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兵员征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兵员征集
分类号: E265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解放后,成立县大队、区中队人民武装组织时,农村青年争相入。1951年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政府号召青年参军参战,参军入伍者应具备的条件是:历史清白,身体健康,年龄十八岁至二十八岁。在扩军工作中,提出反对片面刺激,消极宣传,欺骗摊派,变相派买,强迫命令,假带头等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出于完全自愿。全县有四千多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于6月20日以前完成第一批455名的扩军任务,并吸收25名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入伍。
关键词: 兵役制度 兵员征集

内容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以前,县征兵资料无存。民国25年(公元1936年)3月以后,试办征兵事宜。按同年9月军政部发布的《兵役法施行暂行条例》规定,我县属“匪患未平一县之列,准延缓至第二期办理征集。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实施国民兵征集,并实行征训合一办法。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国民党政府扩大内战,大量征集兵员,分配我县征兵名额225名,实际完成207名。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分配任务198名,如数完成。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分配征兵456名,实际上交312名。 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索征无穷,群众厌战,不愿当兵,于是采取“一甲一兵”、“一保数兵”的摊派办法,强令征交。加之军队对新兵滥施刑罚,绳捆索绑,动辄鞭打,甚至采用极刑,特别是征、接兵双方互相勾结,徇私舞弊,贪污勒索,征集入伍者多为穷家子弟,因此群众对被征入伍,视同如人虎口。民国32年(公元1943年)3月,重新修正的《兵役法》,将”于家庭为独子者”,可以免服常备兵现役的条款也被删掉,较封建时代“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一更加残酷。各地采取“抽签摊派制”,每年一次,按号次由壮丁抽签,谁中签谁当兵。解放战争时期,抽签制无形被取消,代之以“拉丁”、“抓丁”、摊派钱粮雇丁代替等手段,有时甚至强行捉拿外地过境者顶额。壮丁被迫外逃,多兄弟人家过早分家,或过继他人;有的则忍痛致残,以躲避抓丁。造成社会混乱,群众怨声载道。 解放后,成立县大队、区中队人民武装组织时,农村青年争相入伍。1951年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政府号召青年参军参战,参军入伍者应具备的条件是:历史清白,身体健康,年龄十八岁至二十八岁。在扩军工作中,提出反对片面刺激,消极宣传,欺骗摊派,变相派买,强迫命令,假带头等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出于完全自愿。全县有四千多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于6月20日以前完成第一批455名的扩军任务,并吸收25名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入伍。
  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县在黄段乡进行兵役登记试点。除1956、1962、1966、1967、1971、1975年县无征兵任务外,其余每年征兵基本完成任务。 广大青年应征入伍后,出现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清江乡蒋邦礼1965年入伍,后参加援越抗美,在战斗中及负伤治疗过程中荣立一等功,被选为出席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