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52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遗址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摘要: 古文化遗址青家嘴遗址位于徐埠乡象山青家嘴。西距徐埠镇0.5公里,正南约30米处有港,北面60米处为蜈蚣山脉,东面系低洼平地。遗址座落于高出港面20米的山坡台地上,面积2500余平方米。文化层深度约0.6至0.8米。遗址东建有砖瓦窑,其余大部分保存较好。属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文化。地表采集有石器、鼎足、印文陶片等。石器有石刀2件,石铲l件,鼎足4件。印文陶片分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沙灰陶3种,有云雷纹、绳纹、席纹、曲折纹、叶脉纹、弦纹、方格纹等7种纹饰。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表暴露遗物有印纹陶片等。船丘山遗址位于杭桥乡横渠口村南面山岗上,紧靠鄱阳湖滨。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物 名胜古迹

内容

古文化遗址青家嘴遗址位于徐埠乡象山青家嘴。西距徐埠镇0.5公里,正南约30米处有港,北面60米处为蜈蚣山脉,东面系低洼平地。遗址座落于高出港面20米的山坡台地上,面积2500余平方米。土质灰红色。文化层深度约0.6至0.8米。遗址东建有砖瓦窑,其余大部分保存较好。属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文化。 地表采集有石器、鼎足、印文陶片等。石器有石刀2件,石铲l件,鼎足4件。印文陶片分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沙灰陶3种,有云雷纹、绳纹、席纹、曲折纹、叶脉纹、弦纹、方格纹等7种纹饰。
  大岭上遗址位于徐埠乡象山青家嘴遗址以东约120米处。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土质红褐色。文化层约0.3米,因雨水冲刷,保存较差。地表暴露遗物有印纹陶片等。陶质有灰色硬陶和红色软陶及夹沙陶等;纹饰有绳纹、叶脉纹、云雷纹、方格纹;器形有高颈罐和颈部堆纹炊器。与青家嘴遗址处同一时期。
  船丘山遗址位于杭桥乡横渠口村南面山岗上,紧靠鄱阳湖滨。遗址东南靠野鸡垄。东南与西面有两条水港在船丘山南汇合成“人”字形,山似船头故名船丘山。遗址为山坡地,长50米,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土质灰红色。文化层堆积厚0.3至0.4米。因雨水冲刷保存较差。暴露遗物有石斧、鼎足、印纹陶片等。文化年代为商至西周。
  上边岭遗址位于杭桥乡东北1.5公里的横渠虎山西南上边岭。西北紧靠香炉山,西南面临河港。遗址长1 00米,宽50米,面积5000平方米。土质红灰色。文化层堆积约0.3至0.4米。地表暴露遗物有石斧、印纹陶片。陶片为泥质灰陶与红陶,纹饰有云雷纹、席纹、蕉叶纹、曲折纹,以云雷纹为多。该遗址与船丘山遗址相距不远,同属商周时期文化。 背后岭遗址位于三汊港乡铁炉前山村村背。南100米处有樟树林,北约1 00米处为江家山,西1 40米处有新桥沟自北往南流注鄱阳湖。遗址为山坡地,长30米,宽20米,面积600平方米。文化层深约0.5米。土质灰白色。采集标本为石斧、纹饰陶片等。遗址北端100余米处发现的旋涡纹、云雷纹两陶罐,保存完好,据考查为墓葬器物,年代在商晚至西周。
  余家墩遗址位于北炎乡余家墩东距曹文清村50米,南距红旗港20米,西距磨鹰岭120米。遗址长40米,宽40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属山坡地,灰白色土质。文化层堆积0.6米。文化层因垦荒和历年基本建设干扰严重,其中夹杂大量各个时期的陶片及碎砖瓦砾。系多代村落遗存,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期。
  .江桂岭遗址位于杭桥乡江桂岭。东距岭上亭约20米,南距坂上垅l 5米,西距张家山1 0米,北距竹林15米,西南方约100米处有港自西向东注入土塘河。遗址为山坡地,面积约21 00平方米。因雨水冲刷严重,堆积仅0.2至0.3米。采集标本多为灰陶片,纹饰有网纹、叶脉纹、席纹和方格纹。文化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时代。
  第二节城址鄡阳城址位于周溪乡泗山大屋场村以南60米湖洲上。城址西北有王家山、鹞嘴山、狮子山、座山、石虎头作天然屏障;南有城头山,山下有横港河;城北面临鄱阳湖。地势开阔平坦,面积约1平方公里。因地理变迁地势下沉,涨水季节淹没鄱阳湖中。
  城址文化层堆积有的达1至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绳纹板瓦、绳纹筒瓦,并发现有万岁瓦当、长乐未央瓦当、陶网坠和陶片等。城址南端城头山上残存有人工修筑的土城垣。城内东侧有手工业作坊区遗址。城址以北山边高地有汉墓群,墓室内用对角纹、网线纹砖砌成,并发现“永元七年三月十四日”的纪年砖。墓内出土文物有五铢钱、四乳蟠螭铜镜、铜剑、铜簇、铁簇等。
  该城址邻近鄱阳湖中心陆地,是古代交通要道,水运便利,位置重要,具良好建城条件。据史书记载,鄹阳,建县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系豫章郡18县之一,南朝宋刘裕永初二年(421年)废。历时600余年,因彭蠡湖水淹蚀,鄡阳城遂沉迹湖中。该城址对研究江西省历史及鄱阳湖地理变迁均有重要意义。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都昌县旧县城址位于北炎乡洞门口。遗址北建有村落,东面皆为田地,西南紧靠门口港,港水经徐埠、新妙等地注入郡阳湖。遗址长约600米,宽200米,面积约1 20000平方米。土质灰色。遗址因建民房,开垦田地受到破坏。在村落处发现文化层堆积达1米多,遗有筒瓦、绳纹板瓦、瓦当、滴水与莲花纹础石等物和部分隋唐陶片。
  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记载,都昌旧县在治北七十里,又名王市,今名洞门口。古城门上遗存大观楼。大观楼即在今石桥东头51米处,于民国J8年(1929年)烧毁,现仅存痕迹。都昌县治唐武德五年(622年)始设于此,至大历年间(766-779年)迁至彭蠡湖东(今县城所在地)。
  第三节窑址周官嘴窑址位于周溪乡黄湖村南。东北距张七房村500米,南距岩头坎约300米,西南紧靠周溪大港。窑坐落为紧靠鄱阳湖的陆地,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堆积面约240平方米,高3米。出土窑具有陶质碾轮、圆筒式空心垫座、轮轴帽等。经鉴定,此处为唐代古窑遗址,烧造器物有坛、缸、执壶、盘、钵、碗等数十种之多,器物釉色晶亮,有蟹壳釉、黑色釉、浅黄釉等,烧造火候很高。
  在该处附近有同样窑址多处。
  [=此处为表格(周溪窑址表)=]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