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规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产规约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714-716
摘要: 春社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每于是日,农家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群起集资结社,宰牲具酒,焚香呜爆,礼拜土神,祭毕举行“社饮”,俗称“吃土地会”。秋社乃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如遇丰收年景,除以牲醪致祭,并玩龙灯或唱大戏,敬酬土神。此俗民国时即废。元宵过后,即在育秧田内烧小火粪堆,堆距2~3米,俗称“搭秧田包”。届期,主家必备米酒、腊肉、糯米饭款待,上、下午歇工尚须送烟、茶、点心至田头。插秧当日清晨,每个插秧手须扯足一担秧。扯秧时,先由主家在田边焚香鸣爆,礼拜田神,并亲自下田扯第一把秧,称“开秧门”。保护野生动物法令公布后,此俗渐革去。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产规约

内容

耕稼祭社:旧时,以每年春、秋二祭土神之日为社日。春社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每于是日,农家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群起集资结社,宰牲具酒,焚香呜爆,礼拜土神,祭毕举行“社饮”,俗称“吃土地会”。秋社乃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如遇丰收年景,除以牲醪致祭,并玩龙灯或唱大戏,敬酬土神。此俗民国时即废。
  育秧:旧时,每年腊月最后一天(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日)下午,农家要到来年水稻育秧田头烧稻草烟辫,俗称“送烟把”,并焚香鸣爆,预告田神。元宵过后,即在育秧田内烧小火粪堆,堆距2~3米,俗称“搭秧田包”。种谷落田时,先择一“Y”形小树,上裹红布插在田间,象征田神,然后设供、焚香、鸣爆、作揖,以祈神灵除虫病、驱鸟兽,保护秧苗早生快长。建国后,“搭秧田包”渐少,余皆革除。
  插秧:秧苗成熟后,农家便与亲邻约定插秧日子,相互帮工。届期,主家必备米酒、腊肉、糯米饭款待,上、下午歇工尚须送烟、茶、点心至田头。插秧当日清晨,每个插秧手须扯足一担秧。扯秧时,先由主家在田边焚香鸣爆,礼拜田神,并亲自下田扯第一把秧,称“开秧门”。大田插秧,习惯唱秧歌助兴,一领众和,谓之“牵号”。众手插秧,多为两人分秧,并排而退;若比赛胜负,则独掌秧把,按等量行株单插,慢者居前,常被围困在一空白水区,俗称“坐水牢”。农业合作化后,秧门多由插秧里手开,但不祀神,“牵号”、“坐水牢”之习仍存。
  吃新:小暑后、大暑前逢卯日(辛卯日例外),农家有沽酒斫肉庆丰收之习,但以品尝新收粮豆果蔬为主,如煮新米饭(少数自种或兑换的早熟品种)、绿豆包粑、打豆腐等,故称“吃新”或“吃青”。今不从。
  摸秋:旧时至重阳,秋收已登场,田野剩下果实不多。是夜,农家有“摸秋”习惯,即农妇互至他人田园摘果蔬,以不打空手为吉利,即使被人发觉也无关紧要,因有“摸秋不为贼”之说。次日始,老弱妇幼成群结队,公开到别人即将扯槁棉花地或挖过红薯、花生地拣剩余产品不受干涉,因有“吃了重阳粑,个个拣罢花”陈规。此俗延袭至60年代,今罕见。
  饲养养牛:每吃年饭前,农家必给自养耕牛栏内铺上干草,喂以精细饲料,然后在栏门边贴上“长生水草,膘肥体壮”红纸签条,以示贺年。大年初一出过“天方”,又将耕牛牵出栏外,先焚香鸣爆,再饮水、进料,谓之“牵牛出方”。平日放牛,牧童只能骑水牛,不准骑黄牛,俗谚“水牛骑长膘,黄牛骑断腰”。耕牛老时,主家不宰杀,任其老死或卖掉,俗谓“人吃牛碗饭,自宰不道德”。今多尚袭。
  养猪:农家养猪,讲究猪栏门向南,尤其忌向东,俗信“猪栏门向南,财源滚滚来’’、“猪栏门向东,十只就有九只空”。猪崽买回后,必备香纸爆竹敬社神,以祈槽头兴旺。肉猪将出栏,’必先买猪崽填充,讨个“养猪不空槽”吉利。若自宰肉猪过年,须备丰厚祭品向“社公”、“社婆”拜谢。建国后,敬社之习已灭,余俗不拘。
  养鸡:农家孵鸡讲究蛋要单数,窝箩靠东墙,箩盖上压犁头铁,俗信以此出苗率高,成苗健壮,并可避雷辟邪。若发现母鸡司晨,则认为象征阴盛阳衰,主家必用冷水浇淋,以此冲走晦气。均属臆测,今有革有从。
  养狗:养看家守夜,须严加管束,不得伤人,因有“狗咬一口,三担六斗”之谚。否则主人将会受重罚。但亦不得当主人面打狗,因有“打狗欺主”之说,否则会引起纠纷。今皆引以为警。
  渔猎渔家俚语:九江素称鱼苗之乡,在长期鱼苗生产和交易中,逐渐形成一套“渔家行话”。如刚从鱼仔孵化一周内的鱼苗称“水花”,水花饲养半月至20天、长到半寸至寸半时称“明子”,明子培育一个月、长到2寸半左右称“夏花”;过了冬天,规格一般在3寸以上的鱼种称“冬片”;性成熟,作繁殖鱼苗的种鱼称“亲鱼”等。挑鱼苗工具也有许多别称,用于鱼篓换水网目最小的筛具称“劈水”,用于漂洗鱼苗敞开式的网箱称“漂箱”,用于提水形制特殊的水桶称“巴斗”等。今仍沿袭。
  放养鱼苗:旧时,春季放养鱼苗,农家惯于站在水塘南岸,向北鸣爆作揖后投放,以祈水神(按“五行”说北方为壬癸水)庇佑,属附会。据调查,鱼苗有每日必至投放原处嬉游一番之习,而南方向阳水体较温暖,有利鱼苗发育成长,今仍流行。
  出湖捕鱼:明、清时期,濒临鄱阳湖的大姑塘一带渔民,每逢正月十五、九月初九或出湖作业之前,必至天妃宫焚香“许愿”,以祈妈祖娘娘(传为主宰水域女神)慈航普济。如是年平安顺遂,渔业丰收,岁末须备三牲祭礼“还愿”。属盲崇,民国时即废弃。
  上山打猎:建国前后,每年秋末冬初农闲季节,城门、狮子等地农民有猎取野物习惯。他们五七人一伙,牵着猎犬,背着土铳、火药、铅子和干粮到低山丘陵行猎,并形成若干猎规。如“赶草”的负责寻找兽迹和抄山,“站堑”的负责把守野兽出没必经之地。猎物分配按打头铳的得一条腿,如一铳未中要害由补铳猎获,补铳的分半条腿;兽头和内脏集体会餐,俗称“打平伙”;其余兽肉则按猎队人数平分,猎犬也得一份由主人领取。保护野生动物法令公布后,此俗渐革去。
  砍伐封山:旧时,凡成片林地(主要指国有或祠庙、族姓所有山林),均有封山育林之习。一般是柴山两年左右,炭山7年左右,用材林10年以上,毛竹生长须至3年左右方能间伐。每届封山期,先立禁约、树禁牌,然后鸣爆示众。未至开山期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违者罚款或罚酒席。今为护林公约所取代。
  开山:旧时,首次开山砍木竹、烧炭或打把柴,须择吉日举行“开山”式,焚香鸣爆,礼拜山神,且砍第一棵树或竹梢要向上方倒,以图吉利。今不从。
  砍山守约:旧时砍伐山林须守乡规民约,如幼不动刀,砍柴不挖兜,薪炭林砍粗留细,用材林砍大育小,不准“剃光头”;砍毛竹留兜破节蓄水,以利再生等。尤其是“屋禁”、“把水口”树和祠堂、寺社、坟山周围林木一律禁伐,违者严惩。今仍沿袭。
  伐木吉辞:旧时,上山砍木竹忌说“砍”,以避凶煞;应说“伐”,以“伐”与“发”同音,象征兴旺发达。砍树作帆船桅杆忌说“桅杆”,因“桅”与“危”同音不吉;应说“顺风”,象征行船一帆风顺。砍竹子作捕鱼扳罾忌说“扳罾”,因“扳”意味着输钱扳本;应说“挣爪”,象征抓钱爪。替老人家砍树作“棺木”忌说“棺木”,因做棺材意味着人已死亡;应说“寿木”,预祝高寿归天。今多革除。
  匠作拜师:旧时,凡需从师学习木、篾、铁、泥水、理发、缝纫等技术的徒工,必先办拜师酒,交敬师钱。学徒期一般为三年,师傅只供徒弟伙食和理发费。期满须办出师酒,方可受聘于人或独立开业。今有革有从。
  榨油:旧时,农村建榨油坊、砍榨筒树和首次开榨,须分别祭祀土神、山神和榨神,以祈生产安全,经营顺遂。尤忌打油的撞尾指向民居,俗信“不怕撞头打,只怕撞尾拖”,有犯必拖穷住户。均属臆想,今土榨淘汰,陈习俱灭。
  烧窑:旧时,烧砖瓦打窑窝和首次点火烧窑,须分别祭祀土神和火神,以免灾异。尤兴窑门向南,因“南方丙丁火”,火上加“火”,越烧越旺;切忌窑门朝北,因“北方壬癸水”,水火不相容,窑会烧坏。同是忌说“黄”,因砖瓦呈黄色即废品。均属附会,今多不从。
  建房:旧时,农村盖新屋,事前多请“地仙”择基定向寻“宝地”。开工须选吉日,先请道士打“镇宅符”驱邪,然后木工打桩拉线,泥工破土奠基,亲友道喜帮工。动工必备“起手酒”,竣工须办“出水酒”,上梁仪式尤为隆重。届时,梁木披红,壁贴喜联,掌作木工师傅手端盛以喜粑或喜饼托盘,立于山墙,在鞭爆声中边掷粑、饼边喝彩,众师徒随声应和并徐徐送梁上墙,童妇则争相抢拾粑、饼,热闹非凡。彩辞多祝福东家之语。例如:
   伏以!天地开张,日吉时良。欣逢紫微来高照,恭喜尊府造华堂。华堂造在向阳地,一片风光好屋场,金壁辉煌平地起,正堂架起大栋梁。
  栋梁栋梁,正正方方,生在九龙之地,长在活龙头上。鲁班打马山中过,下马细看这栋梁。长得长短正合适,上有金鸡和凤凰。金鸡叫来金满屋,凤凰啼来粮满仓,手拿金斧把梁伐,献给东家做栋梁。
  新伐栋梁入正堂,众位师傅来帮忙。大梁粗壮多气派,墨斗拉线定中央,中间画着太极图,披红结彩把梁上。喜粑喜饼梁上发,福寿康宁乐无疆。吉日吉时梁登位,荣化富贵万年长。
  建国后,择基、开工不请地仙、不打符,余保留。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专题

祭社
相关专题
育秧
相关专题
插秧
相关专题
吃新
相关专题
摸秋
相关专题
养牛
相关专题
养猪
相关专题
养鸡
相关专题
养狗
相关专题
渔家俚语
相关专题
放养鱼苗
相关专题
出湖捕鱼
相关专题
上山打猎
相关专题
砍伐封山
相关专题
开山
相关专题
砍山守约
相关专题
伐木吉辞
相关专题
匠作拜师
相关专题
榨油
相关专题
烧窑
相关专题
建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