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会
分类号: D412.856
页数: 2
页码: 199-200
摘要: 解放后,1949年6月下旬,成立工会筹备小组,7月成立武宁县总工会。1953年,总工会改称武宁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又改为武宁县总工会。 县总工会下属组织,县城有店员、邮电、搬运、工厂等工会,以后又建立泥木、金融、食品业等工会。各区有区工会。
关键词: 工会组织 工会工作 武宁县

内容

解放前,我县工商业不甚发达,只有少数店员、工徒、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者。民国15年(公元1926年)11月,国民党县党部内设立工人部,从事工人运动。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春,根据省工代会决议精神,县城成立县工会,泥、木、竹、铁、缝纫、理发、食品等行业二百多工人加入工会。通过“双铜元事件”后,交通便利,工人较多的集镇和农村,均成立基层工会,工运工作进一步得到发展。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八一四”事件后,工会被解散。抗日战争前,县城组织商业工会、盐业工会、船业工会,并成立工人理事会。县城沦陷后停止活动,直到抗日胜利后才恢复。解放后,1949年6月下旬,成立工会筹备小组,7月成立武宁县总工会。1953年,总工会改称武宁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又改为武宁县总工会。 县总工会下属组织,县城有店员、邮电、搬运、工厂等工会,以后又建立泥木、金融、食品业等工会。各区有区工会。1953年,排业、航运、教育、茶厂、医务和各机关单位都相继建立工会,并撤销各区基层委员会,成立箬溪、巾口、石渡、浬溪、船滩等工会。1955年,撤销巾口、石渡、船滩三个镇工会。此后,随着行政区划撤并和机构调整,基层工会组织变动频繁。1954年,镇工会5个,产业工会7个,基层工会41个,职工2150人,其中会员1665人。1973年,基层工会34个,会员2412人。1981年,基层工会162个,会员9721人。
   历届工代会
   第一届于1949年7月在老县城土地巷洪家大屋召开,到会代表150余人。
   第二届于1950年2月在老县城卢氏宗祠召开:到会代表130人。
   第三届于1951年3月13一15日召开,参加大会的有128人。
   第四届于1952年6月11一13日召开,会议代表共计154人。 第五届于1955年4月19一22日召开,实到代表60人,选举县工会联合委员会委员,并成立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六届于1956年5月22一24日召开,实到代表64人,大会选举新的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于1957年6月24一27日召开,代表名额80人,选举第七届工会委员会,并选举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第八届于1959年7月7一9日召开,实到代表100人,大会选举新的委员23人,其中产生常委9人,并选举经费审查委员3人。 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二次积极分子代表会(简称双代会)于1961年10月底召开,出席双代会代表80人,选举委员25人。并选举经费审查委员3人。
   第十届于1963年3月26一28日召开,会议选举19人为工会执行委员,选举经费审查委员3人。 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积极分子会议,于1964年10月10一15日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24人,列席13人。选举工会执行委员32人,并选举经费审查委员3人。选举王宪文、舒贺山为出席江西省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二届于1966年元月31日至2月2日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33人,列席14人,改选工会委员会,选举委员21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3人。
   第十三届工代会材料散失。
   第十四届于1973年6月28一30日召开,出席代表199人,选举6人为委员。
   工会主要活动 解放初期,县城组织工人纠察队,日夜巡逻,维护县城治安,并协助驻军剿匪。随后,进行清算反霸。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各行业工人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全县工人共捐款12000元。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会领导工人深入广泛地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对资改造、支援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及工业学大庆各项运动中,工会均有力地领导工人群众走在运动前列,不断作出贡献。 工会通过召开各种积代会,表彰鼓励先进分子。历年除县和地区召开的奖模大会外,出席省以上的代表有刘锦秀、周绪政、董汉民、张玉振、王贤东、张国良等。 关心群众生活,做好文体工作。1949年下半年举办工人夜校。1951年成立工人俱乐部,以后办了两个业余剧团。后几年开办职工业余学校,1978年职工参加学习人数达2069人。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机构

武宁县总工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