖场以及太阳升、清水岩、竹坪、黄沙桥、何市、水源、古市、港口、上杭、东津、白岭、东港、大椿、西港等乡办茶场,还有黄沙桥乡的毛田村茶场。
   各种初制机械,由1950年的】000(台、件)发展到1985年的1366(台、套);精制机械由1950年仅有圆筛、抖筛、圆切、干燥、拣梗、风选等机器,发展到自动化流水作业线。1985年,拥有各种精制机械635(套、座)。修水茶厂、三都茶场、九江市茶科所、修水农机厂、农机二厂、小斗岭农机厂可生产制茶用的平圆机、、斗筛机、飘筛机、齿切机、螺切机、风选机、机动风车、震动式和抖筛式(圆孔)拣梗器、落毛机。
   第一节发酵茶类(红茶)制造 一、工夫红茶 (一)初制:分萎凋、揉捻(含解块、筛分)、发酵、干燥4个过程。
   民国初年以前,纯系手工初制。其制法为:将采摘鲜叶分别嫩芽、叶片薄摊于竹簟,置日光‘F晾之(谓之晾青),待茶叶软化,再以手或足揉搓至叶卷成条茶汁外溢时,取出使之“水干”,用手解块后,复摊于竹簟略晒,以手握之不成团块,盛于箩或桶,以足踩紧,上覆以厚布或棉絮,置日光下发酵,至色泽变红,嗅之略带果香,取出搓散,又置簟上晒到5~7成千,即成毛茶。
   土法初制,阴雨无法进行,且日晒、足踩、紧压发酵均影响毛茶品质。鉴于此,故白鹇坑茶叶改良场、省农业院修水茶场、茶叶产销合作社等单位均作如下改进:采取按标准茶(一般红茶采l芽3叶)和老嫩分采分装之法,可免采后鲜叶分类之繁;改日晒萎凋为室内自然萎凋或复式萎凋(即自然萎凋和日晒萎凋相结合)和适当加温萎凋;用机械揉捻解块筛分;用发酵箱控温、控湿、供氧、湿发酵;以焙笼、干燥器或干燥机分次焙干。
   解放后,大力改进制茶技术,有条件的初制厂建立了发酵室,实行生化管理,以烘箱测定萎凋叶、干燥叶的含水量,以重酪酸溶液测定揉捻叶的细胞破坏率。掌握各工序的适宜度。
   (二)精制:将较混杂的毛茶以圆筛分长短,抖筛分粗细,风选分轻重;通过搭袋、脚踩或机切,使长短叶、粗细叶,梗叶分离;经拣剔、复火足干,得到符合一定标准的、不同规格的半成品;分别按一定比例进行拼配(匀堆),成为外形、内质比较匀齐符合各级出厂或出口标准的精茶。
   手工精制分8个筛厂进行:1.毛茶厂(大厂)制元身(本身)茶;2.中身厂制毛茶厂来的中、下身茶;3.揸头厂制毛茶捞头、抖头及毛茶之五茶经中身厂八筛抖之抖头;4.珠子厂制揸头毛珠子、抖头毛珠子;5.复抖厂制毛茶厂来的上身茶;6.抖头厂制复抖厂抖头及毛茶之六茶经中身厂八筛抖之抖头;7.尾子厂制各厂(片子厂除外)子口茶和部分飘筛面茶;8.片子厂制毛茶粗片子和中身、揸头、抖头、珠子、片子尾子的抖筛面茶。另外,还有捞拣茶、捞中身、簸子口、做地茶、做茶梗等工作。分工合作,有条不紊。
   机械制茶修水茶厂1950年采用本身、头子、尾片三路做法。1951年改为本身、头子、尾子、片子四路做法。以后又改为本身、长身、圆身、轻身四路做法。1958年以后,改为I夫茶和轧制茶(碎茶)混合做法,逐渐由四路做法发展为现在的本身、长身、圆身、筋梗、轻身、下身六路做法。以筛制的5~7号茶拼配工夫红茶,8号以下茶拼配轧制分级红茶。
   [=此处为表格(精茶产量)=] [=此处为表格=] 二、龙须茶 龙须茶是本县特种工夫红茶,原料以1芽.1、2叶为主,少量的1芽3叶。制法分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扎坯、烘干、扎花7道工序。萎凋同一般工夫红茶。用手工揉捻,防止梗叶断碎。发酵程度稍轻,发酵后入锅高温翻炒。炒后将茶坯理直、比齐、扎把、焙笼文火烘干。以五彩花线扎成网状,基部剪齐。形如饱含墨汁的大号毛笔头。
   三、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类。综合红、绿茶初制工艺制造,即鲜叶经萎凋、摇青,促使轻度发酵,再行杀青、揉捻、烘干。精制只须适当拣剔和筛分。
   第二节不发酵茶类(绿茶)制造 绿茶初制,一般要经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精制程序较简,仅略事拣剔筛分即可。具体步骤依茶种之不同而各异。双井绿制法分薄摊、杀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复烘6道工序。眉峰云毫可不初烘,余同双井绿。凤凰舌尖分杀青做形和焙干两道工序。山峪茶以60%茶叶与40%白糖拼和揉捻。人参益寿茶则须于茶叶中撒入人参、甘草等配制的粉末揉捻,再焙干、窨花。炒青和烘青绿茶的精制分本身、圆身、轻身或筋梗三路。
   绿茶再加工的茶有: 花茶,是以白兰花打底的茉莉花茶。用精制的烘青绿茶窨花质量较优,炒青绿窨花者次之。固型茶,系将60孔筛底100孔筛面的无杂质绿茶细末,配以食用淀粉、食用甘油,掺入适量调味品、保健药品,加热挤压成粉条状,晒干或烘干,捏断成长不逾1公分的短条,以小袋包装。甜茶,青钱柳嫩叶切碎、杀青、揉捻、烘干。配绿茶秀眉,研末制成袋泡茶(青钱柳叶和绿茶比例为1:4)。
   桑茶,冬桑叶洗净、晒干、铡碎、筛分、除粗、弃末,配绿茶秀眉,制成袋泡茶(桑叶与绿茶比例为3:7)。
   第四章购销 第一节收购 一、收购单位 清同治至民国时期,茶叶由茶庄、洋行直接收购或经小贩转手售给茶庄,民国25年(1936)以后,实行农商联合,茶叶产销合作社设收购处收购毛茶,未入社之茶庄只能收购未入社茶农之茶叶。1950年起,宁红区的红茶由国家统一经营,修水茶厂主管收购,下设收购站和收购组,其中修水设收购站9个,收购组42个。1953年后,修水茶厂委托修水县供销合作社35个代购点收购茶叶。1955年全部委托修、武、铜3县供销社代购,其中修水设10个代购站,29个代购组。1958年起,修水茶厂所属溪口、清水两初制厂除收购毛茶外,还收购鲜叶。1967年,修水茶叶复由修水茶厂设10个站,41个组收购,武宁、铜鼓划出自营。1972年,茶叶收购移交县土产公司及外贸公司经营。1980年,制红茶之毛茶归县供销社茶果公司收购,制花茶、绿茶、乌龙茶和部分红茶之毛茶归社队企业局供销公司收购。1982年成立修水县茶叶公司,由茶叶公司办理收购业务,公社(乡)初制厂承担本公社(乡)范围内的毛茶收购与部分鲜叶加工。1983年起,县茶叶公司在全县产茶区设10个收购站49个收购组,收购毛茶交修水茶厂精制。
   二、收购政策 解放前,茶叶收购诸规定的制订多从茶商利益出发。茶业公会压抑毛茶收购价格甚为苛刻。民国24年(1935)4月修水茶业公会通告:“……自本月十二日起,应遵照茶业公会维持茶市决议案,干燥红茶(元茶)每斤限价七百至八百,干燥青茶每斤限价八百至九百,……秤用茶商习惯以二t两为度。由公会派员密查,如各庄有违背决议案,每斤超过限价一文,或缩秤一两,或以元茶报火茶给价者,一经查出,按每百斤罚银一百元……。”民国24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经济系在修水刘家埠调查21户茶农的毛茶成本,每担毛茶所需生叶(320斤)之生产费用16.65元,初制费9.21元,合计25.86元。这21户本年共售红绿毛茶14.A9担,总值276.15元,每担平均19.06元,合685文,低于茶业公会最低限价,平均每担亏损6.8元。又在付款时,茶庄还借故扣除行佣3%、浮开和捐款各l%,每斤毛茶抽取手续费铜元3~6枚,名日“秤钱”,每斤扣除3钱至1两不计值名日“茶样”,按照实值九六折或八九折付款谓之“折净”。不少茶农只得不采不制或制而不售。此种现象以山口、漫江一带尤甚。
   解放后,茶叶收购政策是从有利发展茶叶生产出发的。
   派购50年代起,茶叶实行派购。将国家下达收购计划落实到茶叶生产单位,收购单位与生产单位签订定购合同。1981年对超计划交售毛茶(红碎、边销除外)者,超额部分工商税率由40%减为20%;初、精制联合加工的茶厂,超计划交售成品茶者,超额部分工商税率由20%减为10%。1983年,茶叶由第二类物资改为第三类物资以后,茶叶取消派购。
   预购定金1955年宁红区开始茶叶预购,发放预购定金。本县首批实行之地有白沙、塘城、白桥、桃树、马坳、杨津、司前、程坊、溪口、港口、布甲、围丘、古市、东山、路口15个乡,预购毛茶2000余担。以后逐年扩大和增多。1957年之后,预购对象以农业社为主,单干户亦组成小组预购,对富农只预购茶叶不付定金。1958年起预购对象为生产队和社队专业茶场。定金一般于每年3月按茶价款的20%左右发放到户,对国营茶场不发。当年春茶收购结束时扣回80%,夏茶收购中分批全部收回。
   奖售1956年,开始茶叶奖售。奖售的物资有粮食、化肥、香烟、棉布,奖售物资和标准时有更改。1983年,奖售随派购取消而停止。
   价格毛茶收购价格贯彻“对样评茶,按质论价,好茶好评,次茶次评”的政策。1953年起,宁红茶各级的标准样由全国合作总社制订,叫部管标准,它是衡量毛茶品质的尺度,制订毛茶价格的依据。1954年以前分为五级十四等,1955年以后为五级十八等,1963年简化为十级(不分等),1964~1969年,又分为五级十八等,1970~1977年为五级十一等,从1978年起改为六级十二等(每级两个等)。中准价亦由1977年的三级一等每担110元改为1978年的四级八等每担121元。中准价改变目的,是增加级内茶价格,降低级外茶价格,以提高茶叶收购质量。1975年起采用评茶员、交售人和当地领导机关代表三结合的民主对样评茶方法评定收购价格。1963年,由于投入化肥多,投工多和原料燃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出现毛茶成本超收购价格现象。如黄沙公社茶场每担毛茶成本125.65元,而平均售价只有117.4元,每担亏本8.25元。为此,决定本年春季收购的干毛茶,除付20%的价外补贴外,再按售茶金额补贴II%。1979年,毛茶生产成本超过收购价格甚大。经调查每担成本:茶试站198.57元、黄沙公社茶场156.55元、杭口公社茶场182.92元,而收购中准价(四级二等)仅130元。不少社队采春茶不采夏茶,或采而不卖,全县损失茶叶3000余担。有鉴于此,从1980年起,精制茶厂加工利润实行部分返还产茶社队的政策,由于执行中的实际困难,省规定从1981年起由国家发放茶叶生产补助金,凡集体所有制生产单位向国家交售三级以上的毛茶,每担补助25元,四至六级以上补助15元,级外的补助5元。1982年起,除茶叶生产补助金仍由省财政照付外,修水茶厂还实行精制茶叶利润返还,公社初制茶厂交售毛茶,按验收价红茶返还30%,绿茶返还28%。1983年起,改按收购山价10%计算利润返还。1985年,省财政不再补贴,本年补贴金额由修水茶厂负担。
   三、收购手续 解放前,茶农送毛茶到庄,由茶庄的买手(看茶员)分清件数,做好记号进行扦样。一票茶叶扦取一个样品,将扦好的茶样倒入茶样盘中,察看外形,叫做干看。干看主要看条索粗细、松紧、整碎、净杂;如干看无把握或有疑问时,则应开汤湿看内质,即审其叶底嫩度,色泽匀度,香气、滋味是否正常。然后开价讲盘、过秤、落簿、凭簿付款。民国25年以后,落簿改用三联单,茶农所执一联,凭以付款。
   解放后,毛茶收购按编号、扦样、评价、过秤、入库归堆、开票、付款等手续进行。1956年,推行定点凭证收茶办法,即因地制宜组织茶农送售组,按划定交售地点(站、组)和规定时间,凭宁红区茶叶收购委员会统一印发给各送售组的定点售茶证进行收购。60年代以后,收购部门与产茶场(队)签订收购合同收购。
   [=此处为表格(1950~1985年毛茶收购量)=]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销售
  1950~1985年底,外销、内销以及计划外销售,共计商品茶71.03万担。其中红茶58.92万担,花、绿茶8.35万担,乌龙茶3.31万担。
   一、外销 外销量清光绪年间,为宁红输出鼎盛时期,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出口修水产宁红约30万箱(每箱约61市斤)。光绪三十二年,汉口俄商新泰、顺丰、阜昌3洋行在义宁州设立分行,采购花香17万多担。清末民国初,宁红出口量仍在20万箱左右,约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40%。嗣因日本、印度、锡兰、爪哇茶业兴起,兼之民国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外销路受阻,宁红外销量递减,民国22年出口仪1700余箱。民国25年,省宁茶复兴委员会和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在宁红区推行茶叶产销合作,茶事略见起色,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宁红更一蹶不振,至民国38年,出口量剩7378箱。50年代至60年代初,宁红主要销往苏联和东欧诸国,60年代以后转销西欧、北非各国。进入80年代,外销苏联和东欧的红茶量开始回升,部分乌龙茶销往日本和香港。外销茶叶由上级茶叶公司下达计划调拨销售。从1950~1985年,累计外销红茶48.69万担,创外汇5823万美元。销往苏联、美国、英国、日本、斯里兰卡、突尼斯、苏丹、加拿大、智利、伊拉克、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外销费用民国时期,茶叶启运前要负担多种捐、费。民国25年上官俅著《江西修水之茶叶》一文载,24、25两年修水的茶捐有10种,每50斤箱茶或每100斤篓茶纳各种捐、费共162.5元。茶叶启运之后的费用,据民国23年江西省政府调查,每100斤红茶由修水运至上海共需费用12.53元。在上海售茶之后,除佣金之外,还有20余种费用。民国24年金陵大学调查,茶栈抽取各费占销售金额的11.6%。此外洋行克扣率达5.3%。这些捐、费茶商无法转嫁洋行,只有压抑毛茶山价转嫁于茶农负担。民国25年以后,由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和省农村合作委员会以及茶叶产销合作组织办理外运。28年,皖、赣分办,修水茶叶外运先后由赣省红茶运销委员会、江西茶叶管理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省建设厅、江西茶叶产销工作站修水分站办理,均可免除外销过程中许多中间剥削。解放后,红茶调拨外贸部门出口,外销费用趋于合理。
   输出路线清末,宁红茶多运往汉口售给外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汉口茶市衰落,宁红多运往上海出口。不论运汉或运沪,均先运永修涂家埠转运九江,再沿长江转运汉、沪。抗日战争时期,沪、汉相继失守,民国27年宁茶运香港销售,28年运经湖南浏阳、衡阳转运广州或海防出口。30年,日军侵占香港,口岸被封锁,宁茶出口陷于停顿。1950~1953年,修水属中南区,红茶调汉口、上海出口。1954年起,中南区撤销,修水改属华东区,茶叶主要调上海出口,一部分调湖北省外贸公司。
   二、内销 清末民国初,红茶的蒌茶和茶梗、茶末等副产品,当外销价格低落时,则供内销。民国5年(1916),南昌茶叶店来修水采办绿茶,修水兼制绿茶内销。17年以后,宁红海外市场衰落,茶商争制绿茶,年运销南昌7~9千担。25年,修水茶叶产销合作社联社与南昌市花卉合作社联合设立制茶厂,所加工之绿茶与窨花茶,全供内销。
  50年代到70年代,修水主要生产红茶,上、中档出口,低档和副茶内销东北、内蒙、广东,副片调湖北赵李桥茶厂加工砖茶,绿茶调南昌茶厂。60年代到70年代初,修水茶厂生产少量砖茶调供边销。1979年起,组织多种流通渠道,改变单一经营红茶方针,社队茶场可进行初精制联合加工绿茶、花茶、乌龙茶内销。1980年,全县生产之乌龙茶、花茶共1.8万多担,除少量出口外,均组织内销。大力创新“双井绿”、“眉峰云毫”、“山峪茶”、“桑茶”、“甜茶”等地方名茶内销。采用装璜新颖美观的小包装,扩大销量提高销价。1950~1985年,全县共调拨内销茶叶10.37万担,其中调省外9.11万担。
   第五章主要科研成果 一、茶树栽培管理科研成果 茶树对夹叶的研究1981~1983年,茶科所陈天霓等对茶树对夹叶形成规律与控制途径,通过正交试验、解剖比较特征、生理指标测定和增加正常芽叶生产量试验等一系列的研究,得出“茶树对夹叶是一类先行功能叶,……合理留养对夹叶,可控制对夹叶恶性循环,促使其向正常芽叶转化”和“驻芽期或休眠后期施氮能显著减少对夹Ⅱ十形成”的结论。1984年,通过市级鉴定,省内外家确认突破了传统观念,达国内先进水平,是茶叶科技理论的一大创新。获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技术进步二等奖和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论文在《茶叶科学》等刊物上发表。
   茶树短穗嫁接技术的研究1980~1983年,茶科所周汉忠等以短穗低位劈切培土代绑法嫁接。成活率70%~80%,最高达95%.比老法嫁接成活率提高7倍多,生长速度比扦插苗约快4倍,居国内先进水平,可用于老茶树嫁接换种和远缘杂交,获市农牧局1983年技术改进成果四等奖和省人民政府1982~198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茶虫生物防治的研一1980~1983年,茶科所石月娥等以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园油桐尺蠖进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大面积茶园的油桐尺蠖得到有效防治,其成果达省内先进水平。1984年通过省、市专家鉴定,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其论文发表在1984年第7期《江西农业科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1985年第3期《生物防治通报》上。
   施肥技术的研究50年代,县茶叶试验站彭希渠等“肥料三要素对红茶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明确了氮肥能使茶叶增产但影响品质(特别是春茶),而钾肥特别是磷肥则可提高红茶品质,1977~1979年,九江地区茶科所叶美风等施用三元复合肥,比单施氮肥增产3.5%~19.19%,红茶品质提高,茶树生长和树冠结构均良好。1982年起,茶技站陈范一等用部分春肥秋施和叶面综合喷肥,分别增产11.26%和2%~4%,获1983年市农牧局科技成果五等奖和1984年至1985年县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县颁发了“荣誉证书”。
   密植速成茶园的试验1959年,茶技站陈范一与三都茶场谭隆春在三都茶场用1亩茶园作密植速成的试验。4月播种,9月苗高2尺,采鲜叶20余斤,4年后亩产干茶近500斤,达当时国内先进水平。曾在《茶叶通报》报道。1981年春陈范一等又在黄沙茶场试种3.21亩速成茶园,当年亩产干茶4.98斤,第二年亩产59.78斤,第三年封行,亩产300.9斤,第四年亩产达513.9斤,四年盈利779.87元。1983年和1984年分别获九江市农牧局五等奖和成果奖,又获1982~1985年度九江市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在全县推广。
   此外,还有高产稳产茶园的培育、低产衰老茶园的改造等课题的研究,均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制茶科研成果 宁红创优清光绪十七年(1891),罗坤化开设于漫江的厚生隆茶庄产制的白字号宁红茶100箱,在汉口以每箱价白银100两售给俄商,游历来华的俄太子赠给“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匾额,“太子茶”因而得名。宣统二年(1910),双井贡茶获江西物产总会一等奖,每斤价钱4000余文。漫江洞下义泰祥茶庄所产优质宁红、宣统二年和民国4年,先后在南洋劝业赛会陈列,国家两次奖给最优等文凭。民国22年,白鹇坑茶叶改良场冯绍裘主持制成的改良红茶。色味远超祁红和印、锡茶,颇受外商欢迎。民国25年,修水茶厂方翰周主持试制的“明蕊”春茶,以每担120元在沪脱售,超过宁红顶盘15元。民国29年,修水茶叶产销合作社联社第一精制厂(漫江)产制的“奇奇”宁红茶54箱及第五精制厂所产“白露芽”100箱均评得100分,中国茶叶公司和县联社分别发给奖金500元和100元,获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江西办事处名誉奖,并在香港口岸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誉。
   解放后,经1954~1956年的“茶改”,运销苏联宁红的合格率由1953年的44.63%提高到1956年的100%,1958年销苏的上级工夫红茶740斤,经中外专家鉴评,达国际高级茶标准,获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专电祝贺。同年,茶试站研制之高级宁红“山谷红”送国务院作为招待外宾礼茶;修水茶厂特制67斤超级宁红工夫茶,向庐山会议献礼,获中央领导同志好评。60年代至80年代初,宁茶科研停顿,品质下降,口岸不再以宁茶招牌出口,至1983年始恢复宁红出口。1984年初,修水茶厂开始宁红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研究。研制的“越海牌”特级宁红工夫茶,细秀多毫、锋苗毕露、乌黑油润、醇香爽口、叶底柔嫩多芽、汤色红艳,各项理化指标显著优于国家标准。1984年,在全省食品工业产品评比中,总分99.84,省人民政府颁发“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在全国优质食品评比会上得101.92分,被评为农牧渔业部和国家优质产品,获部颁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章。
   特种名茶恢复创新 “双井绿”曾于北宋时名动京华,誉为“草茶极品”。1958年,茶试站曾以所制双井绿向庐山会议献礼。1978年,徐卿、陈范一等重行研制、逐步恢复其“外形紧圆带曲、形如凤爪、锋苗秀润、银毫披露,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湛明亮,叶底嫩绿均匀”的特点。1982年,获省名茶证书。1985年,被评为省、市传统名茶,获优质名茶证书。
   此外,龙须茶、眉峰云毫、凤凰舌尖等名茶亦恢复创新,1982年九江地区均颁发“名茶证书”。茉莉花茶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山峪茶获九江市农牧局1983年技术改进成果五等奖。
   三、包装科技成果
  1984年县茶桑水果局对茶叶包装设计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创造茶叶小包装,平均提高售价47%,并以小包装开路,沟通了大包装茶叶销售渠道。获1984年、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两次三等成果奖和市农牧局两次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国包装技术改革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