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放后交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解放后交通建设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9
页码: 392-400
摘要: 1953年开始对原有公路进行整修,1954年有南全线(磨刀至箬溪)4.79公里,箬龙线(箬溪至长坪坳)75.87公里恢复通车。1956年8月,县委、县人委发出“关于修筑区乡公路的通知”,开始兴修公路。至1972年,全县有公路83条,总长736.63公里(其中国防公路1条,长60.3公里;干线公路2条,长80.66公里;县社公路12条,长208.17公里;社队公路68条,长387.5公里。
关键词: 交通运输 交通建设

内容

一、公路建设
  1953年开始对原有公路进行整修,1954年有南全线(磨刀至箬溪)4.79公里,箬龙线(箬溪至长坪坳)75.87公里恢复通车。1956年8月,县委、县人委发出“关于修筑区乡公路的通知”,开始兴修公路。至1972年,全县有公路83条,总长736.63公里(其中国防公路1条,长60.3公里;干线公路2条,长80.66公里;县社公路12条,长208.17公里;社队公路68条,长387.5公里。
  1972年2月柘林水库蓄水后,淹没部分路段。公路分布发生变化。由于移民搬迁的需要,各社队自力更生,群策群力,掀起修路高潮,国家投资将南全、箬龙两条公路水淹地区,进行改线接通。至1981年全县有公路94条,总长805.35公里(其中国防公路1条,长43.48公里;干线公路4条,长167.22公里;县社公路19条,长254.05公里;社队公路70条,长340.60公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并和毗邻的省县公路相互连接。
   (一)国防公路 南全线:起自南昌八一桥头,终止武宁县的全家源,全长186.84公里。磨刀至箬溪4.79公里,1953年冬由九江地区修复,1954年5月1日通车。其余路段,直到1958年9月才修复通车。
  1972年2月柘林水库蓄水,淹没永修县附坝至我县大桥河的一段公路。为使这条公路畅通,由柘林水电站和省公路局投资54万元,改由永修县的三溪桥,经德安县的车桥、白水,瑞昌县的南义,再经我县的双溪、大桥河与原南全线相接。我县境内改线7.19公里,由原59.94公里,减为43.48公里,于1971年11月动工改建,1973年5月通车。从1979年起,公路部门从瑞昌南义至武宁金水的21.64公里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
   (二)干线公路 柯龙线(原为箬龙线):我县境内起自箬溪,与修水交界处的长坪坳终止,全长75.87公里。经1951年和1953年两次修复,1954年5月1日武宁至德安通车;9月27日修水至德安通车。该线在我县境内有巾口(朱家滩)、浬溪两个人力渡口。分别于1969年12月和1976年8月建成永久性的公路桥。
  1972年,被淹的箬溪至三贤段的一段公路需要改线。柘林水电站投资407万元。起于柯垅,经梅颜、株林、南皋、架溪、伊山口楚三贤段,全长42.18公里:均在我县境内.需跨越梅颜、南皋两座大山和株林、伊山口两条河流,修建株林、伊山口两座大桥。为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成立修、武两县修河北线公路指挥部。我县负责从柯垄至南皋山的15公里和宋溪至县城支线(包括渡口)的7公里;修水县负责自南皋山至三贤段的27.18公里.改线后的公路比原箬龙线增长1.0公里,我县境内增至76.25公里。从1972年8月动工,上阵劳力万余人。1973年10月16日全线通车。难度之大,进度之快,为我县公路建设史上罕见。 瑞鸦线(原为瑞莲线):起自瑞昌县城,终至我县鸦雀山,全长56.7公里。我县境内从大坂亭至莲花,长4.66公里.1958年大炼钢铁时,进行过整修.1969年,由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修建桥涵,并再次整修路面,达到晴雨通车。1972年2月南全、箬龙两线水淹中断,该线则由莲花延伸到鸦雀山,全长8.55公里。在柯垄改线尚未完工之前,担负修、武两县物资的集散和旅客的转运,是我县车辆流量多、运输最繁忙的路段。 武庙线:起自我县县城,经黄段、盘溪、罗溪、石门和修水的黄坳、庙岭,抵达修水县城,全长80公里,我县境内全长53.88公里,分三段建成。第一段由老县城至黄段的月田5.7公里,后改由新县城至月田为2.4公里。于1959年建成通车;第二段由月田至罗溪(即武罗公路)28.35公里,是工程难度最大的一段。由省投资65万元。1964年12月动工,1966年1月10日建成通车;第三段由罗溪至石门23.1公里,由地区投资6万元,石门、罗溪两个社办钨矿集资13万元,1960年3月建成通车。
  武靖线:全长29.79公里。是沟通靖安、奉新,直达南昌的一条干线公路,也是我县南面经济林区的一条重要公路。从新县城经农科所、茶梓坪、严阳至牛皮石,计长21.99公里,由省投资75万元,于1960年10月动工,1971年5月通车。该线虽称武靖线,实际上是武严线,从牛皮石到与靖安边界的茶梓坪,尚有12.1公里。因悬崖陡壁,工程量大,经费无着,停止修建。
   (三)县社公路 株金线:起自株林,经横路至金水,长12.15公里。其中横路至金水7.15公里,系1976年在原简易基础上改线整修,1977年正式通车。 长东线:起自长坪坳,经船滩,终至东林,全长24.16公里。其中长坪坳至船滩7.08公里,1957年修建;船滩至东林17.08公里,1969年修建,1971年全线通车。 水源线:自水口至源口电站,长3.43公里,1958年1月修建,同年10月通车,后中断。1969年进行整修恢复通车。 鸦罗线:起自鸦雀山,经巾口,终至罗坪,全长1.9公里。其中卢家湾至巾口2.15公里,1958年修建。鸦雀山至巾口,罗坪渡口至罗坪,全长14.75公里,1972年10月建成通车。1973年10月北线公路通车后,幸福山渡f]停渡,公路中断.现在,至巾口、莲花的客班车由柯垄、南全、瑞鸦线绕道行驶。
   烟安线:起自烟港,终至安乐林场,全长20.02公里,1964年修建,1965年通车。 丁凤线:起自县城丁家山,终至黄段的风口,长4.12公里,1964年修建。柘林水位达65米时,便中断交通。武九线:起自农科所,经罗坪、杨洲,终至九一四林区,全长43.46公里。1966年修建,1969年通车。 巷大线:起自巷口,经彭坪,终至大洞竹木制品厂,长14公里。1964年5月,省二轻局投资修建,同年12月建成通车。
   山伊线:起自伊山口,终至伊山,长10公里,1968年动工,1971年通车。
   船温线:起自船滩,终至温汤,长9.49公里。1969年动工,1970年通车。
   船南线:起自船滩,终至南岳,全长13公里。1970年通车。
   寺辽线:起自寺庄,终至辽田,全长5.49公里,1970年动工,1971年竣工。
   朝煤线:起自朝阳,终至泉坪煤矿,长3.5公里,1971年建成通车。
   盘清线:起自盘溪,经新丰终至清江,全长25公里。1975年建成通车。
   新石线:起自新丰,终至石渡,全长5公里,1975年建成通车。 石钨线:起自石门楼,终至大雾塘,全长21.2公里,县钨矿自筹资金70万元,1975年动工,1977年建成通车。 莲大线:起自莲花,终至大桥,全长9.58公里。该线属原南全线一段,水位上升至65米时,便被淹没,改道经南义至大桥。 北三线:起自老县城北门,终至三贤,全长12.05公里。属原箬龙线一段,柘林水库蓄水后被淹没。
   粮茶线:起自斜滩粮站,终至县茶场,全长2.5公里,1966年建成通车。
   (四)社队公路 社队公路系由乡村自筹资金或组织农民自行修建。一般都为简易路面,临时桥涵,无专人养护,只在农闲时组织农民进行季节性的整修,或由农民个人承包。 建国后,我县人民在整修、兴修县社公路的同时,陆续修建一些简易公路。最早的有朱家滩至巾口街2公里,1959年修建;路口公路的松树坳至月台5公里,1962年修建;箬溪至东溪9公里,1963年修建;县茶场至林家2公里,1964年修建。至1972年柘林水库蓄水前,全县有社队公路68条,总长387.5公里。蓄水后,淹没20条94公里。从1972年以来,由于陆续进行改建和兴建,社队公路有了新的变化,到1981年止,有70条,总长349.6公里。
   (五)公路桥梁 公路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修建公路时同时产生。我县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开始修建公路,同时也建造公路桥梁。不过多为木结构便桥,负荷力和通过能力差,容易遭水毁。解放后,公路部门逐年新建和改建许多桥梁。1958年全县有大小公路桥79座,768.9延长米,其中39座为石墩木料结构,40座全系木料结构。便桥和危桥多。 为了提高公路通过能力,确保运输安全。1963年4月和1969年5月,成立“武宁县建桥委员会”和“武宁县公路桥梁总指挥部”,对公路桥梁进行多次全面检查整修。逐年新建和改建一批永久性的桥梁,技术标准和通过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1981年,全县有公路桥梁145座,2918.1延长米,其中永久性桥梁130座,2767.5延长米,占全部公路桥的89.7%和94.8%,30米以上桥梁29座(附表),1523.6延长米。巾口桥、株林大桥、浬溪桥都在百米以上。南全、柯垄、武靖等几条省养公路实现桥涵永久化。武庙线永久性桥梁占64%,县社公路永久性桥梁占90%以上。桥梁种类繁多,结构新颖,造趔美观,气势宏伟,如道道长虹辉映武宁山河。 巾口大桥。位于朱家滩,跨巾口水。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修建箬龙公路时,建起一座木便桥,常被水冲,阻碍交通,后改船渡。1957年修建低水位活动便桥,下部木桩排架,108个松木桩,长8一9米。上部杉木支梁,木面轨道,全长103.1米,净跨2.7米,高3.2米,载重7.5吨。遇洪水,桥开拆,断交通。1968年省投资25万元,改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3孔净跨25米,全长98米,高8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载重汽13拖60吨,桥下通船,并建有4个护桥锥坡。1969年12月竣工通车。1972年被淹,1977年航道站清除航道障碍时炸毁。 浬溪桥。位于浬溪街西500米,跨上菁水。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修建一座木便桥,1954年设汽车渡,1956年修建低水位活动便桥,可通汽车,常被洪水冲坏。毁坏时,汽车从浅滩通过。1962年10月改建为半永久性石墩台木梁木面桥,4孔净跨12米,全长60.2米,载重汽10吨,1963年底竣工通车。1975年九江公路分局利用原基础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1孔,净跨10.3米/7孔、11.6米/4孔,高7.5米,长141米,泥结碎石桥面,净宽7米。载重汽13拖60吨,4个护桥锥坡,1976年8月竣工通车。 株林大桥。位于横路公社株林,跨大富水。1972年修建修河北线公路时动工兴建。耗资35万元。1973年10月竣工通车。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3孔净跨30米。全长123米,桥高16米,桥下可通船。桥面净宽7米,原为泥结碎石桥面,1981年铺设沥青混合料,载重汽13拖60吨。 伊山大桥。位于伊山口,跨伊山水。1972年10月修建修河北线公路时修建,耗资20万元。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孔净跨50米,高10米。为泥结碎石桥面,净宽7米,载重汽13拖60吨。1973年10月竣工通车。是我县第一座净跨50米双曲拱桥。 沙田大桥。位于新宁镇岩子岭,跨沙田港,是连结黄段的咽喉。解放前此处架有搭水桥,1964年修建武罗公路时,修建木便桥。山洪暴发,交通中断。1972年柘林关水,水位上升。黄段设有武宁一中和农机厂、水轮机厂等单位,每日来往行人,数以千汁,下雨涨水时,人们涉水过河,常有不测,群众呼声较大。1973年县与九江公路分局共同协商,集资24万元’(九江公路分局18万元,县6万元),于1976年1月动工改建,并动员县城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城镇居民五千多人参加义务劳动挖运土石方四万多立方,历时两年竣工通车。此桥为1孔净跨6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86米。高12米,桥面净宽8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载重汽20拖60吨,为我县公路桥梁净跨、净宽、载重之冠。[=此处为表格(全县30米以上桥梁一览表)=][=此处为表格=]
   (六)公路养护 解放初,我县虽有干线公路2条,因无养护机构和人员,以致年久失修。1955年成立“九江公路总段武宁分段”。有养路工38人,管养南全、箬龙两条干线,计110.79公里。 为提高公路通车能力,对公路养护,主要采取专业养护与民工建勤相结合的方法。专业养护,主要任务是对泥结碎石路面有松散、露骨、坑洞、车槽、边侧、翻浆、沙波浪和渣油(沥青)路面有啃边、黾裂、油包、沉陷等病害进行整修。经常保持公路完好,做到路面平整坚实,路基路面排水良好,边沟畅通,桥涵安全无损,标志齐全鲜明,路树绿化,路容整洁。1981年,南全、柯龙、武庙、武靖、瑞鸦五条干线公路,设有22个养路队,职工213人,养护里程为210.7公里,大小桥梁164座、2377.5延长米。县社公路设有20个养路队,养路代表工135人。养护线路19条、254.05公里,主要桥梁69座、1555.4延长米。 民工建勤,是在国家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快公路建设的一项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公路沿线民工加宽、修补路基坑槽、铺筑路面,改弯、改线、降坡,清理路肩、水沟、塌方和路边堆积物,维修桥涵,‘路树培土,‘砂石备料等等。1954年以来,对干线公路和县社公路,组织十余次全县性的民工建勤,总计上阵劳力148.240人,完成工作日861.485个,采集砂石55121.74立方,整修和加铺路面890.66公里。 公路绿化,是公路养护任务之一,从1955年起,每年冬春两季大搞路旁植树。1962年,干线公路共有路树19825株,平均每公里有路树155株。1964年3月,全县民工建勤,完成公路植树7800株。1966年,根据全国和全省公路绿化会议精神,配备专门人员,开辟苗圃基地4亩,1973年增至14亩。因管理绿化责任不落实,至1981年,省养公路仅有路树13162株,平均每公里62株,县社公路绿化更差,除粮茶线外,多数路段没有绿化。
   二、港航建设
   (一)航道整治与变迁
  修河是我县的水上交通动脉。上可达修水的渣津、马坳;下可通吴城、湖口。修河的武宁河段,自河潭至周坑,段程80公里。就河床而言,浬溪以上为滩河,沙、石崖底;浬溪以下为泥沙底质。多滩险,县治以西有十六滩,县治以东有十三滩。 解放前,修河水位低,航道无人管。常常是“大晴三天无水走,下雨三天洪水跑”。枯水时节,船到浅滩后,船工下船拉纤或扒沙抬船。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改善航运条件,多次组织劳力疏浚河道,清理大量淤积泥沙,治理二十多个滩头。1972年,柘林水库蓄水后,航道变化很大,修河下游水位大大提高,最低水位47米,航道航标部门多次组织力量清树兜,探明暗礁,设置航标。从此,船只终年畅通无阻。 1、滩河变湖泊,不能通航的支流,成为季节性航道(如株林、大桥)、常年航道(如茶棋)。
  2、大弯成直道。如中潢、西滩。
  3、适航性增大,只能行驶二、三十吨的木帆船变为可通二百多吨的机动船。
  4、增加了副航道。即从中潢的糠滩脚下直驶杨州港口,缩短航程10公里。
  5、以新宁镇为界,下游为三级航道,上游为七级航道。
   (二)航标设置 我县航道设标于1972年3月。自县城至柘林的河段设水标64只,岸标27只。所设之水标,初为三级标(三角竹标),边长15尺,高5尺。1976年,更换园型钢质浮鼓标36只,每只直径为80公分。’1980年4月,又增换钢质浮鼓标20只,直径60公分。三角标全部淘汰。1981年,改用双船钢质浮标,边长3米,高8米。水标的设立密度,视水底障碍物的情形而定。县城至幸福一带障碍物多,则标密。两标相距近一公里,其它河段栋距3公里。标的颜色分红、白两种,面向下游左白右红。航标光源,1973年至1980年设白炽煤油灯,县城至幸福设灯28盏。1981年12月起改用75公厘的白炽电灯。岸标分过河标(横向)、接岸标(纵向)二种,县城以下中潢、猫山、鸦雀山、附坝河口设岸标4只。至此,船舶均可昼夜航行。
   (三)码头划分与建设 解放初,我县境内修河沿岸有码头34处,其中较大的码头有7处,即清江、浬溪、石渡、县城南门、巾口、箬溪、三洪。1972年,随着柘林水库蓄水,河道变迁,县内修河沿途船舶停靠点有:斜石、清江、新段、上北湾、下北湾、桃林、临江、安乐、梅家湾、石渡、观音阁、上汤家、下汤家、湖滩、兰田、马咀、港西、新华、岩下、渡头、上坑、饶湾、西渡港、茶棋、新宁镇金盆架、县城客运码头、东渡、南皋、徐坊、幸福、鸦雀山、中潢、东山、柯公脑(库区林场)、杨州等34处。设有趸船的码头:县城客运码头、鸦雀山、附坝三处。均为1972年后修建。徐坊、幸福、库区林场也有临时码头。
  1980年,县城沿河划分为八个码头:
   第一码头:东渡(汽车渡口上游150米下游100米)为汽车轮渡专用码头。 第二码头:东渡(汽车轮渡上游150米起至石油库背后)为危险货物装卸和建筑石、沙、小山竹专用码头。
   第三码头:登高山,为食品、百货、粮食装卸码头。第四码头:人民路顶头牌坊坡下。为客运码头。
   第五码头:林业局、县医院河边。为竹木排筏泊地。
   第六码头:砖瓦厂河边。为柴炭装卸码头。
   第八码头:西渡港、梅兰滩至老县城电厂,为修水、铜鼓两县竹木排筏泊地。
   (四)渡口建设 解放初期,我县修河两岸渡口有:东渡、南渡、西渡、菜州上、西滩、梅林埠、太平潭、饶湾、客锅里、渡头、饶坑、东潭、临江、桃林、哨背、三洪、龙腹、破石、墨斗山、中潢、巾口、朱滩、潭埠、斜石、邓埠、上保、马咀、湖滩、汤家、石渡、梅家湾等31个渡口。1972年,常年渡口33处,渡船33艘,99.2吨位,566客位。 柘林水库蓄水后,淹没县城以东下游的梅林埠、石鼓潭、潭埠、大河口、巾口、西渡坪、墨斗山、箬溪、龙腹、灰埠里等渡口。增设东渡、幸福、中潢、鸦雀山、杨州、东山、王埠、茶棋、南北渡等常年渡口9处。至1981年,有渡口31处。其中专业渡口29处,副业渡口2处,计有渡船31艘,206吨,832个客位。
   解放后,先后设有汽车渡口五处:
  浬溪渡口
  1954年箬龙线修复通车后始设。人工木质渡船1艘,渡工8名,每航次渡车1辆,需时15分钟。1956年修建木便桥后,渡船撤消。
  朱家滩渡口
  1954年箬龙线修复通车后设渡。有木质渡船1艘,渡工12名,每航次渡车1辆,需时30分钟。因此处水流湍急,洪水泛滥时,杂物满河,交通有时中断,该渡于1957年建桥后撤销。
   南门渡口
  位于老县城南门。1966年1月,武罗公路建成后,将朱家滩渡驳船调至此处,设人力渡口,由渡工撑渡或从浮桥上人力牵引,每渡装运汽车三辆,每辆收费5元。1969年,库区移民搬迁,日渡汽车近百车次。1970年,县城搬迁,运输量更大,人力渡已不适应。省交通局从清江县樟树镇渡口调来80匹马力木质拖轮一艘。拖带驳船渡运来往车辆,每渡装运汽车2辆,需时20分钟。同年冬,加设200米长的汽车便桥一座。
  1971年,省交通局将修水县三都渡口一艘20匹马力铁质拖轮调至南渡,作涨水时汽车过渡用。之后,又购买一艘20匹马力机动船作为人渡。渡口职工增至19人。1972年,人渡与汽车渡分开,新县城至老县城人渡先由航运站后由航运公司用机帆船收费过渡。
   幸福渡口
  位于卢家湾,是龙口河与修河的交汇处,水面很宽,常水1800米。1972年10月至1973年10月,北线公路抢修期间,利用鸦雀山至罗坪和社队公路维持修、武两县的公路运输,将县城南门渡运汽车的人员和设备移至该处,并新造一艘80匹马力的木质拖轮。修武两县通往九江、南昌及修河两岸的机动车辆,均由此过渡,每辆车收费4元。在该处设渡期间,渡工24人,日分两班。县交通局领导,驻渡指挥,以保安全。1973年10月,修河北线公路通车,汽车轮渡移至县城东渡码头。
  东渡口
  位于县城以东3.5公里处,与观音阁隔河相望。该处水面宽:常水950米,洪水1600米。流速快,常水0.8米/秒,洪水3.2米/秒。每航次需时20-30分钟。1973年10月,修河北线公路通车后,将幸福渡口汽车轮渡迁至东渡。同时,由县航运公司配备一艘10匹马力的机动船,作为来往人渡,每人次收费1角。从1980年起,每年由县财政拨款1万元,作为渡工工资和船舶维修费用,实行行人免费过渡。汽车轮渡定员24人,1978年1月由省公路局接管,武宁公路段代管。1981年拖轮2艘,木质和铁质驳船各1艘,每渡可载货车8辆,日渡汽车280辆次,最高时日渡800辆次之多,为我省五大渡口之一。
   (五)船舶发展 解放后,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船舶逐年增多。1953年为89艘、1013吨;1960年,全县专业运输木帆船163艘、1339吨;副业运输木帆船25艘、120吨。 从1961年起,开始建造机帆船,有风扬帆,无风开机,取代撑篙、拉纤、摇橹,减轻船工的劳动强度,加速船舶周转。1972年机帆船发展到34艘、510吨位,1981年增至90艘,2406吨位。同时有客轮4艘,560匹马力,560个客位;拖轮7艘,400匹马力。木帆船则由1974年的103艘、880吨减少到32艘、306吨,基本实现水上运输机械化。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南全线
相关地名
柯龙线
相关地名
瑞鸦线
相关地名
武庙线
相关地名
武靖线
相关地名
株金线
相关地名
长东线
相关地名
水源线
相关地名
鸦罗线
相关地名
烟安线
相关地名
丁凤线
相关地名
武九线
相关地名
巷大线
相关地名
山伊线
相关地名
船温线
相关地名
船南线
相关地名
寺辽线
相关地名
朝煤线
相关地名
盘清线
相关地名
新石线
相关地名
石钨线
相关地名
莲大线
相关地名
北三线
相关地名
粮茶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巾口大桥
相关作品
浬溪桥
相关作品
株林大桥
相关作品
伊山大桥
相关作品
沙田大桥
相关作品
第一码头
相关作品
第二码头
相关作品
第三码头
相关作品
第四码头
相关作品
第五码头
相关作品
第六码头
相关作品
第八码头
相关作品
浬溪渡口
相关作品
朱家滩渡口
相关作品
南门渡口
相关作品
幸福渡口
相关作品
东渡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