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体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0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集体工业
分类号: F401
页数: 12
页码: 378-389
摘要: 1978年,武宁县设社队工业局,专管社队工业。1979年成立二轻工业局,管理县办大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 解放初期,对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铁、木、篾行业,组织加工订货,扶持生产。组织失业停产行业,深入农村,服务上门,进行生产自救。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开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键词: 集体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第一节手工业 解放前,我县城镇手工业大多数是前面设店,后面设厂,自产自销,既是作坊,又是店铺;既要加入同业公会,又要接受商会管理。农村手工业多系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有的兼带一、二个徒弟。无论城镇或农村手工业,均为个体经营,手工操作,生产规模不大。手工业的种类有:银匠、铜匠、锡匠、铁匠、木匠、篾匠、锯匠、石匠、皮匠、弹花匠、油漆匠、纸扎匠、造纸(毛边纸、火纸)、造船、造车(独轮车)、理发、缝纫、雕刻、铸造(锅、鼎罐)、织布、染房、线房、磨坊、琢坊、制绳、制伞、刨烟、榨油,糖果、糕点、米粉、酿造(酿酒、熬糖、酱油)、烧窑(砖瓦、石灰、土陶、瓷器)、边炮、神纸、神香等。民国初期,石门楼的夏布、陶瓷,严阳山的土纸均享有盛名。每年出产夏布20余万匹,土陶瓷器70万件,土纸2千多担。此外,老县城看鹤桥有洪和清、陈仁和、吴仁和三家伞铺,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生产油纸伞1.5万把,产品畅销县内外。 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状态。有的手工业工人被迫停产破产,另谋生路,致使不少传统技艺如木、石浮雕工艺早已失传。在日军侵华期间,手工业受到极大的摧残;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速度缓慢,直至解放前夕,全县集镇有手工业工人955人。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管理工商行业。1954年9月设手工业管理科,1956年改为手工业管理局。1957年11月成立手工业联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1年4月改称公社工业管理局。同年11月,仍称手工业管理局。“文化大革命”后期,手管局和手联社被撤销,并人工业局。1978年设社队工业局,专管社队工业。1979年成立二轻工业局,管理县办大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 解放初期,对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铁、木、篾行业,组织加工订货,扶持生产。组织失业停产行业,深入农村,服务上门,进行生产自救。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开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3月15日,在县城组织起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一一武宁县缝纫合作社。不久,木器、五金等行业也相继组织起来。从1955年下半年,在“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指导下,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各行各业的手工业工人,纷纷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基本实现城镇手工业合作化。组织起来的有:铁、篾、木、棕、伞、刻字、制秤、修理钢笔、电筒、自行车等行业。组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4个,入社843人;生产合作小组9个、入组60人。农村亦农亦工的手工业工人,绝大多数参加了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全县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44个,入社人数961人,总产值达到165.20万元,比1954年增长71.54%。生产铁、木、篾小农具412545件(其中:锄头133377把,犁66590乘,耙23680乘,柴刀67000把,禾桶7850只,水车8700部,箩筐89860担,晒箕禾摺15488床)。此外,还生产铁、木、篾生活用具114800件,有力地支援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但存在问题是生产网点布局不当,行业重叠,管理混乱,部分社(组)产品质次价高,服务态度较差等。 为加强对手工业的领导与管理,1957年11月召开第一次手工业社员代表大会,通过《武宁县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章程(草案)》。这对指导全县手工业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变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克服手工业的分散落后状况,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8年“大跃进”中,“左”倾思想泛滥,搞盲目“过渡”、“升级”、“合并”,县城有两个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两个自负盈亏的社(组)升为统负盈亏的合作工厂,12个行业小组并入第一、第二联合工厂。由于高指标、大锅饭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手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手工业总产值149.65万元,比1957年减少10.4%。
  1961年至1962年按照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35条)的精神;本着“四为”(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为工业建设服务)和“三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方针,对手工业进行调整。转国营的仍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统负盈亏的合作工厂仍转为自负盈亏的合作社;不适宜合并的社(组)仍然划开经营。同时,还调整一部分手工业的隶属关系。将新宁镇和县手工业联社双重领导的新宁镇手工业综合厂、修雕社、皮革社、混合组等四个手工业合作企业,划归县手工业联社垂直领导。调整后的手工业企业有:合作工厂一个、103人;手工业合作社47个、763人;手工业合作小组13个、69人;农村手工业生产小组和综合性生产小组302个,1853人。调整后,手工业生产逐步回升。1965年手工业总产值184.33万元,.比1957年增长11.6%。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手工业企业排除干扰,坚持生产,解决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之必需。如大洞竹木制品厂,1976年工业总产值为27.96万元,是1965年的9倍。1976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包括社队企业)为519.80万元,是1965年的2.82倍。 粉碎“四人帮”以后,二轻工业有了发展。除铁、木、篾、缝纫外,新增藤编、纺织、砂轮、皮件等行业,产品也有更新。铁制产品有磁钢组合件、活络顶针、平(尖)头铁铲,产品销往广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木制产品有葫芦脚、算盘、国际象棋、斧头柄、榔头柄、罗丝刀柄、落地音箱、双层车木床、落地衣架,产品销往湖北、安徽、南京、上海、河北、内蒙、广东以及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篾制产品,仅大洞竹木制品厂就由箩筐、土箕、晒垫、篾缆等几种发展到120多种,其中造型美观、工艺精细的篾编出口产品有:鸡、鸭、鹅、青蛙、白兔、飞鸽、知了、鸳鸯、蝴蝶、金丝猫、果盒玩具以及面包盘、洗衣箩等40多项。这些产品均销往国外,受到外商好评。藤编产品是近几年来竹藤制品厂根据本县山区红藤资源新上的项目,产品由内销的藤椅、藤沙发,-发展到花钵套、洗衣箩、果盘、果盒和提篮等14个品种,均为外贸出口。1981年二轻工业总产值234.32万元,比1976年增长43.26%。 二轻企业有:大洞竹木制品厂、被服厂、竹藤制品,一、木器厂、五金厂、铸造厂、纺织厂、皮件制品厂;砂轮厂和二轻供销公司。 大洞竹木制品厂:座落在江西、湖北两省交界的幕阜山下大洞深山沟里,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之一,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红军北上抗日后,这一带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洗,人烟断绝,野兽出没,被人称为“鬼洞子”。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荆棘从生、荒无人烟的穷山沟里,建成一个工农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多次被评为县、地、省的先进单位。1964年4月14日<江西日报》以《赞大洞革命精神>为题发表社论。同年7月8日,中共九江地委工交政治部发出“关于学习大洞革命精神和办社经验”的通知。1966年被评为全国轻工系统大庆式企业。1978年又被评为全国二轻系统学大庆标兵,同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大洞为大庆式企业。1980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向该厂颁发“大庆式企业命名书”。 闻名遐迩的“三把篾刀闹革命”的大洞竹木制品厂,它的前身是武宁县横路铺铁木篾综合社的篾业组。1956年冬,为了解决原材料不足的困难,老工人王忠通、董汉民、刘重贵等同志,带上篾刀、行李、口粮,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步行50多华里,来到这里,艰苦创业。上山初期,条件很差,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设备,,他们带领全厂职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靠两个肩膀一双手,先后挖平五个山头,劈掉13面山坡,垒起80多条石堪,开挖18万土石方,建起,一房、学校、商店、阅览室、招待所、食堂、浴室、宿舍、养猪场等建筑物,总面积14800平方米。同时还兴建小型水库,修通合坪至厂部9公里长的公路,购买载重汽车,添置各种生产设备,实现锯料、破篾机械化。产品升档,品种增多,由原来的土箕、箩筐、晒垫、篾缆等几个产品增加到120多种,其中包括从1974年以来制作的竹编工艺品如面包盘、洗衣箩、果盒等30余种造型美观、工艺精细的竹编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坚持以工为主的同时,兼搞农副业生产’,耕种水田40亩(其中改山造田13亩)。由于坚持科学种田,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高水冷的地方,粮食亩产从1969年起,八年中就有四年跨“纲要”,三年超千斤,1978年4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1231斤,曾一度实现过粮食、油脂、猪肉、蔬菜基本自给和半自给。 大洞竹木资源虽然丰富,但他们靠山吃山不忘养山,做到采伐和抚育相结合,年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清山护林,保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现有山林面积8500亩(其中:杉木人造林700亩,茅竹林2500亩,松杂林3700亩,自生林1500亩,其它100亩)。还开垦荒山种有茶叶60亩,香料树4000多棵,果树1000多棵。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收入连年提高,福利不断改善。1981年,每月人均收入100元。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较大改善,小孩进幼儿园,上子弟学校,职工住房、照明、理发、洗澡、取暖、看电影和疾病医疗等,都得到妥善安排。 目前该厂设有工艺、锯板、木工、机修四个车间,有职工158人。198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63万元,出口工艺品7640套,实现利润2.13万元,上缴税金2.05万元。主要设备有:载重汽车7辆、30吨;行道、立式带锯各1台(套);C618、C620、0613车床各1台;柴油发电机组4台(套);总装机容量为205千瓦。仿制和试制的破篾机、分丝机、刮篾机、木工车床等22台(件)。还有8.75m/m和16m/m的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各1台。固定资产原值71.98万元,净值34.10万元。 被服厂:1954年3月15日成立缝纫合作社,共18人,是我县第一个组织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建社时,仅靠每个社员交五元人社基金,缝纫机、案板等都由各人自带。主要承接来料加工。
  1956年10月,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职工136人,经营缝纫、弹花、丝线。1959年8月,转为地方国营,职工骤增至230人。1961年8月,仍改为合作工厂‘,职工发展到250人。1962年至1963年和“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先后放了大批职工,只留60余人。1973年落实集体经济政策,收回一部分下放人员,职工有70人。1974年增设织布和轮胎热补两个车间,职工发展到127人。1981年,经县革委批准成立纺织厂,将织布车间的人员、设备、原料、资金全部划归该厂。被服厂实有职工81人,有服装、弹花、热补三个行业,总产值59.80万元,实现利税1.65万元。有缝纫机71台(其中电动10台),厂房宿舍建筑面积为26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70万元,净值14.10万元。 竹藤制品厂:1954年6月由篾、棕、伞三个生产合作小组组成。1958年又将铁业、木业、棕绳、纸扇、皮革,布鞋等行业并为第二联合工厂。1959年5月,成立国营篾棕伞厂,1961年8月仍为火集体,分为篾、棕、伞三个厂。1968年7月,三家又并为篾棕伞厂。1974年,由于产品更新,厂名改为车木竹编工艺厂。1959年,根据本地红藤资源,主要生产竹藤制品。同年9月改称竹藤制品厂。1981年有职工82人,完成产值13.23万元,实现利税0.79万元。生产花钵套11715件,洗衣箩2241件,果盘5972件,提篮6284件。产品远销国外,年创外汇10万元。 该厂厂房和宿舍面积2661平方米。有手摇、电动破篾机、圆盘锯、柴油发电机共7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4.35万元,净值10.26万元。 木器厂:1954年4月成立。当时仅有职工30余人,从事木器、锯板。1963年增加家具、车木、油漆等工种。1967年并入农具,一,1970年2月恢复木器厂。产品年年创新。1981年有职工108人,完成产值32.35万元,实现利税2.10万元。机械设备有:圆盘锯、带锯、平面刨板机、裁边机、平板锯、木工车床、C618车床、带锯锉锯机、电焊机、柴油发电机等,机械化程度达65%。厂房和宿舍的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15万元,净值7.02万元。 五金厂:1956年4月成立修雕社,经营钟表、钢笔、电筒、自行车修理和雕刻、制秤等行业。1958年并人新宁镇第一联合工厂,成立综合社,增设白铁、铜业、锿牙、香炮等行业;1963年改为五金工艺社;1969年改称五金综合厂,1971年12月改为五金厂;1973年增加砂轮生产,改为五金砂轮厂,职工240多人。1977年8月11日,五金。砂轮分开,成立五金厂,有职工66人。机械设备有:空气锤、金工车床、电氧焊机、柴油机、发电机等。1981年有职工70人,完成产值16.06万元,实现利税1.8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30万元,净值7.90万元。 铸造厂:1954年称锅炉小组,1968年并人农机厂。1973年落实集体经济政策,工人从农机厂调回二轻系统,并归还平调的资金财产。1977年8月转入五金砂轮厂为铸造车间,职工只有6人。1979年9月成立铸造厂,产品有犁头、犁壁、铁锅、鼎罐等。1981年有职工19人,生产磁钢组合件,后因销路不畅而停产。完成产值8.90万元,实现利税0.4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50万元,净值3.40万元。 纺织厂:原是被服厂的一个车间.18名职工,8台丰田牌织布机。1976年从广州购进“1511型”织布机19台,从九江购进“1511型”宽幅织布机1台。1979年又购进4台手摇手套机。厂房面积101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70万元,净值4.9万元。1981年1月,经县革委批准与被服厂划开成立纺织厂,有职工39人。当年生产蚊帐布18万米,罗布浴巾6万条,完成总产值17.19万元,实现利税1.51万元。 砂轮厂:原属五金厂的一个车间。1977年8月,从五金厂划出,分设砂轮厂,有职工187人。主要生产碳化硅和加工砂轮、油石、三角水磨石等。由于产品滞销,职工逐年减少,生产逐年下降,至1981年有职工124人,年产值25.52万元,实现利税1.81万元。厂房和宿舍面积4031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原值24.31万元,净值12.79万元。
   第二节建筑业 解放前,建筑行业均为个体经营,手工操作,承建工程,临时邀集同行合伙施工,无固定组织;建筑材料为砖、瓦、土木、石灰、沙、石;建筑的房屋多为平房,少数二层楼房。 解放后,五十年代还处在秦砖汉瓦,土木结构,手工操作,技术落后,工效低的状态。六十年代初才开始简单的混凝土工程,如雨棚,外粉刷和门面装饰,六十年代末进人大规模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新县城的建设给我县建筑队伍一个难得的锻炼提高的机遇。木结构跨度20米的三用会场,电影院、观礼台,墙砌严密的冷冻库、蓄水池、过滤池、高难作业的水塔、烈士塔和高四层、长85米主体、最大跨度18米的第一中学教学大楼,均是出自县建筑公司工人之手。八十年代发展到装饰釉面砖、马赛克、大理石等贴砌工程。 县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于1950年4月,初为泥木工会,有职工41人;1954年2月改为建筑工会,同年与造船社、砖瓦社合并,一块牌子,三套人马,分开核算;1956年与木器社合并为建筑木器社;1957年单独成立修建社,隶属手工业联社领导。1958一1960年,由于三山、月田两处先后建设新县城,又将修建社改为建筑工程公司,1961年2月与砖瓦厂合并为建筑材料厂。1962年新县城停建,仍恢复建修社名称,1967年才定现名。1981年末,公司有职工199人(其中泥工51人,木工29人,钢筋工12人,架子工8人,附工62人,其它工种15人,,管理人员22人),设4个泥木工混合施工队,1个综‘合车间,还有汽车运输队和知青综合服务队。固定资产原值21.68万元,净值10.68万元,厂房面积2604平方米,宿舍2582.5平方米。生产设备有:龙门吊、井字架、震动器、搅拌机以及木工机械等70余台(套)。截至1981年止共完成砖木结构工程72352平方米,总产值1437.94万元,实现利税22.43万元。 公社建筑队始于七十年代中,1975年横路公社首先成立建筑队,继而有浬溪、石渡、石门、黄段、幸福、船滩等公社相继组建。每队有建筑工人20一40名,除担负农村房屋建筑外,并为新县城建设作出贡献。 柘林水库淹没我县箬溪、巾口等集镇房屋面积1173936平方米,47129间。公社建筑队相互支援,重建家园,于1978年前在迁入地基本复建完毕。 老县城至1970年止,房屋建筑面积222732平方米,现已全部拆迁。新县城1969年始建至1981年止,建新房393925平方米,比老县城扩大176.9%。
   第三节社队企业 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致富步伐都有重要作用。 我县社队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县手管局、二轻局管理。1978年2月县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公社成立社队企业办公室。1980年社队企业管理局设立供销公司。各公社(场)亦设供销经理部,负责社队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县、社党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坚持“五为”(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小集镇建设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向,使社队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全县社队企业486个(社办204个,大队办282个),离土不离乡的职工8183人(社办4447人,大队办3736人),其中能工巧匠4683人(机动力车辆驾驶员、机械工450人,五金工155人,建筑工758人,竹木加工1340人,缝纫工275人,扎花弹花工108人,棕绳工67人,烧砖瓦287人,农副产品加工及服务行业工人824人)。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挖掘人材资源,创造物资和精神财富。全年社队企业总收入1222.25万元,比1976年增长2.6倍。实现利润214万元,上缴税金67.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5.2%。 在社队企业中,有种植业(如水果、茶叶、油桐、蔬菜等)、养殖业(如养鱼、养兔、养蜂、养鸽等)、开采业(如挖煤、采钨、采锑、开采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建筑业(水电工程、公路桥梁、房屋等建筑)、加工业(缝纫、竹木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运输业(车船运输、装卸搬运等)、修理业(修理农机具、钟表和家用电器等)、商业(开办各种商店、公司、经理部等)、服务业(开设旅社、饭店、照相、理发等)和文化娱乐事业等。在这些行业中,社办工业占主导地位。1981年社办工业企业101个,职工2694人,占社队企业总人数的32.9%;完成总产值641万元,占社队企业总收入的52%,其中,年产值30万元以上的有大桥煤矿、杨州纺织器材厂、罗坪纱管厂、石渡化工厂;年产值20万元以上的有路口周山煤矿,还有13个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企业。 社队企业不同于国营企业,也不同于二轻企业,原料就地取材,工人就地招收,待遇按劳付酬,不端“铁饭碗”,不搞“终身制”,产供销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信息灵通,竞争力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多,非生产性开支少,它所创造的利润比县办国营工业与二轻工业都高。以1980年人均创利为例:国营319元,二轻290元,社办441元,是国营的138.2%和二轻的152%。 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机械设备不断增加,生产条件陆续改善。目前,社队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46.24万元,净值982.3万元,比1978年增长72.6%和83.2%。其中:金属切削机床87台,竹木加工设备321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59台,机电设备404台,机砖、纺纱器材专用机械631台,汽车60辆,178.5吨;机帆船27艘,670吨,640匹马力;用房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 企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更新,质量的提高,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罗坪纱管厂1981年产品合格率由1978年的.76%提高到92%,宋溪茶厂原来只能粗制毛茶,1981年增加设备引进技术后,已能精制绿花茶和乌龙茶。罗坪公社东边大队的藤编制品还出口外销。 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贡献日益增多。从1978年至1981年,全县社队企业共实现利润746.62万元。利润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183.81万元,占24.62%;用于购置农业机械65.13万元,占8.72%;用于农田基本建设102.49万元,占13.73%;用于支援穷队24.24万元,占3.25%;用于集体福利事业33.78万元,占4.52%;用于其他98.65万元,占13.21%。四年上缴税金190.45万元,相当于同期向社队企业投资的2.8倍。[=此处为表格(社队企业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社队工业总产值统计表)=][=此处为表格(社队企业总收入情况表)=][=此处为表格(社队企业对国家对农业贡献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