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丧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事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772-773
摘要: 丧事又称白喜事,指老年人去世。有厚葬、薄葬之分,有“担米埋坟,斗米也埋坟”之说。一般有如下程序:。老人将要辞世时,子女、儿媳等亲属守在其病榻旁,等候老人瞑目。报丧也称把讯,老人断气后,即派邻居向亲友报送噩耗。吊唁亲友和邻居得知噩耗后即携带香纸水礼等登门向亡人烧香行礼。法事(福事)有做一晚的,称“门搁七”,有做三天三晚的,也有做七七四十九天的,依后代贫富而定。儿子在外做官需奔丧丁忧,设庐墓守孝。辛亥革命后无庐墓之举。解放后提倡火葬,干部、中共党员带头实行。拜座、红年死后第一年春节亲友向亡灵拜年称拜座。需在年前(立春前)向亡人家属送礼品,称“拜座礼”,亡人家属需备酒菜招待来客,又称“红年”或新香。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人生礼仪 丧事

内容

丧事又称白喜事,指老年人去世。有厚葬、薄葬之分,有“担米埋坟,斗米也埋坟”之说。一般有如下程序:
  送老即送终。老人将要辞世时,子女、儿媳等亲属守在其病榻旁,等候老人瞑目。如子孙远在他乡,一时难以赶到,豪富之家常以人参汤或羚羊角“吊气”,等候其儿孙送老。一旦息气,便号天大哭,举家致哀。
   报丧也称把讯,老人断气后,即派邻居向亲友报送噩耗。
   吊唁亲友和邻居得知噩耗后即携带香纸水礼等登门向亡人烧香行礼。
  入殓旧时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是孝子赤身穿上亡人装老衣服,到塘边“请水”,将请来的清水滴在亡人的鼻子上,俗语“不到黄河心不死”即指此举,实际是验检是否假死的一个方法。嗣后,将孝子身上的衣服脱下,趁热替亡人穿上,使尸骨不寒,再装入棺材,钉上钉,称“进材”和“下钉”。人木需死后三天才进行,防止假死发生。大殓则除上述步骤外,还得请道士做法事、点架灯。男死念二十四孝,女死念十月怀胎,死者如属佛教徒,则请僧、尼或居士做“福事”,程式与道士的法事大致相同。法事(福事)有做一晚的,称“门搁七”,有做三天三晚的,也有做七七四十九天的,依后代贫富而定。解放后大殓消失。
   出殡又叫送葬。出殡时,孝子披麻戴缟,捧灵牌、持“缟素棍”(即哭丧棍)在前,棺材由8-12名丧夫抬着随后,执事人丢引路钱。扛祭幛、挽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在棺材前或棺材后,孝女、孝媳也披麻戴缟和其他亲友及邻居在棺材后面送丧。其他亲属和房族按辈份分别戴白缟、红缟和绿缟。县城在解放后一般手持白花,臂佩黑纱。旧时出殡声势较大,俗称“献杠”,要游乡里。解放后70年代前多不举行,80年代有所恢复。旧时出殡后并不马上埋葬,在野外停柩一至三年。儿子在外做官需奔丧丁忧,设庐墓守孝。乡中举为孝廉,可升官晋爵。辛亥革命后无庐墓之举。解放后,停柩消失,一般在出殡后立即埋葬。
   埋葬三天之内,子女亲属每天傍晚向墓前送灯、送火把,火把视死者享年多少缠多少节,第三天凌晨“封三”。
   佛教徒多用火葬,盛尸用木轿。解放后提倡火葬,干部、中共党员带头实行。有的用向遗体告别或追悼会的形式代替繁琐靡费的丧礼。
   满七、周年祭从死亡之日起,每过七天为一七,七个七称总七,每逢七日,子女等亲属向亡灵祭奠。死后一周年举行周年祭。
  拜座、红年死后第一年春节亲友向亡灵拜年称拜座。需在年前(立春前)向亡人家属送礼品,称“拜座礼”,亡人家属需备酒菜招待来客,又称“红年”或新香。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专题

送老
相关专题
报丧
相关专题
吊唁
相关专题
入殓
相关专题
出殡
相关专题
满七、周年祭
相关专题
拜座、红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