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242
页数: 2
页码: 581-582
摘要: 武宁县名中医,代不乏人,并有著述,惜大部分遗散流失。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对中医进行登记,全县达百余名。其中闻名的有朱可贞、冷毓川、刘辑之、陈友令、杨琢成、傅庆春、雷混初、周康臣、汤和中等。1960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批转《武宁县中医药人员带徒方案》,全县多数中医积极响应,带徒授业。至1964年,全县共带中医学徒65名。1960年至1967年,全县中医中药招收自费学徒106名,学习期均在三年以上,通过考核合格后,绝大部分分到公社、厂(矿)等基层医疗单位从事医务工作。
关键词: 中医 武宁县

内容

我县名中医,代不乏人,并有著述,惜大部分遗散流失。据旧志载,明代有精研灵素,深通脉理,用药以少为贵的李爱元;清代有精通医术,善治痈疖的李莲云;有著述《伤寒括注》、《杂病略》的艾芬;有研治内经,洞悉脉理的王时性;有为当时医家准则名儒张望之弟张旅;有得异人传授外科秘方,性至孝,长斋奉母的柯性刚和其徒邓箕三;有少通医理,临症用方多神效的林球元;有合著《医理互验》数卷之李舒与胡勿迷;有善岐黄得针灸秘传的盛弥隆;同治以后有著书九年成《医书集著》九本,按“书小道也必有观者焉”九字分类汇编的黎镇德;有被誉为“三不悔”(其时民间流传“三不悔”是:托徐若林打官司,输了不悔;请潘际峰教书,孩子考不中秀才不悔;请张育宾治病,诊死了不悔)之一,人称张半仙的张育宾;有善书法,精医理的李星宇;有性鲠憨以用药猛而奏奇效的余十老和熟读医著闻名乡里的张性聪等。民国期间有勤习医经,精治麻痘的刘缉之,擅长儿科的雷锦涛;雀及修(水)、靖(安)的叶鸣皋,还有闻名乡里的张鹤高、周逸庭、汤和中等。跌打伤科医师有驰名七县推拿接骨著有《跌打全书》的刘潮华以及其子刘中著、刘中名兄弟;孙刘立溪;有驰名鄂赣边区的武术推拿伤科名医朱长龙、朱岸英父子。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对中医进行登记,全县达百余名。其中闻名的有朱可贞、冷毓川、刘辑之、陈友令、杨琢成、傅庆春、雷混初、周康臣、汤和中、李建中、葛棠荪、袁之楠、张辑美、叶济群、黎森吾、郑德龙、张耀明、张从金、张益民、熊梦兆、胡梦龙、朱从贤(伤科)、刘正杫(伤科)、周庆发、雷万钟等。特别是朱可贞医师系我省24位有名的老中医之一,解放前就闻名全县。解放后,长期担任我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副院长和我省大专医科学生实习辅导任务。冷毓川是清末名医张性聪的门徒,熟读<伤寒金匮》等经典医著,能治奇症。 解放以后,中医后继有人,如张国钧、余亚东、王义广、刘炯夫、汤太义等。在中医学术上造诣较深,已成为我县中医事业中的骨干力量。我县依靠新老中医,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中医中药人员。 一是县开办培训班。1954年举办一期中医进修班,将社会上从事中医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进修培训。主要是学习政治,了解政策,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当时参加学习有115人,经过6个月,学习,结业后其中有87人组成33个中医联合诊所。县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各区卫生所均有中医治病。1972年县人民医院举办一期中医学习班,招收学员19名,学习两年半后,转送江西中医学院和九江卫校深造,学员现已走上医疗岗位,有的已有相当造诣。 二是名老中医带徒和自费学徒。中医中药带徒是我国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传统方法,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1955年杨琢成医师在县卫生院试行针灸疗法。1956年培训学员22名,全面开展针灸治疗。1960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批转《武宁县中医药人员带徒方案》,全县多数中医积极响应,带徒授业。至1964年,全县共带中医学徒65名。1960年至1967年,全县中医中药招收自费学徒106名,学习期均在三年以上,通过考核合格后,绝大部分分到公社、厂(矿)等基层医疗单位从事医务工作。 三是以会代学,以会代训。1956年成立中医学习委员会,组织全县226名中医,进行中医理论探讨,名中医朱可贞主讲中医经典著作。许多中医公开祖传和师传秘方、验方300多例。1957年3月,在全县中医代表大会上,总结解放八年来的中医工作,并决定在南岳、温汤、辽里、路口、彭坪、月坪、合坪等革命老根据地设立中医诊所,方便老区人民就医。 四是选拔优秀中医进高等院校进修深造。解放以来,保送进大学的15名,目前已成为我县中医界的骨干力量。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培训和临床实践,广大中医无论在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整理出秘方、验方2600余例,汇编成两册出版。写出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12篇在全国性卫生刊物发表,9篇在省、市刊物上登载。针灸主治医师杨琢成撰著《儿科诊法》-书,达2万余言,释编古代医书7本,举办中医函授多次,对提高我县中医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爱元
相关人物
李莲云
相关人物
艾芬
相关人物
王时
相关人物
林球元
相关人物
盛弥隆
相关人物
黎镇德
相关人物
张育宾
相关人物
李星宇
相关人物
余十老
相关人物
张性聪
相关人物
刘缉之
相关人物
雷锦涛
相关人物
刘潮华
相关人物
朱长龙
相关人物
朱岸英
相关人物
朱可贞
相关人物
冷毓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