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3
页码: 490-492
摘要: 辛亥革命后,教育亦有所改进。初等小学堂改为初级小学,堂长改称校长,课程改设修身、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理科、图画、音乐、体操等。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县设劝学所,为全县教育行政机构。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教育局改为教育科,设科长、督学、科员、办事员管理全县文教事务,一直延续到解放。
关键词: 武宁县 教育事业

内容

辛亥革命后,教育亦有所改进。初等小学堂改为初级小学,堂长改称校长,课程改设修身、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理科、图画、音乐、体操等。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县设劝学所,为全县教育行政机构。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教育局改为教育科,设科长、督学、科员、办事员管理全县文教事务,一直延续到解放。 民国初,县城正谊高等小学堂改为城北高等小学校,李谙臣(前清知府)出任第一任校长,聘请朱学程(烈士朱美厚之父)等为教员。学制定为三年,每年招生三、四十人。民国3年,县城增设三所初等小学校,即东区小学,设东门孝神庙;南区小学,设孔庙侧;西区小学,设西门三爷殿。每年招收入学儿童百余人,学制四年,毕业后考升高等小学校。随后农村也相应地在原初等小学堂的基础上改设或增设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县城又设一所模范初等小学校,校址设孔庙内。同年,何树先在县城创办女子职业学校,自任校长。招收女青年入学,学制两年,上午学文化,下午学技术,开学四个月后即展出学生刺绣、针织、缝纫等作品,获社会好评。该校于抗日战争前停办。民国8年,黄隐庭捐资于原正谊书院院址创办沉健高等小学校,自任校长。同年城内六姓合资创办宏毅高等小学校,校址明伦堂,第一任校长张翦陈。民国9年,汪润荪、罗著坚、钟方斋等又捐资创办启智高等小学校,校址设城隍庙、关帝庙。同年县城又开办一所升仁师范讲习班,设冷家祠,招收高小毕业学生,两年毕业后任乡村初等小学教师。因生源缺少,只办了一期就停办。 “五四”运动后,我县教育发展较快,课程也有所改进。至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全县已有初等小学480所,居全省县级教育第二位。同年10月,中央教育部公布施行《新学制》“六、三、三、四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学四年)。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又颁布《课程标准》,将中学的自然分为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并增加国语、算学、史地教学时数,取消中学学分制和文理分科、职业选科,使《新学制》更趋完善。 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开办第一所中学,即私立武宁中学,校长黄隐庭,设在飞凤山。翌年初与省立十三中合并。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全县五个区,每区均设一所高等小学,第一区小学设甫田,第二区小学设辽田,后迁涅溪,第三区小学设石渡,后迁罗溪,第四区小学设中潢,后迁箬溪,第五区小学设丰良,后迁横路。县城的四所小学沉健、启智、宏毅三所相继停办,保留城北小学。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江西省政府提出实行“三保”(保甲、保卫、保学),规定每保设保学,使得保学骤增,师资奇缺。县教育科及时开办师资训练班,为保学培训师资。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统计,全县有国民中心小学6所,保学191所,学生8231人,教员211人。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创办县立协和初级中学,校址设原正谊书院,第一任校长张子野。同年秋,南昌江西九县联立洪都中学搬一部到武宁开办,名为洪都中学武宁分校。翌年10月并人县立协和初级中学。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奉命搬到铜鼓与赣西北临时中学合并。翌年县长指令恢复武宁协和初级中学,校址设在石门楼银炉。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改称武宁县立初级中学。是年省立南昌师范迁入武宁,翌年改名江西省立武宁乡村师范。民国27年(公元1938年),该校分两部搬迁,乡(高)师部迁赣南会昌县;简师部迁铜鼓县。民国30年(公元19841年)8月会昌乡师部迁铜鼓与简师会合,民国31年(公元1942年)1月,由铜鼓县迁回武宁石门楼。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2月,省立协和中学由靖安邱家街迁至我县箬溪镇,盛怀谷辞去省教育厅督导室主任职务,回县担任该校校长。 抗日胜利后,县城光复,省立武师、县立中学由石门楼和罗溪迁回县城(武师设北门考棚,县中设万寿宫)。翌年(公元1946年)县城又筹办一所私立振风中学和恢复停办多年的私立宏毅小学。 据民国35年(公元1946年)统计,全县有中学4所,国民中心小学29所,初级国民学校208所,私立小学2所,在校中学生1200余人,小学生11553人。1949年解放前夕,我县有中等学校4所,学生1100余人,教职员工110人;小学285所(包括保学),学生5123人。 民国时期,当局为了端正“学风”,纠正“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颁布《大学法》、《中学法》、《大学规程》、《中学规程》,以保证“党化教育”的实施。学生因不.满,迭次发生学潮。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县城高等小学教员和学生组织“猛进团”,以打倒贪官江福奎、劣绅陈抚安为口号,在街上宣传演讲,气氛至为激烈。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9月间,有一悬日本旗的货船停泊南门码头,兜售日本仁丹,日商专横跋扈,引起学生不满。县城沉健、启智、宏毅、城北四校师生上街示威游行,并上船搜查日货,查出卖仁丹者乃日本间谍三荣七郎。真相大白,商人罢市,抵制日货,以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日商和货船于翌日凌晨悄然离去。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因武师军训教官殴打一名简四班学生,酿成学生群起反抗,迫使教官公开道歉。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县长吴孝先无理拘押振风中学教师,激起学生强烈反抗。县城三所中学近千名学生围攻县长公寓,达数小时之久,迫使吴当场答应释放被拘押的教师,由县政府秘书代表县长,鸣放鞭炮,送师生回校。 同年秋,箬溪恶霸周兆祥兄弟,无理占用协中球场做晒场,无故扣押学生,并开枪威胁学生。顿时箬溪镇全镇居民商店关门闭户,风声鹤唳。乡公所与协中学生持抢对峙,一触即发,将酿成流血事件。县政府闻讯,立即派员前往箬溪调解,得以平息。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