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堡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堡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
页码: 514-515
摘要: 据旧志记载,武宁县古城旧址有四处: 古艾城“《路史》云,穆鼎有艾侯,武王俘艾侯。夫侯,所谓小国四百六是也。皆商国。艾城今在武宁。郡县志云,分宁县西北百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另三处为:豫宁故城、西平故城、西安故城。
关键词: 城堡遗址 名胜古迹

内容

据旧志记载,我县古城旧址有四处: 古艾城“《路史》云,穆鼎有艾侯,武王俘艾侯。夫侯,所谓小国四百六是也。皆商国。艾城今在武宁。郡县志云,分宁县西北百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左传》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后汉书》刘陵艾人。即此。”(旧志附注:“按罗泌《国名纪》,艾为商国。其封爵甚远。武王克商俘艾侯,君俘则国易,是周世已无艾国。旧志称周平王以后,武宁地属艾子国者,不知何所本。详其文义,艾国为平王始封,周室东迁,政失其柄,诸侯侵凌,朝聘不时,何暇抚兹南裔,远封艾子。盖缘《春秋》吴公子出居于艾,遂疑是时有此国,因而实之。据《路史》则艾本侯爵,不得称子。据《左传》则艾亦吴邑,不得称国。若庆忌时,艾尚为国,当云出亡、出奔,不得云出居于艾矣。独汉置艾县,由古艾地得名。武宁、宁州俱艾县地,宁州又分自武宁,故《路史》直注艾城在武宁,从其也。其地则在今宁州之西,州志云龙岗坪旧城遗址尚存。至其为古艾侯城与为汉之艾县城,盖不可考云。”) 西平故城“《寰宇记》云,在武宁县西二百九十里,《汉书》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旧志附注:“按乐氏以西平为汉县,城在武宁,不记置县年代。县志、州志并称汉立西平县,亦不详其城所在,省志沿革不言汉置西平,而于古迹依《寰宇记》采入据记。所称其城当在州治西百余里,去艾城不远,今计武宁、宁州,建昌三县所辖疆域,东西五百里强,南北二百里弱,中包崇岩邃谷,弃地为多。汉既立艾、海昏,后分置西安,又析海昏为建昌。晋置豫章、永修二县,而艾、海昏、,建昌如故。《寰宇记》既云西平至隋始省。古今志又里西安至隋始废,则是晋宋以来修江五百里内为县有七。考晋志江西全省之地,分郡五得县四十九,其后有司言荆扬郡县疆土广远,统理为难,何以豫章一郡,建置繁密如此。《寰宇记》又称吴太平二年,以临汝为郡,于郡南更置西平县,西平又属临川。修水备考载唐武德四年,隶洪州总管府,县日西平,是西平又为唐县。其间分合省并,记载家不无舛复,从可知矣。《汉书》载邓通西平人,今宁州西乡有邓通故里。徐筠修水志周季风宁对俱言汉有西平,或置县未久,遂易其名,故不见于史志。又古人字有通用者,如恒山亦称常山,高离通为高丽是也。有相承而误如余汗省作余干,新喻当作新渝是也。而西安古有要安之名,豫章原无改置,亦理之所或有。西平为县,不著于地志,其故城遗址,略无可考。徐筠志修水时已不能言其所在,姑从旧文录入,略加参订,以补沿革之所未备。”) 西安故城“《寰宇记》云,在武宁县西二十里。古今志云,汉建安中置,隋开皇间废。白志云,今县之高乡西安里即故西安县治也。吴朱然封西安乡侯即此地。”(旧志附注:“按宁州志,州治西十里有西安里,为西安故城所在。《寰宇记》乃云在武宁县西二十里何也,从宋之分宁当云县西十里,.从唐之武宁当云县西百三十里,乐氏所纪两皆不合,白志则直以宁州之高乡属今武宁,是又相承而误者,然考西安城之当在武宁不当在宁州者有数说焉。以地理言。汉时艾县在州治之西,海昏居建昌之东,二邑相去颇为辽绝,其后析海昏,立西安,必审度道里,约取均平,以便统辖。则立县之外。不应偏置上游,隔海昏三百里而远。以分并言,宁州之西安,去艾城仅九十里,其为艾地无疑,若西安县城实在其处,是分艾县地所置矣。何以《职方乘》、《寰宇》郡县诸志皆言析海昏立西安耶?唐贞元中奏分武宁西八乡设分宁于常州亥市即今州治也。西安为县,人隋始废,贞元去开皇百九十年耳,其城郭庐舍不至湮没,甚可因仍旧治,乃不惮剔荆剪莽,别图新邑于旧城之东。而李巽、严眦等复核道里。绘具图经,亦无一语及西安故县者,则州之西安里非汉之西安县又可证矣。晋太康元年,避武帝讳改西安为豫宁,是豫宁即西安也。唐长安四年,析建昌置武宁,县治于西安里,是西安里即武宁县也。西安城之属武宁,章章如是,特以《职方乘》有吴析海昏立西安县于高城乡之西安里一语,而宁州有高乡西安里之名,遂谓故城所在,据为实迹。不知武宁亦有西安里,正在豫宁旧县之西二十里,则今之石口市是也,与乐氏所记吻合。但旧城遗迹久湮,虽复广征博访,不能强指一区以实之。乃若其城之在武宁,而不在宁州,则固无可疑也。”) 据全县地名普查时调查,“西安,位石渡公社西南,面距石渡约3.5公里,现为西安地片名。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呈长方形,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开阔。地形向阳,土壤肥沃,耕地420余亩。新丰港穿过平段南向北流。人烟兴盛,有三个生产队,共52户,262人,分住四个自然村,属石渡新丰大队所辖。”
  豫宁故城,“名胜志云,武宁县下南乡甘罗村即唐豫宁县治,景云中所迁也。”(旧志附注:“在今县西二十里,犹呼新县。”) 据全县地名普查时调查:“出县城西南,溯修河而上,约十公里处,即新县所在。村庄座落在修河北岸,开阔平段,方圆约两平方公里。山环水绕,阡陌纵横,风谆土厚,盛产粮、棉、油、茶、花生等农产品。据旧志载,城内有甘罗坊、甘罗堡、甘罗巷、甘罗井,现经查访,村人指一枯井,轮廓犹见,或即为甘罗井之故址。1981年此村在修建围堤时,曾掘出陶罐瓷瓶,经省博物馆鉴定为宋代祭奠器皿。村人在土地低层,也曾发现房屋废址,基石累累。新县原名甘罗村,旧志对村名曾作考证,唐宋以前,甘罗二姓,聚族蕃盛,故井、坊、巷、堡、皆以得名。”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