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05
颗粒名称: 后记
分类号: K921
页数: 2
页码: 764-765
摘要: 后记
关键词: 后记

内容

县志,是一县史籍之大事,此次,新县志编成付印、续旧志之余辉,发百余年来之幽光,全县人民无不举手相庆。 新志,是在1979年秋开始筹备,次年征集文史资料,至今年底才脱稿,九阅寒暑,时间之久,大大超过原定计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城建局干部张镜渊曾一度筹集、编修县志,当即向县领导建议重修县志,取得县领导重视,决定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胡仁义兼管此项工作,抽调聂钟、张镜渊进行筹集,并成立武宁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到1983年调齐编写班子,进行工作。中期因资料不就手,编写工作难免时断时续。特别是完稿阶段,编委对原定编目提出异议,又作了修改。一稿完成后,编委会讨论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决定由编写人员,负责将一百五十万字的初稿,压缩至八十万字左右,二、三稿完成,编委两次集中严阳,再次进行详审。又经过一年努力,去繁就简,订正误偏,补充缺漏,全面修订,编成了现在这样一部新县志。 新旧县志间隔断百余年,最感困难是资料。我们的办法:一是部门提供,各机关单位,就本部门工作,溯源探流,搜散集精,按《提纲》要求,写成资料稿,交审后,有遗漏则补,有新材则选。二是上门访问,凡县内前辈士绅有广闻博识者,即前去拜访,得到很多轶闻史料。三是史馆查考。曾多次上省档案馆和省图书馆,抄摘和影印珍贵史料。尤其是县档案馆资料,随查随供,极为方便。数据,则统一以县统计局的为准。因此,基本上达到资料实在,数据准确。
   志成人已老,路过意犹新。回想修志全过程,有些事是值得怀念的: 第一,难忘领导的支持。县委、县政府经常过问,加强具体领导,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副县长胡仁义自始抓到调离本县。在大学二年多读书期间,回县度假时亦开编委会,任人又放手放心。1984年,政府、政协还组织编辑人员到高安、万年等县访问学习。特别要感谢的是省、地志办领导,经常书面指导工作,并派员到县查询和帮助解决问题。在此,感谢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协助。 第二,难得各部门的协作。自县领导发出修志提纲后,县直各机关单位,都认真抓这项工作,组织资料组,搜集整理史料,按时报送。全县抽调、聘请整理资料工作人员约百余人,整送资料达二百余万字。搞的较好的有财税、银行、商业、物价、卫生、文教等部门,抓得紧,资料较齐全。
  第三,感谢诸贤达的赞助。这次修志,得到全县人民热心帮助。农村有些同志,将珍藏的旧志书、老作品送县。船滩中学教师陈宗洛,老教师李枝启多次提供史料,远在省、市的贤达,亦不忘家乡修志大事。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余心乐,接受县志顾问后,更加关怀,教诲良多。九江师专讲师徐声扬,多次来县具体指导,并在百忙中代译旧志序言及《卷首韵语》等。寓居上海邹象亨老先生,为修志提供情况,纠正多起差错。 第四、编纂人员的团结合作。编辑人员,前后参予者十余人,多数系离退休干部,都没有大专学历,只是在党的培育下,长期专于一业,对工交、农林、财贸、文卫各业稍得其诣。这些老同志,壮心不已,为编撰县志献出余辉,尤其是刘明旺、杨炳训二同志志书未成先作古,正作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回想起来,虽属于“蚂蚁啃骨头”,亦可称“有志者事竞成”。 第五、有望后来人,国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政府为今后修志成立了常设机构,定了人员编制。并着手编写年鉴。想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鉴于我们在继承旧志方面,有选择的保留了部分东西下来,随着时移事新,很可能不为今用。但毕竟是历史,续志时仍望不要全弃,由于本志断限期截至1981年,在此之后有关改革的深化,政策的变动落实,未能编入,今后续志应注意及此。再就是我们修志同仁,学识浅薄,编辑水平低,只是作了历史的记录者,人民的代言人,谬误在所难免,望为修正!
   最后,抄录我县清代文盛谟《雨夜偕余螭治邑乘》一诗作结束语:
   艾国长如此,桃花几度春;
   羁留山水钥,寂寞古今人;
   灯芯延深壁,鸡声及远津;
   遥怜千载后,风雨与谁亲。
   武宁县志办公室
  1988年12月31日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