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历史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7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历史文物
分类号: K872.56
页数: 7
页码: 528-534
摘要: 武宁县文物有以下几种: 旧志载我县曾有古树多株,如横岭之连理松、风口鹿顶庙之公母树、黄茅尖古柏、凤溪之连理樟。甘泉观之晋柏,一天门之白果树等,均已不存。
关键词: 历史文物 武宁县

内容

我县文物有以下几种: 旧志载我县曾有古树多株,如横岭之连理松、风口鹿顶庙之公母树、黄茅尖古柏、凤溪之连理樟.甘泉观之晋柏,一天门之白果树等,均已不存,现有者择记如下:
  古樟两株一在县人民政府院内。一在农科所境内,地名将鼓岭。
   银可在石门公社镜源村,数人合抱。
   奇杉在罗坪公社杨坑大队,树干五人合抱,上开四桠,长势奇特,可供观赏。 新丰寺铜佛旧志载石渡西安新丰寺内有铜佛,“高丈余,广六尺,佛阴字刻载一万八千斤,明成化六年,万宗浍,熊伏赞诸人助铸。”解放初被毁。 南皋双塔明嘉靖志载:“南皋山下有二石塔,古词云:‘山下视塔高,山上视塔小,安得凌风翰,飘摇拂云表。1960年5月全县文物普查时查明双塔建于元代,砖造,六面,顶上破损,存六层,各层各面均有造像。南塔有“大元至正戊子(公元1343年)秋字样。北塔构造与南塔上层相同。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南渡石塔在原南市街修江边,石造,六面七级,底铭“大元延祜戊午(公元1318年)八月念日谨口,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文峰塔在新宁镇东渡渡口,面临修江。建于清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冬,一年建成;并于风冈另立一小塔俗称“风口塔”。嘉庆九年甲子(公元1804年),因受风雨侵袭,坍塌其半,翌年开始修复,由原七级增为九级,“高十余仞,前后共费三千八百余金”。塔内可通梯,外可绕槛,为全县造形最大的古塔,砖选六方。塔上石碑有当时知县朱圣哲题写“光腾云汉”。1964年曾拨款维修,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前人对文峰塔题咏较多,其中有《登城东浮图》:“谽谺直上碧云端,铃铎声惊数里寒;万灶烟光生下界,九天风雨近雕栏。旧基荒没怜耆老(塔下旧为文昌阁故址),新镇雄开忆长官;西望骏貅青白尺,千秋遥与峙江干。蹑屐缘梯屈曲通,江山面面总玲珑;目穷吴楚苍茫外;身在烟云杳霭中,胜地隐增兴废感,文峰应祝后先同,瓣香遥向滇南拜,百尺甘棠识召公。” 玉皇塔在石门公社银炉塔下村,建于明代。石造,八面六级,有“吴天玉皇宝塔”及“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月”铭文。各地古塔偶数级者很少,此塔六级,尚属孤例,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金刚塔在温汤公社新桥,建设年代不详。麻石,七层,六角外斜上翘,塔顶呈葫芦状,第六层刻“金刚塔”三字,其结构略同南渡塔,已毁。 东林塔在东林公社建新大队,建于清代,砖砌。内外壁均涂黄泥,五层六面;门楣上阖条有“龙光射斗”四字,塔尖呈葫芦状,已毁。 润关寺塔在船滩公社桥头寺面前,青石制,实心塔,两层,第一层为六面四角,第二层为六面六角,顶似葫芦,此塔建造年代不明,但结构特殊。 天马塔在船滩公社斜石大队西南四华里,七层六角,砖砌,门上有“西艾润回”四字。塔内有一石碑,上书该塔“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建。”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湖滩石塔在湖滩渡口,塔侧山上原有观音阁,又名观音阁石塔。青石砌成,九层六角。
   阳坊塔在罗溪阳坊,七层,建造年代不详。 白马塔在湖滩马嘴,青石砌成,九层六角,建于清嘉庆从年(公元1803年)。石墩下塔在船滩遼田街西,麻石砌成,五级六角。 杨洲塔在杨洲林管站西南,青石砌成,七级、六角、圆顶,塔基为正方形。底层凹处有石刻佛象。
   顺德桥塔在横路镇西,建于清道光庚子(公元1840年),与桥同建。三层、六角。 荷段塔在石门公社境内,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荷段刘姓建一浮屠”。石砌,七级,中空,可通人,近年失修发裂。 鼓洞石亭在罗溪东湾大队。因溪流湍急,轰隆作响,俗称河鼓洞,又称锣鼓洞。石亭在山坡之上,东靠山麓,西傍溪流,为南北向。建于清咸丰七年丁已(公元1857年),一年完工,“计费千余金”,为当地葛姓群众集资。《河鼓洞石亭记》内载:“内外心八柱,周遮盖覆,檐角作牙爪状,皆斫以石,无土木焉。亭高二丈,长一丈七尺,宽如之。”现石亭尚保存完好。
   马山亭在清江公社龙石登马山入口处,南北向。北端有护墙,以方岩块砌齐山坡,亭山联成一体,并有垛墙突起。亭门为圆拱形,形成外城内亭,便于防守。内亭四周青砖及顶。岩石奠基,呈方形,占地面积约31平方,保存完好。此亭建造特别,据发现的亭匾所载,为清同治丁卯年间傅姓“智仲公”后裔所建。 步云桥在罗溪公社联村境内,桥长5米,宽3.5米,砖石结构。据叶姓谱载,此桥为宋天圣初(约公元1025年前后)进士叶顾言捐建,至今尚存。 水口桥在石门公社镜源大队境内。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砖石结构,单孔拱桥,长8米,宽5米。桥上建亭,亭出人口处建有拱门,各有对联一付,其一为“镜朗水明光一色,源远流长达三江”。 永济桥在温汤公社洋深大队境内,当地人称洋深桥,往日为通湖北交通要道。桥长.16米,宽7米,用大块岩石建,拱形平面,上建凉亭。亭出入口处有砖墙拱门,横额书写“永济桥”三字。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附建茶亭记》。为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赖贞旺捐建,1962年重修。 夏家桥,在大桥公社荷洲境内。长为15米,宽2.7米的三孔拱形石桥。现西向第一桥墩被水冲塌一角,余均完好。 三港口桥在罗溪公社庄源大队境内。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单孑1石拱,长18米,宽4米,为我县单也石拱桥中最长者。桥上两旁有一尺多高石栏杆,桥下原有铁剑一枝,长6厘米,剑柄圆形,剑身扁平,一面刻有“道光二十年庚子岁五月浣日立”,一面刻有“剑戟凌空杀气高”,现收藏于县文化馆。 福寿桥在南岳公社黄沙境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石质,单孔;全长16米,宽4米,高5.5米,桥侧有石刻碑记。 匡溪桥在莲花公社泉溪境内,桥长7米,宽4米,上亭下桥,亭用砖砌,桥面铺四寸厚松杉木板。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1970年重修。 贞节牌坊在路口公社月台境内,称“李氏贞节坊”。原为四层,现存三层,石造,三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立。牌坊上有对联一副:“一片冰心,自矢靡他经卅载;九重锡命,名旌不朽志千秋”。每层均雕有龙、凤和人物图案,两旁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为县仅存的较为完整的牌坊。
   由县文化馆收藏的文物有:
  西周甬钟
  清江公社大田修渠道时出土。通高20.5厘米,甬高8厘米,周长26厘米,两面各有枚钉两组六排,每排三个,板钉之间有曲窍纹,并围以更细小乳钉150。乳钉之下有较粗宽之云雷纹,中间已破裂。器壁厚重,纹饰清晰,颜色浅绿斑剥。
  铜佛
  高38厘米,重11斤,中空,已被烟薰黑色。铜佛赤脚,坐莲台上,右手斜搁膝上,左手弯向下腹,眉眼低垂,坦胸露臂,头载佛冠,身披缨珞,系腰裙,形态慈善安祥,浇铸精巧。
   青铜剑
  在罗溪梅山茶场出土,为春秋战国时期之剑。
  唐代铜镜
  1978年夏在县化肥厂基建工地出土。八瓣葵花形,半球形钮,直径21.5厘米,呈灰黑色,表面光亮,钮周有格状花环,背面铸有鸾凤和瑞兽各一对。昂首奋蹄,振翼飞翔,形象生动,构图美观,出土时被打破,可拼凑完整。
  宋代陶俑
  1974年在化肥厂工地墓葬中出土,身高21.5厘米,腰围16厘米,灰黑无釉,正面伫立。戴布帽,穿布袍,着布靴,腰系宽布带,两手附腹,两目前视。
   宋代陶轿
  与陶俑同时出土。高21.5厘米,宽10厘米,灰黑无釉。轿呈长方形,顶尖,顶角上翘,无窗,门残缺,外壁局部有方格纹,内设座位,左右各有圆孔,供穿轿杠。
  古钱
  一枚为清初吴三桂在云南称帝时(公元1678年)所铸。直径3.5厘米,铜质,额面一分,背铸“昭武通宝”字样。一枚为日本古钱,直径2.2厘米,铜质,上铸“宽永通宝”字样。属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间)铸造。
  宋代影青执壶
  1976年在横路花园洞门下宋墓中出土,瓜菱形,敞口,鼓腹,矮圈足,流直嘴弯,执把上与口连,下与腹接,开片,釉白润,素净。
  宋代影青鼓瓶
  与执壶同时出土。棒槌形上大下小,盘口,短颈,矮圈足,开片,釉白润,素净。 宋代刻花瓷碗
  与执壶同时出土。深腹齐口,高圈足,口径16厘米,底径7厘米,腹面满刻虬枝莲花纹,薄釉。
   元代影青瓶
  高20.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7.5厘米。高颈,敞口,鼓腹,高圈足,色白透青,小开片,腹部上下分别装饰覆仰莲瓣,中为两层虬枝莲,并间缀小园点。
  清代龙凤仿漆雕花瓶
  高31厘米,腰围41厘米,扁圆,侈口,宽腹,两耳似象鼻上勾。自耳际下浮雕龙翔凤舞图,云水纹衬饰,丰满精美。底部足内有“大清乾隆制”正方形篆章。通体乌黑光亮,胎薄,瓷质坚细,声音清脆。
  清章晋芳对联
  隶书,上联“凤梅落纸花犹湿”,下联“松雪扑弦琴亦鸣”,上书“紫庭仁兄雅属”。落款为“鉴湖苑香章晋芳”。(注:紫庭为张僧乙号,清嘉定人,又名张铭,字西又。工诗词书画篆刻,著作甚丰。章晋芳籍贯事迹不详。)
   清曹秀先瓷板对联
  行书长140厘米,宽24.5厘米,厚2.5厘米,青花瓷板烧制嵌于枣木板上,上书“烟中茶语窗前月,瓶里梅花谷外莺”。字迹略凸(注:曹秀先,江西新建人,清乾隆进士,礼部尚书,书法家)。
  竹根雕寿星
  扁简形,高60厘米,腰围40厘米,黑红色。须发、袍服及手势等均依竹根自然形态稍加雕琢而成,作斜立姿势,形象古朴、自然、生动,经考据为清乾隆间物。
   木雕寿星跨鹿
  黄杨木质镂空雕刻,本色,寿星持杖托桃,跨鹿背,袍带飘卷作行进状。
  木雕太白醉酒
  黄杨木质镂空雕刻,本色,一株罗汉松下,李太白醉态龙钟,曲腿斜倚,书落身下,手持酒壶。造形别致。
  石雕笔筒
  凡石镂空雕刻,以葡萄藤、叶、枝、果组成,枝叶横斜,纹脉清晰可见,葡萄粒粒圆润,年代不详。
   竹刻对联
  正楷阴文。上刻“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年代不详。汉代四系罐
  在新宁镇征集,陶制,共两只,敞口、鼓腹、平底,褐釉但剥落殆尽,胎体青灰,方格纹,肩部四系。 一高24厘米,口径15.5厘米。 一高20厘米,口径14厘米。
  汉代二系罐
  在新宁镇征集,陶制,敞口、束颈,棒槌形,备口、平底、褐釉但多剥落,肩部两系,系下弦纹二道,弦纹以下全拍印出方格纹。
  唐代铜盆
  石门公社九条大队境内出土,重1.5公斤,口径28.7厘米,直口,圆底,素面,同时出土的有“开元通宝铜钱。
   唐代素面镜
  清江公社桐埠大队唐墓中出土,重2.5公斤,直径28厘米,半球形钮、圆形、素面,斜缘分为内外两区,外区是一道三厘米宽下册带状圆圈,内区厚度则与边缘厚度一致,该镜形体硕大,乌黑光亮,为唐镜中少见。同时出土的有“开元通宝”铜钱和银戒指等。
   唐代神兽葡萄镜
  浬溪镇塘里唐墓中出土,圆形,直径9.5厘米,龟钮,直缘,高浮雕装饰。分内外两区,,内区饰四神兽和缠枝花。外区饰四飞雀,双鸳鸯,葡萄枝叶实。同时出土的还有“开元通宝”铜钱和素胎陶盅。
  唐代陶壶
  从杨州公社霞庄大队征集,通高21厘米,盘口、长颈、直腹、平底,肩部有双耳,壶体外施黑釉(开光),然不及底。
  宋代瓷瓶
  从新宁镇征集,通高口厘米,敞口、长颈、鼓腹、假圈足,乳黄釉地上装饰酱褐点彩。 宋代影青瓷碟
  巾口公社棠厦大队境内北宋崇宁四年郗廿四郎墓葬中出土,共三只,均为斗笠形。敞口、斜壁、矮圈足,薄胎,釉白,通高分别为4、4.1和4.2厘米,口径分别为11.5、11.8和11厘米。同时出土的有券一方和圆形抄手石砚一块。
  清代玉壶春瓶
  从严阳乡东坑大队征集,通高30厘米,广口,短颈,大腹,白地粉彩,上绘“喜鹊噪梅图”。圈足内青花篆出款“大清道光年制”,该器釉质滋润,色泽清亮。
  清代祭兰粉彩瓶
  从千楼公社洞口大队征集,通高40厘米,敞口,长颈,鼓腹,祭兰底上彩绘,颈、肩、腹三区分别绘以菊花牡丹、蝙蝠蝴蝶和藤类灯笼花等。圈足内黑釉楷书款“大清道光年制”。该器色彩斑斓,形制典雅。
  太平山香炉
  圆筒形,通高35厘米,直口、厚胎,白地青花装饰:一牌坊居中,两相向翔游干坊之两侧,衬之以翻腾之水。坊分三层:第一层书“旨”字;中层横匾书“太平飞”三字;底层三行直书:中为“章真人座前”,右为“光绪三十四年”,左为“岁次戊申孟秋月立。”顺口另侧书:“浔阳戴洪烟敬献”。当为我县道教圣地一一太平山佑圣宫遗物。
   鹦鹉螺化石标本
  1980年5月,县政府干部涂兆庆献出珍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一块,化石呈黑褐色,表面光洁,纹理细致,磨制精巧。长19厘米,宽11.4厘米,厚2.5厘米,重1.55公斤。有一白色“竹笋”化石夹于其中,“笋”长17厘米,底宽3.6厘米。左侧有黄庭坚亲笔诗一首:“南岩新妇石,霹震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化石名中华震旦角石。是我国特有的奥陶纪的“标准化石”。俗称“宝塔石”或“太极石”。它是四亿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一一鹦鹉螺,即当今乌贼类动物的远祖,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好的一块化石标本,对研究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对认识地球的历史面貌,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化石标本收藏于该所。
  石口牛栏峡化石 位于千楼公社外湖大队石口山坡上。长20米,宽30米,总面积600平方米,南向1000米临修河,含化石层约20厘米,土质为铁灰色碎岩,有螺丝等水生动物化石。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60年5月全县文物普查时,在浬溪公社轧花厂附近(现为水库区)发现白石簇、石磷、陶片、陶豆等,经省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古文化遗址 我县素有“七百里修江,五千年古邑”的称谓,境内山丰林茂,资源雷足,兼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我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修江两岸,地势平坦,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质疏松,是农民理想的生息繁衍之地。源远流长的修江自古哺育沿岸的人民,留下许多生产、生活的遗址、遗迹。据调查资料表明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的文化遗址有浬溪老街遗址、罗溪梅山遗址、城郊友爱遗址、石渡兰田遗址等。这些遗址对于探索我县远古文化的起源及修武两县在历史文化发展方面的相互影响有很大的意义。
   一、浬溪老街遗址
  1960年4月下旬由省博物馆派员调查清理,位于浬溪老街西150米之园形土山上,面积约1500平方米,文化堆积极为丰富,地层关系极为明显,当时采集到石器、陶片30多件。主要有:
   (一)石器:
  1、石簇四件,均为菱形扁平。
  2、石斧两件,均长方形,一件打制成形未磨光,一件磨光,有一半园形残孔。孔为一面钻,入口处大,似为竹钻所钻。
  3、石刀两件。
  4、石锛两件,均为长方形,斜刃,一件打制未磨,一件磨光,刃部锋利。 此外还有半成品石器多件。上述石器制作,均为先通体打制,再磨器身及刃部,采鹅卵石做生产工具以及对石器精心磨制,证明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高。
   (二)陶片: 就质地论有细泥红陶、夹砂红陶、灰泥软陶和夹砂印纹陶等。就花纹论,有云雷纹、绳纹、粗细方格纹数种。其中一件豆类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属“黑色磨光陶”系,豆把之下有弦纹六圈,镂以八小孔、两大孔,这与修水山背文化下层出土的陶豆极为相似。另得鼎足六件,分三式:一为园锥式,一为扁平式,一为扁平中凹式。
   二、梅山遗址
  1977年底,公社组织劳力在此修河造田发现,由县文化馆派人调查。遗址位于罗溪梅山茶场东部的联村河西岸,面积仅为200平方米,遗址固近水傍港受河水冲刷,破坏严重,文化层仅存10厘米左右,但仍采集到石刀、石斧、石锛、石簇、石矛、石杵以及陶质鼎足,豆座,残片等50余件,品类丰富,器形多样。主要有:
  1、石刀八件,分两刃和单刃两种,有单孔、双孔、三孔三式。
  2、石矛一件,刃部锋利,中部有脊,磨制光滑。
  3、石锛三件,双刃,加工甚精细。
  4、石斧二件,分三角弧刃形和长条形两种。
  5、石簇十二件,分有脊和无脊两种。
  6、石杵二件,其中一件为麻石制,一件为青石制,均为纺槌形,两端椭园,中段等园,似研磨器。
   此外还有砍伐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半成品。
   (二)陶器:
  1、圆锥式空心鼎足一件,黑色泥质。
  2、鸭嘴式鼎足一件,细砂红陶,形宽且薄。
  3、豆座一件,黑色泥质,底平,把下有弦纹三道。
  4、灰色泥质陶罐口沿残片一件,上有斜方格印纹。
  5、灰黑泥质折肩罐的肩部残片一件,粗斜方格印纹,质地细密。
   其它陶片17件,有方格纹的来砂红陶,曲折纹的泥质红陶,方格纹的泥质黑陶和席-纹的泥质类陶等。
   综上所述,这些器物是修水山背文化遗址标本有许多相近之外,当同属一个类型。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新丰寺铜佛
相关作品
南皋双塔
相关作品
南渡石塔
相关作品
文峰塔
相关作品
玉皇塔
相关作品
金刚塔
相关作品
东林塔
相关作品
润关寺塔
相关作品
天马塔
相关作品
坊塔
相关作品
白马塔
相关作品
杨洲塔
相关作品
顺德桥塔
相关作品
荷段塔
相关作品
鼓洞石亭
相关作品
马山亭
相关作品
步云桥
相关作品
水口桥
相关作品
永济桥
相关作品
夏家桥
相关作品
三港口桥
相关作品
福寿桥
相关作品
匡溪桥
相关作品
贞节牌坊
相关作品
西周甬钟
相关作品
铜佛
相关作品
青铜剑
相关作品
唐代铜镜
相关作品
宋代陶俑
相关作品
宋代陶轿
相关作品
古钱
相关作品
宋代影青执壶
相关作品
宋代影青鼓瓶
相关作品
宋代刻花瓷碗
相关作品
元代影青瓶
相关作品
清章晋芳对联
相关作品
竹根雕寿星
相关作品
木雕寿星跨鹿
相关作品
木雕太白醉酒
相关作品
石雕笔筒
相关作品
竹刻对联
相关作品
汉代四系罐
相关作品
汉代二系罐
相关作品
唐代铜盆
相关作品
唐代素面镜
相关作品
唐代神兽葡萄镜
相关作品
唐代陶壶
相关作品
宋代瓷瓶
相关作品
代玉壶春瓶
相关作品
宋代影青瓷碟
相关作品
清代玉壶春瓶
相关作品
清代祭兰粉彩瓶
相关作品
太平山香炉
相关作品
鹦鹉螺化石标本
相关作品
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关作品
浬溪老街遗址
相关作品
梅山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