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5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13
页码: 475-487
摘要: 1949年7月,武宁县军管会接管民教馆,成立人民教育馆,迁馆址于衙前街罗家大屋。内设书报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游艺室、乐器室及夜校等,开展政治时事宣传,举办城镇职工、居民文化夜校,辅导居民读报等活动。从1972年到1981年,县文化馆共举办19期各种类型的美术学习班,组织业余美术爱好者赴外地参观十余次,培养出一批美术人才。武宁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彩灯、傩舞、蛇舞、锄山鼓、山歌、民歌、民间锣鼓、提线木偶戏、皮影戏、武宁道情等。
关键词: 武宁县 地方文化

内容

第一节文化馆、站 文化馆,解放前称民众教育馆。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省立武宁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内设有图书阅览、民众问事代笔、简陋乐器和夜校,馆址设中山纪念馆,抗日战争时迁至石门楼。抗战胜利后迂回。民国34年(公元1945年)10月,省教育厅下令将省立民众教育馆改归县办。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成立协和图书馆,馆址在中山公园西侧曹婆洞,馆内藏线装古书《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文献通考》等三万多册,抗战期间,随馆疏散。抗日胜利,民众教育馆迁回县城,全部古书由该馆收藏。解放后,古书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仅残留少数。
  1949年7月,县军管会接管民教馆,成立人民教育馆,迁馆址于衙前街罗家大屋。内设书报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游艺室、乐器室及夜校等,开展政治时事宣传,举办城镇职工、居民文化夜校,辅导居民读报等活动。
  1951年,改称县文化馆。1953年在浬溪、箬溪成立两个文化站。扩大业务活动范围,深入农村,配合中心开展板报、幻灯、演唱、展览、广播等文艺宣传活动。同时根据“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方针,辅导农村业余剧团排练现代节目,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和山歌、民歌、文物等。
  1952年冬,吸收大桥、横路两区十二名老艺人,成立县采茶剧团。1953年5月,由九江地区接收,成立九江专区武宁采茶剧团。该剧团对武宁茶戏的传统剧目、唱腔、配曲等方面均有继承和创新,在省内外巡回演出十多年,颇受赞许。“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55年,在干楼、上菁、茗洲、坑背等高级社建立业余文化俱乐部,设有小型图书室、篮球场、游艺室、业余剧团、夜校,常年进行文体活动。
  1958年,创办文艺刊物《百花园》(“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1年复刊改名《新蕾》)。全县建立57个民办文化站,不久合并成21个社办文化站。后大部分逐渐停办。1965年,县文化馆组织一支由十人组成的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1966年底解散。
  1968年,文化馆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1年改为工农兵文艺工作站(简称文艺站)。1977年初,文艺站复称文化馆,并逐步恢复图书借阅、报刊阅览、文艺排练、乒乓球、音乐、绘画、摄影和宣传橱窗等活动。1979年以后,陆续在大桥、横路、干楼、罗溪办起公社文化站,将剧团、电影、广播等事业纳入文化站内,自后又在一些公社创办文化站。1981年,确定大桥文化站为全县文化中心站。 从1972年到1981年,县文化馆共举办19期各种类型的美术学习班,组织业余美术爱好者赴外地参观十余次,培养出一批美术人才。先后考取美术学院有10人。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和省市展出和获奖。农民杨郭的作品,曾获省农民画一等奖。
   [=此处为表格(文化馆历年活动情况表)=]
   第二节民间艺术 我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彩灯、傩舞、蛇舞、锄山鼓、山歌、民歌、民间锣鼓、提线木偶戏、皮影戏、武宁道情等。
   一、彩灯舞
   龙灯 龙灯又称“龙舞”,是历史悠久、流行很广的一种民间舞蹈。用竹、、木、纸、布等扎成管状,画鳞成形。一般九至十一节,燃烛其中,称之为“明龙”。龙头和龙尾由技术熟练而力大者擎耍,另一人高擎龙珠。舞时,由持龙珠者诱龙抢珠,左右翻滚,席地盘旋。技术高超者能登桌游舞,状甚矫捷。有时有“双龙抢珠”,舞姿更为活跃。明龙多出现在农历正月,有“初三上灯,月半收灯”的惯例。如遇重大节日或喜庆,亦出现舞龙场面。农村有用稻草扎成的龙,称“乌龙”,节数亦为九至十一节不等,但各节不串在一起。每节草龙上插若干根柴香,舞时龙头摆动,各节随之舞动,晚间只见香火闪烁而难见龙身,故称“乌龙”。乡间习俗,如明龙灯与乌龙灯两龙相遇,则明龙应让路,由乌龙先行,否则会由此引起械斗。解放前乌龙多为天旱求雨、除灾驱邪时出现。舞龙灯时爆竹声越炽,舞越烈,并夹杂舞龙者雄威的吆喝声、锣鼓声、爆竹声、观众喝采声,交织一起,场面至为热烈。
   狮灯 狮灯又称“狮子舞”。俗称“戏狮灯”,是流行于汉族的民间舞蹈。用竹、木、布、麻、棉纸染色做成黄、花两种式样的狮头、狮被,狮头狮尾由两人合作扮演。在啰鼓声中,狮子跳跃登场,表演舔毛、搔痒、跌扑、腾跳等动作。 解放前,狮灯多由地方姓族主办,聚集本姓青壮男丁,练习武艺,人数有多至30余名。秋收后,请武术师教习拳棍刀枪,正月出村“行灯”。修河上游狮灯,先舞狮,后表演武术;’修河下游,先表演武术,后舞狮。武术表演有拳、棍、刀、枪、权、锏、流星等十八般武艺。先是单人表演,后为双人对扣或一人敌数手,表演时配以打击乐器。 解放初期,县文化馆曾组织全县性的狮灯会演,表演武术、交流技艺。六十年代,狮灯在农村很少活动,1979年以后,农村中又出现练武术玩狮灯的活动。
   马灯 马灯是用竹扎成马头、马尾,蒙以红、白、黑布或纸,缚于扮演者前后腰部,形似人骑马上。扮演者化装成历史人物,手提缰绳,在场地走圆场穿花或走交叉十字等,四到八人不等,多为正月出灯,边唱边舞,配以锣鼓和胡琴清唱汉剧。现代马灯已不扮演历史人物,穿现代服装,唱民间小调或演唱新歌。马灯在清初即已盛行在武宁城乡,均为男童扮演,清文人夏元翰<豫宁竹枝词》有“窝丝双绺战袍长,白面儿童脂粉香,金鼓声中莺语滑,碧纱窗外月如霜。”下注:“上元节办马灯,幼孩抹粉梳妆,沿村遍布唱,碧纱窗外月如霜,戚友款以茶饵:”盛谟在《度岁诗·元夜曲》中亦写了“钲铙合,灯火华,男儿骑马,女儿采茶,千人齐唱万树花,元夜之乐乐元涯。”
   蚌灯 蚌灯又称“蚌舞”,剖竹扎成两片蚌壳,以布或纸蒙成,再画上罗纹,以青年女子扮演蚌壳精,另一男青年扮演老渔翁。在锣鼓声中出场,蚌不停地一张一合,老渔翁模拟撒网捉蚌。配合锣鼓节拍,哑剧形式表演喜怒动作,最后以老渔翁用出其不意的手段网住蚌而结束。
   船灯 由民间舞蹈“采莲船”演变而来。用竹扎成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各一人,由彩旦、小丑扮演。艄公撑篙,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舱中少女唱各种小调,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引人发笑。以锣鼓胡琴、笛子等乐器伴奏。此外还有车灯、花篮灯、台角灯、鱼灯、箍子灯等。
   二、傩舞 傩舞源于原始巫舞,后演变为宫庭傩舞,逐渐又发展成为民间表现劳动生活和传说故事的节目。我县清代尚有傩舞,如清文人李维纲在《墉埠竹枝词》中写道:“连村正月早迎傩,装点儿童学舞戈;金鼓磔镶轮值后,元宵花灯逐门过。”解放后在我县已少有演出,但在舞台上仍有“跳加官”的演出。表演者穿红袍,戴笑容面具(称“加官脸”),手持颂词的条幅,以小锣和板鼓伴奏,边跳边向观众展示。条幅内容在解放前多为“天官赐福”、“黄金万两”、“恭喜发财”等,解放后改为“四季平安”、“庆贺丰收”,“祝你健康”等。
   三、蛇舞 取材于武宁采茶戏传统剧目折子戏《蠢子接姨娘》,以草绳装蛇吓小姨,于两百多年前演出于严阳乡烟溪村。清光绪以后,由蠢子独舞,称为“蛇舞”。以后传至东坑老艺人舒真池,舒将戏蛇动作归纳为望四角、出洞、翻山、穿山、盘龙、钻洞、穿林、追食、亮七寸等十三种舞姿,于1948年单传陈宗源,陈在演出中既承师传,又不断改革,在蛇身装上千电池蛇眼装上电珠发出绿光;加之锣鼓伴奏,宣染气氛。演出范围不断扩大,1954年,舒真池出席九江地区业余剧团汇报演出,“蛇舞”获表演奖和优秀节目奖。“文化大革命”期间,蛇舞被禁演,近年已恢复演出,省文化厅并已录像作资料保存。
   四、锄山鼓 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或打鼓歌,是我县民间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是在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鼓劲,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起源时间据旧志、《艺文》卷中清文人盛谟写的《山棚鼓子词》中记述:“海内人众,土俭于耕顷。楚人来宁垦山者,岁以千计。绝巘层岩。鸡犬声相应,火耕旱种,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队,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甲子春(指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予从伯兄游大源洞,遍历诸峰。缘绨度索,四宿山棚,略得梗概,杂叙成句,日鼓子词,付诸山农,俾歌所事。” 这是从《县志》中发现有关锄山鼓的文字记载,鼓子词共十段,其中第二段为:“风扫长岚雨脚疏,春星晓动百家锄;楚歌处处吹杨柳,打鼓高陵种玉芦”。 锄山鼓多出现于大伙劳动场面,如挖茶山、锄油茶林、开荒等,几十人一字排开,由一人击鼓领歌(称为“鼓匠”;两名鼓匠者称“担鼓”),众人一面挥锄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节奏有快有慢,铿锵动听,旋律粗犷,声调高昂。锄山鼓点一般分为三番,初番旋律弛而慢,歌调较温和,劳动节奏平稳,锄头随鼓点起落。初番接近末尾,鼓点逐渐转快,节奏较急而转入二番鼓,歌调节拍相应加快,劳动节奏紧紧跟上,、二番鼓完,紧接三番,鼓点越打越急,旋律越唱越快,一锄快似一锄,鼓点快时似急风骤雨,但见银锄上下飞舞,一片“喔唿”声。大约持续二、三十分钟,鼓点突然收住,周而复始又从初番鼓打起。如劳动时间太长,则在收住鼓点后就地休息。鼓匠为劳动队伍中的指挥者,发现有人掉队,就将鼓敲至其面前,促其赶上,故又称“催工鼓”。锄山鼓歌词多为男女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在句式安排上有不同特点,一般以七字五句为一段,也有四句、三句半、四句半、五句半为一段的,尚有急口令字数和句数可以随加随减,歌词主要是“排予歌”,一排有几十段甚至几百段,如《梅花》就有三百六十段,有“梅花三百六,唱瘦一身肉”的说法。鼓匠诙谐风趣,能见景生情,信口编成歌词唱出。锄山鼓在船滩、温汤、南岳、东林、浬溪、杨洲等乡甚为流行。1979年县业余剧团创作舞蹈《锄山鼓的来历》参加九江地区业余剧团汇演,,获得好评。省歌舞团曾整理《锄山鼓》节目,赴南斯拉夫演出。
   五、山歌、民歌 山歌、旧志载“里巷歌谣,父老转相传述,樵牧赓和,皆有自然音节,其言类多男女情事。独一歌云:‘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姐妹双双采,明年姐妹适谁家’。词意缠绵,得风人之遗,”证明我县很早就有山歌酬答,以驱疲劳。 我县山歌有本地山歌和客家山歌两种,风格迥异,各不相属。一般为五句头(又名浪颈歌),每句七字,五句为一首,两首四首或成双多首为一段。如“我与情哥隔道墙,顿顿吃饭想着郎,吃个麻雀留条腿,吃个鸡蛋留个黄,人家疼姐我疼郎。”情意缠绵,比喻深切,十分精练。音调柔和,娓娓动听。 在劳动中还有各种山歌。如<耘禾歌》、,《车水歌》、《采茶歌》等。有的还配上锣鼓,如《锄山鼓》有鼓,耘禾歌也有鼓,车水歌则挂锣鼓于车杠上,劳动者边踏水车边打锣鼓边唱山歌。旧志载车水歌时“至若御桔槔口歌足踏,音韵与辘轳相应,低昂婉转,尤足动人,亦田家风味也。”
   民歌。又称“小调”,其音韵柔和,节奏锋快,适宜于舞台演出或行灯对唱,可配管弦乐器。 民歌的来源甚广,有的是从山歌转化,有的是外地输入,也有的是土生土长。如《闹五更》、《十二月飘》、《孟姜女哭长城》、《洛阳桥》等,解放前就编有唱本出售,不属本地民歌。《武宁道情》、《姑嫂摘茶》等则是本地民歌。 民歌可用乐器伴奏,有的被吸收到采茶戏中进行演唱,革命历史民歌基本上都是当时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填上革命的歌词,在群众中传唱。 民歌和山歌,歌词多系农民,即兴口占整理抄传或口传。内容大多为男女相恋之事,亦有反对封建婚姻和《桃妹调情》等。还有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如《十二月长工歌》等;有鼓励勤劳生产的如《四季勤懒歌》等;歌词朴实,比喻确切,生动、形象,富于浓厚乡土色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有土地革命山歌如《十恨民团》、《十把扇子》、《打土豪》等。是苏区人民在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抒发自己的革命激情写出的革命民歌,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到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无区别,红军处处为穷人。”鼓舞革命斗志,唱出人民的心声。
   六、民间锣鼓 又称思凡锣鼓,很久以前就流行在棠厦、巾口一带,为民间婚寿喜事及元宵玩灯,八月朝香的锣鼓,由笛子、大锣、丝锣、马锣、大钹、云鼓、边鼓组成,云鼓边鼓一人,是锣鼓指挥。曲牌有新三捆、老三捆、扑灯蛾、四面青。三阴三阳、长流水等三十多个。音韵和谐、悠扬动听,模似声调形象,富有节奏感。
   七、提线木偶戏 又称《提子戏》,活动在我县石门楼一带,每套箱担由三到五人组成,有三十到四十余个锦衣绣衲的木偶,悬挂后台,木偶之头面,可以调换而成舞台上的各个不同的人物。玩木偶者,站在围幕后,提动木偶的关节吊线,使木偶能起步、就坐、招手、踢脚、摇头、晃脑,并能手执器械进行各种动作,形态逼真。
   八、皮影戏 清末民初,由河南客家迁入我县时带来,活动于巾口、箬溪等地,以牛皮或厚纸剪成各种侧面人兽,投影白幕而成故事戏文,多演《西游记》中节目。
   九、武宁道情 俗称油鼓筒,又称唱道情。表演者手持竹筒绷上猪油膜或蛇皮做成油鼓筒,手持一竹筒和一竹板,按节拍发出冬冬咯咯的声音,口唱民间唱本,多由盲艺人在小集镇上演唱卖艺。
   第三节茶戏 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流行于赣西北及鄂南一带,为群众喜闻乐见。采茶戏(俗称“茶戏”)由“采茶歌”演变发展而成。早在唐宋年代,由于武宁、修水地处幕阜山脉,盛产茶叶,‘每年阳春三月,成群的采茶男女,纵歌于万绿丛中,年深月久,便形成一种采茶调称“茶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委婉动听,在鄂、赣、皖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传。明清两代,县境设有茶庄、茶坊、茶行多处,收购和焙制茶叶,雇请农村劳力拣茶和制茶。这时的茶歌已形成一种小曲:有故事情节和叙事唱段,并开始有唱本传抄,在采茶和拣(制)茶男女中广泛流传。如《十二月拣茶》、《姑娘摘茶》、《十月望郎》、《赛酒店》、《梅花三百六》等。有人收集这些唱本,经练唱后到茶坊卖唱维生。卖唱者由一到二人,配上牙板、渔鼓,一人顶唱两个或几个角色,没有动作的坐着清唱,形成了采茶戏的雏型,群众称“板凳戏”。后来逐步发展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后又有小生加入称“三脚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和移植,茶戏扩大到六、七个人的半班,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能演整本戏的茶戏班。演出的全本戏有九十余本,折子戏一百多个。 采茶戏的唱腔比较丰富,有九板十八腔,九板即“导板”、“闷板”、“摇板”“平板”、“二流快板”、(又称“火攻”)、“三哭板”、“垛板”、“散板”、“顶板”等。十八腔即“北腔‘:义称“茶腔”、“湖腔”)、“汉腔”(又称“仙腔”)“叹腔”、“上河四平腔”、”下河四平腔”.慢四四平腔”、“麦腔”,“对口腔”、“落魂腔”、“彩腔”、“哭腔”、“道情腔”、“瓜子腔”、“佛腔”、“莲花腔”、“桃花腔”、“博腔”、“高腔”等。此外还有“杂调”(即小调)如《姑嫂摘茶》、《补背褡》、《撇芥菜》等一百余种。 .茶戏有“上河”和“下河”两大流派,修河上游和甫田、浬溪、船滩、清江、石门、石度等地区的采茶戏称“上河戏”;修河下游如大桥、横路、箬溪、巾口、路口、大洞等地区的采茶戏称“下河戏”。上河班因受修水宁河戏影响,长于做功;下河班受湖北黄梅戏的响,侧重于唱功。两个流派因唱腔和戏路各异,从不同台演出,解放后通过不断相互流,已逐步改变这种状况。两派都出了不少有名的老艺人,如上河的罗时春,下.河的经纶,是享有盛名的茶戏老师傅。名师出高徒,上河宁茂煌,下河刘诗笙等是两位老艺人门生。
   第四节京剧
  解放前,我县无专业京剧团,只有京剧爱好者在茶余酒后清唱消遣。有些机关、学校、部队,间或演出一些短小京剧节目。 解放后,1956年2月,接收永修县京剧团部分演职人员,成立武宁京剧团。历年来,除演出传统节目外,还上演自编自导节目《大喜之日》、《红日照山岗>、《九峰怒涛》、《光辉的道路》等。同时移植《刘介梅》、《白毛女》等大型剧目。
  1959年暑期,成立“武宁剧校”,招收九至十二岁男女少年40余人,为剧校学员,聘请老艺人十三人为教师,教演京剧。以科班制的严格要求进行练功、练唱。根据学员条件,分为文、武、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并结合学习文化知识。剧校学员学习八个月后登台实习演出《打渔杀家》、《拾玉镯》、《芦花荡》、《三岔口》等短小京剧节目。1961年8月,剧校学生毕业,转为“武宁少年京剧团”,到1964年,复名为“武宁县京剧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剧目一律禁演。县京剧团排练演出《沙家滨》等“样板戏”。
  1967年8月,县京剧团并入九江地区京剧团。县另成立“文工团”。1968年县京剧团又从九江地区京剧团分开回县成立“武宁县京剧团”,与县文工团合并。
  1977年,县招收20名学员,随团培训,至1981年,县京剧团已有演职人员70余人。
  1979年10月,县京剧团参加省戏剧会演,演出现代剧《蝙蝠》,获剧本二等奖,演员孙小文、柳武进、席芳芳获表演奖。
  1981年10月,县京剧团参加全省第二次青年演员调演,演出传统剧《三岔口》,青年演员柳武进、庄扣民获表演奖。
  第五节电影 抗日战争以前,曾有人来我县放映过无声电影。解放后,自1950年至1954年,省电影放映队曾先后五次来县巡回放映《白毛女》、《南征北战》、《中华儿女》、《吕梁英雄》、《钢铁战士》、《重返前线》、《民间歌舞》和《抗美援朝第一、二集》等影片。
  1954年12月,省电影放映队第59队划归我县后分为两个队。1955年,巡回放映222场,观众达17万人次之多。1958年,又在安乐林垦殖场建起场办电影队。
  1960年,县总工会建起俱乐部,设有五百个座位,电影队租用俱乐部作为放映场地。
  1964年,老县城修建一座有702个座位的电影院,开始放映35毫米影片。同年,县成立电影管理站,主管县、社电影队技检和影片发行业务,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作管理制度。
  1977年,在新县城建成一幢1200个座位的电影院,安装弧光光源座机。实行“敞门入场,无人检票,对号入座,严格清场”的管理制度。
  1979年,电影管理站改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明确划分电影院和电影公司的职责范围。 从1979年到1981年,共举办11期电影技术学习班,培训县社电影工作人员227名次。除县城电影院外,有52个公社(场)、大队电影放映队,路口、横路、干楼、浬溪、船滩、清江、石渡、黄段8个集镇电影院。881个放映点,初步形成电影放映网。
   第六节图书发行 解放前有私营的印新书社和文化服务社,主要业务是印刷,亦经营少量图书。解放后,1950年7月成立江西省新华书店武宁支店,县城设门市部,农村由二十余名知识青年代售。1956年1月,由基层供销社担负农村图书发行任务。1956年5月,属文化企业单位。1958年建立社办书店21个,代替供销社的发行业务。1960年到1961年,社办书店多数撤销。但保留4个公社书店。1962年又撤销三个,浬溪书店暂予保留。1963年4月农村图书发行仍由基层供销社经营。1979年改名为武宁县新华书店。[=此处为表格(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情况表)=] 第七节广播、电视
   一、广播
  1950年9月,县成立收音站,组织群众收听广播,抄收记录新闻和天气预报。1951年7月开始编印《武宁消息》,后改为《播新闻》。1952年6月改为《生产与新闻》,1954年改为《宣传材料》。油印小报初为三日刊,后改为日刊,每期由七份增至二百二十份。1953年印发18080份。
  1955年,县广播站成立,.同年在大桥区坑背、横路区花园社、浬溪区上青社、石渡区洋井社和斜滩区茗洲社各建立收音站,每站配发收音机一部,培训兼职收音员一名。至1956年,全县已有收音机27部。
  1956年9月,成立电话广播建网委员会,统一领导电话与广播建网工作。10月开始架线,年底完成县城、棠厦、宋溪、浬溪、大源、沙河、清江、牌楼等乡喇叭线路安装。1957年2月正式播音,每晚播送两小时,喇叭安装由1956年70只增加到84只。
  1958年至1959年,全县基本达到乡乡社社通广播,共安装喇叭700只,并在苏区公社建立第一个社办广播站。
  1963年,县广播站架设从观音阁至风口河坪的两对过河线,同年,对县城安装喇叭实行收费,以作稿费开支。1965年10月,开始在农村建立放大站,全县广播喇叭已发展到1220只。 根据1965年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和全省第八次广播工作会议精神,县制订1965年至1973年的六年规划,要求建立箬溪、金水、船滩、石渡,浬溪、罗溪等六个中心放大站;架设由县至公社(包括通过中心放大站)的干线434公里;用户喇叭发展到12000只,实现以县镇为中心的有线广播网。
  1968年船滩公社建立社办广播站。1969年,各公社集资建站,喇叭入户率达80%,形成以县站为中心、公社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广播网。
  1974年,架设新县城广播线和铺设过河简易电缆。
  1976年至1979年,架设至宋溪、横路、路口、大洞、大桥、莲花、幸福、伊山、干楼、浬溪、黄段、农科所等12个公社(场)广播专线153公里。
  1980年,为了搞活广播节目,县广播站将原来的一档《地方新闻》节目改为《新闻联播》,同时增办《农业科技》、《卫生常识》、《为听众服务》、《每周一歌》、《周末晚会》等五档节目,并加强通联工作,初步形成一支97人的通讯员队伍,开展一年一度的评选优秀稿件活动。
   二、电视
  1969年8月,省发给县委宣传部一台“北京牌”14寸黑白电视机,1973年安装使用。此后各单位电视机逐渐增多,县城居民和农村社员也陆续购买电视机,至1981年,全县共有彩色电视机8台,黑白电视机1500台。为提高电视收看效果,县广播站在登高山建立一座功率50瓦电视差转台。1980年10月,罗溪公社自筹资金建起一座功率1瓦的电视差转台,可覆盖罗溪镇和周围村庄。随后,县煤矿、大洞竹木制品和杨洲、严阳等公社相继建立电视差转台。本县范围内一般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的节目,边缘地区还可收看邻省的电视节目。
   [=此处为表格(广播事业发展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