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货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客货运输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9
页码: 400-408
摘要: 1954年,武宁县汽车站成立,九江专区汽运局派道奇和爱尔兰客车各一辆,共50个座位。5月1日举行武宁至德安通车典礼。从此,沟通了武宁至德安、永修、九江、南昌方面的客运。
关键词: 客货运输 交通建设

内容

一、汽车运输、客运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在老县城城北小学附近的邓家设协和车站,有美国产的雪福兰24座客车3辆,由武宁发车,东南至南昌和永修县杨家岭,西至修水三都,北至瑞昌和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后在抗日战争中停办。日军投降后,未设客车站,旅客有时搭乘货车或运粮军车。
  1954年,县汽车站成立,九江专区汽运局派道奇和爱尔兰客车各一辆,共50个座位。5月1日举行武宁至德安通车典礼。从此,沟通了武宁至德安、永修、九江、南昌方面的客运。6月间,特大洪水冲坏不少路段和桥涵,客运一度中断,经抢修于8月恢复通车。1955年九江派驻我县客车增至3辆,增开至三都的班车。1956年德安至修水通班车,中途停靠我县,沟通修、武、德三县旅客来往。1957年德安成立汽车中心站,负责修、武、德三县客车调度,我县在长坪、浬溪、巾口、箬溪设代办站。1958年,武宁至九江每日有对开班车,修水至南昌班车,路过武宁时也进站停靠。同时,随着县社公路的发展,县内班车逐年增多。1981年,武宁与湖北鄂城有对开省际班车。全县有客车31辆,520个座位,单日班33班,双日班34班,全县24个公社(场)都通了班车,杨洲、罗坪、石门、罗溪、清江、石渡、船滩、浬溪、大桥等10个公社每日两班,还有11班农村夜宿班车,农民早进城,晚归家,人人称便。 货运。1933年协和车站拥有货车8辆,货运情况不详。1954年客运通车后,有些另担货物托运。不久,九江派一辆2.5吨的道奇牌货车来我县,担任货运,当年就承运货物1300多吨,32000多吨公里。1955年增加货车一辆。1960年县成立汽车队,有一辆道奇和一辆十轮卡。九江驻点货车增加到5辆(南昌两个直属车队也参与我县货运),各个代办站,除长坪站撤销外,其余均升格为汽车站。既售客票,也招揽货源,并增设莲花、路口两个汽车站。进入七十年代,工矿企业和人民公社,陆续购置车辆和拖拉机,承运自己的物资和产品。1981年全县拥有各种类型的汽车300辆,轮式拖拉机184辆,手扶拖拉机450辆,开始出现个体专业运输户,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多种形式的车辆运输新局面。
   [=此处为表格(专业汽车运输企业历年营运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二、水上运输 客运修河水位不稳定,沿途险滩多,历代都没有专门客班船。进出武宁的旅客,除步行者外,则搭乘木帆船,人货混装。解放后,亦沿用旧习,有些团体旅客有时租船载人。1961年3月,水上人民公社利用自造30马力的“武鹰”号客轮,趁洪水运送旅客上浬溪,因船的马力小,稳性差,河水流速大,驶到城西不远的张家滩便翻了船,造成淹死36人的重大恶性事故。从此,未在修河经营客运。1972年以后,石渡以下河道荡漾成湖,给水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5月15日,由航运站经营客运,在武宁建造的第一艘客班轮“赣柘”号,由县城开往柘林。单程64.5公里,途中停靠徐坊、幸福、中潢、鸦雀山、库区林场、附坝等6个码头。不久,县城以上又增开石渡航班,单程29公里,途中停靠茶棋、饶湾、上坑、渡头、新华、兰田、马咀、芜滩8处。至1981年,全县有客班轮4艘,371马力1607个座位。石渡以下,修河两岸村庄,每日都有班船往返,交通较为方便。 货运我县有修河贯穿的优越条件,水上运输历史悠久,据民国36年(公元1947年)3月江西省水上警察总队调查,修河航线有运输帆船684艘,3064吨,船民2522人,其中男性2090人,女性432人。同年5月江西省水警总队第三中队第一分队船户登记清册载:“武宁帮”有船户75户,船民169人,驾驶船类有“宁船”56艘、“麻雀子”6艘、“小驳子”5艘、“沙排子”1艘、“园网子”1艘、“刁子”3艘、“网排子”1艘、“潭滩子”1艘、“柏木船”1艘、“渔船”12艘,航行于修河、鄱湖、赣江。又据民国38年(公元1949年)1月26日江西省内河木帆船调查表载:修河航线武宁港木帆船总吨位896吨、船民320人。解放前夕,全县有木帆船71艘、793个吨位。年货运量万吨上下,货运周转量近百万吨公里。
  解放后的水上货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前几年,公路不通车,粮食及各种物资集并和运输,主要靠帆船和排筏,进出口物资几乎全靠木帆船,竹子木材札排放运,修河为我县的交通命脉。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机动车辆发展很快,许多物资转为汽运,武宁船舶转向外港,在鄱湖、赣江、长江等沿岸码头招揽运输业务。1972年以后,柘林蓄水,滩河变平湖,机动船舶大发展,副业船、专用船大普及,当年全县机动船发展到122艘(其中农村副业船77艘,占63%;企业专用船16艘,占13010),许多产品和物资,多数为社队和企业自运。由于柘林大坝拦截了河流,航运增加中转环节和运输费用,我县大部分货物由公路运输。县航运公司的专业船舶只在外港从事货运,留在本港的船舶,多半承运砂石等建筑材料。1981年与1973年比较,年运量下降70%,周转量下降22.5%。
   [=此处为表格(专业航运企业历年营运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三、民间运输 民间运输是我县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主要运输方式。工具是扁担、箩筐、抬扛和少数木轮车、胶轮车。从业人员多系城镇居民,俗称“脚夫”。城镇近郊的农民也在农闲时节从事挑脚、抬轿等苦活,弥补生活开销。他们没有固定组织,根据当时运输货物多寡,相邀为伙。货主随叫随到,没有统一价格,双方面议。在抗日战争期间修河被日军封锁,我县物资运输几乎全靠人力挑运。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期,我县进出口的大量物资,都经人力挑运至修河沿岸码头(如斜石、浬溪、石渡、县城、巾口、箬溪等地)集散,靠水运中转,年运量在5万吨以上。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间运输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大量的短途物资集散运输,都要靠民间运输来担负。1959年5月2日成立交通运输指挥部,动员8500多人,手推车1500辆、平板车200辆,畜力车15辆和专业运输队16个,212人,参加粮食集并和竹木陆运,完成货运量2650吨。1960年人民公社大办“一站四队”(交通运输管理站、专业运输队、副业队、搬运队。养路队),专业运输队增加到18个,畜力车64辆,大板车14辆,胶轮车80辆,木轮车1643辆,完成货运量654635吨,周转量968万吨公里。 民间运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短途和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从1959年至1966年,每年平均抽调四、五千名劳力,从罗溪、石门楼把六、七百万斤粮食和油脂挑运出来,集并到兰田、石渡、庙岭等地交车船装运。在严阳、罗坪、杨洲未通公路之前,数万立方米的木材和茅竹,也全靠人力扛运。大桥、路口社办煤矿的煤炭,至今仍靠农民挑下山。1973年武庙公路罗溪至石门段因水毁中断,罗溪、石门两个公社,及时组织200多人的临时运输队,分段转运化肥、农药和煤油、食盐等物资。1976年春,抽调浬溪、干楼两个公社搬运队,用独轮车突击十多天,将中村15万斤粮食抢运到石门楼,保证了粮食上调。 为了加强民间运输的组织管理,1975年7月成立县民间运输管理站,具体负责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对民间运输业的方针、政策及交通运输法规,搞好“三统”(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和票证)管理,加强财务监督,负责原材料和燃(润)料及劳保用品的申报分配,指导推广先进技术,维护运输市场秩序,调解、仲裁运输纠纷,并征收管理费。该站成立后,对全县民间运输组织,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登记审查,重新颁发证照、当时全县共有城镇装卸搬运队27个、449人(其中县城搬运公司74人),以采集砂石等建筑材料为主的副业队14个、307人;共有汽车3辆,板车179辆。 根据民间运输发展的需要,1976年3月,成立鸦雀山分站。1980年5月,在大桥、路口、城郊、浬溪、船滩、石渡、罗溪、罗坪等地设立民间运输管理站(组)、负责管理本片区的民运“三统”、县社公路、交通安全、征收拖拉机(含手扶)养路费等,后因人员过多,开支过大,半年后撤销。1981年3月,根据省交通厅(81)02号文件精神,凡在我县境内水域从事机(木)帆船运输,木竹扎运流放,码头杂项作业的单位和个人的水运业务,统由民运站接管和进行“三统”管理,并按规定交纳各项规费。
  1981年全站有职工16人,全县有社办装卸搬运队25个、545人,拥有轮式拖拉机184台,手扶拖拉机450台,机(木)帆船91艘,2380吨位,客船2艘,113个座位。固定资产总值1235000元,全年完成货运量554441吨,周转量4158307吨公里,营运收入910153元。 从建站到1981年,征收管理费118701元,其中30%上交省、地主管部门,70%留站,实行财政包干,节余部分上交县财政。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