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9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水产
分类号: F326.4
页数: 7
页码: 360-370
摘要: 武宁县大小河流603条,水面积52764亩。修河水富源长:境内主要的13条一级支流,下游河床较平,适宜多类鱼繁衍,回游育肥。连接一级支流的溪流多发源于深山峡谷,雨季汇水量大,常发山洪,旱季水枯,容易断流,加之多数溪流是岩石、沙卵石河床,仅具有山溪性鱼类资源陲栖的条件。
关键词: 武宁县 水产经济 水域资源

内容

第一节资源
   一、水域 全县水域总面积422034亩,可养殖水面为233299亩,占总水面55.3%;已养殖水面14757亩,占可利用水面的6.3%。 (一)河流:全县大小河流603条,水面积52764亩。修河水富源长:境内主要的13条一级支流,下游河床较平,适宜多类鱼繁衍,回游育肥。连接一级支流的溪流多发源于深山峡谷,雨季汇水量大,常发山洪,旱季水枯,容易断流,加之多数溪流是岩石、沙卵石河床,仅具有山溪性鱼类资源陲栖的条件。因此,溪流为渔业直接利用意义不大,只能为池塘、水库提供水源或农田灌溉利用。 (二)柘林水库:地处修河中游,跨武(宁)、永(修)两县,东西长115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集雨面积9497平方公里,属于分叉分枝型水库。根据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测绘的柘林水库1:25000地形图求算,各高程水面分别为:
   [=此处为表格=] 该库是我县的主要水域,按设计蓄水65米高程,我县水面为342154亩,占全县水面的81.1%;一般年分正常蓄水水位55米左右,按55米计算,水面为210888亩,视为可养殖水面,但目前还是自然增殖和天然捕涝水域。库内有百亩以上库湾25处,水面23670亩,可发展网拦、土拦库湾养鱼,尚待开发利用。库内消落区,每年有相当面积的农作物被淹为鱼食,大量有机质沉积;库岸山林农田有机质和无机盐,随雨水注流入库,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适宜多种鱼类生长。目前,该库除青、草、鲢、鳙尚未发现自然繁殖外,其他主要鱼类繁殖场所分布较广。鲤、鲫产卵场分布在缓岸、岸线曲折的库湾和起伏不平的滩地,以水库上游的梅澜、姚段洲上、惠洲上洲、惠洲下洲、大坪、赛公碑洲、岩下叉等七处,产卵较为集中。黄尾鲴、翘嘴红鲌、青梢红鲌、铺鳡、鳜等鱼类的产卵场所,分布在武宁县城至修水三都一带,产卵群规较大,孵化幼鱼在库叉育肥,秋后入库越冬。 (三)中小水库:全县有中型(源口)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1座,小(二)型水库83座,共103座,水面13481亩,占总水面的3.2%。可利用养殖的水库101座,水面12157亩,已养殖水面7462亩。这些水库地处丘陵山谷,大多数库底为水田、旱地,四周植被较好,腐植质随雨水流入库内,水质较肥,有利鱼类生长。县东北部水库、土壤沙质重,土层浅,植被差,水质清瘦,底栖生物群落和水生植物数量不多,鱼类生长较慢。因水库均以灌溉为主,旱季水位变化大,对鱼类生长有一定影响,产量低而不稳,部分水库常是“渴泽而渔”。 (四)池塘:全县有5714口,水域面积13635亩,可利用养殖水面10365亩,已养殖水面为7295亩。池塘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房前屋后肥水型池塘;二是田段上的畈塘;三是山垄四岔的瘦水型山塘。池塘均为蓄水灌溉和养殖综合利用水域,其特点是零星分散,分布面广,个体面积小,水深一般1一2米。随着水库的增建,库塘水源相连,常年有水的塘,逐年增多,为发展池塘养鱼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鱼类 旧志《物产》篇记载鳞之属凡二十九种:鲤(诸鱼中鲤最寿,能变化)、鲫、鳜、鲌鳙(状如鲢而头大)、鲢(鲀也,身扁口大,鳞细)、鲂(似鲢而头稍大)、鲇、鳣、鲩(一名鲭,俗日草鱼)、魡、魦、青鱼(胆风干可入药)、鳗、鲡、鳝、泥鳅、白鱼、龙鳅(产伊洞,长三四寸,有角。夏间出浮水无数,掇之盈篑,三日乃尽)、思姑鱼(一名新妇鱼,如鲤,而腹差扁,脊鳞独赤。俗传有女许字建昌,闻姑病,往省不及,凶闻舟中,遂入水化为鱼。其鱼不下马滩,大者有十余斤,亦不常有)、四足鱼(深山溪中出,体似鲇,时沿溪陆行。呝呝呝和小儿声,故俗呼呢鱼,大者数十斤,味旨。或日鳎鱼也)、鱏鱼(首广唇齐,鳞巨而脆可嚼,鬣尾皆赤色,其脊有逆刺如小针,见垭浮以刺断之。性悍,鸷也。小者腹有痞虫,啮孔出乃骤长。渔人云腹无孔者有痞,剖之得痞,虫色白如棋子大,有足蠕蠕然动。土人方音呼娟鱼,谓指其痞始大也)、鳊(产修水者腴而甘,肋骨独圆,又腹下有骨似杵,与诸鱼异)、花餐(红白绿间色,其巨口者俗呼为赤翅公,严阳山中有一种首丛珠,似杨梅)、白餐(俗呼游餐,眼赤、色白、性喜游)、石鰋(其体似鲇首差隆,居石罅中,又穴大石下,封四际,深藏不出,石旁有一孔,可容二指,渔人仰石索之,大者三五斤)、石鲫(鲫之属,巨者多产溪间,喜近石,故名石鲫。味与鲂鳊同)、山首(鳞细尾赤,性嗜食,喜逆水入山,故名山首)、鳑魾(状似鳊而小,鬣尾具赤,极长者五寸,按鳑魾二鱼俗联呼之,以形一也。谚日:鳑魾鱼赶大水,喻人力绵而喜事也)、鯈(郭璞云:修水有鯈。鯈鲦属,俗呼鯈,约鯈江湖池沼最多。璞独详志修水者,按修水状似鳌而大,广首重唇,其脊隆,其色青,巨鳞,腹微白,肠一茎,性喜沉,嗜石苔。循苔直上,有唇痕者其间有鯈。味最甘,首肥尤美)。” 解放后,尤以柘林水库建成,鱼类逐渐增多,已调查鉴定发现鱼类有67种,分类于7目20科39属。
   [=此处为表格=]
  鱼类区系有山溪性、半回游性、回游性和定居性。
  三、其他水生动物
  有虾类:沼虾属长臂科的沼虾(青虾)、长臂虾。有软体动物辩鳃类的圆背角无齿蚌、背角无齿蚌、河蚬、田螺等。这些水生动物根据各自的柄息条件,在各类型水域中天然成长繁殖。 此外,有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的棘胸蛙(又名石鸡),有爬行纲龟鳖目鳖科的中华鳖,龟科的乌龟。
   四、水生植物 分布较广的有莲藕、荸荠(又名马蹄)、菱角,交芭也有少量分布。此外,水生维管束植物,有眼子菜科的马来眼子菜;水草科的轮叶黑藻、菹草、苦草;天南星科的水浮莲、水葫芦、小浮萍等。
   第二节养殖
   一、人工繁殖鱼苗 县水产场1965年草、鲢、鳙鱼人工繁殖成功,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长江鱼苗的局面。到1981年累计孵化水花鱼苗11500万尾,培育夏花4730万尾,冬片395万尾。 县水产场始建于1964年3月,初名县国营鱼种场,干职工13人,从事鱼苗繁殖。1971年3月改现名,干部职工增至36人,从事鱼苗繁殖、成鱼养殖、大河捕捞和培育珍珠等生产。现有职工46人,养殖水面594亩,人工孵化设备一套,鱼种池50亩,年孵化水花938万尾,培育夏花500万尾,大规格鱼种125万尾。产值由1965年25701元,增至49937元。
   二、池塘水库养鱼 农村历来利用蓄水灌溉的池塘放养家鱼。春季投放,冬季捕取。遇早年塘干水涸,迫取鱼食,发展受阻。1949年全县养殖水面3400亩,产鱼281担,亩产8.26斤。解放后的前十年,无甚大发展,年产鱼徘徊在三、四百担之间。随着中小型水库不断兴建,养殖物质条件改善,渔业得到相应的发展。1972年鱼产跃到4000担,1981年鱼产量上升到6214担,占当年鱼产总量的44%,是1949年养殖鱼产的22倍。养殖面积发展到14757亩,亩产鲜鱼42斤。
  1977年引进非洲鲫鱼,在温汤建立越冬池,繁殖鱼种。每年产夏花2一3万尾,供各地投放,夏放冬捕,较本地鲫鱼生长快。 近几年来,池塘、水库养鱼普遍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一户或数户联合承包经营。有十个社办水库建立社办水产场,实行发电、加工、养鱼综合经营。
   全县十个社办水产场的情况是:[=此处为表格=]
   三、网箱养鱼 县水产场1977年在柘林水库的杨柳桥库湾,进行网箱培育鳙、鲢鱼种试验,12只网箱,372,平方米面积,培育出3一5寸鱼种252700尾,成活率为69%。1980年扩大到33只网箱,面积1064平方米,在完全不投饵的情况下,经过90余天的培育,获3一5寸规格鳙、鲢鱼种441184尾,亩产放养成活量达274800尾,成活率提高83.3%。相当于池塘生产能力60一80倍,为培育大规格鱼种闯出新路。
   网箱养殖滤食性成鱼试验,抽样两个箱,取得折合亩产5203斤和10005斤的成效。
   四、人工养珍珠
  1971年县水产场首次进行河蚌人工培育珍珠,因技术不过关,2000只三角河蚌只收三斤多珍珠。1981年与江苏吴县黄隶公社农科队联营放养成功,在朝阳湖养三角蚌四万多只,收珍珠260多斤。
   五、水生植物养殖
  1981年全县水生植物种植面积212亩,年产量1153担。其中:莲藕111亩,885担;红菱2亩,14担;茭白99亩,254担。
  第三节捕捞 柘林水库蓄水前,修河水系历来为鱼类自然生长水域,也是自由捕捞区域。沙质河,水清鱼贫,以捕鱼为业者少,秋冬枯水季节才有人张网撒捞,设竹罩诱捕。六十年代开始出现捕鱼船具,使用丝网。长时期处于捕鱼人少,工具落后,捕法简单,捕捞量低的状况。鲜鱼捕捞量,1949年317担,1960年502担,1970年亦仅675担。自柘林水库蓄水,境内水位逐渐上涨,水面不断增宽,鱼量激增,捕鱼业兴起。沿岸移民有捕鱼一技之长或爱好者,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专事捕捞营生。1972年有专业渔民40户、60个劳力,年捕鱼量上升到1000担。1973年捕捞队伍壮大,组织31个渔业队(组),渔民发展到175户,劳力199人,年捕鱼景达4352担。到1981年渔业队(组)经整顿组建成15个,专业渔民240户,1354人,240个持证渔民,有鱼船240艘(其中3马力机动船18艘)、渔盆240只,胶丝网5003部,渔钓2254680枚,年捕捞量达7845担,是1949年的24.7倍,是柘林水库蓄水前1970年的11.6倍。 捕捞生产的组织管理,实行产购任务到队(组),按劳分配到户,定产定购,鱼粮挂钩,以船作业,积累包干的方法。 在渔具渔法上改变以往沿河撒网,岸边扳罾的落后作业方法,采取胶丝网、挂钩、小钩及赶、拦、刺、张联合作业等较为先进的捕捞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渔民劳动强度,提高捕捞产量。
   第四节渔政管理
   一、主管机构
  1979年10月成立县水产局,设水技、湖管两站。水技站负责全县水产生产技术指导;湖管站配有机动船,在水上派出所配合下,加强库区管理,乱捕滥炸等现象有所收敛。
   二、主要政规 (一)1972年11月武宁县革命委员会颁发关于加强湖港管理的通告,明确指出,柘林库区湖港的鱼类,属国家水产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湖泊港叉内毒鱼、炸鱼和使用破坏水产资源的渔具。要求渔民必须由社、队统一组织起来,由渔业队(组)到县水产主管部门办理发证,缴纳湖港管理费,渔民凭证下湖捕捞。
   (二)1973年12月武宁县公安局发布关于禁止炸鱼、毒鱼的通告。 (三)1975年3月武宁县革命委员会颁发保护鱼类繁殖施行定期禁港的通告,规定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严禁在鱼类产卵高潮时期的主要产卵区县城砖瓦厂至干楼马咀一带河流捕鱼。 (四)贯彻江西省人民政府1980年12月颁发的《江西省渔业许可证、渔船牌照实施办法》,于1981年对全县渔业组织进行整顿,办理渔民、渔船证照审理签发工作,实行凭证捕捞,取缔无证捕捞,保证渔民生产权益。 (五)1981年2月县水产局报经县革命委员会同意,湖港管理费征收标准调整为:“凡实行单独核算,帐据齐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好的渔业队仍按原规定,按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征收;凡生产资料私有,包产交积累,国家派购任务完成差的渔业队(组),仍按原定以人船(盆),年出勤300一320天计算,完成任务部分,按实际出售鱼货天数,一人一船,每天五角,二人一船,每天六角;没有交售鱼货者,一人一船,每天八角,二人一船每天一元二角(每人六角);凡未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并以渔业为主要职业者,则按实际捕捞天数,每天征收二元”。
   [=此处为表格(历年水产品产量)=]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