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J196
页数: 2
页码: 663-664
摘要: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人中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发展。湖口县在两晋期间,便有佛教传人。咸丰初年,境内历朝所建寺庙达131座,有僧侣数百。太平军攻占湖口后,寺庙仅存58座。后陆续重修41座。湖口解放初期,外地僧尼陆续返回原籍,本地僧尼纷纷还俗,寺庙则由少数僧侣看护。“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寺庙悉遭破坏,佛教几濒绝境。如凰村释永超列为统战对象。1984年被选为县政协委员至今。佛教在湖口流派,主要是净土宗和禅宗。湖口解放前,全县佛教徒众多,尤以中老年妇女为多。民国后期,湖口成立了“念佛联社”,下辖7个分会,共有会员1000多人。主要活动是在庙会期问集中诵经和拜佛。解放后,该组织自行解散。
关键词: 宗教文化 佛教

内容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人中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发展。
  湖口县在两晋期间,便有佛教传人。东晋著名高僧、净土宗创始人慧远曾在武山王朝常村建莲花寺。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沈十二(法名无相)在柘矶下五里建无相寺。唐咸通元年(公元861年)僧雪峰在上石钟山建上钟寺,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在下石钟山山麓建宝钟寺(原名下钟观音岩寺),宋嘉祐中(1056-1064年)名僧佛印在此修持o后,佛教盛衰相替,直至清朝前期,湖口境内寺庙遍布,僧侣众多,求神拜佛,香火鼎盛。咸丰初年,境内历朝所建寺庙达131座,有僧侣数百。太平军攻占湖口后,寺庙仅存58座。后陆续重修41座。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全县共有寺庙99座。辛亥革命后,佛教逐渐趋于衰败,大多数寺庙破败失修,僧侣不满百人(其中县城寺庙僧侣约20人),且大多数为外地人,来去不定。湖口解放初期,外地僧尼陆续返回原籍,本地僧尼纷纷还俗,寺庙则由少数僧侣看护。“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寺庙悉遭破坏,佛教几濒绝境。1979年以来,各地先后修复了一些寺庙,如大垅安蓬寺、城山园密庙、鞋山大姑庙、老台庙、法官庙等。僧侣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生活得到保证。如凰村释永超列为统战对象。1984年被选为县政协委员至今。
  佛教在湖口流派,主要是净土宗和禅宗。故境内僧尼常自称为禅门弟子。供奉的主要神像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地藏王、观音大士、五祖菩萨(即禅宗五世祖弘忍)。神像多为木胎塑金,仅城内石钟山大佛殿、四王庙、东岳庙、城隍庙、嵩山寺的少数大型神像为泥胎全金。
  湖口解放前,全县佛教徒众多,尤以中老年妇女为多。有些妇女信徒吃花斋、吃长斋,并经常上庙敬香拜佛。佛教活动主要形式为:“庙会”。有“释迦牟尼会”(二月初八、二月十五、四月初八、腊月初八)、“观音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地藏会”(七月二十九)、“阿弥陀佛会”(十一月十七)、“五祖会”(十月十五)等。
   民国后期,湖口成立了“念佛联社”,下辖7个分会,共有会员1000多人。主要活动是在庙会期问集中诵经和拜佛。解放后,该组织自行解散。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