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种子更新换代与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7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种子更新换代与改良
分类号: S339.2
页数: 7
页码: 294-300
摘要: 1952年成立武宁县良种场,1970年成立县农科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它是我县良种繁育中心,担负常规品种提纯复壮,选育新品种,引进良种示范繁育推广。从1974年起,搞“三圃法”(选种圃、株系圃、原种圃)育种,生产原种供应各公社。一般年份供种8一10万斤,高年份供到20万斤稻种。
关键词: 种子改良 更新换代

内容

管理机构:1976年成立县种子公司,经营种子。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工作方针:五十年代初期,提出过“三就”(就地选种、就地繁育、就地推广)群众自留互换为主;1959年确立“四自一辅”方针,即群众自选、自繁、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1978年确定“四化一供”方针,即品种布局区域化,种予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由县组织统一供种。
   育种体系:县、社、队三级育种体系,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 生产队的种子田。合作化时期建立“种子田”,公社化后,“种子田”成为一种育种制度而固定下来,生产队的主要作物种子,通过“种子田”提纯复壮,防止退化。
   公社育种队,公社农科所多设良种繁育队,担负新品种种植示范,当家品种繁育推广。 县良种场“三圃法”育种。1952年成立县良种场,1970年成立县农科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它是我县良种繁育中心,担负常规品种提纯复壮,选育新品种,引进良种示范繁育推广。从1974年起,搞“三圃法”(选种圃、株系圃、原种圃)育种,生产原种供应各公社。一般年份供种8一10万斤,高年份供到20万斤稻种。
   种子更替:按品种分述于后。
   一、水稻
   (一)常规稻 同治县志《物产》卷载:“谷之属凡二十六种:稻之可食者为粘,可酿者为糯,粘古谓之秫,种获各有早晚,在田总日禾。百日粘、晚赤粘、白米秋粘、洞粘、寒粘、雪州粘、救公饥(五十日熟)、君行早,赤谷、乌谷、临江早、一蚯水、望暑白、黄泥粘、尖谷、冷水秋(米白有芒)、大禾(米白有芒)、红谷糯(米白无芒)、白糯(八、九月熟)、柳条糯(颗粒长)、棱子糯、苦株糯、乌节糯、黄丝糯、晚糯(凡粳米,生者冷,燔者热。新者动气,陈者暖脾胃,糯米大补胃气。秫米似黍而小,动气,不宜常食),迟稻(产南乡者佳。地多山田,累级而上,随处出水,大旱不涸。其种较迟,霜降后乃获。以其食水土气足,故味独厚,近复有陆杭、陆秫、不资水养、陆阜可种,味亦甘美)。” 解放前,我县水稻品种主要有:早稻修水早,七十日早、毛花早、冷水早、湖南早、中稻柳树尖、铁嘴雁、歪八担、顺水拖、三粒寸、大叶白、麻壳谷、凉水稻、迟稻红糙禾(亦名红米迟)、野谷、冬糯、白杨糯、麻壳糯等。 解放后,由于加强种子的选育,引进推广,更新改良,发展快,变化大。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变革时期,五十年代高秆稻种时期,六十年代进入矮秆良种时期,七十年代中进入杂交稻新时期。
  1954年,我县首次大批量引进早稻南特号谷种,在各地推广种植,均获得较好的收成,表现出较农家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株型紧凑,着粒较密,产量较高的优点,为农民所接受,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继南特号之后,先后引进胜利籼,更新南特号。六十年代初期,引进珍珠矮、矮脚南特号、广场矮、农垦五八。“三矮一粳”是当时的推广品种,早稻在向矮秆发展。二晚引进修水晚、银粳晚,油粘子。原有的农家种,种植面积相继缩减。
  1965年,引进莲塘早、广东早,推广箬溪区农家品种湖南早。县良种场从农垦五八中提选培育出“武良选”新品种问世,大田种植亩产达500-800斤。
  1966年,从九江地区农科所,引进早稻九农系统。1967年从省农科所引进早稻六〇四四,从星子县引进晚稻星横一号。
  1968年,引进广解九号、广解红、公社六号。
  1970年,从浙江引进金小青、先锋一号,还引进广秋15号,矮南早等品种。浙江移民带来的早熟品种方安早,七月上旬成熟收割,亩产400斤左右,但能提早二晚栽插,拉开“双抢”(抢收早稻、抢插二晚)时间,对扩种二晚,提高二晚产量,起到积极作用。为各地引种推广。
  1971年,从湖南引进龙革7号,从江苏引进南京11号、从浙江引进红壳糯、台中糯等。
  1972年,引进农垦八号、秀江早、华矮17号,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二九青,从省农科院引进七〇五五、五四五〇等。这年,船滩公社莲塘八队农民陶章东,从农垦五八中选育出晚粳型品种“农技2号”,较农垦五八增产一成左右,后在大桥、横路、莲花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
  1973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珍汕97、奎六矮,从省农科院引进群青、广秋4300一2号。从都昌县引进早丰。 这年7月全县早稻良种评选工作会认定:早稻的早熟品种方安早、广东早、早丰、农垦八号、二九青、金小青;中熟品种先锋一号、六〇四四、秀江早、广解系统、九农系统、奎陆矮;迟熟的珍珠矮,适应性强,产量比较高,为当家品种。
  1974年,从浙江省建德县引进广陆矮四号、农虎六号、八金468号,从九江地区农科所引进科字六号、京引15号等。广陆矮种子引进3万斤,分布36个生产队,试种1300余亩,当年串换良种80余万斤。大洞公社农技站,从农垦五八号中选育出74晚粳问世。
  1975年,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闽早六号,从萍乡市农科所引进萍矮一号,从海南岛引进海南糯等品种。
  1975年和1976年春,全县进行水稻种子普查。以公社为单位,逐个生产队到仓库实地登记,经查明全县有早中稻种92个,迟晚稻种44个,糯谷15个,共计151个品种。 早中稻种:先锋一号(25,括号内数字为分布公社、场数,下同)、湖南早(24)、珍珠矮(23)、广陆矮四号(23)、方安早(23)、六〇四四(22)、奎陆矮(19)、二九青(18)、闽早六号(17)、七〇五五(16)、广解红(14)、莲塘早(14)、广东早(14)、南特号(13)、广陆银(11)、早丰(11)、温珍(11)、金小青(10)、九农一号(10)、秀江早(9)、矮南早(9)、南昌早(8)、红旗16号(8)、福早(7)、莲塘早三号(7)、广解九号(7)、九农七号(6)、华矮十七号(6)、广选三号(6)、福建十二号(5)、更新南特号(5)、陆才号(5)、二七一三(5)、文选(5)、农垦八号(4)、珍汕(4)、辐射(4)、八四早八号(4)、早三旱(4)、单粒芒(4)、矮南特(4)、.胜利籼(4)、广选十六号(3)、邵武早(3)、广解六〇七(3)、二九南八号(3)、南特尖(3)、群青(3)、京农十三号(3)、红梅早(2)、九农八号(2)、二九南一号(2)、广选二号(2)、江矮早(2)、福矮早(2)、一四一(2)、矮大头(2)、长紫三二(2)、龙革113(2)、矮陆才(2)、珍龙13号(2)、福州早(1、下同)、庆丰九号、金龙早、萍矮五二、珠江红、珍汕、一根稻、青珍、江南早、桐矮早、广选、农革七号、矮南稻、三七早、铁骨矮、竹莲矮、八二早、江南泽、枚丰三号、南京六号、九农三号、湘矮早、飞改、矮南一号、南特六九、露水白、南京三号、九农二号、萍矮_号、广永、赣南十一号。 迟稻:科字六号(22)、广秋(16)、铁子硬(6)、红糙米(4)、五四五〇(4)、红谷(4)、九月黄(4)、胜利籼(4)、油粘子(3)、南特尖(3)、齐头黄(3)、黑谷(3)、大叶白(3)、红迟谷(2)、自米糙(2)、八月黄(2)、柳树尖(2)、麻谷(2)、鸭子矮、三粒寸(3)、冷水白、阴白、农垦五八、汗稻、懒驼债、桂花黄、竹桠稍、野禾子、棉花白、粘山早、龙红、公社六号、大粒粳、农虎六号、海南稻、红旗六号、科情三号、望水白、改良稻、细粒红、星横二号、一吨半、港布段(2)、六九一、霸王鞭(2)、M112,此外,早稻种返秋有25个品种。 糯谷种:迟糯(11)、红壳糯(10)、桂花糯(6)、浙江糯(4)、棉花糯(5)、白洋糯(5)、冬糯(3)、矮子糯(2)、雪花糯(2)、白壳糯(2)、同子糯、海南糯、团粒糯、千斤糯。
  1976年,从九江地区农科所引进水白引(糯),还引进国际24晚稻种。
  1977年,从浙江农科院引进原丰早,从浙江省吴兴县引进苏农77。
  1978年,从省农科院引进中国=号、6018,从永修县农科所引进赣化二号,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高梁糯。
  1979年,从星子县农科所引进77一2一1、南辉5号、星辉白粳,从湖南省农科院引进湘矮早9号、湘接早8号,从浙江引进军协,从修水县农科所引进修农16号,从高安县种子站引进钱青。
  1980年,从福建省建甄县良种场引进密粒红、红四一〇。从南昌县八一公社引进八一晚,从高安县良种公司引进九云晚一号。
  1981年,从抚州地区农科所引进抚科晚一号,从修水县太阳升公社农科所引进汕二59、汕二39号。这一年早稻当家品种有红四一〇、秀江早、闽早六号、湘矮早九号、珍农13号、修农16号。红四一〇,适应性强,产量高,有的亩产高达千斤以上。一晚、二晚当家品种有杂交稻、八一晚、九云晚。
  (二)杂交稻 杂交稻,种源异于常规稻,大田生产的谷子不能做种子再种。种子必须经过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三系配制而成。种子生产工序是两道,第一道是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凡育出谷子为不育系;第二道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生产出杂交稻种,故有繁育与制种之分。 我县的杂交稻繁制种,是采取赴海南岛繁制种与本县制种点繁制种相结合的办法。海南岛气候适宜,可以冬繁,产量较稳较高,花费大,成本高,但能学得制种技能,回来就是制种的技术骨干。县内制种受气候制约,产量偏低,但成本也低得多。可根据大田生产用种计划,安排制种面积,有利配制计划的完成。
   我县杂交稻组合,有汕优、威优、银优、南优。
   [=此处为表格(历年杂交水稻制种一览表)=]
  杂粮
   (一)麦类 解放前大小麦种植较少,荞麦较为普遍,但品种单一。旧志<物产》卷载:我县有大麦、小麦、荞麦、苦荞麦、米麦等五种。 解放后,小麦面积逐年上升,品种逐步更新。1973年从九江地区种子站引进墨西哥小麦,经过几年种植,亩产虽达300一400斤,但其生长期较长,种在稻田里,影响复种二晚,.因而未能大量推广。1974年,从万年县引进万年二号,1978年,从四川引进凡六麦种,1979年从修水引进荆州47号,这些品种产量较好,又不影响复晚,到八十年代仍在种植。
   (二)玉米 玉米古时为菽之属,称玉芦豆。旧志载:“高山平地皆可种,其实为齿,舂熟治饭,亦可酿酒”。解放后品种几经更新,l972年在海南岛配制杂交玉米135斤,1978年从安徽引进新单一号;1981年从九江地区种子站引进丹玉六号,我县山区大面积种植。
   (三)高粱 农家惯称芦粟。1972年在海南岛配制杂交高梁种4850斤。山区和农科所有成片种植,平原多为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子实酿酒,穗秆扎扫帚。
   (四)红薯 旧志载:“薯,有山薯、番薯二名。山田皆可种,生熟皆可食,性补脾,然经霜风易烂,人多掘土窖藏之,切为丝片曝之,以备候粮,磨碎制粉,洁白如雪,与蕨粉同,蔓叶可饲牛豕”。品种,解放前有红薯(叶脉微红,皮鲜红,肉微红)、洋薯(皮呈土色,肉白,产量高)、黄心薯、枫叶薯(叶似枫树叶,又名乐安薯,皮红,肉白,生熟皆好食)。解放后引进胜利百号(农家因薯藤短而少,称为懒翻藤,淀粉多)、北京薯(藤粗,叶茂,薯大,产量高)。现在,这些品种,都广为种植。
   (五)芋头
   俗称芋艿又称毛芋头,有紫荷、黑荷、粘芋(又称官芋)三种。
   三、豆类
   (一)黄豆 分黄豆(大豆)和泥豆两种。黄豆按成熟季节分,有早报豆(六月报),八月黄、九月黄;按色泽分有黄豆(是大量的)、乌皮豆、青皮豆、黑豆。七十年代从上饶引进大青绿,从浙江引进矮英早,各地皆有种植。泥豆,有黄泥豆和懒泥豆。
   (二)冬、蚕豆 冬豆又称豌豆。七十年代引进湖北大瓣蚕豆,冬、蚕豆都是加工粉丝的上等原料,是糕点食品和酱油的配料。各地都有种植。
   (三)绿豆、米豆
   绿豆和米豆至今仍有种植,但产量不高,面积不大。四、棉花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我县种的棉花均称“土棉”,1952年省农业厅来我县推广改良棉。当时在沿修河洲地试种,然后逐步推广,品种进行多次更新。1966年从九江引进岱字15号。1977年从九江县江洲公社引进沪棉204号,衣分高,纤维长,品级高,多为1一2级,已取代岱字15号。1978年从九江县永安公社引进4314号棉种,但产量不如沪棉204。1981年从徐州地区引进徐州142、7636号两个品种,徐州142衣分率高,每百斤子棉可出皮棉45斤,逐渐取代沪棉204。
  1971年成立清江公社棉种场,搞“三圃制”培育,为全县提供棉种。
   五、油料
   (一)油菜 我县历代习惯在田间种植油菜,旧志载:“油菜,一名芸苔菜,二三月间花开繁盛,遍地如金。子可榨油,利甚薄”。但品种单一。解放后六十年代仍种植白菜型油菜,七十年代开始更新品种。
  1971年从九江地区农科所引进胜利52,又从四川农科院引进川油二号、川农长苗、军农一号三种油菜种。当家品种由白菜型改为甘兰型。
  1976年从九江地区农科所引进矮架早、浔油一号、浔油二号、华油八号等品种。1979年从九江地区农科所引进271X华油八号。
  1980年从修水县引进71一6一4油菜,又从南城县引进西南302油菜种,在我县种植产量较高,深受群众欢迎。
  1981年从河北省广济县引进甘油五号种,全县大面积种植。大桥公社坑背大队试验田,最高亩产210斤。本年全县油菜总产超历史。甘油五号成为我县目前的当家品种。
   (二)芝麻
  有黑白两种,我县多为黑芝麻,夏播秋收。出油率高达40%以上。可作糕点配料。各地均有种植。
   (三)花生 历来为民间副食果品。解放后,粮油部门亦作油料收购。品种在过去有大子、铁子两种,宜种于潮沙地,怕旱,产量不离。解放后,从广东引进粤油551、粤油51116、狮选5号、白沙选7号等中子和小子花生,果实结于蔸下,株形集密,适宜密植,产量高,各地广为种植。
   六、西瓜、梨瓜。 系解暑饮食佳品。过去有西瓜、香瓜。西瓜有两种,一为青皮、红瓤;一为黑皮、黄瓤,均呈椭圆形。解放后,引进新品种有园林瓜(形圆、皮花、瓤红、子小)、马’兰瓜(椭长形、味尤甜)、抚州瓜(瓜大、产量高)和广东杂交瓜新澄一号、无子西瓜。还有一种食子的打瓜。五十年代引进新瓜种梨瓜,较本地香瓜味好。七、蔬菜
   蔬菜种类繁多,按可食部位分类归纳为:茎叶类、果食类、块茎类三类。 (一)茎叶类:有苋菜、蕻菜、青菜、包心白、芥蓝包、菠菜、芫荽、芹菜、茼蒿、莴苣、芥菜、雪里红、牛皮菜、花菜、韭菜、葱、麦子菜等。
  (二)果实类:有辣椒、茄子、番茄、豆角、黄瓜、丝瓜、苦瓜、冬瓜、南瓜、葫芦、葫子、四季豆、扁豆、刀豆等。
   (三)块茎类:有萝卜、胡萝卜、大蒜、火蒜、蕌头、地瓜、马铃薯等。 蔬菜品种变化不大,良种多由外地引进。包心白菜种本地不能留种,每年从河南、山东等地购进。芥蓝包于1958年引进种植,种子靠外地购人。1975年引种花菜。马铃薯从庐山引进麻皮种,从黑龙江引进克斯一号,个大产量高。五十代从湖南引进地瓜,我县始有种植,现较普遍。大桥公社北屏山盛产“提笼椒”,果大,肉厚。浙江移民引进的“牛角椒”,质优,味特辣,种植面广。新宁镇永洲大队良种萝卜“系马桩”,长尺许,味甜,水份多,产量亦高。 八、绿肥希兰花和红花两种。兰花又名苕草子,种子自留自用。红花又名紫云英,自留种子产量低,靠调进种子为主。永修县和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是我县红花种源地。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武宁县种子公司
相关机构
公社育种队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