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利水电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9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利水电管理
分类号: F294.1
页数: 2
页码: 357-358
摘要: 解放前无水利机构。解放后,1950年武宁县成立建设科,兼管水利建设,1954年成立水利科,1956年冬,水利科与农业科合并为农林水利局。1958年上半年分设水利局,后撤并多次,1972年成立水利电力局至今。
关键词: 水利管理 水电管理

内容

解放前无水利机构。解放后,1950年县成立建设科,兼管水利建设,1954年成立水利科,1956年冬,水利科与农业科合并为农林水利局。1958年上半年分设水利局,后撤并多次,1972年成立水利电力局至今。其下属单位有: 一、源口电站,属县办的预算外地方国营企业。归县水电局领导与管理。该站设管理委员会,有职工82人,总库容量3780万立方,装机容量2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800万度,既能发电、防洪、养鱼,还可灌溉农田12000亩。电站建有主副厂房两座500平方,职工宿舍1800平方,架没至县城3.5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11公里,总工程量为20万土石方,投资总额53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原值605万元(其中:主体工程479.7万元,设备58.65万元,其它66.65万元)。1981年实现收入7.09万元,实现利税3.54万元。 另外,将库区两个大队合并成立库区林场,划归电站管理,总人口503人,山林面积58300亩,木材积蓄量22000立方米,1980年产木材1330立方米,茅竹3万根,粮食产量20万斤。 二、水电施工队:1972年7月建立,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国营企业,正式职工50余人,由县投资修建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多数交该队包工承建。 三、水文站:1958年3月设立牛拦峡水位站,观测原巾口水位变化情况,1966年因建洪岩潭大堰,该支流失去水位测量价值,水位站随即撤销。
  1959年4月设立罗溪水文站,主要任务观测罗溪水的水位变化和对该区各公社雨量站的管理及汇编资料等工作,1980年上半年由地区水文总站接收管理。
  1980年在碛溪山口,新建宋溪水文站,归地区水文总站管理。 四、气象站:1950年上半年建立气象站,主要任务负责全县天气预报工作,1968年下半年至1970年县人民武装部实行军管,1970年下半年起,直接由地区气象局管理。 五、抽水机站:1962年有80匹马力的抽水机站6处(即:船滩的河潭站,石渡的渡头站,浬溪的哨背站,巾口的西湾站,罗坪的潭埠站,宋溪的上升站),都配有亦工亦农的专职人员,工资从水费和站内多种经营收入中解决。1972年因兴建柘林电站,有潭埠、西湾、上升、渡头4个抽水机站被淹,设备和人员作了统一调整,剩下2个站同时下放给所在公社管理。 六、公社水管站:从1970年到1971年,全县25个公社(场)都建立水管站,对21座小(1)型以上水库,均建立管理机构,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由主管单位配备专管人员,水库按3~8人配备。小(2)型以下水库由公社或大队配有专人负责。到1981年底,全县水管站、水电站共有职工411人(其中:国家干部10人,国家职工97人,亦工亦农人员304人)。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先后提出“以水养水”和“以电养电”及“自给有余”等一系列的要求,根据水电部提出“一把锁匙,两个支柱(即搞承包责任制和征收水费,开展多种经营)的要求,县采取的措施是: 六十年代,一是定期培训管理人员。为了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建立定期考核和培训制度,规定每年8一9月为培训期间,每期不少于30天。学习对象是:水管员、电工、抽水机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者,发给证书和操作执照。一般对无执照者,不许单独操作。一年内如未获得执照者,调离本单位。二是县水利局建立巡回检查指导制度,规定每年春节前后,统一组织全县性的检查。检查设备完好程度,维修制度,安全操作,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三是对水库、电站、机站实行民主管理及一库一站一机多用,力求自给有余。全县小(1)型以上水库,在六十年代普遍建立生产基地(一般有土地3一6亩),粮食基本上自给。电站和机站除发电、抽水外,又搞碾米加工。如五星、红旗两水库,从建成后就坚持征收水费制度和库区代表会议制度,征求对水库管理人员和工程管理意见,并讨论当年的水费使用和次年收水费标准。 七十年代,各公社水管站,实行条块结合的双层领导,行政上属公社领导,业务上属县水电局管理。水管站对水利水电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使用资金、器材,统一管理职工教育,统一调配施工队伍。水管站人员配备,工程较多的公社配3至5人,工程较少的公社配3人。所有水管站普遍推行“定人员、定工程安全、定经济效益”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站(所)长承包制,水管部门普遍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制”和“按水田面积收水费”的制度,对工程,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承包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对设备更新和维修有困难,对人员的相对稳定(特别是有经验的技工)也有波动,事故上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武宁县源口电站
相关机构
武宁县水文站
相关机构
罗溪水文站
相关机构
武宁县气象站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