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中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中医中药
分类号: R197.4;R282
页数: 4
页码: 581-584
摘要: 武宁县名中医,代不乏人,并有著述,惜大部分遗散流失。解放以后,中医后继有人,如张国钧、余亚东、王义广、刘炯夫、汤太义等。在中医学术上造诣较深,已成为武宁县中医事业中的骨干力量。武宁县依靠新老中医,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中医中药人员。
关键词: 中医 中药

内容

第一节中医 我县名中医,代不乏人,并有著述,惜大部分遗散流失。据旧志载,明代有精研灵素,深通脉理,用药以少为贵的李爱元;清代有精通医术,善治痈疖的李莲云;有著述《伤寒括注》、《杂病略》的艾芬;有研治内经,洞悉脉理的王时性;有为当时医家准则名儒张望之弟张旅;有得异人传授外科秘方,性至孝,长斋奉母的柯性刚和其徒邓箕三;有少通医理,临症用方多神效的林球元;有合著《医理互验》数卷之李舒与胡勿迷;有善岐黄得针灸秘传的盛弥隆;同治以后有著书九年成《医书集著》九本,按“书小道也必有观者焉”九字分类汇编的黎镇德;有被誉为“三不悔”(其时民间流传“三不悔”是:托徐若林打官司,输了不悔;请潘际峰教书,孩子考不中秀才不悔;请张育宾治病,诊死了不悔)之一,人称张半仙的张育宾;有善书法,精医理的李星宇;有性鲠憨以用药猛而奏奇效的余十老和熟读医著闻名乡里的张性聪等。民国期间有勤习医经,精治麻痘的刘缉之,擅长儿科的雷锦涛;雀及修(水)、靖(安)的叶鸣皋,还有闻名乡里的张鹤高、周逸庭、汤和中等。跌打伤科医师有驰名七县推拿接骨著有《跌打全书》的刘潮华以及其子刘中著、刘中名兄弟;孙刘立溪;有驰名鄂赣边区的武术推拿伤科名医朱长龙、朱岸英父子。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对中医进行登记,全县达百余名。其中闻名的有朱可贞、冷毓川、刘辑之、陈友令、杨琢成、傅庆春、雷混初、周康臣、汤和中、李建中、葛棠荪、袁之楠、张辑美、叶济群、黎森吾、郑德龙、张耀明、张从金、张益民、熊梦兆、胡梦龙、朱从贤(伤科)、刘正杫(伤科)、周庆发、雷万钟等。特别是朱可贞医师系我省24位有名的老中医之一,解放前就闻名全县。解放后,长期担任我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副院长和我省大专医科学生实习辅导任务。冷毓川是清末名医张性聪的门徒,熟读<伤寒金匮》等经典医著,能治奇症。 解放以后,中医后继有人,如张国钧、余亚东、王义广、刘炯夫、汤太义等。在中医学术上造诣较深,已成为我县中医事业中的骨干力量。我县依靠新老中医,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中医中药人员。 一是县开办培训班。1954年举办一期中医进修班,将社会上从事中医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进修培训。主要是学习政治,了解政策,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当时参加学习有115人,经过6个月,学习,结业后其中有87人组成33个中医联合诊所。县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各区卫生所均有中医治病。1972年县人民医院举办一期中医学习班,招收学员19名,学习两年半后,转送江西中医学院和九江卫校深造,学员现已走上医疗岗位,有的已有相当造诣。 二是名老中医带徒和自费学徒。中医中药带徒是我国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传统方法,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1955年杨琢成医师在县卫生院试行针灸疗法。1956年培训学员22名,全面开展针灸治疗。1960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批转《武宁县中医药人员带徒方案》,全县多数中医积极响应,带徒授业。至1964年,全县共带中医学徒65名。1960年至1967年,全县中医中药招收自费学徒106名,学习期均在三年以上,通过考核合格后,绝大部分分到公社、厂(矿)等基层医疗单位从事医务工作。 三是以会代学,以会代训。1956年成立中医学习委员会,组织全县226名中医,进行中医理论探讨,名中医朱可贞主讲中医经典著作。许多中医公开祖传和师传秘方、验方300多例。1957年3月,在全县中医代表大会上,总结解放八年来的中医工作,并决定在南岳、温汤、辽里、路口、彭坪、月坪、合坪等革命老根据地设立中医诊所,方便老区人民就医。 四是选拔优秀中医进高等院校进修深造。解放以来,保送进大学的15名,目前已成为我县中医界的骨干力量。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培训和临床实践,广大中医无论在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整理出秘方、验方2600余例,汇编成两册出版。写出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12篇在全国性卫生刊物发表,9篇在省、市刊物上登载。针灸主治医师杨琢成撰著《儿科诊法》-书,达2万余言,释编古代医书7本,举办中医函授多次,对提高我县中医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节中药
   我县中草药资源丰富,被定为全省十个中药生产县之一。 明嘉靖《武宁县志·药之类》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红花、甘菊、黄连、五加皮、乌药南星、半夏、独活、括蒌、荆芥、苏子、车前子、香附子等14种。 清雍正《武宁县志·药之属》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紫苏、薄荷、乌头、何首乌、牵牛青箱子、括萎、瓜蒌、半夏、芍药、独活、蓖麻子、苍耳、益母草、艾叶、菊花、菖蒲、薏苡仁、香附子、贝母、干葛、苦参、威灵仙、天南星、黄精、稀莶草、蒲公英、羊蹄根、旱莲草、夏枯草、金银花、栀子、地骨皮、茱萸、陈皮、杏仁、桑白皮、桃仁、枸杞子、金樱子、山查、白扁豆、鸟药、山药、紫河车、五加皮、五倍子、白头翁、蜜、当归、枫香、石菖蒲、骨碎补、黄芩、木赋、茅根、松节、松花、茯苓、土茯苓、槐实、侧柏叶、柏子仁、菌陈、蓼花、女贞实、麦芽、竹沥、杉木节、黄卷、花椒、灯芯、葛根、鸟梅、木瓜、麦门冬、荆芥、百合花、山茱萸、皂英、皂荚刺、厚朴、芫花、羌活、葫芦巴、蝉蜕、鹿角、虎胫骨、兔矢、桑葚、松肪、夜明沙等94种。武芎。是我县清末民初输出最多的药材,大桥北屏山大面积种植。清同治《南昌府志》土产一草之属中载:“芎,味香,可和茶,出武宁山中。”依此考据,芎之引入我县约在道光之后,同治之前(公元1824一1874年之间)五十年内,距今160余年。民国时期,年收购量万斤以上,解放后年产量约20万斤。 白花茵陈,又名野荆介。野生,主要分布于大桥、莲花、船滩、石门等地。解放前产量不详。解放后,年产量达万斤,除自用外,输往东南亚各国。
   白芍。原来我县有少量种植,1969年以后,扩大种植面积,年产量万余斤。
   丹参。主要分布于石门、罗溪、甫田等地,系野生,年产量达4万余斤。 太子参。1975年由江苏溧阳引进,在石渡、船滩、幸福、罗溪等地试种。亩产200余斤,年产量达1.2万斤。 元胡。1976年由浙江东阳县引进,在石渡、船滩、幸福、罗溪等地试种成功。现已扩种150余亩,年产量2千余斤。 杜仲。1976年由四川运苗4万株移植在安乐林场及罗溪仙果山等地。长势良好,近年已有少量供应。
   茯苓。我县山区原有少量野生,1976年变野生为人工培植,现已扩种,年产量近万斤。
   桔更。由野生改为人工种植,初获成功。播种面积150亩,年产量2万斤。
  1956年开始建立药材生产基地。至1981年全县药材生产基地10个,药场5个,‘生产人员190名,种药面积1300余亩,中药品种25个。 根据资源普查,我县现有药材品种209个,即真菌竹黄、茯苓、尾巴伸筋、卷柏、海金沙、石苇、骨碎补、白果、榧子、侧柏叶、辛夷花、厚朴、内红肖、呈茄子、乌药、桂皮、白芍、赤芍、黄连、草乌、山木通、威灵仙、松花粉、十大功劳、防杞、山慈姑、青木香、细辛、石南藤、鱼腥草、玄胡、夏天无、板兰根、地丁、瞿麦、太子参、商陆、何首鸟、扁蓄、虎丈、土牛膝、牛膝、青香子、透骨草、鎐羊霍、芫花、木别子、瓜蒌皮、天花粉、洋桃花、芙蓉花、蓖麻子、复盆子、乌梅、仙鹤草、山查、木瓜、赤小豆、扁豆、苦参、无花果、桑叶、石彭子、枇杷叶、地南蛇、石榴皮、地于、土花椒、黄柏、枳壳、枣皮、春树皮、竹节人参、白芷、西芎、金钱草、川芎、小回、竹叶柴胡、独活、明党、闹阳花、前胡、女贞子、矮地茶、落石藤、白前、徐长柳、枳梖子、勾藤、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八能麻、野菊花、艾叶、白术、旋复花、败酱草、鹅不食草、刘寄奴、牛子、蒲公英、小蓟、棉茵陈、青蒿、红花、旱莲草、希贡草、龙胆草、车前草、桔更、沙参、茜草、紫草、地骨坡、吐丝子、玄参、生地、土茵陈、凌肖花、黄荆子、大青叶、苏叶、苏兜、泽兰、薄荷、夏枯草、白花菌陈、益母草、丹参、半枝莲、荆芥、香如、生姜、谷精草、藜芦、半边莲、黄精、玉竹、蕌白、瓜蒌、七叶一枝花、麦冬、马尾筋、土茯苓、天南星、半夏、射干、山药、黄药、石斛、白芨、仙毛、香附子、水芦根、淡竹叶、苡米、藕节、欠实、金英子、夜交滕、乌稍蛇、天冬、桃仁、石菖蒲、寻骨风、羊奶党、卑解、大活血、陈皮、白茅根、大皂角、路路通、马齿苋、竹茹、寄生、苍耳子、地龙、水蛭、班蟊、蜣螂虫、蛴螬、蝉蜕、蜂蜜、蟾酥、龟板、鳖甲、黑角、白花蛇、蕲蛇、夜明沙、穿山甲、天龙、豹骨、血余炭,猴骨、京大戟、合欢皮、草决明。在上述药材中,野生变为人工栽培的有35种。即:侧柏叶、桂枝、白芍、牛膝、黄柏、枳壳、白芷、川芎、小回、女贞子、白术、牛子、红花、桔更、生地、苏叶、苏兜、丹参、荆芥、生姜、苡米、藕节、桃仁、陈皮、蓖麻子、桑叶、枇杷叶、杜仲、薄荷、茯苓、乌梅、山查、木瓜、扁豆、枣皮。 我县中药店铺,遍布城乡。解放后,1956年5月,县成立药材公司.负责全县中西医药购销业务。农村集镇药店由药材公司统一管理,并引导走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的道路。1959年初,各地国药店并人当地卫生院,成为院内中药室。1962年药材公司仍划归商业部门管理。药店从卫生院划出,并增设了大桥、月田两个药店。1963年5月,恢复船滩、浬溪、罗溪、月田、石门、箬溪、巾口等地的公私合营国药店,增设16个分店:船滩的辽田、南岳、温汤、辽里、东林、斜石;浬溪的牌楼、大源、山口;罗溪的廉村、坪港、坪源;石门的田铺、中村、箬溪的瓜源、杨洲。1965年5月,根据省商业会议精神,对一人一店的分店予以撤并调整。业务移交公社卫生所,原分店人员,一部分留公社卫生所,一部分充实到大桥、路口、石渡、横路药店。
  1967年,浬溪、罗溪、船滩、石门、箬溪、巾口、石渡、横路、大桥、路口等药店转为国营药店。1970年,箬溪药店迁干楼。、为干楼药店;巾口药店迁幸福,为幸福药店。1972年增设罗坪药店。1976年增设清江药店。1981年增设县城登高山益寿药店。
  1971年,药材公司改称武宁县医药公司。下设13个药店,即:路口、大桥、横路、幸福、干楼、浬溪、船滩、清江、石渡、罗溪、石门、罗坪及县城益寿国药店,县医院与公社卫生院设中药房。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