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副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7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副业生产
分类号: F326.5
页数: 3
页码: 304-306
摘要: 武宁县为山区,副业门路广,在农家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分工的进化而变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开展多种经营当作是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从我县的自然条件出发,广泛开展“一种、二养、三加工”的多种经营,让多种经营项目上山下水,以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两大优势。
关键词: 副业生产 武宁县

内容

我县为山区,副业门路广,在农家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分工的进化而变异。旧志《物产》卷中记载,除粮食作物的谷之属二十六种、麦之属五种、粟之属九种、菽(豆)之属十二种以外,尚有枲(麻)之属六种、蔬之属四十一种、瓜之属十种、果之属三十七种、木之属四十三种、竹之属十二种、花之属四十六种、草之属三十二种、药之属八十九种、毛之属二十三种、羽之属四十五种、鳞之属二十九种、介之属九种、虫之属四十一种,金石之属五种、货之属二十四种,皆属副业门径。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我县副业生产,按大宗项目分类有53种,属于天然资源开采方面:有伐木、砍竹、采矿、采药材、采野生淀粉原料、采野生油料、采野生纤维、采野生烤胶原料、割草等十五种;属于渔猎方面:有打野兽、捕鱼虾等八种;属于小型工业和简单农产品加工方面:有锯板、木器、竹器、藤器、编织、碾米、榨油、轧花、初制茶叶、食品加工等二十四种;属于交通运输方面:有放排、撑船、短途运输等六种。经营方式,有合伙经营,有家庭经营;有常年性经营,也有季节性经营。虽种类繁多,但由于缺乏计划性,盲目经营,发展缓慢。 解放后,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方针,农、林、牧、副、渔放在同等位置来抓,并提出以副促农、以副养农。但在“四人帮”极左路线影响下,曾一度把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造成国民经济失调。粉碎“四人帮”后,县人民政府设立多种经营办公室和社队企业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开展多种经营当作是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从我县的自然条件出发,广泛开展“一种、二养、三加工”的多种经营,让多种经营项目上山下水,以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两大优势。上山,系指发动集体和社员种植苎麻、油桐、油茶、棉花、芝麻、花生、茶叶、柑桔、黄桃等;利用荒山荒地养牛羊,林区社队利用林业资源发展香菇和板笋生产。下水,系根据柘林水库县境内34万多亩水面和2.4万亩的山塘水面,鼓励社队和社员养鱼、养珍珠、种藕等对社员住宅附近的小块荒坡、荒洲和田头、水边等小片空地,长期固定给社员种果树。对大片荒山、荒洲,分散的池塘、水面通过合同形式包给社员经营,一定三十年不变,使多种经营收入逐年增长。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1432万元,其中副业产值(不包括林、牧、渔)5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12%。1981年农业总产值7826万元,其中副业产值148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9%。 现有副业种类,按生产方式可分6类57项:种植业16项、养殖业11项、采集业8项、加工业8项、服务业13项、狩猎、养蜂等。 一、养蜂:我县春花作物(油菜、紫云英)和山花(黄荆条、野桂花等)蜜、粉源都较丰富,有利中蜂饲养。不少农家有养中蜂的传统,但多为老法捕养,加之受气候影响,发展不稳、不快,产蜜量不高。1949年,全县养中蜂1721桶,产蜜244担,平均每桶产蜜2斤,单产很低。1960年蜂发展到3453桶(箱),年产蜜722担,单产仍低。1970年蜂发展到5078箱,年产蜜1015担,单产上升到18.6斤。1973年,发生全县性中蜂书状幼虫病,蜂群‘F降25%,年产蜜降到590担。以后连续三年产蜜量F降,1977年开始回升。1981年,全县蜂发展到5718箱,产蜜1581担,单产每箱27.6斤,创历史最好年份。1958年引进意大利蜂40箱,由于缺乏饲养技术,未能发展。 二、狩猎:既是消灭害兽的手段之一,又是我县副业重要门路。1956年2月,在县消灭兽害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群众性捕灭兽害运动,仅20天时间,消灭老虎50只,野猪30只,其它野兽8274只。当年还实行狩猎奖励办法,凡猎捕老虎一只奖30元(一年后取消),野猪一只奖3元。1957年,全县捕获老虎54只,野猪331只,麂5090只,其它野兽9987只。仅毛皮一项收入46347元,兽肉收入34398元。1978年至1981年,累计收购麂皮16931张,黄鼠狼皮8115张,兔皮9435张,杂皮17410张。狩猎方法有多种: (一)打猎:每年冬春农闲之际,农民少则十来人多则几卜人,荷铳,带上猎犬,沿山搜抄围捕野兽。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民间组织“武宁猎术会”,将全县猎手组织起来,并发给会员证,分乡进行狩猎活动。猎术会成立不久,因为首者动机不纯,以猎术为名,行控制土枪土铳以维护其势力之实,即自行解散。解放后,为消灭兽害,保卫人畜安全,保护农业生产,每年冬春,各地打猎队经常上山打猎,1957年统汁全县有铳手2847人。 (二)捕夜:每到秋季迟禾、玉米、红薯成熟之际,常遭野猪为害,其活动规律多在黄昏后或黎明前,猎手赶在野猪没有出窝下地前,到达潜伏点,选择地形,隐蔽以待。
  (三)弓弩射虎:此法技术性强,行家少。追踪老虎足迹,在其必经之地,安置弓弩,装上引线(另装安全线防伤人),使老虎过而触发中毒箭,虎畏痛不安,舌舐伤处,毒入心脾而倒毙。
   (四)药毒法:用薯、芋或肉类包藏毒药,置于野猪或肉食野兽活动之地,诱其食而中毒。 (五)诱炸法:用红、白硝制成小炸弹,外裹猪油皮,置于肉食野兽夜间活动地,诱其嚼食引炸毙命。晚放早收。
   (六)陷阱法:主要用来捕获野猪。
   (七)tia脚法:tia麂、tia犴狗,还可tia野猪,原理一样,工具不同。 三、捕捉相思鸟:宋溪公社田塅大队二生产队有柯于富等两户人家,善于用网捕获相思鸟,运往广州卖给外贸部门,出口换取外汇,从1978年至1981年共捕获相思鸟11700只。 四、食用菌生产:人工培殖蘑菇、草菇、平菇、凤尾菇、木耳,采集野生松树菇、茅菇应市,实惠较高。 五、野生果采集加工:主要有橡子、苦株、茅栗。苦株子做成的苦株豆腐,是菜市上的热门货。橡子豆腐,性凉,凉拌尤佳;橡子淀粉制成韵粉丝,色黄,味好。 六、采挖野生药材:’是我县各国药店药源的主要来路。采集野生药材品种有:黄连、竹节人参、鸟头、胆草、遥竹肖、瞿麦、麦冬、厚朴、辛于花、土桂皮、茵陈、霍香、天门冬、天南星、半夏、丹参、桔梗、黄栀子、金银花、柴胡、瓜蒌等百种以上。七、竹编斗笠、菜篮、火笼、炭篓;草编麦秆草帽、蒲扇、凉席等。
   八、粮制品加工:米粉、粉丝、薯粉、薯粉皮以及各种豆制品。
   九、家庭缝纫、手工针织、刺绣。 十、山溪小港捕鱼,湖叉坑塘摸虾;妇幼禾田检螺蛳,孩童塘里摸蚌壳;春夏夜照泥鳅、黄鳝,有技术者四季可捉甲鱼(俗称脚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