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力发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力发电
分类号: TM612
页数: 3
页码: 354-356
摘要: 武宁县山多,水力资源丰富,是办水电的有利条件。解放前全县无水力发电。解放后,充分利用山区溪流资源,依靠集体的力量,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从1960年在路口公社红旗水库坝后引用水库水建立一座装机12千瓦小水电站起,到1981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73座,总装机容量8801千瓦,年发电量1449.2万度
关键词: 水力发电 水力资源

内容

我县山多,水力资源丰富,是办水电的有利条件。解放前全县无水力发电。解放后,充分利用山区溪流资源,依靠集体的力量,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从1960年在路口公社红旗水库坝后引用水库水建立一座装机12千瓦小水电站起,到1981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73座,总装机容量8801千瓦,年发电量1449.2万度,其中:县办电站1座,装机容量为2500千瓦,社办电站28座,装机容量5738千瓦,队办电站44座,装机容量563千瓦。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电站2座,龙峰和源口电站,容量为3450千瓦;40千瓦以上的电站33座,装机容量为5137千瓦;40千瓦以下的电站有36座,装机容量368千瓦。全县输变电线路总长1477.86公里,低压线路800公里,变压器254台,17095千伏安。全县有22个公社办起水电站(宋溪、幸福、莲花3个公社未办水电),25个公社(场),198个大队,1734个生产队,35779农户用上了电。总用电量1420万度,其中:县办工业用电494万度,社队企业用电368.6万度,城乡生活用电557万度,全县人均用电量45.3度。 七十年代初期,我县从柘林电站架设一条42.5公里长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变电站装机容量为5600千安伏,弥补了县城用电的不足。当时,县办水电站与国家大电网未并网,各自独立运行,水力资源利用率差,线损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七十年代后期是我县水电建设的高峰,我县大多数电站建于这个时期,1981年底,全县用于水电建设的资金达14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32万元,银行贷款527万元,社队自筹204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700元左右。但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用电需要,电力仍是我县的薄弱环节,必须充分挖掘现有电站潜力,继续开发利用我县水力资源,有计划发展一些中小型骨干电站,搞好全县电网建设,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 大搞水轮泵是我县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县发展水轮泵的高潮,至1967年全县水轮泵发展到113站/120台,有效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但到七十年代后期,注意力放在水电建设上,水轮泵站的建设又停顿下来,甚至建了的也无人管理。至1981年保留量仅43站/56台,其灌溉面积只有1500余亩。
   [=此处为表格(40千瓦以上水电站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