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77
颗粒名称: 第八编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19
页数: 18
页码: 575-590
摘要: 武宁县自古崇信歧黄,治病均为中医中药,民国初期始用西医西药治病。至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才设立医疗机构。 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81年,全县共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24所),集体医疗卫生机构228个,医务人员1214名(其中全民591名,集体623名),病床432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43张,比1949年0.03张增长47倍。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医药管理

内容

我县自古崇信歧黄,治病均为中医中药,民国初期始用西医西药治病。至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才设立医疗机构。 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81年,全县共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24所),集体医疗卫生机构228个,医务人员1214名(其中全民591名,集体623名),病床432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43张,比1949年0.03张增长47倍。县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快,办有颇具规模的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还有卫生防疫站、血吸虫病防治站和妇幼保健站等机构,有医务人员241名,病床215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10.3张。并且有现代化的医疗检验设备,能进行各种手术和检验、治疗复杂的疑难病症。1981年病员治愈率87.2%,手术成功率为98%,死亡率0.15%。中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981年调查,我县已根除头癣、疟疾、白喉、血吸虫病等地方流行病。为全市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妇幼保健站获妇科二病(尿漏、子宫下垂)防治先进单位称号,+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1981年人口净增率为8‰。
   第一章医药机构
   第一节县直医药机构 县人民医院:1949年8月,由解放前的武宁县卫生院和郭载阳、余伯戌、李凤清等三家诊所合并成县医务所。当时只有7名医务人员,5张病张。1951年省调来妇产科医师吴履生和内科医师姚继持,医护人员增加到15名。1952年改名县卫生院,设住院部,有病床13张。 1961年,升格为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61名,病床65张。分疾病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3个股。设内、外、儿妇产、五官、中医、化验、药剂7室。添置万能手术床、显微镜等简易医疗器械。1963年,又添置1台200毫安X光机。门诊部设7科(内、外、儿、妇、五官、中医、针炙)、8室(化验、X光、注射、换药、手术、消毒、供应、制剂),住院部设5,科(内、外、妇、儿、中医)。能作脾脏、子宫、胆囊、胃切除等手术。当年处理大型手术78例,中小型手术300余例,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1970年,医院迁往新城,因房屋紧张,院址分设两处:门诊部在新县城,住院部设黄段公社月田岗上,相距三华里。
  1973年,在门诊部后面新建一栋二层2000平方米住院大楼。设病床120张。门诊、住院合于一处,工作称便。 粉碎“四人帮”后,将省、地下放我县的医疗技术骨干借用到县医院,进一步充实医护力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特别是外科手术功效显著提高。
  1977年,又新建一栋508平方米的传染病房。设病床45张,既减少病房拥挤现象,又减少病人交叉感染,对处理病患和疗效都十分有利。 至1981年,有医务人员171名(其中有主治医师9名、管理主管医药师5名、医(护)师20名),病床170张,各种检验、‘医疗器械228‘台(套)。外科手术开展“总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取得,十二指肠残痿”旧法引流改革成功。“肝叶切除”、“肺叶切除”、“胃肠道浆膜间断一层羊肠线吻合术”和脑外一般手术成功;妇产科开展“腹膜外剖”,官颈癌切除”;化验科开展“火箭电汞”检查等。 几十年来,该院成功地进行过急性心脑缺氧综合症等多种病理探索。写出《胸部巨大纤维脂肪瘤治疗探索》多篇医学论文,培育历届中、初级医疗技术队伍。 中医院:是根据我县中医名流多,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而建。1978年元月成立时,利用登高山原新宁镇卫生院400平方的房子,设病床40张,28名医务人员为求医者服务。
  1981年国家投资50万元,新建一幢4层楼的门诊部和一幢2层楼的住院部,并附建制剂室和职工宿舍,共4327.7平方米。有医务人员70名(其中主治医师4人,中、西医师6人,药剂师1人),设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针灸、伤科等医疗科室。兼备放射、超声波、B超、心电图、脑血流等现代化的检验设备,使医疗诊断技术设施日趋完善。同时,该院医德和服务态度良好,远近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门诊人数每年均在8万人次以上。1981年7月新建住院楼后,病床陆续增加到70张,半年住院病号299人次(住院者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病床年周转率为4.3次。 该院医护人员,一面救死扶伤,精心为患者治病,一面开展医学学术研究,在省以上医药刊物发表论文《脑震荡的辩证论治》等6篇,受到同行学者的赞扬。 中医院曾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单位和文明医院。1982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卫生防疫站:建立于1960年,初期只有8人,未设科室。1962年疟疾防治站并入,职工增至13人。近年间陆续添置简易器械设备,配有专用救护车。1981年职工18人,分设卫生、防疫、检验三科,可进行食品、水质卫生检验和病媒检验等工作。 血吸虫病防治站:1956年成立中共武宁县委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领导全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74年设血吸虫防治组,配专职人员3名。1980年4月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配医务人员10名,设病床10张,长期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及灭螺工作。 妇幼保健站:1952年设在箬溪镇,当时定编2名。从1960年至1972年,两次并入县人民医院。1973年3月,恢复妇幼保健站,定编9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3名),病床10张,附设接生站,兼开门诊。负责妇保、儿保、妇女病、儿童病的调查和卡介苗接种,儿童体检、难产和妇女疑难病症的处理,以及结扎、上环、引产等工作。1979年初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分开,保健站迁登高山,定编8人(后增至12人),病床4张。1981年荣获省妇科二病(子宫下垂、尿漏)防治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该站于1954年培训保育员12名。全县12个区均有妇幼保健员。1959年公社设保健站,有保健员54人,156个大队设保健室,生产队设保健箱,基本上普及农村保健网。1960年11月精简下放,公社保健站和大队保健箱同时被撤销。
   药检所:1981年8月成立,定编3人。负责药品质量监督检验。 医训班:1978年10月成立。配专职教师2人,1981年增加到6人,是负责全县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短期培训和进修的县办专业机构。 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52年,县设协会,区设分会,会员308名。1958年改称为医药卫生学会,配备专职干部,并先后于1964年3月、1965年3月和1979年3月召开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产生学会理事会。举办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交流临床经验及防病治病的体会和学习心德,研究中医函授辅导及带徒等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1979年3月更名为卫生工作者协会。
   第二节区、社医药机构
  1950年,在长仑区建立全县第一个区级卫生所,至1952年十个区均陆续建起卫生所。每所有3一5名医务人员和简易医疗设备。1953年,全县设12个区,卫生所增至12个,有医务人员44名。另有57个乡办联合诊所。
  1959年,撤区并社,将12个区卫生所、12个国营药店和57个联合诊所合并成21个公社卫生院。并以罗溪、船滩、荷洲三院为中心卫生院。公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17名,病床125张。
  1962年,设区分社,将21个公社卫生院改为11个区级医院。医务人员减至199人,1963年又减至95人。
  1970年,全县划为24个公社(镇),设有24个公社(镇、场)医药卫生院。1973年黄坳划回修水县后,全县尚有23个公社(镇、场)卫生院。医务人员陆续充实。1981年公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73名,病床217张。平均每千人有医务人员0.95名,病床0.075张。第三节民办医药事业 为了动员和组织社会医生搞好乡村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工作,1951年对民间医生进行普查登记。当时全县有中医246人,其中内科186人,外科28人,儿科9人,眼科7人,伤科14人,针灸科2人,分别编为41个学习小组,每月集中到区卫生院学习一次。通过政策学习,提高很快,成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一支骨干力量。首先在古艾镇成立以名老中医朱可贞为首,有陈永平、谈达明两位中医参加的中医联合诊所。1953年5月,改名为古艾镇联合诊所,1957年下半年转为大集体单位,医务人员增加到30多人。并在伊山、茶棋、棠厦设三个分所,至1958年2月,改为新宁镇民办医院。 在古艾镇联合诊所的影响下,1954年全县有87名开业的医生组织起来,组成33个联合诊所。1956年有57个乡建立联合诊所。1958年国家将57个联合诊所,合并为21个公社卫生院,其中有66名社会中医转为国家医院医师。
  1960年有50个大队建立保健站,有半医半农的人员167人,生产队不脱产的卫生员25人,接生员93人。1962年设区分社,国家办区级医院,公社办集体卫生所,全县共办50个,有医务人员292人。大队保健站继续巩固提高。
  1969年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城市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农村,使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合作医疗、赤脚医生、草医草药应运而生。仅这一年全县培训赤脚医生326名。卫生员880名,接生员225名195个大队办起合作医疗站,均设有中草药和西药房,并有简易病床。农忙季节赤脚医生,深入田间屋场,送医送药,深受群众欢迎。 由于合作医疗在看病、吃药方面,存有“大锅饭”的弊病。加之管理不严,合作医疗费用年年超支,有的难以维持。1981年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生产责任制的推广,医疗站实行承包,农民治病吃药,仍照章交费,按价付钱。
  第二章西医西药
   第一节西医 西医传人我县,始于民国初期。西医在治疗诸如疟疾、痢疾等传染病时,疗效比中医迅速明显。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各级政府筹建县立卫生院或诊疗所。我县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建立县卫生院,开始用西药一一片、粉、针剂为患者治病,并设有西药房和外科换药室、针剂注射室。 抗日战争时期,船滩、浬溪等集镇有私人开设的西医诊所。抗战胜利后,县城除卫生院外,西医治病的尚有李建宁、钱崇武、李风清等诊所,其后又有余伯戎和郭载阳诊所,还有杨载赓开设的生生西药房。余伯戎系巾口公社人,医科大学毕业,医术高明,是我县负有盛名的西医。郭载阳系河北省宝砥县人,抗日战争时服务于部队,擅长儿科。抗战胜利后偕其妻(武宁籍),回武宁行医。箬溪、浬溪等集镇亦有西医诊所,医师多为退役军医。 解放后,县卫生院以西医为主,结合中医。地方中、西名医多被吸收入院,省、地卫生厅、局也陆续调派医务人员来县,使医务人员不断得到充实。
  1952年,各区均建立卫生院,西医普遍为城乡人民所接受,成为防治疾病的一门新医术。培训西医西药技术力量成为卫生部门的重要课题。1956年,开办第一期培训班,培训青年学员20名,毕业后分配到各区卫生院担任初级医护工作。1959年,开办初级卫生学校,招收学员43名。同年又举办药剂员、化验员训练班,学员23名,学习半年结业后分配到公社厂(矿)卫生院为化验员、司药员。1960年,省眼疾防治所在我县开办一期三个月的眼科学习班,调训各县一批眼科医生。采取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仅一年多时间,医治双目失明病人282人,共做中小型眼科手术163人,复明156人,大型手术5人,复明4人。1965年9月,受地区卫生处委托开办一期三年的医士训练班,学员30名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1969年,开办一期工人医生训练班,为厂矿培训医生20名。1973年,开办一期护理、妇幼培训班,历时两年,培训医护人员20名。1974年开办一期化验员学习班,培训化验员20人。此外,历年共向省、市医疗卫生技术院校,保送与推荐43名在职医务人员进行深造。
  1980年,经过九江市批准我县有西医彭昉、沈天雄、周铁生、黄恩玲、熊正卿、叶继青、林传仁、李昆舜等8人晋升为主治医师;袁观仁、殷绪祥、周正弘等3人晋升为主管医师。吴扬志晋升为主管药师,李荷馨、阮云清2人晋升为护理师,另有52名西医师、92名医士、74名护士,已经形成一支高、中、低配套内外科齐全的西医技术队伍。随着西医事业发展,医疗设备也不断增多。以县人民医院为例,1959年购置万能手术床一张,显微镜两台,高压消毒器一套,烤箱一只;1963年添置200毫安X光机一台,救护车一辆。1981年共有医疗和检验器械228台(套),各种设备较为完善。
   第二节西药 解放前我县卫生院和私人西医诊所销售西药约80一100类。1949年,解放前夕,县城附近麻疹流行,西药房出售美国药品一一盘屁西林片,治疗小儿麻疹并发肺炎,疗效显著,但药价昂贵,每片合大米一斗,产妇注射一支催生剂也索取银洋五元。其它西药一般都比中药贵,贫苦百姓,对西药不敢问津。
  1956年,在对资改造中,私人诊所并入县区卫生院,私营药房统归药材公司管理。武宁县药材公司兼营中药和西药。其中从事西药业务人员3名,经营100余个品种。至1981年,从事西药的人员增至8人,经营450多个品种。
  1969年省医药公司投资4万元,在我县设制药厂,配制药员10人,生产10%葡萄糖氯比钠等大型输液注射用水、红汞、龙胆紫、碘酒、消炎软膏等10余种。并获得提炼盐酸小蘖碱成功,后于1972年停办。 从六十年代起,县人民医院设有西药制剂室,一直坚持自制自用5%一10%葡萄糖氯化钠等输液、简易合剂和外用软膏等。
  第三章中医中药
   第一节中医 我县名中医,代不乏人,并有著述,惜大部分遗散流失。据旧志载,明代有精研灵素,深通脉理,用药以少为贵的李爱元;清代有精通医术,善治痈疖的李莲云;有著述《伤寒括注》、《杂病略》的艾芬;有研治内经,洞悉脉理的王时性;有为当时医家准则名儒张望之弟张旅;有得异人传授外科秘方,性至孝,长斋奉母的柯性刚和其徒邓箕三;有少通医理,临症用方多神效的林球元;有合著《医理互验》数卷之李舒与胡勿迷;有善岐黄得针灸秘传的盛弥隆;同治以后有著书九年成《医书集著》九本,按“书小道也必有观者焉”九字分类汇编的黎镇德;有被誉为“三不悔”(其时民间流传“三不悔”是:托徐若林打官司,输了不悔;请潘际峰教书,孩子考不中秀才不悔;请张育宾治病,诊死了不悔)之一,人称张半仙的张育宾;有善书法,精医理的李星宇;有性鲠憨以用药猛而奏奇效的余十老和熟读医著闻名乡里的张性聪等。民国期间有勤习医经,精治麻痘的刘缉之,擅长儿科的雷锦涛;雀及修(水)、靖(安)的叶鸣皋,还有闻名乡里的张鹤高、周逸庭、汤和中等。跌打伤科医师有驰名七县推拿接骨著有《跌打全书》的刘潮华以及其子刘中著、刘中名兄弟;孙刘立溪;有驰名鄂赣边区的武术推拿伤科名医朱长龙、朱岸英父子。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对中医进行登记,全县达百余名。其中闻名的有朱可贞、冷毓川、刘辑之、陈友令、杨琢成、傅庆春、雷混初、周康臣、汤和中、李建中、葛棠荪、袁之楠、张辑美、叶济群、黎森吾、郑德龙、张耀明、张从金、张益民、熊梦兆、胡梦龙、朱从贤(伤科)、刘正杫(伤科)、周庆发、雷万钟等。特别是朱可贞医师系我省24位有名的老中医之一,解放前就闻名全县。解放后,长期担任我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副院长和我省大专医科学生实习辅导任务。冷毓川是清末名医张性聪的门徒,熟读<伤寒金匮》等经典医著,能治奇症。 解放以后,中医后继有人,如张国钧、余亚东、王义广、刘炯夫、汤太义等。在中医学术上造诣较深,已成为我县中医事业中的骨干力量。我县依靠新老中医,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中医中药人员。 一是县开办培训班。1954年举办一期中医进修班,将社会上从事中医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进修培训。主要是学习政治,了解政策,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当时参加学习有115人,经过6个月,学习,结业后其中有87人组成33个中医联合诊所。县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各区卫生所均有中医治病。1972年县人民医院举办一期中医学习班,招收学员19名,学习两年半后,转送江西中医学院和九江卫校深造,学员现已走上医疗岗位,有的已有相当造诣。 二是名老中医带徒和自费学徒。中医中药带徒是我国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传统方法,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1955年杨琢成医师在县卫生院试行针灸疗法。1956年培训学员22名,全面开展针灸治疗。1960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批转《武宁县中医药人员带徒方案》,全县多数中医积极响应,带徒授业。至1964年,全县共带中医学徒65名。1960年至1967年,全县中医中药招收自费学徒106名,学习期均在三年以上,通过考核合格后,绝大部分分到公社、厂(矿)等基层医疗单位从事医务工作。 三是以会代学,以会代训。1956年成立中医学习委员会,组织全县226名中医,进行中医理论探讨,名中医朱可贞主讲中医经典著作。许多中医公开祖传和师传秘方、验方300多例。1957年3月,在全县中医代表大会上,总结解放八年来的中医工作,并决定在南岳、温汤、辽里、路口、彭坪、月坪、合坪等革命老根据地设立中医诊所,方便老区人民就医。 四是选拔优秀中医进高等院校进修深造。解放以来,保送进大学的15名,目前已成为我县中医界的骨干力量。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培训和临床实践,广大中医无论在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整理出秘方、验方2600余例,汇编成两册出版。写出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12篇在全国性卫生刊物发表,9篇在省、市刊物上登载。针灸主治医师杨琢成撰著《儿科诊法》一书,达2万余言,释编古代医书7本,举办中医函授多次,对提高我县中医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节中药
   我县中草药资源丰富,被定为全省十个中药生产县之一。 明嘉靖《武宁县志·药之类》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红花、甘菊、黄连、五加皮、乌药南星、半夏、独活、括蒌、荆芥、苏子、车前子、香附子等14种。 清雍正《武宁县志·药之属》记载我县地产药材有紫苏、薄荷、乌头、何首乌、牵牛青箱子、括萎、瓜蒌、半夏、芍药、独活、蓖麻子、苍耳、益母草、艾叶、菊花、菖蒲、薏苡仁、香附子、贝母、干葛、苦参、威灵仙、天南星、黄精、稀莶草、蒲公英、羊蹄根、旱莲草、夏枯草、金银花、栀子、地骨皮、茱萸、陈皮、杏仁、桑白皮、桃仁、枸杞子、金樱子、山查、白扁豆、鸟药、山药、紫河车、五加皮、五倍子、白头翁、蜜、当归、枫香、石菖蒲、骨碎补、黄芩、木赋、茅根、松节、松花、茯苓、土茯苓、槐实、侧柏叶、柏子仁、菌陈、蓼花、女贞实、麦芽、竹沥、杉木节、黄卷、花椒、灯芯、葛根、鸟梅、木瓜、麦门冬、荆芥、百合花、山茱萸、皂英、皂荚刺、厚朴、芫花、羌活、葫芦巴、蝉蜕、鹿角、虎胫骨、兔矢、桑葚、松肪、夜明沙等94种。武芎。是我县清末民初输出最多的药材,大桥北屏山大面积种植。清同治《南昌府志》土产一草之属中载:“芎,味香,可和茶,出武宁山中。”依此考据,芎之引入我县约在道光之后,同治之前(公元1824一1874年之间)五十年内,距今160余年。民国时期,年收购量万斤以上,解放后年产量约20万斤。 白花茵陈,又名野荆介。野生,主要分布于大桥、莲花、船滩、石门等地。解放前产量不详。解放后,年产量达万斤,除自用外,输往东南亚各国。
   白芍。原来我县有少量种植,1969年以后,扩大种植面积,年产量万余斤。
   丹参。主要分布于石门、罗溪、甫田等地,系野生,年产量达4万余斤。 太子参。1975年由江苏溧阳引进,在石渡、船滩、幸福、罗溪等地试种。亩产200余斤,年产量达1.2万斤。 元胡。1976年由浙江东阳县引进,在石渡、船滩、幸福、罗溪等地试种成功。现已扩种150余亩,年产量2千余斤。 杜仲。1976年由四川运苗4万株移植在安乐林场及罗溪仙果山等地。长势良好,近年已有少量供应。
   茯苓。我县山区原有少量野生,1976年变野生为人工培植,现已扩种,年产量近万斤。
   桔更。由野生改为人工种植,初获成功。播种面积150亩,年产量2万斤。
  1956年开始建立药材生产基地。至1981年全县药材生产基地10个,药场5个,‘生产人员190名,种药面积1300余亩,中药品种25个。 根据资源普查,我县现有药材品种209个,即真菌竹黄、茯苓、尾巴伸筋、卷柏、海金沙、石苇、骨碎补、白果、榧子、侧柏叶、辛夷花、厚朴、内红肖、呈茄子、乌药、桂皮、白芍、赤芍、黄连、草乌、山木通、威灵仙、松花粉、十大功劳、防杞、山慈姑、青木香、细辛、石南藤、鱼腥草、玄胡、夏天无、板兰根、地丁、瞿麦、太子参、商陆、何首鸟、扁蓄、虎丈、土牛膝、牛膝、青香子、透骨草、鎐羊霍、芫花、木别子、瓜蒌皮、天花粉、洋桃花、芙蓉花、蓖麻子、复盆子、乌梅、仙鹤草、山查、木瓜、赤小豆、扁豆、苦参、无花果、桑叶、石彭子、枇杷叶、地南蛇、石榴皮、地于、土花椒、黄柏、枳壳、枣皮、春树皮、竹节人参、白芷、西芎、金钱草、川芎、小回、竹叶柴胡、独活、明党、闹阳花、前胡、女贞子、矮地茶、落石藤、白前、徐长柳、枳梖子、勾藤、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八能麻、野菊花、艾叶、白术、旋复花、败酱草、鹅不食草、刘寄奴、牛子、蒲公英、小蓟、棉茵陈、青蒿、红花、旱莲草、希贡草、龙胆草、车前草、桔更、沙参、茜草、紫草、地骨坡、吐丝子、玄参、生地、土茵陈、凌肖花、黄荆子、大青叶、苏叶、苏兜、泽兰、薄荷、夏枯草、白花菌陈、益母草、丹参、半枝莲、荆芥、香如、生姜、谷精草、藜芦、半边莲、黄精、玉竹、蕌白、瓜蒌、七叶一枝花、麦冬、马尾筋、土茯苓、天南星、半夏、射干、山药、黄药、石斛、白芨、仙毛、香附子、水芦根、淡竹叶、苡米、藕节、欠实、金英子、夜交滕、乌稍蛇、天冬、桃仁、石菖蒲、寻骨风、羊奶党、卑解、大活血、陈皮、白茅根、大皂角、路路通、马齿苋、竹茹、寄生、苍耳子、地龙、水蛭、班蟊、蜣螂虫、蛴螬、蝉蜕、蜂蜜、蟾酥、龟板、鳖甲、黑角、白花蛇、蕲蛇、夜明沙、穿山甲、天龙、豹骨、血余炭,猴骨、京大戟、合欢皮、草决明。在上述药材中,野生变为人工栽培的有35种。即:侧柏叶、桂枝、白芍、牛膝、黄柏、枳壳、白芷、川芎、小回、女贞子、白术、牛子、红花、桔更、生地、苏叶、苏兜、丹参、荆芥、生姜、苡米、藕节、桃仁、陈皮、蓖麻子、桑叶、枇杷叶、杜仲、薄荷、茯苓、乌梅、山查、木瓜、扁豆、枣皮。 我县中药店铺,遍布城乡。解放后,1956年5月,县成立药材公司.负责全县中西医药购销业务。农村集镇药店由药材公司统一管理,并引导走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的道路。1959年初,各地国药店并人当地卫生院,成为院内中药室。1962年药材公司仍划归商业部门管理。药店从卫生院划出,并增设了大桥、月田两个药店。1963年5月,恢复船滩、浬溪、罗溪、月田、石门、箬溪、巾口等地的公私合营国药店,增设16个分店:船滩的辽田、南岳、温汤、辽里、东林、斜石;浬溪的牌楼、大源、山口;罗溪的廉村、坪港、坪源;石门的田铺、中村、箬溪的瓜源、杨洲。1965年5月,根据省商业会议精神,对一人一店的分店予以撤并调整。业务移交公社卫生所,原分店人员,一部分留公社卫生所,一部分充实到大桥、路口、石渡、横路药店。
  1967年,浬溪、罗溪、船滩、石门、箬溪、巾口、石渡、横路、大桥、路口等药店转为国营药店。1970年,箬溪药店迁干楼。、为干楼药店;巾口药店迁幸福,为幸福药店。1972年增设罗坪药店。1976年增设清江药店。1981年增设县城登高山益寿药店。
  1971年,药材公司改称武宁县医药公司。下设13个药店,即:路口、大桥、横路、幸福、干楼、浬溪、船滩、清江、石渡、罗溪、石门、罗坪及县城益寿国药店,县医院与公社卫生院设中药房。
  第四章卫生防疫
   旧社会我县病疫流行,据旧志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608年)旱,自五月至九月始雨。早晚稻具伤。民大饥,病疫流行。”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夏秋间疫病盛行,多死者”。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52年)疫,乡民死者无数”。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秋,大疫”。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春,县城天花、麻疹同时流行,童稚死于是疫者甚多。直至4月疫始止。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春,船滩、辽田等地天花、麻疹流行,幸当地中医中药发挥作用,死者较少。 解放后,在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的同时,着手抓各种疾病的防治工作。1951年九江专门派4名医师,县抽调12名医师,组成两个医疗队,分赴大洞、路口、横路、船滩、温汤、南岳、东林等老苏区进行免费治病。就诊者1707人次。同年冬,斜石、石门两地,大叶性肺炎流行,地、县及时组织医疗队进驻,积极防治,控制疫情蔓延。
  1952年,为了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县成立防疫委员会,区成立分会,乡设支会,机关、学校、居民成立防疫小组,县培训防疫员、消毒员607人,成立三个防疫预备队,及时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 根据对地方病和寄生虫传染病的调查,我县带有普遍性的地方病有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性病、头癣、甲状腺肿病等;传染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天花、白喉、脊髓灰白质炎、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通过积极防治,有的病已根治,有的病情已得到控制。
   一、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一)性病,又称梅毒。1961年在温汤、南岳两个公社进行血检,受检1849人,其中阳性患者47人,经过治疗,全部治愈。 (二)头癣,又叫癞痢头。1972年普查,全县有患者10175人,从1972年起开展普查普治。公社和大队负责包查包治,免费给思者服用灰黄霉素和患部搽药,经过八年反复治疗,至1979年已根除头癣病。 (三)钩虫病,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粘膜出血而引起贫血。因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侵入皮肤,农民中感染较多。1956年在罗溪、横路、船滩等地用粪便除虫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治疗。1968年以后,进行两次防治,钩虫病患者逐年下降。 (四)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而致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儿童居多。1956年曾对1358名患者用宝塔糖、驱蛔灵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根治。 (五)丝虫病,俗称“冬瓜脚”。是丝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引起发病,由蚊虫传播。流行严重的有箬溪、巾口、城郊、石渡等地。据1956年普查,有体征病患者3259人,经过多年普查普治已取得显著疗效。1981年仅发现个别体征患者。
   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一)疟疾,又叫“打摆子”或“打皮寒”,是由疟蚊吸人体血液将细菌传人血液而致病。1957年和1965年先后两次发生疟疾大流行。1957年9月患者高达21150人,占总人口12.8%,严重的有横路、大桥、箬溪和城郊等地。对人民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为根治疟疾,县成立疟疾防治委员会,抽调134名医务人员,在省、专医疗队的配合下,分赴发病地区,挨家逐户,送药上门,仅15天时间,治疗患者15172人,基本上控制疟疾的传播。1965年疟疾又在船滩、罗溪、路口、横路等地复发,县防疫站及时组织医务人员分赴疫区,对4600多名患者进行治疗。并对1042人进行预防服药,控制疟疾蔓延。近年疟疾患者大为减少。由于蚊虫不能彻底消灭,所以疟疾病尚未根除。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按流脑菌群和菌种变异,八至十年出现一次大流行,五至六年出现一次小流行的规律,积极进行防治。1967年出现流脑1300多人,至1978年发病率降为605例,死亡率也由1967年的9.69%下降到1978年的6.28%。 (三)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常引起大流行,,死亡率很高,接种牛痘是预防天花的良好办法。但在解放前种牛痘不普遍。1950年我县实行全民种牛痘,至1953年,全县消灭天花。 (四)脊髓灰白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并留有瘫痪后遗症。做好小儿麻痹症糖丸活疫苗的投服工作,保护易感儿童提高免疫水平,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1972年我县发现此病65例,从1974年起,连续六年在全县范围内对15岁以下儿童免费发给糖丸活疫苗,每年达4一6万人份。因逐年服药。发病率明显减少。至1981年,全县仅发现病患一例。达到基本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标准,现仍继续进行防治。(五)白喉,是由于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6个月至12岁的儿童。1971年我县发现白喉患者79例,经过历年接种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和百(日咳)、白(喉)二菌苗,患者逐年减少。1980年以后,我县未发现白喉病例。 (六)钩端螺旋体病,为钩端螺旋体引起。是鼠、猪、牛等动物排泄物污染水源接触疫水感染发病。1975年夏秋暴雨过后,在严阳、黄段、宋溪、大桥、浬溪等十余个公社流行,约发生千余例。通过对城乡饮用水不断改善,农村以井水为主,县城普遍用自来水,地区卫生防疫站配合县防疫站进行血清检查及培养鉴定,对病患者进行确诊,基本上均得到治愈。 (七)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又叫“水肿胀?。一百多年前,罗坪蔡家村庄住有蔡姓一百多户,因患血吸虫病,死的死,逃的逃,现蔡家畈仅剩蔡道安一人。1955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我县着手进行血吸虫病的普查工作,全县24。个公社(场),正型疫区有大桥、罗坪、杨洲三个公社,发现血吸虫病患者412人,血吸虫病牛91头。由于柘林库区移民搬迁和浙江建德县移民迁入,其中也有来自疫区的移民。因此血吸虫病区扩散到16个公社。 钉螺是传染血吸虫病的媒介,我县钉螺分布,主要在大桥公社的双溪河北岸和修河三洪滩上下及罗坪、瓜源水系出口两侧。大桥有钉螺面积1124195平方米(合1685.45亩)。罗坪有钉螺面积838473平方米(合1257.08亩)。杨洲有钉螺面积1031849平方米(合1547亩)。
  1980年4月,恢复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加强医疗力量,配备医务人员10名。设病床10张,进行长期防治。
  1、病情。1980年,全县共发现412名,治疗348名。对柘林库区和建德移民安置点的13个疫区居民进行普查普治,治疗效果良好。1980年以来未发现急性感染病患者,晚期病人逐渐减少。
  2、灭螺。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年一1964年)从1956年起,医务人员深入疫区,进行查螺查病。1958年在大桥双溪上庄一条长500米的沟渠中查出钉螺,最高密度每平方市尺150只。当即进行深埋。1962年在大桥双溪查出有螺沟渠25条,水塘6口。荒洲16亩,水田3.5亩。最高密度为每平方市尺129只。经组织农民,投工1200多个,采用开新沟埋旧沟,开垦荒洲,药物喷洒等办法灭螺,经过灭螺措施后,钉螺密度显著下降,每平方市尺仅为32只。1964年3、9、10月,又在大桥区双溪公社发动群众,按“六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任务、定方法、定质量、定工分)、“一包”(包完成)办法,查灭钉螺面积2031682平方米(合3046亩)。采取三光、土埋、镶嵌等方法,消灭钉螺70%以上。
  第二阶级(1965年一1969年)1965年,在罗坪公社中潢大队查出钉螺面积399780平方米(合599.37亩)。1966年又查出洞坪、中潢、明星、楼田4个大队10个生.产队有钉螺面积838472平方米(合1257080亩)。发动群众奋战40天,灭螺面积696281平方米(1043.9亩)。1969年罗坪公社在10天中,完成560亩水田改旱地,开新沟7条,长1850米,埋旧沟11条,长3600米,填塘4亩,搬石方1千方左右,全歼钉螺。 第三阶段(1970年一1981年)1970年5月,杨洲公社组织近千名查螺大军,对全公社进行全面普查,在官田大队查出钉螺103134平方米(合154亩)。该公社立即发动400多名社员,进驻官田疫区,砍光垄岔23条。同年又在大桥、罗坪两个疫区,发动学生、妇女、民兵查螺灭螺。1981年在三个正型疫区(大桥、罗坪、杨洲)作最后全面检查。未查出活螺,取得消灭血吸虫病的胜利,成为九江市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第五章妇幼保健
   封建朝代无保健机构,民国时期,虽设立过“育婴堂”,也提妇幼保健,但作用不大,收效甚微。 解放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理。1954年,县成立妇幼保健站,工作范围是妇幼保健和新法接生等。当年培训保健员12名,各区卫生所均配备妇幼保健人员。
   一、儿保方面: 历年来,该站为城乡儿童接种卡介苗和白喉类毒素,二联菌苗等。从1977年起对7岁以下的18378名婴儿进行体检,同时治疗儿科疾病。
   二、妇保方面: 建站以后,开展全县性妇女疾病查治工作,查出“子宫下垂”患者2667人,全部免费治疗,治愈1206人。查出尿漏患者12人,治愈4人。1980年,又查出尿漏患者28人,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25人。其他妇科病1154人,治愈250人。
  1978年以来,免费治疗子宫下垂病患者373人,尿漏病患者101人,子宫癌患者3人,宫颈炎患者2424人,其他妇科病患者359人。
   三、新法接生方面: 解放前,县城除卫生院有一名助产士外,社会上也有挂牌助产士。因收费较高,民间仍请“接生婆”接生,偶遇难产,才求助产士。在农村,妇女生儿育女,均由本村接生婆或由生过多胎较有经验的妇女助产。旧接生人员所使用的接生工具(如剪刀等)都临时在产妇家中取用,未经严格消毒,使产妇和婴儿受细菌感染而发生诸如产褥热和脐带风等引起产妇死亡或婴儿夭折,故旧社会婴儿成活率很低。 解放初期,大力宣传新法接生的好处,1952年,开始改造旧法接生人员,集训县城和郊区农村旧接生员30人。至1956年,全县共训练新法接生员433人(其中改造旧接生婆78名),在各乡普遍推行新法接生。 妇幼保健站成立后,进一步推广新法接生,对产妇进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至1956年,各区卫生院均设有妇幼保健员,各村有新法接生员,基本上普及新法接生,破伤风、产褥热、脐带风等病逐渐减少,婴儿成活率明显提高。据1968年统计,全县出生婴儿6156人,死亡26人,死亡率4%。
  1981年统计,全县合格接生员324人,其中有39人能处理难产。
  第六章计划生育 我县计划生育工作始于六十年代。1963年11月13日县人民委员会对施行节育工作作了布置,并对手术经费报销及休假等问题作出规定。
  1963年4月至1964年3月,在县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站接受避孕指导的136人次,进行绝育手术5人,人工流产18人,上避孕环3人,服中药避孕44人,销售避孕工具1653件。
  1964年,成立县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各区设指导小组,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工作。同年冬,一举办计划生育展览会,观众达5800多人次。
  1965年,中共武宁县委员会、县人民委员会部分负责人带头施行绝育手术。全县施行绝育手术53人,上环62人,人工流产139人,使用避孕工具3575人。
  1966年以后,我县人口处于盲目增长状态。国务院(71)52号文件下达后,1972年冬,我县计划生育工作出现好势头。但因“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1976年以前,人口净增率下降速度缓慢。
  1977年4月,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改为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级党政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一年搞两三次突击,如幸福、杨洲、温汤、南岳四个公社1978年只用15天时间就结扎700多人次,上环100多人。连续大抓两年,提前实现“六五”人口规划指标,这一年我县人口净增率下降到12.41‰,名列九江地区前茅,发给奖金1万元,并获全省县级第三名。
  1979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计划生育奖惩暂行规定》,计划生育抓得更加实在。这一年男女结扎4033人,上环3360人,人工流产和引产888人,人口净增率10.62‰。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封公开信》发表后,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好风气,逐渐形成,这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70对。
  1981年,中共武宁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规定(试行)》,制行了《实施细则》,作为我县计划生育的奖惩规定。同年各公社(场)配备计划生育员,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有专门人员管,抓得更细,管得更实。这年全县人口净增率为8‰。[=此处为表格(武宁县1973-1981年人口净增及计划生育措施落实情况表)=]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