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礼仪风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礼仪风尚
分类号: K892
页数: 7
页码: 708-714
摘要: 先是男方或女方家长主动托媒向对方家长提婚,抑或媒人直接从中撮合。双方经明察暗访觉得“门当户对”,便由媒人传递与交换男女庚贴,各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无冲克,即可联姻。“五四”运动后,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建国后,不兴“说媒”、“合八字”,大都由男女先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请介绍人过言,即使家长有干涉,只要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仍可匹配。届期,男女双方分别宴请亲朋好友,而女家宴席所需菜肴、烟酒和茶点由男方三日前送到。花轿抬至女方祖堂,女家鸣爆迎接。是时,新娘开脸、束髻,身着吉服,胸佩铜镜,忙于梳妆。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礼仪风尚

内容

嫁娶说媒:旧时,县内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而成。先是男方或女方家长主动托媒向对方家长提婚,抑或媒人直接从中撮合。双方经明察暗访觉得“门当户对”,便由媒人传递与交换男女庚贴(按天干、地支组成的出生年、月、日、时共8个字,俗称“八字贴”),各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无冲克,即可联姻。“五四”运动后,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建国后,不兴“说媒”、“合八字”,大都由男女先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请介绍人过言,即使家长有干涉,只要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仍可匹配。
  订婚:双方同意定亲后,男方即择吉日,备鱼肉、烟酒、糖果和衣物、首饰等彩礼,由媒人引路,到女家“下聘”,接着女方也到男家过门,相互拜见对方的父母和长辈;双方家长分别设宴款待新婿、新媳和媒人,并请亲友相见和作陪,以此作为认定婚姻关系的形式。建国后,行聘有革有从,但双方过门认亲、互换信物仍流行。
  迎亲:旧时,男方择定婚期后,即着媒人“送日子”,贴呈女家允诺。是年端午或中秋,须向女家“送大节”及其亲眷赠礼品,预示当年要迎亲。届期,男女双方分别宴请亲朋好友,而女家宴席所需菜肴、烟酒和茶点由男方三日前送到。是日,男方备花轿(贫寒人家则用两人抬小轿)和乐队(喇叭、铜鼓锣、对子锣等),新郎坐轿从祖堂出发,吹吹打打先行一程,称“暖轿”。花轿抬至女方祖堂,女家鸣爆迎接。是时,新娘开脸、束髻,身着吉服,胸佩铜镜,忙于梳妆。午宴后,母女“哭嫁”,姑嫂姨姊含泪送别,俗信“越哭越发”。少顷,新娘披上红色“盖头”,拜别五亲六眷,由亲兄或亲叔抱上花轿,年纪最小兄弟护送,嫁妆随行。花轿抬至男方祖堂门前停下,先回嫁神;再由牵娘扶新娘下轿,缓步进入祖堂,边走边撒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接着,由司仪主持新人“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礼毕,新郎挽着新娘随花烛引入洞房,掀开新娘“盖头”,共喝和气茶或交杯酒,然后新郎出房宴请宾客,新娘由伴娘陪同端坐床沿。建国后,迎亲不坐花轿不拜堂,干部、职工结婚大都采取开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结婚仪式;农村娶亲多步行,新郎、新娘胸佩红花并肩向前,几担或几抬嫁妆随后。80年代盛行汽车迎亲,前面坐人后载嫁妆,一二辆至三四辆不等。嫁妆亦由过去一般木质家具、床上和生活用品,发展为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但有的女家讲奢侈,图虚荣,高额索取嫁妆费(借名酒席钱),造成男方债台高筑,婚后生活困难,受到舆论谴责。
  闹新房: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初掩房门,先撒开门帐。主持人手托果盘,内盛米花,由堂屋撒向洞房,边撒米花边诵祝辞,一人领诵众人和。祝辞大都文雅吉祥。例如:
   伏以!天地开张,日吉时良。
  周公制礼,男女成双。新郎新娘,
  步入洞房,男才女貌,共枕同床。
  夫妻恩爱,义重情长,早生贵子,
  龙凤呈祥。妯娌和睦,孝顺爹娘,
  左邻右舍,彼此廉让。勤俭节约,
  家道兴旺。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撒过开门帐,亲朋老幼涌人洞房,除继续向新房床上、新郎新娘身上撒米花、致贺词外,还采用各种方法戏弄新人,如取一支香烟让新郎、新娘各衔一端,从中间点燃,相对吸吮;或用红线吊只苹果,请新郎、新娘同时啃尝等等。当嬉耍即将尽兴,有些年轻人则趁人不备,秘藏于新房楼上或新人床下,窃听新婚夫妇甜言蜜语或窃取他(她)们衣物,谓之“偷新房”,以作第二天取笑和“罚”酒席的凭证,取意“越偷越发”。逗得新郎、新娘啼笑皆非,但又不便发作,因有“新房里面三天无大小”之说。如今闹新房比旧时文明,兴唱歌、跳舞、猜谜语、讲笑话或表演文艺节目。
  谢亲、谢媒:完婚次日晨起,新媳妇出堂见大小,感谢公婆及众亲友为小夫妻婚事操劳,受礼拜的长辈要给新媳妇“拜见礼”(红包)。第三天,新郎备肉鱼、烟酒、糕点、糖果等礼品,陪同新娘回娘家谢亲,俗称“三朝回门”,女家设宴款待新婚女儿、女婿,并请亲友作陪,谓之吃“回门酒”,其长辈也受新婿礼拜并回“拜见礼”,但亲婚夫妇必于当日日落前赶回家。婚后数日,新郎尚须向媒人馈赠3斤肉、1壶酒,以示“谢媒”。翌年农历正月,新娘独自回娘家省亲,为期一月,去时须向娘家亲眷和邻舍散发糕饼,主要亲眷家家请吃“回门饭”;归时则将娘家亲邻回赠的红蛋等食品,分给婆家亲眷和邻居。“谢亲”、“谢媒”延续至今,但礼俗从简。
   便婚男女简单成亲称“便婚”,县内亦有流行,兹略举数端。
  童养媳:旧时,有的贫寒人家子女多难以抚养,常把女孩抱给有男孩人家做小媳妇。有的穷家男孩多耽心将来娶不起媳妇,就主动替儿子带童养媳,或到育婴堂领女婴抚养。到了成婚年龄,有的男家请房族长辈吃顿便饭,举行简单完婚仪式,但多数不拜堂、不请酒便同居。此俗建国后废止。
  换亲:两家男子门户低下或无力娶妻,而双方均有未嫁姊妹,即托媒说合互换姊妹成亲,俗称“姑换嫂”,旧时此俗屡见不鲜。建国后不提倡,若双方完全自愿并履行合法婚姻手续,亦不干预。
  兄弟接姻:旧时,弟娶亡兄之妻称“叔接嫂”,兄娶亡弟之妻称“伯接弟媳”,经长辈撮合即可同居。建国后偶有所见,但均履行结婚登记手续。
  续弦、再醮:旧时,男子丧妻继娶称“续弦”,婚前男女双方交换信物,婚日须天明前接回女方。女子丧夫改嫁称“再醮”,婚日须于半夜三更从侧门背出,由小路抬走。建国后,破除再娶、再嫁陈规,只要是合法的婚姻,即使是上了年纪的鳏寡老人自愿登记结为伴侣,均受到社会支持和法律保障。
  招亲:有两种类型。一是小康之家妇人亡夫不愿守寡或改嫁,便招鳏汉为夫,不用改姓、不拜堂,只须宴请房族长辈声明关系即可成婚,有财产继承权,俗称“寡妇招亲”。此俗尚存,但须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二是有女无儿之家,招一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其家庭成员,由女家备酒拜堂成亲,谓之“入赘”,俗称“招女婿”。旧时,赘婿婚前须宴请亲戚、房族,立下字据,载明瞻养老人、子孙承祧、有财产继承权等事项。建国后,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男到独女或纯女(留一女)之家成亲蔚成风气,婚仪同样隆重,所生子女随父姓或随母姓听便。
  抢亲: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女方愿意成亲,但遭父母反对,男女私下约定,通过“抢亲”达到成婚目的。二是男方不通气,女方无戒备,所抢对象多系企图赖婚姑娘或孀居寡妇。抢亲由男方暗中组织,事前宠络当地士绅,以免从中干涉,然后采取突然袭击。有的女家临时组织力量半路劫回,甚至发生殴斗,但大多数抢亲均获成功。女子被抢到家立即拜堂成亲,若反抗则由婆母将其锁入房中,托人规劝直至愿意为止,也有宁死不从而造成悲剧。建国后,此俗绝迹。
  诞辰出生:婴儿出生后,产家必备公鸡、猪肉、米酒至外婆家报喜,生男酒壶嘴朝篮里、生女向篮外。外家则用母鸡配公鸡,另加干菜烧肉,并用糯米、鸡蛋填充酒壶以回报。
  三朝:婴儿出生第三天,须请接生婆用艾叶煎水洗身换衣,俗称“洗三”。外家必送油面、鸡蛋、红糖等食品和鞋、袜、帽、衣被、垫片、摇床等物品,俗称送“祝礼”。产家设宴款待外婆和接生婆,俗称“做三朝”。
  满月:婴儿出生以来,产家陆续收受亲友“祝礼”,产后30天必做“满月酒”以回敬。同日,须请理发师为婴儿剃去胎发,并染红蛋分发宾客和邻居,以示吉庆。
  周岁:婴儿满周岁,产家兴做生日粑分送外家、亲友和邻居。亲邻多回赠衣物或鸡蛋,外家则馈以银项圈、长命锁或手钏、脚钏等纪念物,以祈“长命富贵”。晚上,吃过“周岁酒”,有的习惯拿出笔墨、书画、刀尺、针线、算盘、钱币、食品和玩具置于筛内,任小孩自取,为之“周试”,以臆测其未来的志趣。
  寿诞:旧习年满50始祝寿,后逢整十庆贺一次。实际逢七亲友即送寿礼,逢九做寿庆,因有“送七不送八”、“庆九不庆十”之说。一般寿礼为寿糕、寿面、猪肉,亦有送寿联、寿屏、寿幔,晚辈和至亲好友贺礼尤重,女儿还送衣、被、鞋、袜、帽等服饰。儿子主持寿庆,设宴款待亲朋,宾主共吃“长寿面”,向寿星敬“长寿酒”,有的还举行拜寿仪式。今祝寿、宴客之俗尚存,晚辈多赠生日蛋糕、保温瓶、保暖鞋、电热毯、羽绒被或其他衣物以敬老,而拜寿仪式则不兴。
  丧葬送终:老人将死,凡在外地的亲属子女必须火速赶回,守候身边,聆听遗嘱,谓之“送终”或“送老”。气息,亲属人等齐跪床前,边哭边烧钱纸,俗称“起身钱”或“倒头钱”。接着将遗体移躺在木板或竹床上,面掩白布,头枕用钱纸包土砖,头边点盏油灯,继续焚香化纸,须臾守护不离。
  报丧:死者落气后,立即向社庙送拐杖,点油灯,焚香礼拜,告知社司爷“×××已经亡故”,俗称“送社灯”。并四出向至亲友好报丧和向“八仙”(抬丧的人)首领通报,死者若系已婚女性,必先向其娘家报信。远方亲友闻耗速至,谓之“奔丧”。
  人殓:入殓前,先由亲人从河塘或井取水为死者抹尸,父死子抹,母死女抹,也有请专司殓事者抹,一般胸前抹3下,背心抹4个,俗称“前三后四”;然后换上全套“寿衣”,一般上身穿7层,下身穿8层(女性必穿百摺裙),俗称“上七下八”;同时用白棉纱做腰带,棉纱根数与死者年龄相仿。人殓时,先在棺底垫上3斤4两钱纸和石灰,再将遗体用兜单布兜入安放,死者头枕鸡冠枕(内装“五谷”),脚踩莲花灯(瓦制),右手握扇,左手执巾和饼,上覆寿被,鼻梁与棺木中线相对,两侧填塞石灰包,包数与亡人年岁相等,生前惯用及爱好物品亦随之殉葬,最后经亲属检视无误,即可盖棺。死者若系女性,须等娘家人到场,方可入殓。
  吊唁:入殓后,停柩于祖堂或自家厅堂,柩上置把柴3块、大米1袋(出殡时置于放遗像或灵牌托盆内,回灵时用以煮饭给嫡系子孙吃),柩下点腰灯。柩前设灵堂,安放死者遗像或灵牌,两侧排列按父竹母桐和孝子人数制作的哭丧棒。灵前设香案,焚香燃烛,点长明灯(俗称“照头灯”),陈放祭品。子、女、媳披麻戴重孝,轮流守护灵堂。入殓当晚至出殡前夜,每晚半夜举行“叫茶”。即由孝子端着茶托,内盛茶壶和两杯茶,在灯笼、火把引导下,周游村野、社庙,沿路打锣鼓,逢路口插香鸣爆,边走边呼,“××回来喝清茶哟!”女儿、媳妇则坐守灵堂同样哭喊。有的丧家还请道士做法事,为亡人超度。吊唁时,亲属须按辈份戴孝,孙辈戴白帽加块小红布,曾孙辈戴红帽,玄孙辈戴绿帽(现多改为孙辈戴红帽,曾孙辈戴绿帽),其他亲朋戚友男戴白帽,女披白“盖头”。仪式开始,亲友一般送香纸爆烛,也有送挽联、孝幛或花圈,向亡灵礼拜,丧家鸣爆、奏哀乐,孝子跪于灵堂一侧陪拜,以示回敬。是晚,丧家必摆酒席款待宾朋,尤须盛宴“八仙”。
  出殡:亲属子女先在灵堂“吃陪灵饭”,向死者告别。然后由“八仙”(实际16人或20人)捧枢出堂缚予灵车上,亲属子女随之排列跪于灵车前,听“八仙”掌彩(一领众和),内容多恭维东家之词,亦有“八仙”互勉之语。例如:
  伏以!天地开张,日吉时良。先人终生福德好,今朝跨鹤登天堂,孝男手持主丧杖,披麻带孝守灵旁;孝女孝媳穿孝服,思亲百世实难忘。众位八仙齐把灵车扎,力索花在金棺上,白鹤展翅棺头立,幡旗飘飘在前方。亲朋戚友来送葬,护送仙体人仙乡。
  八仙八仙,听我言章。喝了东家扶重酒,肩抬灵车要稳当;莫道是他人的生身父母,犹如自己的爹娘。转弯抹角,大家商量;上墈下岭,切莫慌张;跨沟过缺,小心提防,安全送达牛眠地,金棺落在正中央。风水宝地福人登,子孙幸福万年长。
  喝彩完毕,鸣锣、放爆竹、奏哀乐,灵车启动,送丧队伍依次行进。前为引路幡,亦称“招魂幡”;次为打铜鼓锣、散钱纸的,打下铜锣散张钱纸,谓之“买路钱”;再次是吹鼓手和挽幛队,边走边奏哀乐;接着是哀声不绝的亲属子女,其中孝子手捧哭丧棒、嫡长子或长孙端着死者遗像或灵牌紧靠灵车前面。八仙”抬着灵车居中,柩面覆以被布,上扎昂首展翅白鹤,喻为“驾鹤仙游”。其他亲友尾随于后,并以锣鼓队压阵。送丧途中,亲朋故旧和乡邻于门前燃放鞭炮,或摆茶设香案,俗称“路祭”,丧家以白帽、白“盖头”答谢。
  安葬:灵柩送入茔地后,亲属人等拜别回灵,并解麻摘白。灵枢立时人葬者,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墓基和方位,再鸣爆举行“开山式”,即由孝子(长子)跪着向前先挖3锄;接前“八仙”动手打井、暖窖、落柩、掩土、垒石成冢,然后孝子将哭丧棒插于墓前。
  祭奠:回灵后,先在丧家厅堂一角设灵台,将死者遗像或灵牌置其上,家人晨昏焚香叩首,逢餐必供,谓之“家祭”,直至百日或周年除灵为止。入葬第三天,合家亲属子女必具酒食等祭品到墓前,焚香、化纸、洒酒饭、放鞭爆、叩头礼拜,谓之“复山”,俗称“三朝圆坟”。后逢“七”则祭,即人死后第七天为“头七”,“七七”49天为“满七”,尤以“五七”较隆重。一般由女儿备祭品(如纸钱、纸箱、纸柜等),请道士做法事。“七七”之内,儿女不理发,来客不设宴。周年之内,丧家不娶亲嫁女,家人不着华丽服饰,逢年遇节要到墓前祭拜,如贴对联则用黄纸黑字或蓝纸白字,以示服孝。春节期间,至亲友好必备香纸爆烛和猪肉至丧家,向头年去世的亡灵拜“大年”,俗称“烧新香”;礼成之后,再拿出贺年品,宾主互拜。
  建国后,丧葬习俗有革有从。人死后,绝大多数不设灵台,不做道场;丧礼一般不送香纸、蜡烛,改送花圈、挽联、孝幛;亲友服孝不戴白帽或披白“盖头”,改佩黑纱或戴白花。干部、职工去世,从由所在单位主持发讣告、开追悼会或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以寄托哀思。近年来,大力提倡丧事简办、土葬改火葬,城镇有所响应,农村尚难推行。
  礼遇相见:初次谋面,先询问尊姓大名或经熟人介绍,然后握手问好;如遇尊长,待对方伸手方与相握;若戴手套,脱下再握。熟人见面,常用“您好”、“您早”、“工作忙吗”、“吃了饭没有”等语问候,也有以微笑点头或招手示意。久未会晤或异地相逢,倍感亲切,多寒暄一番,临别尚紧紧握手,互道“好走”、“再见”。与人相约不违期,稍有耽搁则面致歉意“对不起,要您久等!”有客来访,必起身相迎,让坐、敬烟、奉茶,端上香椿、姜片、花生、瓜子或糖果;远客则留宿或留餐,并用酒肴招待,农村还兴油面、荷包蛋“打中伙”;客人告辞,主人送至大门口,常以“怠慢了,空过一趟”、“不嫌弃,有空常来”自谦,客人亦常以“哪里哪里,打搅了,不敢当”作答。因事拜访他人,先扣门通报姓名,雨天必置雨具于门外;进门先说明来意,有事速办,非留不久坐,非请不入主人卧室;临别常用“劳驾,耽误了您工作(或休息)”表示歉意和谢意。
  相让:同席进餐,让长者上坐,新菜上桌让长者先尝。与人同行,先宾后主,先长后幼。狭路相逢,少让老,大让小,男让女,健康人让残疾人,徒手让负重,行人让车辆。行车时,自行车让机动车,大车让小车,货车让客车。乘车搭船,给老弱病残者让坐。观景、购物循序渐进,不随便拥挤他人。
  相助:同僚求知、进业有疑难,热情切磋商讨。同行人有急难,慷慨解囊。亲邻遇灾祸,协力排忧解困。境内外发生灾荒,积极捐献钱物。若接受他人的关照或馈赠,必以合适的方式回敬或回谢。
  称谓父方亲属:曾祖父称“太公”或“老公公”,曾祖母称“太婆”或“老婆婆”。祖父称“公公”或“爷爷”,祖母称“婆婆”或“奶奶”。父亲称“爹爹”或“爸爸”,母亲称“姆妈”或“妈妈”,作叙述是称父母为“爹娘”或“爷娘”。伯父称“大爹爹”,伯母称“大姆妈”,作叙述时分别称“大伯”、“大妈”,也有称“大爷”、“大娘”。叔父称“叔叔”,叔母称“婶婶”,作叙述分别称“叔爷”、“婶娘”。姑母称“姑妈”,姑父称“姑爹”,作叙述时分别称“姑娘”、“姑爷”。
  夫妻相互直呼其名,夫唤妻可在儿女名后加上“姆妈”,妻唤夫则将儿女名后“姆妈”改为“爹爹”,作叙述时分别称妻子为“老婆”、“里头人”,称丈夫为“老公”、“外头人”。兄称“哥哥”,姊称“姐姐”,弟妹直呼其名。兄之妻称“嫂嫂”,弟之妻称“弟媳”。姊妹之夫称“姐夫”、“妹夫”,作叙述时分别称“姐丈”、“妹婿郎”。伯、叔父之子女称堂兄、弟、姊、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堂嫂”、“堂弟媳”、“堂姐夫”、“堂妹夫”。姑母之子女称表兄、弟、姊、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兄弟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姊妹之子女及其配偶分别称“外甥”、“甥女”、“甥媳妇”、“甥女婿”,面称均直呼其名。
  母方亲属:母之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面称“家公”、“家婆”或“爷爷”、“姥姥”,作叙述时分别称“外公”、“外婆”。母之兄弟及其配偶为舅父、舅母,面称“母舅”、“舅母娘”,作叙述时称“舅舅”、“舅妈”。母之姊妹及其配偶为姨母、姨父,面称“姨娘”、“姨爹”,作叙述时称“姨妈”、“姨夫”。母之侄子女称表兄、弟、姊、妹,他(她)们的配偶分别称“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
  妻方亲属:妻之父母为岳父、岳母,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分别称“丈人”、“丈母”或“丈老”、“丈母娘”。妻之兄弟及其配偶为内兄、内弟、内嫂、内弟媳,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内兄称“大舅子”、内弟称“小舅子”,通称“舅佬倌”。妻之姊妹及其配偶为姨姐、姨妹、襟兄、襟弟,面称随妻,作叙述时分别称“大姨子”、“小姨子”、“姨姐夫,’、“姨妹夫”。妻之侄子女及其配偶为内侄、内侄女、内侄媳、内侄婿,面称随妻或直呼其名。
  夫方亲属:夫之父母称“公爹”、“婆母”。夫之兄弟称“伯伯”、“叔叔”,他们的配偶分别称“嫂嫂”、“婶婶”,相互称“妯娌”;夫之姊妹称“姑姑”,她们的配偶称“姑爷”,面称随夫。子女、侄子女、外甥子女及他(她)们的配偶面称同夫或直呼其名。
   儿女姻亲:儿女夫妻双方之父互称“亲家”,双方之母互称“亲家母”。
   尊称与廉称:旧时社交中,对年长或有声望人及其配偶尊称“先生”、“夫人”,自谦为“鄙人”、“内人”;对友人及其配偶尊称“仁兄”、“贤嫂”,自廉为“愚弟”、“贱内’;对友人之父母尊称“令尊”、“令堂”,自谦为“家严”、“家慈”;对友人之子女尊称“令郎”、“令嫒”,自谦为“犬子”、“拙女”。上述敬词与谦词,今在通信中亦常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专题

说媒
相关专题
订婚
相关专题
迎亲
相关专题
闹新房
相关专题
谢亲、谢媒
相关专题
便婚
相关专题
童养媳
相关专题
换亲
相关专题
兄弟接姻
相关专题
续弦、再醮
相关专题
招亲
相关专题
抢亲
相关专题
诞辰出生
相关专题
三朝
相关专题
满月
相关专题
周岁
相关专题
寿诞
相关专题
送终
相关专题
报丧
相关专题
人殓
相关专题
吊唁
相关专题
出殡
相关专题
安葬
相关专题
祭奠
相关专题
相见
相关专题
相让
相关专题
相助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