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分类号: D442.856
页数: 3
页码: 202-203
摘要: 妇联,是各级妇女联合会的简称。武宁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3月,成立武宁县妇女协会,由张兆英首任主任。后由张功莲、戴菊仙、周贤梅、张淑女、成兴姣继任妇女主任,组织妇女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解放后,1950年3月,成立县妇联筹委会,全县124个乡均成立妇女会。
关键词: 妇女联合会 武宁县

内容

妇联,是各级妇女联合会的简称。我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3月,成立武宁县妇女协会,由张兆英首任主任。后由张功莲、戴菊仙、周贤梅、张淑女、成兴姣继任妇女主任,组织妇女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解放后,1950年3月,成立县妇联筹委会,全县124个乡均成立妇女会。同年10月,召开全县妇女代表会,代表185人,选出执行委员13人,正式成立武宁县妇女联合会。1951年5月,召开全县妇女代表会,代表67人。乡村基层妇女组织统一改称乡妇代会。每个乡按自然村划分若干个妇代会小组。
  1952年6月5日,召开全县妇女代表会议,代表141人。讨论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和贯彻《婚姻法》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妇联停止活动。到1973年恢复,开展正常工作。首次会议于1954年3月10一13日召开。代表140人。选举县妇联执行委员17人,常委7人,成立执委会和常委会。
   二次会议于1957年11月5一8日召开。代表170人。
   三次会议于1959年12月10日召开。代表332人,选举县妇联组成人员。 四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6日召开。代表200人,选举出席省妇女代表会代表4人,讨论县妇联提出“关于在全县妇女中开展‘三个五好’活动的意见”。 五次会议于1968年6月下旬召开。代表535人,选举全县第五届妇女联合会委员29名,常委9名。六次会议于1973年10月召开。代表538人,来自农业战线的占80%左右,选举执行委员28名常委7名。 新中国诞生,几千年受尽压迫奴役的妇女终于解放。1949年起,我县广大妇女在共产党领导下,踊跃投入各项政治运动。 解放初期,有很多妇女积极参加纠纷匪反霸和支前工作。横路区政府被土匪包围时,有一老婆婆冒着生命危险送信。我军在严阳剿匪被围,有些妇女悄悄送饭上山。各地有很多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县城妇女做布鞋七千双。1950年各级妇代会成立后,认真贯彻“男女一齐发动”的方针,广大妇女在各项政治运动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妇女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军鞋12370双,慰问袋570个,毛巾196条。第一批45个土改乡,参加反霸斗争的妇女有6237人。1953年3月,开展全县性的贯彻《婚姻法》运动。通过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基本上划清了新旧婚姻制度的界线,解决家庭、夫妻纠纷1742起。出现模范夫妻1653对,和睦家庭6700个。有很多封建包办婚姻案件,得到合理处置。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妇女开始摆脱家务圈子,走向社会,在各条战线大显身手,与男子并驾齐驱。1952年妇女会犁田、耙’田的仅200多人,1956年有57875人。1950年妇女会插秧的404人,1958年有16600人,其中能手2770人,最快的一天能插i亩。在各级组织中,妇女担任领导的日益增多,1954年农业社正副女社长22人,1957年增至110人;1964年任人民公社大队支书的2人、大队长4人、生产队长11人。1965年任生产队长有51人。在各条战线上的女干部、女职工一年比一年多,1960年,全县女职工684人(其中女干部105人)。1965年女干部达181人,占全县干部总数8.6%。担任副县长、副部长、副局长的5人。
  1980年,全县有女职工3269人(其中女干部350人),女职工占职工总数29%,女干部占干部总数12%。在妇女中有很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农业战线上1960年被授予全国红旗单位的.3个,红旗手1人。1979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三八”红旗手3人。农业战线突出的模范人物和事迹简录于下:
   熊远秀 黄段公社南村大队人。幼年丧父,做童养媳,家贫苦,丈夫早逝,过着饥寒交迫、孤苦伶丁的生活。解放后,翻了身,热爱新社会,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带头走农业合作化道潞。年逾花甲不服老,身无子女无后忧,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为生产队改变了面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十多次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羔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辛从英 船滩公社五丰大队人。工作认真,有领导艺术,是个有魄力的党员。1974年担任第二生产队队长后,摆开孩子多、家务重的拖累,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每年出工三百一十多天。在她带领下,农业连年增产,1975年全队增产粮食18300斤,每亩平均增产117斤,从此不吃回供粮。1976年带领社员改造水田八亩,挑走沙石六万多担,积肥四千多担,又增产11300斤,超额完成征购粮,提存储备粮5000余斤。1977年,因山洪爆发,早稻减产,她毅然采取二晚杂优化,合理密植等增产措施,使二晚产量超过早稻,灾年增产5000多斤,社员口粮达614斤,每人贡献商品粮1000斤。1978年大旱,她带领社员积极抗旱,仍取得比上年增产6000多斤的成绩。多年评为县甲等劳模。1979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幼托工作有很大起色,1981年全县幼儿园121所,幼儿班384个,入园(班)幼儿6026人,占全县应入园幼儿总数32%。全县长年幼儿所13所,受托幼儿88名;农村临时托儿组511个,受托儿童2411名。同年举办幼师培训班2期,培训幼儿师资55名。12月下旬,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托幼工作和妇女工作先代会,先进代表200人,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人物

辛从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