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分类号: F721.2
页数: 3
页码: 466-468
摘要: 供销社是人民群众集资人股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组织。1949年冬县城成立职工消费合作社。1981年供销合作系统有职工1176人,经营网点288处,县城设5个公司、19个门市部,农村设22个基层供销社、8个分销社、190个销售店。
关键词: 供销合作商业 商业管理

内容

供销社是人民群众集资人股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组织。1949年冬县城成立职工消费合作社。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合作管理科,并在箬溪区进行供销合作建社试点,然后在第一期土改地区办起四个区供销合作社。再在全县各区建立供销合作社,发展社员31492名,吸收股金4万余元。在这个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县联社。 为了贯彻“民主办社”的方针,调动社员管理经济的积极性。1954年8月召开全县首届社员代表大会;1955年10月召开首届二次社员代表大会;1956年8月召开第二届一次社员代表大会;1958年2月召开第二届二次社员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都按社章规定,选举出理、监事,成立理、监事会。 县联社在五十年代初,设土特产品、杂品果品、生产资料三个经理部和印刷厂、锅炉厂、胜利合作餐厅三个企业;并管理各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县手工业联社成立后,手工业移交由手联社管理。1957年增设果品经理部。1958年3月县社与商业局并为商业管理局。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1962年元月恢复原供销社建制。县社设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杂品三个经理部和贸易货栈。1968年7月,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再度合并,成立武宁县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处。1969年2月撤销购销处,成立食品、工业品、生产资料三个公司。1970年元月撤销三个公司和粮食局合并,成立武宁县商业局,基层社改为商管所。1976年恢复基层供销社。1978年冬,又恢复供销社建制,下设生产、土生产、杂品、外贸、货栈五个公司和一个职工学校,至今未变。 根据国、合分工规定,供销社负责棉、麻、烟、茶、畜产品、果品、柴炭、竹木、土特产品、废旧物资、竹木制品的收购和生产资料及农村市场的物资供应。三十多年来为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发展,先后投资百余万元扶助各公社茶、纸:竹席、陶瓷、算盘、油纸扇等加工企业;从外地引进优良种苗,促进我县茶叶、薄荷、棕、漆、苎麻等经济作物的发展。1981年农村产品收购额672万元,销售额2282万元,分别为1952年的7.3倍和6.2倍。
  1981年供销合作系统有职工1176人,经营网点288处,县城设5个公司、19个门市部,农村设22个基层供销社、8个分销社、190个销售店。基本上形成一个联结工农,沟通城乡,服务周到,方便群众的商业网络。 土产公司:1952年2月成立土产经理部,1958年3月改为土产公司,下设4个经营组,1个汽车队,1个饮食服务部。主要经营柴、炭、竹木制品、废品、畜产和苎麻、棉花收购等业务。1981年有职工88人,年销售额193万元。 杂品公司:1952年2月成立杂品经营部,1958年8月划归土产公司,1978年成立杂品公司,下设5个门市部,2个批发部和4个经营组。主要经营日用杂品、竹木制品、干鲜果菜、陶瓷、鞭炮、土纸、茶叶、板笋等。1981年职工84人,年销售额265万斤。生产资料公司:1952年2月成立生产资料经理部,1958年3月改为生产资料公司,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药械和农用薄膜等。1981年有3个门市部,32名职工,年销售额345万元。 外贸公司:1978年以前,出口土特产品由供销社及其下属公司经营。在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导下,1978年春成立外贸公司,当时有职工34人,经营品种逐渐增多,1981年达50余种,其中罐头产品6个,油类产品6个,珍禽和羽毛类4个,兽皮类7个,矿产品1个,竹藤编制工艺品16个,其它产品8个,贸易额163万元。 贸易货栈:1980年12月成立贸易货栈,属大集体性质,设5个门市部、2个批发部,主要经营纱布、百货、副食、五金交电,并开展小量的农副产品收购。1981年有职工51人,年销售额124万元。 基层供销社:1951年试点,1952年各区组建立基层社,1958年改称国营商店,1962年更名为基层供销合作社,1970年,粮、商合并,基层供销社又改为商管所,1972年粮、商、供分开,又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1981年有大洞、路口、横路、大桥、官莲、幸福、宋溪、伊山、干楼、浬溪、船滩、东林、南岳、温汤、石渡、清江、石门、罗溪、黄段、严阳、杨洲、罗坪等22个基层供销社,职工874人,253个经营网点,并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年销售额2577万元。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