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采种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采种育苗
分类号: S723.1
页数: 2
页码: 324-325
摘要: 武宁县林木种类繁多,种沅丰富;群众历来有采种的习惯。解放后,从1952年起,多次举办采种、育苗训练班,培训采种、育苗技术骨干,传授采种技术,指导采种工作。1981年,全县林业育苗面积398亩,是我县育苗面积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
关键词: 林业建设 采种育苗

内容

一、采种 我县林木种类繁多,种沅丰富;群众历来有采种的习惯。民国25一35年(公元1936一1946年)期间,政府曾采取无息贷款办法,由各地乡民采集桐籽。解放后,从1952年起,多次举办采种、育苗训练班,培训采种、育苗技术骨干,传授采种技术,指导采种工作。下达采种计划,林业部门与生产单位或者个人签订产销合同,就地收购,方便群众。林业部门每年也负担一定的采种任务。我县采集的种籽,主要是杉木和油桐,其次是油茶,其它树种均为小量。罗溪、石门树种繁多,部份群众把采种当作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1981年止,共采集杉、松、油茶、油桐等树种300多万斤,保证本县需要,支援九江、瑞昌、都昌等县。
   二、育苗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省政府督促各地筹办苗圃,我县始在城郊飞凤山建苗圃一处,面积20亩,育油桐苗4.6万株。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省林务局在全省创立6个中心苗圃,选购优良桐种,我县为六个中心苗圃之一。依照省农业院贷款植桐办法,无息贷给农民种植、定期三年,到期无息归还贷款。县苗圃由于育苗技术较差,对县内林业生产所起作用甚微,后毁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 解放后,1950年在县农场设林业苗圃一处,配备专业育苗人员6名,当年育桐苗12亩,这是我县国营苗圃的雏形阶段。1951年,在蟠龙港建立苗圃一处,后又在月田、牌楼建立两个国营苗圃,专门从事林业育苗生产,为全县苗木生产的示范中心。1954年在箬溪区的霞庄、箬溪镇、横路区的花园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地建立社办公助的苗圃。1956年,蟠龙港苗圃迁至浬溪牌楼。以后,又陆续在月田、太保堰、官塘等地开设新的国营苗圃。1966年底,国营苗圃有圃地100亩。随着土地的调整,国营育苗基地逐年变化和发展,至1981年,全县国营育苗基地共有6处,面积发展到200亩。社队育苗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每亩杉苗补助80一100元左右。1981年,全县林业育苗面积398亩,是我县育苗面积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解放以来,全县累计育苗4480亩,其中国营2872亩,占育苗总数的64.1%;社队育苗1608亩,占育苗总数的35.9%。育苗树种主要是杉木,其次是油桐、法梧和马尾松。近几年已注意多育绿化用的风景树种。[=此处为表格(历年育苗情况)=]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