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解放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6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解放战争
分类号: K266
页数: 3
页码: 259-263
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9年5月6日,湖口解放;17日,九江市解放;18日,瑞昌县解放。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经阳新进入江西,直捣湖南,尾追残敌。我县的箬溪、巾口、路口、大桥地首先解放。
关键词: 武宁县 解放战争

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人民解放军接连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194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即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江堤上,横渡长江,奋勇向前。5月6日,湖口解放;17日,九江市解放;18日,瑞昌县解放。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经阳新进入江西,直捣湖南,尾追残敌。我县的箬溪、巾口、路口、大桥地首先解放。
  5月29日,国民党瑞昌县县长、曾任我县县长吴孝先,率领一支武装部队,由瑞昌退至老县城,企图负隅顽抗。吴部进城后,一方面部署顽抗计划,另一方面强迫商民交钱交物,并阴谋烧毁全城。在此危急关头,县城各界暗中派出代表,连夜赶赴箬溪,报请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救。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三日),我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一百二十七师警卫营二连和三七九团,由师长王忠保亲自率领,兵分三路;一路由三七九团负责阻止吴部逃窜,从风口到南市街控敌南逃;另一路沿公路北侧,从县城西、北门至晒泥坑、新开岭、罗段、七里山至茶棋,堵截吴部西逃。第三路由警卫营二连负责,正面进攻,由王埠港直插县城。战斗开始,两炮击毁城楼碉堡,解放军翻过城墙,迅速占领两条主要街道,然后向纵深进展,前后不到一小时,战斗即告结束,县城解放。俘虏四百余人,吴孝先化装脱逃。 解放军离开县城挥师南下,三天后,自称“八路军”的王道宣部,从杨洲窜来县城,敲诈勒索,穷凶极恶。6月4日(农历五月初八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一百五十六师四六八团一营,由营长刘四海率领,经箬田进军县城。入城后,首先解除了王道宣部的武装,警察局长带领的一股武装亦被全部缴械。
  6月19日,南下工作团黑龙江大队第一中队,在胡麟、李涤心率领下,进驻县城。次日,发出布告,宣布成立武宁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开始接管全县各项工作。自后,县、区、乡人民政权和地方武装陆续建立,从此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新政权建立伊始,国民党反动派逃走时留下的一批土匪,进行垂死挣扎。勾结地主、恶霸、反动会道门、残留的反动政权机构和人员,纠集散兵游勇,盘踞山区村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 县境以东主要以大地主李丹墀之子、在国民党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工作的李屏信,勾结郭绍仪等反动武装,自称“第六纵队第三支队”,与王道宣匪部狼狈为奸。县城解放时,我军将王道宣部缴械,该支队第三大队在郭绍仪策划F,依山据险,潜伏活动。后在李屏信指使下,与盘踞永(修)武(宁)边境的熊扬鹰匪部并合组成“突击纵队”。熊匪原属柯建安部,驻永修白槎一带,有人枪五百余,组成五个大队。后于1949年7月27日,在我县杨洲进行密谋策划,宣传成立“第一支队”,郭绍仪自任支队长,活动于箬溪、巾口一带山区,经常胁迫乡民不准为解放军带路和筹集粮草,并为该支队放哨和刺探军情等。 县境以西主要是车正自任“第六纵队司令”的“湘鄂赣边区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有六百余人,六0炮一门、轻机枪八挺、步枪三百余支、手枪二十余支、手榴弹三百五十余枚、子弹二万余发。该部与盘踞在渑溪大源等地的刘占元、阮英贤、余耀祖等匪部相勾结,活动于太阳山、九宫山与湖北交界一带山区。1949年8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71团在当地人民协助下,于修(水)武(宁)边境的城塘地方将车正捉拿归案。 县境以西的另一股匪为国民党县参议员、曾任兴国县长、且潭乡长刘占元为首的“湘鄂赣边区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第十二总队第五支队”,有人枪二百余。1949年7、8月间,被我军缴械,刘占元畏罪自缢。 县境以南主要以罗正为首的“国防部青年救国团赣西北义勇总队十八支队”下属第五、六、七三个大队,有人枪一百余。以老蛤洞陈明寺为巢穴,与周文渊、黄光祖、周志云等相勾结,活动于长馨至罗溪一带。县境以北主要以聂健夫、黎璞、余心成、张恒等股匪,活动于大桥、横路二带。各路匪徒向群众派粮派款,抓兵拉夫,奸淫掳掠,胁迫群众不准为解放军带路和筹集粮草,并胁迫群众站岗放哨,刺探军情。群众生命财产,时受威胁,政府政策法令,无法贯彻。进驻我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部队,,在县委统一领导下,配合县大队和各区中队,组成武工队,采取军事围剿与政治争取相结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以及“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方针政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剿匪反霸斗争。经过几个月的围剿追击,在地方人民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协助下,土匪无处存身,纷纷缴械投降。有的匪部负隅顽抗,遭到围歼。匪首阮英贤、.聂健夫、车正、罗正、刘占元、余耀祖、周文渊、黄光祖、周志云等先后被擒。周文渊匪部被我剿匪部队追击溃散后,周率领惯匪十余名,化装成农民,混入石渡区牛皮洞群众中,被石渡工人王铁匠、李德胜十数人认出,当即尾追赶上,赤手空拳擒住匪首周文渊。余匪正慌不择路之际,剿匪部队及时赶到,一网打尽,当场缴获手枪两支。从1949年至1950年的剿匪战斗,全县匪首除溪大源刘占元畏罪自杀外,余均一一捕获,公审后在各地处决。共计招降匪徒274人,活捉连级以上匪首57名,缴获步枪838支、手枪42支、冲锋枪9挺、轻机枪20挺、小炮2门、土炮18门、手榴弹97枚和各种弹药8178发、电台两部。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安定了人心,促进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