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医
分类号: R197
页数: 2
页码: 579-580
摘要: 西医传人我县,始于民国初期。西医在治疗诸如疟疾、痢疾等传染病时,疗效比中医迅速明显。 1952年,各区均建立卫生院,西医普遍为城乡人民所接受,成为防治疾病的一门新医术。培训西医西药技术力量成为卫生部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西医 武宁县

内容

西医传人我县,始于民国初期。西医在治疗诸如疟疾、痢疾等传染病时,疗效比中医迅速明显。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各级政府筹建县立卫生院或诊疗所。我县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建立县卫生院,开始用西药一一片、粉、针剂为患者治病,并设有西药房和外科换药室、针剂注射室。 抗日战争时期,船滩、浬溪等集镇有私人开设的西医诊所。抗战胜利后,县城除卫生院外,西医治病的尚有李建宁、钱崇武、李风清等诊所,其后又有余伯戎和郭载阳诊所,还有杨载赓开设的生生西药房。余伯戎系巾口公社人,医科大学毕业,医术高明,是我县负有盛名的西医。郭载阳系河北省宝砥县人,抗日战争时服务于部队,擅长儿科。抗战胜利后偕其妻(武宁籍),回武宁行医。箬溪、涅溪等集镇亦有西医诊所,医师多为退役军医。 解放后,县卫生院以西医为主,结合中医。地方中、西名医多被吸收入院,省、地卫生厅、局也陆续调派医务人员来县,使医务人员不断得到充实。
  1952年,各区均建立卫生院,西医普遍为城乡人民所接受,成为防治疾病的一门新医术。培训西医西药技术力量成为卫生部门的重要课题。1956年,开办第一期培训班,培训青年学员20名,毕业后分配到各区卫生院担任初级医护工作。1959年,开办初级卫生学校,招收学员43名。同年又举办药剂员、化验员训练班,学员23名,学习半年结业后分配到公社厂(矿)卫生院为化验员、司药员。1960年,省眼疾防治所在我县开办一期三个月的眼科学习班,调训各县一批眼科医生。采取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仅一年多时间,医治双目失明病人282人,共做中小型眼科手术163人,复明156人,大型手术5人,复明4人。1965年9月,受地区卫生处委托开办一期三年的医士训练班,学员30名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1969年,开办一期工人医生训练班,为厂矿培训医生20名。1973年,开办一期护理、妇幼培训班,历时两年,培训医护人员20名。1974年开办一期化验员学习班,培训化验员20人。此外,历年共向省、市医疗卫生技术院校,保送与推荐43名在职医务人员进行深造。
  1980年,经过九江市批准我县有西医彭昉、沈天雄、周铁生、黄恩玲、熊正卿、叶继青、林传仁、李昆舜等8人晋升为主治医师;袁观仁、殷绪祥、周正弘等3人晋升为主管医师。吴扬志晋升为主管药师,李荷馨、阮云清2人晋升为护理师,另有52名西医师、92名医士、74名护士,已经形成一支高、中、低配套内外科齐全的西医技术队伍。随着西医事业发展,医疗设备也不断增多。以县人民医院为例,1959年购置万能手术床一张,显微镜两台,高压消毒器一套,烤箱一只;1963年添置200毫安X光机一台,救护车一辆。1981年共有医疗和检验器械228台(套),各种设备较为完善。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