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馆(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馆(站)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2
页码: 601-602
摘要: 民国二十一年,建立民众教育馆。馆址在双钟镇东门城楼亭子间。有馆员1人,年度经费为500元(法币)左右。馆内设备简陋,民国二十四年自行撤消。馆址在双钟镇世兰旅社,面积约800平方米。始称文化教育馆。1952年改名人民文化教育馆。1980年恢复文化馆原名。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按批准预算临时拨款。接着,流泗、马影、文桥、江桥、城关等区相继建立文化站(区办),实现了区区有文化站。1957年,撤销流芳文化站,重建流泗文化站(公办)。1959年至1960年各公社自办文化站均停办。1966年,流泗文化站撤销,干部及经费并人文化馆。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专业文化 文化馆

内容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民众教育馆。馆址在双钟镇东门城楼亭子间。有馆员1人,年度经费为500元(法币)左右。馆内设备简陋,民国二十四年自行撤消。
  1951年3月,建立文化馆。馆址在双钟镇世兰旅社,面积约800平方米。始称文化教育馆。1952年改名人民文化教育馆。不久又改名文化馆。1970年改称工农兵文艺工作站。1980年恢复文化馆原名。
  文化馆初建时,馆内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乒乓球室、职工业余夜校。开展了黑板报、夜光报、读报组、展览、幻灯、秧歌、腰鼓、歌咏、演唱、业余创作、棋类比赛、工农联欢等一系列群众性的文化宣传活动。1954年后,文化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全馆四分之三的干部力量,挑着文化担子,携带图书、画报、留声机、幻灯机,深入到农村广大群众中,白天与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劳动休息时及晚上,开展文化宣传和辅导工作,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馆初期,有工作人员4名,后定编为6名(其中文化站一名)。1984年增至10名。业务经费1951年为5000元,以后逐年增加,至1982年为31800元。
  1956年文化馆馆址由世兰旅社迁至石钟山。1957年迁原县法院。1960年再迁石钟山。1963年迁原胜利小学。不久仍迁原法院。1970年三迁石钟山。1979年迁招待所(石钟山下)。1984年筹建五层新馆一所,与图书馆共设此。
  1979年,为欢庆建国30周年,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展览馆”1所(馆址设今公安局)。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以建国30周年全县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内容的展览。展览馆以后迁石钟IU,与文化馆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展览馆先后举办了“红卫兵”、“李文忠”、“毛主席在江西的革命活动”、“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等专题展览。由于展览馆无固定编制,又无专项经费,便从各单位及下放干部中临时抽调人员。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按批准预算临时拨款。1978年,展览馆撤销。
  1952年,在流芳区创办了第一个文化站(公办)。接着,流泗、马影、文桥、江桥、城关等区相继建立文化站(区办),实现了区区有文化站。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除流芳外,各区文化站先后停办。1957年,撤销流芳文化站,重建流泗文化站(公办)。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全县各公社自办文化站14个。1959年至1960年各公社(除流泗外)自办文化站均停办。1966年,流泗文化站撤销,干部及经费并人文化馆。1972年,马影、张青、江桥、高桥等公社自办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不久停办。1979年至1984年全县15个乡均自办文化站,属集体性质,人员由各乡自行安排,活动经费以自筹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贴。1984年,全县乡文化站人员共17名。文化站除开展经常性阵地活动与辅导活动外,有的还开展了摄影、图书出租、工艺美术加工等有偿业务活动,以文补文,解决经费不足。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