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封建朝代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封建朝代的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3
页码: 488-490
摘要: 官学,武宁县自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建制后,就设立官学。 自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在府、州设学官称“教授”;县设学官“教谕”、“训导”各一人。 书院,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学府,它始于唐代,当时的书院,只为顾问、应对的御用备询、质疑机构,至两宋时演变成讲受“四书”、“五经”和文学、历史的讲学机构。到了清代则改为一种纯粹的学校机构,有的书院即是该州社之官学,如我县之“正谊书院”,有的书院则已成为乡村社学。
关键词: 武宁县 教育事业

内容

官学,我县自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建制后,就设立官学。旧志载:“唐天宝年间,已具备学校典章制度,唐元和间,升仁乡张珧以进士官上谷太守。”这说明在唐时我县即有士子入学应试。而入仕宦之途。但我县旧志载:“学校之成立,始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县治之东建立大成殿,并建立讲堂日勤思,置‘四斋’,‘日誉髦’、‘日升俊’、日‘拔萃’、日‘宾贤’。”‘斋”即“书斋”,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办的“官学”。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03年),“定学官考课法,其弟子员定额为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给廪膳,免二丁及差徭”,其录取学额,各个时间均有所增减。
   自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在府、州设学官称“教授”;县设学官“教谕”、“训导”各一人。 书院,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学府,它始于唐代,当时的书院,只为顾问、应对的御用备询、质疑机构,至两宋时演变成讲受“四书”、“五经”和文学、历史的讲学机构。到了清代则改为一种纯粹的学校机构,有的书院即是该州社之官学,如我县之“正谊书院”,有的书院则已成为乡村社学。
   我县书院设立始于南宋,经元、明、清各代,书院之规模日趋完备,旧志记载有: 柳山书院:在县西南三十里之柳山上,宋绍兴间,里人陈功显为纪念唐柳浑曾隐居柳山筑书室读书,在其遗址建立柳山书院。开庆间毁于兵乱,陈功显之孙陈时章重建。元代复毁,至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知县冯琦重建,又称柳贞公祠。民国时期曾于院内设柳山小学,后毁不复重建。 云龙书院:位于县治修江之东南湖上,地滨于水。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知县陈子侃创讲堂一所,膳堂一所,厨房一所,书屋四十间,延师讲授经、史。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知县朱士佳将书院迁西门龙潭之上,称云龙书院,后废。 豫宁书院:在县东门内朝元宫原址,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知县邹应元兴建,两年竣工。规制宏敞,墙垣周密,中为大堂三间,称敬业堂。堂后有掌教厅三间,东斋九间,西斋九间,厨房二间,共三十九间。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为避道光名讳,改名正谊书院,成为县城最高学府。旧志载《正谊书院条规》:书院设山长一人,为该院主管兼讲师,山长由地方举荐科甲之士,经知县延聘,岁奉束修二百千文。院内设水火二夫和院子三人,助理山长。设正课、附课两个班级,每年二月初一开馆,腊月初一日解馆,腊月初二日进行考试,录取正课三十六名(其中监生十二名,重生二十四名),每名每月发给膏火、薪米钱一千二百文。附课录取名额不限,食宿自理。每月逢六举行三课,十六日为官课,初六、二十六为馆课,官课日知县亲临书院点名,发卷,考试。馆课由山长发卷考试。 除上述三书院外,各乡也设立书院、培育学生,如登瀛书院,育英书院、由池书院、五凤书院、安乐书院等。各乡书院均设有教师、山长、杂役、院子等人员,教师薪俸、杂役工资、学生膏火、书院维修等费用均由地方捐献,由书院经管之学田,或由学生出钱等多方面解决。 社学,是比书院更广泛和书院并存的乡村学塾,它包括清代的义学、乡学、文会等。我县社学,始于明初,据旧志载:“明初敕天下郡邑每乡里咸建社学,选名儒以教民间子弟”。明清两代,我县各乡均兴办社学,有的则将书院改办为社学,我县社学和义塾有县城西南社学、东北社学、下坊社学、新立梦花文社和曲池义塾等;升仁乡有梅崖社学、斗魁社学;安乐乡有兴贤社学;北乡有卜社学、正风社学、翼堂社学、辅成社学等;年丰乡有群秀社学;江阴乡有振兴文社、重兴文社、鼎新社学、公文会等;顺义乡有顺义乡学、跋如义塾;上南乡有上南乡学、文教社学,登赢社学、允茂义学、叶浚源义学、叶少峰义学、罗步升家塾;下南乡有海航社学、梯云社学、海航文会、育英文会等;长乐乡有长乐乡学。 官学、书院、社学、义学、乡学、私塾等,虽名称不相同,但均为教读经史的公、私立学校。这种学校无班级、无年限,入学中秀才、乡试中举人、会试中进士,如屡试不中不论年纪多大,仍为童生。后分蒙馆、经馆两个阶段,初学儿童读书入蒙馆,读至十五、六岁或二十多岁则入经馆,学做八股文章等。 宾兴,县设宾兴,始于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有北乡、升仁、年丰、顺义、上南、下南、江阴和县城合建一宾兴馆于县城东之明伦坊,称“八乡宾兴”。后安乐、长乐二乡合建宾兴馆;随后霞伏、中潢等乡也建立宾兴馆。宾兴馆有房屋、田产,以粮租作为资助学生读书、应试的费用和奖金。凡所属宾兴会之文武生童赴考都给予旅费,中试者另给奖励,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学校、书院、社学、义学、文会、宾兴馆等,都有学田、房产,为殷实户捐献作为基金。 我县学田,始于宋隆兴初,“知县吴彦夔增置学田以养士”。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知县胡东阳“劝民输学田”。自后,历朝均有绅民、节妇捐献田租,以备办学、应试、维修学会等。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校、学道、学官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晓示生员教条》)。我国科举取士,始于汉唐,凭八股取士,起自明朝,清袭明制。科举考试,大体上分为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进士)、殿试(翰林)、岁试(贡生)五种。此外还有捐监,我县凡贡生以匕者,均记名上志。清同治志载唐、宋、元、明、清五朝,贡生以上功名的士人达七百五十五人。一、辟荐:宋七人、元九人、明四十四人、清十人,合计七十人。
   二、科举: (一)会试进士:唐一人、宋六十三人、元四人、明四人、清十四人(其中武进士(榜眼)一人),合计八十六人。
   (二)乡试举人:宋七十二人、元十人、明二十八人、清九十七人,合计二百零七人。
   乡试武举:明二人、清二十三人、合计二十五人。 (三)五贡(即优贡、拔贡、选贡、岁贡、附贡)元一人、明一百七十九人、清一百八十九人,合计三百六十九人。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谕旨各省、州、县废书院,改称学堂。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又谕旨废除科举取士,同时废除“八股文”。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我县创办高等小学堂,以正谊书院为校址,知县兼监督,设堂长和教员。教授科目有修身、读经、国文、历史、舆地、算学、格致、图画、体操、唱歌等课程。投考学生,甚为踊跃。三场考毕,鸣炮放榜,正取二十人,副取十人,副以补正,并收入学。每名学生发给《毛诗注疏》一部,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学堂半书院的教学形式。学生一切费用,全由学堂供给,其经费来源是抽收土产茶、麻、油、靛、纸等的捐税。后来班次逐增,才规定每名学生每学期收膳费制钱六千文。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高等小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举行游泮仪式,毕业学生均以秀才资格待之。 同年,县城开办师范传习所,地址考棚内,招收学员六十人,多系生员,也有秀才。一年毕业后分派到各都办初等小学堂任教,这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批由官府培训的师资:在初等小学开办的过程中,曾遇波折。光绪末我县知县王浚道,是个新举人,有改良主义思想,办学堂很热心。王通知各乡士绅扶助各地开办初等小学堂,各乡士绅无不听命,唯有罗湾贡生叶湘波不理,并将通知丢弃于地。罗湾叶姓为本县科甲巨族,王知县奈何不得,莫敢发作。各乡亦存观望,使得初等小学迟迟办不起来。叶湘波洋洋得意,竟写了.封信给其在县城高等学堂的儿子,说慈禧有懿旨,复科举,令其子退学回家。不料信被王知县所得,王即抓住把柄,声言要办叶湘波的假造懿旨罪。叶惊恐,急托县城缙绅向王知县求情,并以如期办好各都初等小学堂为保证。王知县见目的已达,才作罢论。于是全县五十四都及县城四所初等小学堂同时成立,打开了我县初小教育局面。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柳山书院
相关机构
豫宁书院
相关机构
云龙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