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队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队企业
分类号: F306
页数: 7
页码: 383-389
摘要: 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致富步伐都有重要作用。 武宁县社队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县手管局、二轻局管理。
关键词: 社队企业 企业经济

内容

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致富步伐都有重要作用。 我县社队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县手管局、二轻局管理。1978年2月县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公社成立社队企业办公室。1980年社队企业管理局设立供销公司。各公社(场)亦设供销经理部,负责社队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县、社党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坚持“五为”(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小集镇建设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向,使社队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全县社队企业486个(社办204个,大队办282个),离土不离乡的职工8183人(社办4447人,大队办3736人),其中能工巧匠4683人(机动力车辆驾驶员、机械工450人,五金工155人,建筑工758人,竹木加工1340人,缝纫工275人,扎花弹花工108人,棕绳工67人,烧砖瓦287人,农副产品加工及服务行业工人824人)。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挖掘人材资源,创造物资和精神财富。全年社队企业总收入1222.25万元,比1976年增长2.6倍。实现利润214万元,上缴税金67.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5.2%。 在社队企业中,有种植业(如水果、茶叶、油桐、蔬菜等)、养殖业(如养鱼、养兔、养蜂、养鸽等)、开采业(如挖煤、采钨、采锑、开采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建筑业(水电工程、公路桥梁、房屋等建筑)、加工业(缝纫、竹木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运输业(车船运输、装卸搬运等)、修理业(修理农机具、钟表和家用电器等)、商业(开办各种商店、公司、经理部等)、服务业(开设旅社、饭店、照相、理发等)和文化娱乐事业等。在这些行业中,社办工业占主导地位。1981年社办工业企业101个,职工2694人,占社队企业总人数的32.9%;完成总产值641万元,占社队企业总收入的52%,其中,年产值30万元以上的有大桥煤矿、杨州纺织器材厂、罗坪纱管厂、石渡化工厂;年产值20万元以上的有路口周山煤矿,还有13个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企业。 社队企业不同于国营企业,也不同于二轻企业,原料就地取材,工人就地招收,待遇按劳付酬,不端“铁饭碗”,不搞“终身制”,产供销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信息灵通,竞争力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多,非生产性开支少,它所创造的利润比县办国营工业与二轻工业都高。以1980年人均创利为例:国营319元,二轻290元,社办441元,是国营的138.2%和二轻的152%。 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机械设备不断增加,生产条件陆续改善。目前,社队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46.24万元,净值982.3万元,比1978年增长72.6%和83.2%。其中:金属切削机床87台,竹木加工设备321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59台,机电设备404台,机砖、纺纱器材专用机械631台,汽车60辆,178.5吨;机帆船27艘,670吨,640匹马力;用房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 企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更新,质量的提高,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罗坪纱管厂1981年产品合格率由1978年的.76%提高到92%,宋溪茶厂原来只能粗制毛茶,1981年增加设备引进技术后,已能精制绿花茶和乌龙茶。罗坪公社东边大队的藤编制品还出口外销。 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贡献日益增多。从1978年至1981年,全县社队企业共实现利润746.62万元。利润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183.81万元,占24.62%;用于购置农业机械65.13万元,占8.72%;用于农田基本建设102.49万元,占13.73%;用于支援穷队24.24万元,占3.25%;用于集体福利事业33.78万元,占4.52%;用于其他98.65万元,占13.21%。四年上缴税金190.45万元,相当于同期向社队企业投资的2.8倍。[=此处为表格(社队企业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社队工业总产值统计表)=][=此处为表格(社队企业总收入情况表)=][=此处为表格(社队企业对国家对农业贡献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