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4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商业
分类号: F203.9
页数: 10
页码: 465-474
摘要: 武宁县在清代以前,商业并不发达。民国时期,商业稍有发展,均为私人或合伙经营,经商者多为靖安、奉新、清江、高安等外县客籍人。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负责全县商业行政管理。
关键词: 商业行政管理 武宁县

内容

我县在清代以前,商业并不发达。民国时期,商业稍有发展,均为私人或合伙经营,经商者多为靖安、奉新、清江、高安等外县客籍人。民国23年(公元1934年)7月,江西省设立盐务局和火油管理局,我县设食盐、火油管理会,下设五个分会,控制食盐、火油销售,是年,县城有315家铺面,955个从业人员,经营粮食、夏布、茶叶、卷烟、药材、瓷器、南货、首饰、旅店、饭馆等19个行业,其中经营茶叶者居多。抗日战争中,县城沦陷,商店毁于战祸,商业基本倒闭。石门楼和船滩等集镇,当时有大批棉商挑运棉花,经船滩和石门楼运往后方,该集镇形成战时活跃市场,船滩当时有“小汉口”之称。抗战胜利后,县城光复,商业复苏。1949年解放前夕,县城有135家铺店,19个摊贩,从业人员536入,经营18个行业。加上农村集镇共有商业户599家,从业人员803人,全县商品零售额约391万元。商业行政管理,历代都未设专门机构。民国时期,县成立商会,各行业设同业公会。 解放后,商业有所发展。1952年全县有坐商777户、1064人,资金242270元;行商32户、32人,资金7334元;摊贩189户、192人,资金16350元。1956年通过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以国营商业为领导,有国营、公私合营、供销合作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商业体系。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负责全县商业行政管理。1951年4月增设合作管理科,负责领导、组建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联合社。1954年9月,撤销合作科,成立县供销社和手工业管理科。1956年工商科改为商业局。1962年,商业供销一度分开:1968年7月,又再次合并,称之为县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处。1969年2月,撤销购销处,分别成立食杂品、工业品、生产资料三个公司。1970年1月,粮食、商业、供销合并,组成商业局。1972年将粮食划出,1978年12月,商业、供销分开,分别恢复商业局和供销社县联社。
   第一节国营商业
   商业系统有6个专业公司和1个食品加工厂等.7个国营商业企业,共有27个门市部、职工733人,其中: 副食品公司:1949年成立中国贸易公司武宁支公司,1951年改为国营商店,1952年复称贸易公司。1954年成立专卖公司,1957年并入贸易公司。名称更换多次。1981年设8个门市部,职工124人,经营烟、酒、糖、茶、糕点、罐头、鲜鱼、蔬菜等类,年销售额655万元。 食品公司:1950年成立时称食品站,1956年改为食品公司,县城设门市部,公社设食品站。1981年县城门市部发展至4个,农村17个食品站,职工186人,经营猪、禽、蛋和残牛等购销业务,并加工、销售皮革制品,年销售额。305万元。 为充分利用猪牛皮,向市场提供皮件制品,1970年冬从外地请进技工,引进烧革制鞋技术,开办皮革厂,吸收青年职工20人。1971年开始生产皮革制品8种,年产值5万元。1981年职工发展至30人,产品增加、至12个,其中三节包皮鞋比较畅销。年产值8万元,利润3千元。 百货公司:1952年为中国百货公司武宁分销处,1953年改为武宁县百货商店。1954年正式命名为武宁县百货公司;同时成立花纱布公司。1957年花纱布公司并入百货公司。1958年以后名称多次变动。1981年县城设4个门市部,职工89人。经营针织品、布匹、文具纸张和大小百货,年销售额1063万元。 饮食服务公司:1953年成立饮食服务业合作小组。1958年10月,并为武宁县国营餐厅,1961年成立饮食服务公司。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名称屡变,后定此名。1981年有7个门市部,职工161人。设有饭店、餐厅、冷饮、照相、理发、浴室等,年营业额71万元。 五交化公司:1962年成立五金商店,次年改称石油五交化商店,1967年划人工业品公司。1968年又并人生资公司,1970年划归百货组。1975年划出,成立石油五交化公司。1978年元月石油、五交化分别成立两个公司。1981年设3个门市部,职工36人。经营五金、交电和化工产品,年销售额124万元。 石油公司:1978年元月从五交化公司划出,成立石油公司。1981年设有门市部1个,干部、职工56人。经营汽油、煤油、柴油、滑润油等,年销售额243万元。
   第二节供销合作商业 供销社是人民群众集资人股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组织。1949年冬县城成立职工消费合作社。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合作管理科,并在箬溪区进行供销合作建社试点,然后在第一期土改地区办起四个区供销合作社。再在全县各区建立供销合作社,发展社员31492名,吸收股金4万余元。在这个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县联社。 为了贯彻“民主办社”的方针,调动社员管理经济的积极性。1954年8月召开全县首届社员代表大会;1955年10月召开首届二次社员代表大会;1956年8月召开第二届一次社员代表大会;1958年2月召开第二届二次社员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都按社章规定,选举出理、监事,成立理、监事会。 县联社在五十年代初,设土特产品、杂品果品、生产资料三个经理部和印刷厂、锅炉厂、胜利合作餐厅三个企业;并管理各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县手工业联社成立后,手工业移交由手联社管理。.1957年增设果品经理部。1958年3月县社与商业局并为商业管理局。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1962年元月恢复原供销社建制。县社设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杂品三个经理部和贸易货栈。1968年7月,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再度合并,成立武宁县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处。1969年2月撤销购销处,成立食品、工业品、生产资料三个公司。1970年元月撤销三个公司和粮食局合并,成立武宁县商业局,基层社改为商管所。1976年恢复基层供销社。1978年冬,又恢复供销社建制,下设生产、t产、杂品、外贸、货栈五个公司和一个职工学校,至今未变。 根据国、合分工规定,供销社负责棉、麻、烟、茶、畜产品、果品、柴炭、竹木、土特产品、废旧物资、竹木制品的收购和生产资料及农村市场的物资供应。三十多年来为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发展,先后投资百余万元扶助各公社茶、纸:竹席、陶瓷、算盘、油纸扇等加工企业;从外地引进优良种苗,促进我县茶叶、薄荷、棕、漆、苎麻等经济作物的发展。1981年农村产品收购额672万元,销售额2282万元,分别为1952年的7.3倍和6.2倍。
  1981年供销合作系统有职工1176人,经营网点288处,县城设5个公司、19个门市部,农村设22个基层供销社、8个分销社、190个销售店。基本上形成一个联结工农,沟通城乡,服务周到,方便群众的商业网络。 土产公司:1952年2月成立土产经理部,1958年3月改为土产公司,下设4个经营组,1个汽车队,1个饮食服务部。主要经营柴、炭、竹木制品、废品、畜产和苎麻、棉花收购等业务。1981年有职工88人,年销售额193万元。 杂品公司:1952年2月成立杂品经营部,1958年8月划归土产公司,1978年成立杂品公司,下设5个门市部,2个批发部和4个经营组。主要经营日用杂品、竹木制品、干鲜果菜、陶瓷、鞭炮、土纸、茶叶、板笋等。1981年职工84人,年销售额265万斤。生产资料公司:1952年2月成立生产资料经理部,1958年3月改为生产资料公司,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药械和农用薄膜等。1981年有3个门市部,32名职工,年销售额345万元。 外贸公司:1978年以前,出口土特产品由供销社及其下属公司经营。在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导下,1978年春成立外贸公司,当时有职工34人,经营品种逐渐增多,1981年达50余种,其中罐头产品6个,油类产品6个,珍禽和羽毛类4个,兽皮类7个,矿产品1个,竹藤编制工艺品16个,其它产品8个,贸易额163万元。 贸易货栈:1980年12月成立贸易货栈,属大集体性质,设5个门市部、2个批发部,主要经营纱布、百货、副食、五金交电,并开展小量的农副产品收购。1981年有职工51人,年销售额124万元。 基层供销社:1951年试点,1952年各区组建立基层社,1958年改称国营商店,1962年更名为基层供销合作社,1970年,粮、商合并,基层供销社又改为商管所,1972年粮、商、供分开,又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1981年有大洞、路口、横路、大桥、官莲、幸福、宋溪、伊山、干楼、浬溪、船滩、东林、南岳、温汤、石渡、清江、石门、罗溪、黄段、严阳、杨洲、罗坪等22个基层供销社,职工874人,253个经营网点,并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年销售额2577万元。
   第三节合营商业 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在对资改造前均为私营商业。1955年冬,经调查有私商422户,从业人员502人,其中:资本家24户、75人;工商业兼地主12户、24人;小商贩386户、403人。
  1956年,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遵照中央制定的“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用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城乡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元月,县组织一支80多名干部工作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对资改造。通过学习提高,有960多户工商业(包括小商小贩)提出了申请,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清产核资,核定股额,划分成份,确定不同的组合形式,分别吸收为国营、公私合营、合作商店。一般的是:店员(或工人)进国营商店,资本家进公私合营,合营商店国家派公方代表;小商小贩组织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通过改造,组成国营门市部25个,159人;公私合营门市部36个,256人,定息股金65340元;合作商店12个,277人,对国营和公私合营的职工实行固定工资或基本工资加奖励;对资本家(或称私方合理人)核资入股,定股定息,年息5厘,从1956年1月算起,一定7年,后又延长3年,至1966年9月停止支付。对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采取代购代销或经销等办法,给予8一10%的手续费。无论是公私合营门市部、合作商店和小商贩,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在人员安排上,对私方人员采取全部包下来的办法,再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妥善安排。担任正、副经理的21人(其中有店员担任经理的5人),门市部主任的29人,3人当选为县人民代表,2人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资本家被揪斗,定息被取销,12个合作商店被解散,114个从业人员下放农村,市场萧条,生意冷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得到恢复,1979年中共中央84号文件规定,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区别开来。我县于1980年开展此项工作,从原有158户工商业者中清理出“三小”130户,占82%,均得到合理安排。至1981年,全县恢复合作商店8个(其中县城3个),合作小组3个,收回从业人员70人,原合作商店基金(包括股金)150417元,全部退回。共开设门市部16个,进一步活跃城市市场。
   第四节收购、销售
   一、商品收购 商品收购的品种很多,在农副产品方面除粮油划归粮食部门统购统销外,全属商业经营。武宁历史上有名的土特产是苎麻、夏布、茶叶、桐油、茶油、棕片、香菇、板笋、蜂蜜和药材。 棉花是统购物资。自1954年以来,按种植计划,分配统购任务,秋后组织收购。收购任务完成后,进行换购。1970年库区水淹,植棉面积大减,次年收购量仅完成皮棉266担。1972年在船滩、清江、浬溪三公社采取集中种棉,实行定产、定购和粮食定销措施后,收购量大大上升,当年收购皮棉6251担。1981年收购皮棉10729担,是历史上收购量最多的一年。 茶叶。解放前,“宁红”驰名中外,经营茶叶的茶商很发迹。解放后,石门、船滩、罗坪、伊山、路口等地区,茶叶收购量较大。以后随着县茶场和宋溪、罗溪、干楼、幸福、浬溪等公社新茶园的开辟,收购量上升。1974年全县收购茶叶4300担,是最好的一年。茶叶商品率很高,一般年份收购量占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1949一1981年全县共产茶叶138252担,收购104149担,收购量占产量75.3%。 生猪。自1955年起实行派购。收购按膘重退肉退油或发奖金、奖售粮和奖售布票。年收购量,五十年代五千头升到上万头;六十年代升到二万余头;七十年代升到三万余头,1981年达到三万五千头。 香菇、板笋、蜂蜜。解放初期年收香菇二、三十担,板笋五、六十担,蜂蜜一百余担。至1981年,年收香菇45担,板笋1053担,蜂蜜348担。苎麻、桐油、棕片、晒烟等收购量逐年下降。农副产品除县内销售外,每年均按计划上调和支援外地。
   二、商品销售 为了支援工农业生产,安排好人民生活,积极组织商品供应,多次召开物资交流会,组织货郎担送货下乡,开展送千担货、行万里路活动。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办法。1954年实行棉花、棉布计划供应,棉布定量标准,由1957年每人9尺,1981年增至15.5尺。城乡均需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并实行薄利多销,对特殊地区给以适当照顾。对一些紧俏商品,如煤油、食糖、卷烟、肥皂等,有时凭证定量,有时开放供应。名牌自行车、缝纫机,采取计划分配或批供。[=此处为表格(历年农副产品收购量统计表)=][=此处为表格(历年主要商品上调统计表)=][=此处为表格(历年主要商品销售量统计表)=][=此处为表格=]第五节物资经营 县物资局于1963年成立,是条块结合、政企合一的机构,两块牌子,既称物资局,又称县物资综合公司。1968年曾一度并人生资公司,1971年恢复原建制。原经营范围不广,主要是工农业生产资料与基建方面的计划分配物资,属报帐单位。年销售额28.56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精神,改为独立核算单位。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新增品种:机电有汽车、车床、柴油机、发电机等;建材有水泥制品、石棉制品、玻璃划片零售;火工产品有雷管、炸药、导火索等;化工产品有三酸、两碱。还有轮胎翻新和废旧金属回收等。既经营计划物资,也经营计划外商品,价格实行“双轨制”,1981年销售额达218.53万元,比成立时增长7.65倍。
   [=此处为表格(物资局历年销售情况统计表)=]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