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8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0
页码: 340-359
摘要: 武宁县地处山区,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为了综合开发利用,全县6次组织力量,对水利资源和水利现状,进行普查。解放后兴建水利设施 国家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作为农业命脉来抓。
关键词: 武宁县 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

内容

第一节水利资源 本县地处山区,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为了综合开发利用,全县6次组织力量,对水利资源和水利现状,进行普查。首次是1956年9月至1958年2月,组织64人参加,主要是搞清现有水利设施,并按照“大跃进”的指导思想,制订全县水利建设规划;第二次是1963年6月至1964年3月,按照省人民委员会的要求,在省水利厅规划队的协助下,共组织40人(其中省规划队技工10人),以调查水利资源为主,同时制订“三五期间”水利规划;第三次是1972年9月至1973年2月,组织35人,在查清现有工程设施和效益的基础上,制订“四五期间”水利规划;第四次是1976年9月至1978年5月,全县共组织80人,对农田水利现状进行普查,并按照“大搞园田化”要求,制订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和“五五期间”水利规划(当时也称长计划、短安排);第五次是1980年元月至1981年2月,组织40人,制订“六五”规划;第六次是1981年3月至9月,组织25人参加,开展“三查三定”工作(即查工程效益,定挖潜计划;查工程安全,定保安措施;查管定情况,定管理措施与经营目标),查清现有工程情况,并编撰《武宁县水利水电建设资料汇编》和《农业区划一水利部分》。通过6次普查,比较全面地摸清全县的水利资源与开发利用情况,制订规划,为指导我县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提供依据。 全县境内山多,河多,落差大,水源足,属修水水系的修河流域和湖北富水水系的富水流域和龙港流域。境内河流直入修河和直接外流的一级支流共107条,主河道总长699.4公里,出境外流的河流有13条,长度54.8公里,流域面积213.66平方公里。其中流入靖安县(辽河流域)1条;流入修水县(修河流域)4条;流入通山县(富水流域)3条;流入阳新县(龙港流域)4条;流入瑞昌县(横港流域)1条。外县流入河流6条,流域面积77.64平方公里。其中由瑞昌流人3条;由永修县入境1条;由通山县流入2条,全境流域面积3641.82平方公里。 修河是本县的主要河流,在境内的流域长度为8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320.66平方公里,占全境流域总面积91.8%。修河的主要一级支流(控制流域面积在70平方公里以上)有13条。北岸有双溪水、花园水、伊山水、烟港水、浬溪水、船滩水等6条,以幕阜山南麓为发源地;南岸有清江水、洞口水、罗溪水、沙田水、桐林水、长墅源水、瓜源水等7条,发源于九岭山脉北麓。
   富水水系的主要支流太平河,发源于幕阜山脉的北麓,在本县流域长度22.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58.7平方公里,占全流面积的43.6%。 全县多年平均迳流深为812mm,多年迳流总量284735.92m3(不包括修河过境水),人平水量9436方,亩平水量8985方。全县河流水能蕴藏量为14.8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7.22万千瓦。截至1981年止,已开发8801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2.2%。可装机500千瓦以上的电站有关门咀、龙峰、源口三个电站。 上述河流除修河外,一般具有河道狭窄、弯曲多、坡度陡、泄量小、水质清等特点,而且其水源的补给主要靠天然降水,少为地下水溢出,故属季节性河流,雨季迳流量大,常发生山洪;枯季多数河流断水或只有少许地下潜流。 根据江西省水文地质大队资料表明:我县水文地质条件因受地形地貌形态的影响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岩性差异较大,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截然不同。全县大体分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种类型。 县内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除温泉水外均属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矿化度低的淡水,总储量为12924万立方米。 地表水总量284600万方,其水质正常,除煤矿、钨矿、锑矿和部分工厂的污水排泄和温泉水而污染外,多数河流水均无水质污染,不含水源性疾病菌,可供人畜生活用水。 全县有各类水域面积42.21万亩,其中柘林水面积34.22万亩,占总水域面积的81.1%。我县地热资源不够丰富,目前仅有上汤和下汤及罗溪的坪港有地下热水出露三处。温汤公社的温泉位于公社的东北方,距离约300米,温泉出露在第四系冲积层中,冲积层为一元结构的亚砂土和砂砾石层,厚度4米左右,温泉流量每秒0.454一3.162升,水温在40一45℃之间。罗溪公社的温泉位于坪港的汤里,泉水流量每秒1.832升,水温65℃,并都具有水清、透明、含有硫化氢气味,其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硫酸根钠型,均可用于热带鱼种、植物越冬和治疗皮肤病,目前正在被人们所利用。温汤泉除供洗澡外,水产和农业部门已作为非洲鲫鱼与水浮莲等植物越冬育种的基地,卫生部门作为皮肤病人的疗养场所。
   第二节水利设施 我县耕地多数分布在修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的丘陵地区,虽然修江及其支流遍布全县,但水利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抗灾能力甚差,水旱灾害频繁。旧志载:“武宁山壑深广,屡有蛟患。每春夏蛟发,辄冰雹大作,溪水横溢,冲决田土,甚则淹没房舍人畜,其害猝至,莫可逃避一。从南唐时期至今都有兴修水利之举,由于历史等原因,其水利资源仍未被充分利用。地下水的利用率只有0.31%;水能开发率只占可开发量的12.2%;如按保证率(P=95%)分析计算,水利工程供水量的利用率只有17.14%;全县缺水(包括工业、生活用水)13645.5万方。缺水量占需水量37.62%。据1957一1980年24年资料统计,出现大水和特大水年共有11年,平均两年一遇;出现干旱20年,平均10年8遇。真正旱涝保收的农田只占耕地面积的36.9%,人平(按农业人口)只有0.4亩左右,可见水利化程度很低。
   一、解放前水利设施情况 旧志载南宋时兵部尚书卢俦(安乐乡四都人)屯兵我县南岸望城冈时,开展兴修水利,陂堰沟浍“凡百数,溉田万余顷”。宋嘉定甲戍(公元1214年)进士杨三益(浬溪人,岳洲教授)曾撰写《卢侍郎庙记》,记述当时兴修水利概况。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全县总计有陂七十七处,堰九十四处,塘一百六十六处。按当时行政区域分布是:安乐乡:陂一,堰二,塘二十七;升仁乡:陂二,堰八,塘四十,新增堰二;北乡:陂四,堰三十,塘二十六;年丰乡:陂十六,堰十四,塘十二;顺义乡陂十一,堰二,塘九;上南乡:陂九,堰五,塘四;江阴乡:陂十,堰八,塘十四;长乐乡:陂十七,堰十五,塘十八;下南乡:陂七,堰八,塘十六。共灌溉农田39643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每逢久晴不雨,旱灾严重。旧志《悯旱行》作了如实记载:“君不见,去年赤旱百日余,万落千村半空室。今年盛夏魃尤虐,八月炎风雨尚搁;修江流断井泉竭,夜夜辘轳音不歇,沙边乾雀于欲死,岩巅枯树秃如指;田成十字尽龟文,四望红炉野火焚。东郊老翁年九十,说此穷愁生未习;西家寡妇仰天哭,孤儿牵去换新谷……”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是我县历史上的大旱之年,升仁乡(现莲花、大桥、路口)尤为严重,秋季农作物全部枯死,颗粒无收,农民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度日,被迫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农民栽禾下田,有收无收靠天帮忙,民谣有“春季忙忙勤插秧,遇上秋旱饿断肠”。
  1949年,全县共有水利设施塘7101座,堰1600处,总蓄水量225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12.2万亩,占当年耕地面积的27.4%,旱涝保收面积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7%。易涝(冷浆)农田共有6万多亩,水土流失面积达45平方公里(67500亩),提水工具,只有戽桶、手车、脚车和牛车,工效不高。
   二、解放后兴建水利设施 国家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作为农业命脉来抓。五十年代起先后提出“依靠群众,灌溉为主;全面规划,小型为主;‘开源节流,蓄水为主”、“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效益”的一系列方针。我县在这些方针的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和“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的政策,采取“统一规划,分期施工,先后受益,记帐还工,大体平衡,协作为重”和“今年你帮我干,明年我帮你干,工换工,定期还”的办法,做到农闲大干,农忙少干,专业队伍常年干等措施发展水利建设。1951年建设第一道水利工程一一上菁乡樱田大堰(卵石浆砌);1952年建设第一座水库一一官塘水库。1981年止,全县已兴修水利工程10898处,有效灌溉面积184595亩,占全县耕作面积58%,占水田面积76%;保证灌溉面积15236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6.6%,占水田面积60.7%。旱涝保收面积117205亩,占全县耕地面积36.9%,占水田面积48.2%。在民办公助的原则下,全县水利建设共完成土石方5507.89万立方米,其中土方5257.3万立方米,石方250.86万立方米,群众投工3951.1万个,总投资7656.86万元(包括投工折价),其中国家投资2147.86万元(包括地方投资),贷款293.3万元,社队自筹153.96万元。 (一)蓄水工程5816座,其中:中型水库一座,小(1)型水库21座,小(2)型水库80座,塘5714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67.02平方公里,水库、塘总蓄水量2007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88364亩,其中:小(1)型灌溉30267亩,小(2)型灌溉29234亩,.塘灌溉28863亩;保证灌溉面积64918亩,其中:小(1)型灌溉25536亩,小(2)型灌溉19494亩,塘灌溉19888亩;旱涝保收面积50698亩,其中:小(1)型灌溉23174亩,小(2)型灌溉15099亩,塘坝灌溉12425亩。 (二)引水工程。截流灌溉,是山区的特点,全县现有截流引水工程4642处,其中:灌溉500亩以上的堰坝21座,引用流量每秒4.9立方,开挖支渠道36条,全长58.82公里;灌溉面积500亩以下的引水堰坝4621处,引用流量每秒10.3立方。有效灌溉面积85322亩,保证灌溉面积79261亩,旱涝保收面积60715亩。 (三)提水工程。主要分布在修河柘林水库两岸的社队,全县总装机376台,7427马力,其中:机械提灌365台,7249马力;电力提灌11台、223马力。属于国家抽水机站49座、1385马力,其中:装机40马力以上的15座、626马力;流动性的6087马力。现有提灌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0909亩,保证灌溉面积8137亩,旱涝保收面积5852亩。(四)河道治理。全县已治理大小河流22条,治理长度80.1公里,占需要治理长度141.3公里的57%。如船滩的辽田、红光河,罗溪水的石门、罗溪河,沙田水的沙田河,石羊水的烟港河,大桥水的小源河,大富水的横路、白杨河,大洞水的坂上河、箬田河等部份河段均于1977年和1978年进行筑堤、清挖河床,保护耕地面积23467亩。 (五)平整土地。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全县已平整土地面积14445亩,完成土石方86.7万方,如烟港、梅岩、花园、廉村等处,实行111、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六)围堤工程。因兴建柘林水库淹没农田,加上迁入浙江移民,耕地显得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976年、1978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结合治理河道,进行围堤造田,在联村、烟港、新华等处围堤,总长度18.58公里,保护耕地面积6835亩,完成土石方122.6万方。
   三、现有水利设施分布
   大洞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6887亩(水田4630亩),有效灌溉面积3943亩(蓄灌1713亩,堰灌2080亩,机电灌150亩);旱涝保收面积2323亩;保证灌溉面积2740亩;高产稳产农田1740亩;望天丘687亩。 现有水利工程84座,总蓄水276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一座,小(2)型水库4座,山塘37座,堰40处,水轮泵站1处。 永红水库:属小(1)型,座落在洞口大队,1966年10月动工,1969年完工,集雨面积4.8平方公里,总库容116万立方米,心墙土质坝,坝高20.5米,平均坝长64米,养鱼水面240亩,养鱼万尾,大坝后有40-6型水轮机一台,供农付产品加工用。红政、箬坑、杨湖、蔡家垄等四座小(2)型水库,共可灌溉1060亩农田。 治理太平河,自洞坪至彭坪止,沿河筑堤21000米,堤高2米,顶宽1.5米,防洪面积2800亩,改河可垦面积702亩。
   路口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20539亩(水田15058亩),有效灌溉面积13063亩(蓄灌10042亩,堰灌2401亩,机电灌620亩);保证灌溉面积8206亩;旱涝保收面积5941亩;高产稳产面积4158亩;望天丘2990亩。 现有水利工程567座,总蓄水量1063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一座,小(2)型水库8座,山塘388座,堰165座,固定电力排灌站1处,水电站4座。 红旗水库:属小(1)型,座落在红旗大队楼下村,,集雨面积4.8平方公里,总库容750万立方米。1958年12月动工,1962年3月竣工,是一座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工程。可灌农田8500亩,装机发电200千瓦,养鱼2.5万尾。属心墙土坝,大坝高22.5米,顶宽4米,平均坝长143米,有东西两道主干渠,全长30公里,渡槽5道,全长260米。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33.6万立方米,投工50万个劳动日,国家投资28万元。大沙港、通山垄、徐芳、大堰、杨山、石灰坑、泉山、陈烧等8座小(2)型水库共可灌溉2240亩农田。
   五泉电力排灌站:1964年建成,装机12千瓦,可灌田150亩。
   治理河港五条,从1978年9月开工至1981年竣工。共完成土石方30.5万方,自筹资金7.3万元。 杨岭河:从晏家至楼下,截弯拉直,两岸筑围堤2500米,堤高1.8米,防洪面积300亩,可围垦耕地50亩。 红旗河:从红旗水库至蛇田,筑堤坝长达2100米,堤高2米,防洪面积800亩,围垦面积120'亩。
   丰田河:从河垄至丰田,建坝长1000米,坝高1.5米,防洪面积250亩,可围垦面积20亩。
   新灶港:从蔡坡垄至马路,围堤坝长800米,堤高1.2米,防洪面积80亩,围垦面积10亩。
   凤东河:从东湾至金水,围堤坝长1600米,堤高1.5米,防洪面积300亩,围垦面积20亩。
   横路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7807亩(水田13214亩),有效灌溉面积11707亩(蓄灌8390亩,堰灌2917亩,机电灌400亩);旱涝保收面积6410亩;保证灌溉面积8340亩;高产稳产面积3480亩;望天丘1486亩。 现有水利工程557座,总蓄水量667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9座,山塘430座,堰114座,机电排灌站一处,水电站2座。 新源水库:属小(1)型,是横路公社重点骨干工程,I971年11月动工,1973年大坝基本建成,1981年全部配套竣工,是一座灌溉、发电、养鱼综合利用工程。座落在新
  溪大队王峰嘴,截堵新溪港,集雨面积8平方公里,总库容180万立方米,为粘土心墙坝,坝高26米,平均坝长134米。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库内养鱼水面100余亩,可养鱼1万余尾。利用水力资源,建立一、二级电站两处,一级站装机75千瓦,二级站装机40千瓦。水库、电站共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投工30万个劳动日,投资25万元。外坑、栋石、南皋、长塘,老虎堰、方源、陈山垄、黄龙、大源等九座小(2)型水库,可灌溉3540亩农田。 上富大堰:座落上富大队,是横路公社最大引水工程,是一座老堰。解放后几经维修改建,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大坝属混凝土结构,坝高4米,坝长35米,利用低坝引用上富河水有效灌溉面积650亩。1963年花园大队在上富河下游建固定抽水机站,装机26马力,灌田200亩。. 花园治河工程:是1978年动工,从蔡家桥至株林桥,河床改道拉直,两边河岸砌坝,坝长4000米,坝高6米,顶宽8米(可驶汽车)。可开垦面积600亩。由于工程量大(整个工程达50万土石方,需工50万个劳动日),1981年尚未竣工。
   大桥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24101亩(水田14466亩),有效灌溉面积12980亩(蓄灌10360亩,堰灌1626亩,机灌10000亩);旱涝保收面积5132亩;保证灌溉面积8446亩;高产稳产面积3592亩;望天丘1480亩。 现有水利工程1758座,总蓄水量1446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13座,山塘1683座,堰53座,水电站6座。 五星水库:属小(1)型,建在岭背大队,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07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动工,组织全县劳力参修,1962年峻工,是我县最早的小(1)型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高20米,顶宽4米,平均坝长150米。完成土石方28万立方米,投工35万个劳动日,投资25万元,是一座综合利用工程。现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养鱼3万多尾,配有专职管理人员6人,属社办企业。 双坑水库:属小(1)型,建在双溪大队双坑源小队,1971年10月动工,1977年3月建成。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204万立方米。大坝为心墙土坝,坝高25米,顶宽5米,平均坝长250米。完成土石方23万立方米,投工30万个劳动日,投资15万元。现有灌溉面积2500亩,养鱼2.5万尾。 刘淮水库:属小(1)型,建在东坪大队刘淮小队。1976年9月动工,1978年3月峻工。集雨面积4平方公里,憩库容118万立方米。大坝为心墙土坝,坝高30米,顶宽4米,平均坝长150米。装机2台、200千瓦。整个工程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劳动日,投资20万元。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大泉、鲁溪洞、南塘、高丰、池岩塘、新塘,张坝垄、方段垄、袁山垄、、许家垄、黄家山、胜利、胡塘等13座小(2)型水库,可灌农田3700亩。 治理小源河:该河位于龙坂大队,从坟林地至界牌坂,沿河两岸建堤坝3400米,堤高3米,顶宽3米:共完成土石方8万立方米,投工10万个劳动日。
   治理上源河:位于上源大队,从源头峡至龙坂,沿河建堤坝7000米,堤高2.5米,顶宽4米。完成土石方10万立方米,投工11万个劳动日。 梅颜园田化:大桥公社在1976年冬以一个月时间集中全社劳力在梅颜大队门口公路以下的田坂,进行园田化试点。将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一千多块田,进行高打低填,改造成方块格水田(每块5亩)60块,计300亩。
   莲花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3298亩(水田10190亩),有效灌溉面积9207亩(蓄灌7447亩,堰灌1057亩;机灌685亩);旱涝保收面积4298亩;保证灌溉面积5863;高产稳产面积3003亩;望天丘982亩。 现有水利设施719座,蓄水547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7座,山塘674座,堰36座,固定抽水机站1处。 山坪水库:属小(1)型,建在山坪大队,是莲花公社目前的重点骨干工程。集雨面积1.1平方公里,总库容102万立方米。1966年9月动工,1969年4月峻工,大坝为粘土心墙均匀土质坝,坝高23米,顶宽3.5米,平均坝长248米,是一座灌溉、发电、养鱼综合利用工程。大坝下建山坪电站,装机容量55千瓦。可灌溉农田1400亩,养鱼2万尾。总工程完成土石方12万立方米,投工16万个劳动日,投资20万元。河源、青山、坳背垄、宝丰、金沟垄、洞垄、李方亭等七座小(2)型水库,可灌农田3970亩。
   幸福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7942亩(水田6691亩),有效灌溉面积6282亩(蓄灌5014亩,,堰灌968亩,机灌300亩);旱涝保收面积2990亩;高产稳产面积2093亩;保证灌溉面积4344亩;望天丘407亩。 现有水利设施132座,总蓄水量291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1座,山塘105座,堰25座。 山峡水库:属小(1)型,位于幸福大队,1961年9月动工,1964年12月竣工,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是幸福公社的骨干工程,大坝属粘土心墙坝,坝高25米,顶宽7米,坝长112米,完成土石方7万立方米,投工9万个劳动日,投资2万元,可灌农田1800亩。双群水库属小(2)型水库,主要灌溉幸福大队200余亩。
   宋溪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6723亩(水田5187亩),有效灌溉面积4485亩(蓄灌3545亩,堰灌740亩,机灌200亩);旱涝保收面积1895亩;保证灌溉面积2782亩;高产稳产面积1326亩;望天丘702亩。 现有水利设施158座,总蓄水量352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3座,山塘123座,堰30座,小水电站1座。 万福桥水库:属小(1)型,位于田段一队,1977年动工,1981年3月峻工,集雨面积12.1平方公里,总库容130万立方米,大坝属粘土心墙土坝,坝高21米,顶宽8米,坝长120米,完成土石方12万立方米,投工15万个劳动日,投资8万元,库内可养鱼水面150亩,可灌农田1400亩,是宋溪公社重点骨干工程。南皋、东源、长垄3座小(2)型水库,可灌田800亩。
   伊山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2747亩(水田916亩),有效灌溉面积749亩(蓄灌222亩,堰灌487亩,机灌40亩);旱涝保收面积200亩;高产稳产面积140卣;保证灌溉面积260亩;望天丘167亩。 现有水利设施72座,总蓄水量15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山塘3座,堰65座,固定抽水机站2座,水电站1座。小(2)型水库1座。位于坑口大队,总库容量12万立方米,是该大队骨干工程。
   固定抽水机站2座,建于1966年,装机2台/52匹马力,抽伊山河水,可灌农田350亩。
   干楼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3442亩(水田10153亩),有效灌溉面积9466亩(蓄灌5410亩,堰灌3556亩,机灌400亩);旱涝保收面积5038亩;高产稳产面积3526亩;保证灌溉面积7564亩;望天丘622亩。 现有水利设施87座,总蓄水量1315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5座,山塘68座,堰11座,机械排灌站1处,电力排灌站1处。 龙峰水库:属蓄水千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位于干楼大队,1968年8月动工,1970年10月峻工。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这座工程地质条件好,肚大口小腹内平,.蓄水量大,集雨面积41.3平方公里,总库容1113万立方米,大坝为心墙土坝,高26.9米,坝顶宽4米,坝长148米,完成土石方35万立方米。全石渡区集中投工50万个劳动日,枢纽工程投资65万元,目前可灌溉农田4150亩,年产成鱼2万斤,利用水库蓄水流量建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550千瓦。公社成立龙峰水库管理委员会,有专业管理人员(包括发电、养鱼)22人,成为多种经营的基地。阳坑、洞夏、固村坑、老虎嶂、西坑等5个小(2)型水库,可灌农田1116亩。 段头堰:位于干楼大队,1979年8月动工,1980年12月建成,拦河建滚水坝,坝长60米,坝高1.5米,引水灌田面积540亩。 坪上抽水机站:位于上坑大队,1970年8月动工,1971年10月建成,装2105型柴油机2台/52匹马力,可灌农田100亩。
   三贤电灌站:1978年10月动工,1980年1O月建成,装机2台46千瓦,可灌农田400亩。 治理烟港河:从烟港桥至河口,沿河建坝4公里,坝高4米,顶宽3米,防洪面积2000亩,改河床可开垦面积1500亩。1976年冬动工,1981年春完工,动员全社劳动力参修,集中全力大干几个冬春,河床基本拉直,两岸围堤初步工程基本完工。同时调动12辆东方红拖拉机进行平整土地,破龙口、陈家洲一片荒地基本改建成园田化,达到田块成方,沟渠联网,便于机耕。
   石渡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5969亩(水田13489亩),有效灌溉面积12022亩(蓄灌5891亩,堰灌4895亩,机灌936亩,泵灌600亩);旱涝保收面积4786亩;保证灌溉面积7872亩;稳产高产面积4750亩;望天丘1467亩。 现有水利设施364座,总蓄水量233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一座,小(2)型水库3座,山塘301座,堰57座,固定机械排灌站一处,电力排灌站一处。 王连坑水库:属小(1)型,位于洞口大队。1973年动工,1975年建成,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养鱼综合利用工程。集雨面积17.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2万立方米。大坝属心墙土质坝,.坝高26米,顶宽4米,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5万元,投工25万个劳动日。现有灌溉面积6500亩,发电265千瓦,养鱼10万尾。幸福、,七埚、金银桥三座小(2)型水库,灌田1200亩。 石渡机电排灌站:属固定站,位于石渡大队,1965年建成,属一级提水,扬程14米,引水流量0.21立方/秒。装有46型90匹马力内燃机一台,配14SH-28型水泵一台,灌溉面积450亩。
   清江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6105亩(水田11841亩),有效灌溉面积10224亩(蓄溉5007亩,堰灌4467亩,机灌200亩,电灌550亩);旱涝保收面积6966亩,保证灌溉面积9473亩;稳产高产田3476亩;望天丘161亩。 现有水利设施432座,总蓄水量741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一座;小(2)型水库1座,山塘388座,堰38座,固定机械排灌站1处,电力排灌站3处。 大田水库:属小(1)型,位于大田大队。1973年动工,1978年峻工,集雨面积79.8平方公里,总库容538万立方米,大坝属心墙土质坝,坝高22米,顶宽4米,平均坝长165米。是一座防洪,蓄水、发电、养鱼综合利用工程。完成土石方35万立方米,投工38万个劳动日,投资55万元,可灌田2600亩,养鱼25万尾。利用水库蓄水建电站,装机225千瓦,现已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7公里,低压线路35公里,年发电量72万度,解决社办企业和各大队农副产品加工及80%农户照明用电。
   大垄水库:属小(2)型水库,位于车下大队,可灌田550亩,可养鱼1万尾,是该大队主要工程。
   浬溪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23638亩(水田17791),有效灌溉面积16008亩(蓄灌8669亩,堰灌5572亩,机灌1767亩);保证灌溉面积11751亩;旱涝保收面积9195亩;稳产高产面积6411亩;望天丘2217亩。 现有水利设施338座,总蓄水量860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6座,山塘292座,堰87座,其中灌500亩以上的2座,固定机电排灌站2处。 辽源水库:属小(1)型,位于小坪大队,1965年动工,续建三个冬春完成。集雨面积2.7平方公里,总库容102万立方米。大坝属心墙土坝,坝高24.5米,顶宽4米,平均坝长99米。总工程完成土石方9万立方米,投工12万个劳动日,投资8万元,有效灌溉面积450亩。 大源水库:属小(1)型,位于大源洞口,1969年动工,1972年竣工。集雨面积45平方公里,蓄水270万立方米。坝高23.5米,顶宽6米,坝长32米,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型,总工程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投工25万个劳动日,投资39万元。灌溉面积480亩,坝下建成水力发电站二级,一级站装机容量225千瓦,二级站装机容量155千瓦。 半源水库:属小(1)型,位于牌楼大队,1978年动工,1980年完工。集雨面积5.2平方公里,总库容268万立方米。心墙土质坝,坝高25.3米,顶宽5米,坝长120米,总工程量完成土石方20万立方米,投工25万个劳动日,投资20万元,灌溉面积850亩。王古洞、老哈石、泉源、夹山、新村、长塘六座小(2)型水库,可灌田1600余亩,是所在大队重点工程。 上菁堰:位于上菁大队,建于1951年,是我县最早的水利工程。堰坝上游集雨面积188平方公里,滚龙堰坝,坝长30米,坝高1.2米,引水渠道3条,全长2.5公里,灌溉面积1036亩。 长乐堰:位于公社农科所,1962年建成,集雨面积204平方公里。引水渠道1条,全长1公里,灌溉面积797亩。 哨背抽水机站:位于哨背大队修河边上,1962年建立,一级提水,扬程18米。装有80匹马力柴油机1台,水泵1台,引水渠道5.5公里,灌溉面积570亩。 治理浬溪河:浬溪河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由于河床弯曲淤塞,经常发生洪害。1976年集中劳力,从樱田至浬溪大桥,全长6200米,把河床拉直疏通,两岸围堤筑坝。河床宽90米,坝高2.8米,顶宽3米,奋战两个冬春,投工20万个劳动日,投资15万元,共完成土石方16万立方米。两岸防洪面积2000亩,可开垦荒滩面积200亩,增加机耕地200亩,对沿河农田、房屋、人口、财产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船滩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31221亩(水田22036亩),有效灌溉面积19819亩(蓄灌6860亩,堰灌7389亩,机灌4987亩,泵灌585亩);保证灌溉面积14693亩;旱涝儇收面积9822亩;稳产高产面积6875亩;望天丘面积2217亩。 现有水利设施503座,总蓄水量1063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7座,山塘及小水库468座,堰27座。其中灌田500亩以上堰5座,固定机械提灌站3处,水轮泵站7处。 邓家源水库:属小(1)型,位于五丰大队,辽田河上游,1969年动工,1981年竣工。集雨面积4.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440万立方米。属心墙土质坝,坝高25.5米,顶宽4米,坝长86米,工程量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投工25万个劳动日,投资10万元。灌溉农田面积2500亩,养鱼20万尾。李家源、泉步源、大源里、破塘里、虎坑、王塘、许家源七座小(2)型水库,可灌田3735亩。 辽陂堰:位于磡头大队,集雨面积40平方公里。混凝土堵水坝,坝长100米,坝高3米,顶宽2米,利用引水建水电站1座,装机40千瓦。1965年建成,年发电量4万度。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投工3万个劳动日,投资2万元,灌溉农田1500亩。 吉田堰:位于吉田大队,1970年建成,堰坝上游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混凝土挡水坝,坝长120米,坝高2米,顶宽2米,引水建水电站1座,装机125千瓦,年发电量10万度。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投工3万个劳动日,投资2万元,灌溉农田1000亩。 龙摆尾堰:位于辽里大队,1977年建成,堰坝上游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混凝土挡水坝,坝长40米,坝高3.5米,顶宽2米,完成土石方2万立方米,投工3万个劳动日,投资2万元,灌溉面积550亩。 红光堰:位于红光大队,建于1968年,堰坝上游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拦河坝属堆石河坝,坝长70米,坝高1.5米,灌溉面积550亩。 莲塘堰:位于莲塘大队,1965年建成,堰坝上游集雨面积145平方公里。混凝t拦河坝,坝长96米,坝高3米,顶宽2米,灌田700亩,完成土石方2万立方米,投工3万个劳动日,投资I.5万元。 五丰水泵站:1965年建成,坝高1米,坝长50米,水头2:5米,装水轮泵1台,54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100亩。 联升水泵站:1965年建成,心墙坝,坝高15米,坝长80米,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年发电量0.75万度,灌田50亩。 辽埠水泵站:1964年建成,堰坝长60米,坝高1米,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30亩。 堤上水泵站:1965年建成,坝高1.2米,坝长25米,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30亩。 白沙水轮泵站:建于1966年,坝高1米,坝长40米,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155亩。 王背头水泵站:建于1966年,坝高1米,坝长60米,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70亩。 东方红水泵站:建于1966年,坝高3米,坝长86米,装水轮泵1台,26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200亩。 斜石抽水机站:位于斜石大队修河边,建于1961年,装有80匹马力柴油机1台,水泵1台,灌溉面积600亩。 莲塘抽水机站:位于莲塘大队,1961年建成,装有26匹马力柴油机1台,水泵1台,灌溉面积600亩。 治理辽田河:辽田河流域35平方公里,治理范围,从辽里至辽田,河流总长12000米,治理长度5000米,堤高5.5米,顶宽2.5米,防洪面积2000亩,治理后可开垦荒州面积500亩。 治理红光河:红光河流域面积76.6平方公里,由红光至船滩,河流总长2000米,堤高4.25米,顶宽2米,防洪面积1000亩,治理后可开垦面积600亩。 以上两处治河工程,是’1977年集中全社劳力奋战一个冬春,投工25万个劳动日,投资7万元,完成土石方20万立方米。 温汤公社:现有耕地面积7911亩(水田6048亩),有效灌溉面积5078亩(蓄灌793亩,堰灌4085亩,机灌200亩);保证灌溉面积4264亩;旱涝保收面积2752亩,高产稳产面积2607亩;望天丘面积702亩。
  现有水利设施138座,总蓄水量14万立方米,其中:山塘18座,蓄水14万立方米,堰116座,水轮泵4个。
   小九宫水泵站:建于1969年,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200亩。 港背水泵站:建于1969年,装有水轮泵2台,12千瓦发电机1台,灌田10余亩,主要用于发电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
   黄卜岭水泵站:建于1964年,装水轮泵1台,5千瓦发电机1台,灌溉面积10亩。
   南岳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3699亩(水田2336亩),有效灌溉面积1634亩;保证灌溉面积1163亩;旱涝保收面积992亩;高产稳产面积694亩;望天丘面积930亩。 现有水利设施256处,总蓄水量12万立方米,其中山塘9座。堰247座。为了利用山溪水源,1976年至1979年截堵南岳港建马南电站,装机100千瓦,初步解决公社和部分大队的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
   东林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9508亩(水田6256亩),有效灌溉面积5326亩(蓄灌2770亩,堰灌2206亩,机灌350亩);旱涝保收面积1840亩;保证灌溉面积3566亩;高产稳产面积1200亩;望天丘面积930亩。 现有水利设施169座,蓄水量466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2座,山塘89座,堰76座。 双港水库:属小(1)型,位于桥头大队。1976年开工,1980年竣工。集雨面积10.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61万立方米。粘土心墙坝,坝高23米,顶宽4米,坝长128米。完成土石方20万立方米,投工27万个劳动日,投资18万元,可灌农田450亩。是东林公社最大的水利工程,除灌溉外,还引用库水,建双港二级电站,装机100千瓦,1981年4月建成投产。 红泉水库:属小(1)型,位于白水大队,1969年动工,1972年10月建成。集雨面积5.6平方公里,总库容121万立方米。粘土心墙坝,坝高17.7米,顶宽4.5米,坝长85米。总工程量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投工20万个劳动日,投资3万元,可灌农田480亩。毛田、杨坑2座小(2)型水库,可灌田300亩,是所在大队的重点工程。
   石门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26377亩(水田20970亩),有效灌溉面积18082亩(蓄灌836亩,堰灌16949亩,机灌197亩),旱涝保收面积11163亩;高产稳产面积7814亩;保证灌溉面积14463亩;望天丘2894亩。 现有水利设施53座,总蓄水量205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山塘3座,堰45座,抽水机1座,水轮泵站3座。徐坑水库:属小(1)型,位于徐坑大队,1976年9月动工,1979年12月竣工。集雨面积7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80万立方米。大坝结构属心墙土坝,坝高26米,顶宽4米,坝长110米。总工程量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投工12万个劳动日,投资25万元。暂未灌田,只能发电、养鱼,现已建成一、二级电站,总装机300千瓦,解决公社集镇和部分大队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尚有部分配套工程未完工。
   西桥抽水机站:装机15匹马力,灌田120亩。
   炉山、新牌、九条等水泵站,均建于1964年大搞水轮泵建设时期。
   刘背堰:位于田铺大队,堆石坝,可灌农田570亩。
   炉山堰:位于炉山大队,堆石坝,可灌农田600亩。
   晏上堰:位于石门大队,可灌田1500亩。
   罗溪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22957(水田20350亩)有效灌溉面积17541亩(蓄灌1958亩,堰灌14943亩,机电灌580亩,泵灌60亩);旱涝保收面积12097亩;保证灌溉面积13563亩;高产稳产面积8467亩;望天丘面积2717亩。 现有水利设施175座,总蓄水量84万立方米,其中小(2)型水库3座,山塘51座,堰114座,抽水机站1座,电排灌站4座,水轮泵站2座。下源、阳芳、芦湾3座小(2)型水库,共灌田1950亩。 锣鼓洞电站:位于东湾大队,1978年10月至1980年4月建成,装机3台/300千瓦,是灌溉、发电两用站。 芳湾堰:位于联村大队,浆砌块石坝,坝长90米,坝高1.5米,1963年10月建成,可灌农田750亩。
   许子坑堰,位于坪港大队,堆石坝,坝长20米,坝高1米,1966年12月建成,可灌农田550亩。 电灌站五处:联村白坳电灌站,装机12千瓦1台、5千瓦1台,可灌田100亩;车田电灌站,装机10千瓦1台,可灌田50亩;深洞电灌站,装机10千瓦1台,可灌田100亩;栗坪电灌站,装机7.5千瓦1台,可灌田80亩。
   范坪抽水机站:装机26匹马力1台,可灌田120亩。 治理罗溪港:从锦鸡坳至宽步桥,需治理长度5公里。1977年全社动员,已沿河建堤坝3公里,堤坝高4.5米,顶宽2~3米,堤坝采用浆砌块石,可防洪面积1500亩,改联村河滩为可垦面积500亩。
   黄段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7762亩(水田16355亩),有效灌溉面积13632亩(蓄灌6730亩,堰灌6602亩,机灌300亩);早涝保收面积6246亩;高产稳产面积4372亩;保证灌溉面积9371亩;望天丘面积1605亩。 现有水利设施251座,总蓄水量327万立方米,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4座,山塘193座,堰53座。 关门嘴水库:属小(1)型,位于茗洲大队,拦截野猪港水,集雨面积82平方公里,总库容130万立方米,1977年动工,1980年基本竣工。目前该工程主要用于发电,坝后厂房装机2台/410千瓦,1980年12月送电,年发电量131万度。总工程量完成土石方18万立方米,投工22万个劳动日,投资150万元。因东西渠还未动工修建,尚未发挥灌溉作用,待续建。前垄、柳村、黄沙源、杨梅垄属小(2)型水库,可灌田2030亩。 花棚堰:位于花棚坑口,引严阳水,混凝土拦河坝,1978年4月建成,可灌农田600亩。引渠道水在下堡建电站1座,装机55千瓦。 斜滩堰:位于斜滩大队牛鼻孔,引野猪港水,混凝土拦河坝,1978年10月建成,可灌农田1101亩。
   城崖堰:位于茗洲大队,引大寺里水,混凝土拦河坝,1975年8月建成,可灌农田550亩。
   团结堰:位于团结大队,拦引芦家山水,堆石坝,可灌农田520亩。
   白杆堰:位于东风大队,拦引源口水,圬工坝,可灌农田600亩。 源口水库:属中型水库,位于黄段公社源口卡子里,1976年8月动工,1980年5月建成发电。双曲拱坝,坝高49.53米,坝中心弧长180米,顶宽4米,坝址上游控制流域面积99.8平方公里,总库容3780万立方米。总工程量完成土石方和混凝土2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30万元,贷款140万元,县自筹资金160万元。属县办工程,由县组织施工,也是我县第一座独-的双曲拱坝型水库,重点是发电,已架设由源口至县城35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与源口原二级、三级,并网发电,待大坝枢纽工程完工后,总装机容量达2900千瓦,年发电量800万度,是全县水利骨干工程。既能发电、防洪、养鱼,还可灌溉农田4000亩。如渠道修通,还可灌溉到罗坪公社部分大队。
   严阳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4016亩(水田3570亩),有效灌溉面积3045亩(蓄灌542亩,堰灌2303亩,机灌200亩);旱涝保收面积1765亩;高产稳产面积1235亩;保证灌溉面积2360亩;,望天丘面积526亩。
   现有水利设施139座,总蓄水量18万立方米,山塘125座,堰14座。 严阳公社是我县重点林区,水土保持较好,山浸水多,保旱能力强,因此,尚未兴建较大的蓄水工程,靠小型堰坝起主要灌溉作用。并拦堵山溪水建成小水电站四处,东坑电站,装机12千瓦;烟溪电站,装机12千瓦;西良电站,装机12千瓦;严阳电站,建于石坪大队,装机40千瓦。公社机关和各大队照明,农副产品加工基本用上了电。
   罗坪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12814亩(水田11592亩),有效灌溉面积10572亩(蓄灌4115亩,堰灌5557亩,机灌900亩);旱涝保收面积5220亩;高产稳产面积3654亩,保证灌溉面积6923亩;望天丘面积1020亩。 现有水利设施220座,总蓄水量125万立方米,其中小(2)型水库2座,山塘121座,堰97座。洞坪水库、罗坪水库属小(2)型,可灌田2800亩。
   罗坪堰:位于罗坪,1973年至1974年建成。浆砌块石坝,可灌田2000亩。 向家堰:位于金汤大队,是古代堆石坝,经常作堰,可灌农田500亩。罗坪电站:1977年12月建成,大坝属圬工坝,坝高17.3米,坝长45米,坝顶溢流,装机1台/160千瓦,可灌田200亩…总工程量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投工16万个劳动日,投资60万元。
   杨洲公社: 现有耕地面积7132亩(水田5810亩),有效灌溉面积4589亩(蓄灌1059亩,堰灌3130亩,机灌400亩);旱涝保收面积3170亩;高产稳产面积2210亩;保证灌溉面积4100亩;望天丘面积1221亩。 现有水利设施90座,总蓄水量81万立方米,其中小(2)型水库2座,山塘42座,堰46座。红株坑、双庆小(2)型,可灌田600余亩。
   县茶场: 现有耕地面积1237亩(水田1124亩),有效灌溉面积1124亩(蓄灌80亩、堰灌1044亩);旱涝保收面积850亩;高产稳产670亩;保证灌溉面积1080亩。
   现有水利设施9座,堰渠一道,总蓄水量10万立方米,山塘8座。 愚公渠:渠道4公里,1973年建成,原引严阳烟溪合港水,因关门嘴水库坝址建在渠道入口处,现系引关门嘴水库水,灌溉农田1000多亩。利用渠道引水建逆流电站,1979年8月动工,1980年12月建成,装机100千瓦,解决茶场照明和工农业生产用电。
   县农科所(良种场): 现有耕地面积2113亩(水田1950亩),有效灌溉面积1550亩(蓄灌575亩,堰灌755亩,机灌220亩);早涝保收面积850亩;高产稳产面积670亩;保证灌溉面积1265亩。
   现有水利设施44座,蓄水35万立方米,其中山塘35座,堰8座,电灌站1座。
   竹湾堰;位于东升大队,堆石坝;引斜滩港水,灌田500余亩。
   董家坪电灌站:利用柘林电源,装机14千瓦,灌田80亩。
   第三节水力发电 我县山多,水力资源丰富,是办水电的有利条件。解放前全县无水力发电。解放后,充分利用山区溪流资源,依靠集体的力量,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从1960年在路口公社红旗水库坝后引用水库水建立一座装机12千瓦小水电站起,到1981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73座,总装机容量8801千瓦,年发电量1449.2万度,其中:县办电站1座,装机容量为2500千瓦,社办电站28座,装机容量5738千瓦,队办电站44座,装机容量563千瓦。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电站2座,龙峰和源口电站,容量为3450千瓦;40千瓦以上的电站33座,装机容量为5137千瓦;40千瓦以下的电站有36座,装机容量368千瓦。全县输变电线路总长1477.86公里,低压线路800公里,变压器254台,17095千伏安。全县有22个公社办起水电站(宋溪、幸福、莲花3个公社未办水电),25个公社(场),198个大队,1734个生产队,35779农户用上了电。总用电量1420万度,其中:县办工业用电494万度,社队企业用电368.6万度,城乡生活用电557万度,全县人均用电量45.3度。 七十年代初期,我县从柘林电站架设一条42.5公里长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变电站装机容量为5600千安伏,弥补了县城用电的不足。当时,县办水电站与国家大电网未并网,各自独立运行,水力资源利用率差,线损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七十年代后期是我县水电建设的高峰,我县大多数电站建于这个时期,1981年底,全县用于水电建设的资金达14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32万元,银行贷款527万元,社队自筹204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700元左右。但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用电需要,电力仍是我县的薄弱环节,必须充分挖掘现有电站潜力,继续开发利用我县水力资源,有计划发展一些中小型骨干电站,搞好全县电网建设,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 大搞水轮泵是我县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县发展水轮泵的高潮,至1967年全县水轮泵发展到113站/120台,有效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但到七十年代后期,注意力放在水电建设上,水轮泵站的建设又停顿下来,甚至建了的也无人管理。至1981年保留量仅43站/56台,其灌溉面积只有1500余亩。
   [=此处为表格(40千瓦以上水电站基本情况表)=][=此处为表格=]第四节水利水电管理 解放前无水利机构。解放后,1950年县成立建设科,兼管水利建设,1954年成立水利科,1956年冬,水利科与农业科合并为农林水利局。1958年上半年分设水利局,后撤并多次,1972年成立水利电力局至今。其下属单位有: 一、源口电站,属县办的预算外地方国营企业。归县水电局领导与管理。该站设管理委员会,有职工82人,总库容量3780万立方,装机容量2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800万度,既能发电、防洪、养鱼,还可灌溉农田12000亩。电站建有主副厂房两座500平方,职工宿舍1800平方,架没至县城3.5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11公里,总工程量为20万土石方,投资总额53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原值605万元(其中:主体工程479.7万元,设备58.65万元,其它66.65万元)。1981年实现收入7.09万元,实现利税3.54万元。 另外,将库区两个大队合并成立库区林场,划归电站管理,总人口503人,山林面积58300亩,木材积蓄量22000立方米,1980年产木材1330立方米,茅竹3万根,粮食产量20万斤。 二、水电施工队:1972年7月建立,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国营企业,正式职工50余人,由县投资修建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多数交该队包工承建。 三、水文站:1958年3月设立牛拦峡水位站,观测原巾口水位变化情况,1966年因建洪岩潭大堰,该支流失去水位测量价值,水位站随即撤销。
  1959年4月设立罗溪水文站,主要任务观测罗溪水的水位变化和对该区各公社雨量站的管理及汇编资料等工作,1980年上半年由地区水文总站接收管理。
  1980年在碛溪山口,新建宋溪水文站,归地区水文总站管理。 四、气象站:1950年上半年建立气象站,主要任务负责全县天气预报工作,1968年下半年至1970年县人民武装部实行军管,1970年下半年起,直接由地区气象局管理。 五、抽水机站:1962年有80匹马力的抽水机站6处(即:船滩的河潭站,石渡的渡头站,浬溪的哨背站,巾口的西湾站,罗坪的潭埠站,宋溪的上升站),都配有亦工亦农的专职人员,工资从水费和站内多种经营收入中解决。1972年因兴建柘林电站,有潭埠、西湾、上升、渡头4个抽水机站被淹,设备和人员作了统一调整,剩下2个站同时下放给所在公社管理。 六、公社水管站:从1970年到1971年,全县25个公社(场)都建立水管站,对21座小(1)型以上水库,均建立管理机构,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由主管单位配备专管人员,水库按3~8人配备。小(2)型以下水库由公社或大队配有专人负责。到1981年底,全县水管站、水电站共有职工411人(其中:国家干部10人,国家职工97人,亦工亦农人员304人)。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先后提出“以水养水”和“以电养电”及“自给有余”等一系列的要求,根据水电部提出“一把锁匙,两个支柱(即搞承包责任制和征收水费,开展多种经营)的要求,县采取的措施是: 六十年代,一是定期培训管理人员。为了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建立定期考核和培训制度,规定每年8一9月为培训期间,每期不少于30天。学习对象是:水管员、电工、抽水机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者,发给证书和操作执照。一般对无执照者,不许单独操作。一年内如未获得执照者,调离本单位。二是县水利局建立巡回检查指导制度,规定每年春节前后,统一组织全县性的检查。检查设备完好程度,维修制度,安全操作,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三是对水库、电站、机站实行民主管理及一库一站一机多用,力求自给有余。全县小(1)型以上水库,在六十年代普遍建立生产基地(一般有土地3一6亩),粮食基本上自给。电站和机站除发电、抽水外,又搞碾米加工。如五星、红旗两水库,从建成后就坚持征收水费制度和库区代表会议制度,征求对水库管理人员和工程管理意见,并讨论当年的水费使用和次年收水费标准。 七十年代,各公社水管站,实行条块结合的双层领导,行政上属公社领导,业务上属县水电局管理。水管站对水利水电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使用资金、器材,统一管理职工教育,统一调配施工队伍。水管站人员配备,工程较多的公社配3至5人,工程较少的公社配3人。所有水管站普遍推行“定人员、定工程安全、定经济效益”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站(所)长承包制,水管部门普遍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制”和“按水田面积收水费”的制度,对工程,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承包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对设备更新和维修有困难,对人员的相对稳定(特别是有经验的技工)也有波动,事故上升。
   第五节防洪抗旱 我县主要自然灾害,就是水灾和旱灾,根据气象资料和历年灾害统计记载,一般是每年4一6月降雨比较集中,因山洪暴发,易引起水灾。7月以后,雨量减少,进入多晴少雨天气,气温高,蒸发量大,加上水利条件较差,农作物最易受旱。据解放后32年资料统计,水、旱灾害面积237.97万亩,平均每年受灾面积7.44万亩。1973年自柘林水库蓄水后,因耕地与水利工程布局来不及调整,全县累计水、旱受灾面积达72.84万亩,平均每年受灾面积9.11万亩,年均减产稻谷1458万斤,造成经济损失162万元,每个农业人口减收6元左右。
   一、水灾 我县属山区性河流,河道狭窄,坡陡、弯曲多,泄量小的特点,而汛期降雨比较集中,暴雨强度又大,历年来都有程度不同的水灾发生。据旧志记载,从公元1121一1914年的793年中,发生较大水灾就有25次。解放后,据气象、水文部门(1949一1980年)的资料分析,32年中,发生较大水灾有7次,平均十年两遇。如1954年,据三洪滩水位站实测资料,全年降雨量为2256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94.7毫米,两者均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二倍以上。当年全县受灾面积为13.5万亩,占耕地面积30.2%,成灾面积12.35万亩,超过耕地的四分之一。巾口水位达到49.7米,修江及主要支流两岸,庄稼无收。1955年受灾11万亩,成灾9.88万亩,占耕地面积21.4%。1973年据气象资料记载,从4月13日至7月19日,共降雨1021.7毫米,是30多年来降雨最多,山洪来势最猛的一年。受灾面积达1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1%,成灾面积8.12万亩,占耕地面积25.56%,受灾程度超过1954年。冲垮山塘、堰、坝千余处。清江公社龙石大队的民爱水库,幸福公社的梅山水库,船滩公社附近的山背垄水库和大源里水库遭灾垮坝,除民爱水库,因坝脚全部冲毁未恢复外,其余水库当年就已恢复,并发挥效益。1969年、1975年、1977年均是大水灾年,其受灾面积在8万亩以上,成灾面积为34263亩,冲毁水利工程284处。
   二、旱灾 据有记载,从公元984年至1873年的909年中,大的干旱有17次,最严重干旱有3次,其中明朝成化十三年和清朝乾隆七年“大旱,饥民食树皮,死者甚众”及“首种不入,大饥,民食草”。据气象站1957一198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一般干旱是十年八遇。干旱严重的是1968年和1978年,既有伏旱又有秋旱。特别是J978年百年一遇的大旱,受灾面积达10.25万亩,占耕地面积32.37%,成灾面积8.82万亩,占耕地面积27.86%,粮食减产890万斤。干旱持续120天,七月份地面温度达48.40度,是(1961一1980年)19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水利设施差的地方,粮食颗粒无收。
   三、防汛坑旱 抗御洪涝旱灾,是关系农业生产能否丰收的关键。解放后,县、社均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汛早期间组织大批干部,深入灾区调查灾情,组织抗灾救灾。1954一1980年,政府投放到各社队的防汛经费71.46万元,平均每年为2.6万元,重灾年高达6.7万元,抗旱经费42.7万元,平均每年为1.58万元。民政、财政、粮食、物资等部门,对防汛抗旱和救灾所需的钱、粮、物均优先安排供应。1954年和1973年是解眵以来,洪水最大、灾情最严重的两年,由于采取“一保人身安全(有计划转移到安全区),二保财产(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抢险队伍),三保灾民组织生产自救,及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有效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没有淹死一人,没有饿死一人。1978年县委、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县、社干部千余人,深入大小队,组织群众抗旱救灾。公社之间也发挥协作精神,非灾区支援重灾区,抗旱机械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调济,所有抗旱工具,全部投入抗旱。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