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520
颗粒名称: 卷三十二 文物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摘要: 青家嘴遗址位于徐埠乡象山青家嘴。西距徐埠镇0.5公里,正南约30米处有港,北面60米处为蜈蚣山脉,东面系低洼平地。遗址座落于高出港面20米的山坡台地上,面积2500余平方米。文化层深度约0.6至0.8米。遗址东建有砖瓦窑,其余大部分保存较好。属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文化。地表采集有石器、鼎足、印文陶片等。石器有石刀2件,石铲l件,鼎足4件。印文陶片分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沙灰陶3种,有云雷纹、绳纹、席纹、曲折纹、叶脉纹、弦纹、方格纹等7种纹饰。船丘山遗址位于杭桥乡横渠口村南面山岗上,紧靠鄱阳湖滨。遗址为山坡地,长50米,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3至0.4米。暴露遗物有石斧、鼎足、印纹陶片等。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物 名胜古迹

内容

青家嘴遗址位于徐埠乡象山青家嘴。西距徐埠镇0.5公里,正南约30米处有港,北面60米处为蜈蚣山脉,东面系低洼平地。遗址座落于高出港面20米的山坡台地上,面积2500余平方米。土质灰红色。文化层深度约0.6至0.8米。遗址东建有砖瓦窑,其余大部分保存较好。属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文化。 地表采集有石器、鼎足、印文陶片等。石器有石刀2件,石铲l件,鼎足4件。印文陶片分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沙灰陶3种,有云雷纹、绳纹、席纹、曲折纹、叶脉纹、弦纹、方格纹等7种纹饰。
  大岭上遗址位于徐埠乡象山青家嘴遗址以东约120米处。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土质红褐色。文化层约0.3米,因雨水冲刷,保存较差。地表暴露遗物有印纹陶片等。陶质有灰色硬陶和红色软陶及夹沙陶等;纹饰有绳纹、叶脉纹、云雷纹、方格纹;器形有高颈罐和颈部堆纹炊器。与青家嘴遗址处同一时期。
  船丘山遗址位于杭桥乡横渠口村南面山岗上,紧靠鄱阳湖滨。遗址东南靠野鸡垄。东南与西面有两条水港在船丘山南汇合成“人”字形,山似船头故名船丘山。遗址为山坡地,长50米,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土质灰红色。文化层堆积厚0.3至0.4米。因雨水冲刷保存较差。暴露遗物有石斧、鼎足、印纹陶片等。文化年代为商至西周。
  上边岭遗址位于杭桥乡东北1.5公里的横渠虎山西南上边岭。西北紧靠香炉山,西南面临河港。遗址长1 00米,宽50米,面积5000平方米。土质红灰色。文化层堆积约0.3至0.4米。地表暴露遗物有石斧、印纹陶片。陶片为泥质灰陶与红陶,纹饰有云雷纹、席纹、蕉叶纹、曲折纹,以云雷纹为多。该遗址与船丘山遗址相距不远,同属商周时期文化。 背后岭遗址位于三汊港乡铁炉前山村村背。南100米处有樟树林,北约1 00米处为江家山,西1 40米处有新桥沟自北往南流注鄱阳湖。遗址为山坡地,长30米,宽20米,面积600平方米。文化层深约0.5米。土质灰白色。采集标本为石斧、纹饰陶片等。遗址北端100余米处发现的旋涡纹、云雷纹两陶罐,保存完好,据考查为墓葬器物,年代在商晚至西周。
  余家墩遗址位于北炎乡余家墩东距曹文清村50米,南距红旗港20米,西距磨鹰岭120米。遗址长40米,宽40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属山坡地,灰白色土质。文化层堆积0.6米。文化层因垦荒和历年基本建设干扰严重,其中夹杂大量各个时期的陶片及碎砖瓦砾。系多代村落遗存,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期。
  .江桂岭遗址位于杭桥乡江桂岭。东距岭上亭约20米,南距坂上垅l 5米,西距张家山1 0米,北距竹林15米,西南方约100米处有港自西向东注入土塘河。遗址为山坡地,面积约21 00平方米。因雨水冲刷严重,堆积仅0.2至0.3米。采集标本多为灰陶片,纹饰有网纹、叶脉纹、席纹和方格纹。文化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时代。
  第二节城址鄡阳城址位于周溪乡泗山大屋场村以南60米湖洲上。城址西北有王家山、鹞嘴山、狮子山、座山、石虎头作天然屏障;南有城头山,山下有横港河;城北面临鄱阳湖。地势开阔平坦,面积约1平方公里。因地理变迁地势下沉,涨水季节淹没鄱阳湖中。
  城址文化层堆积有的达1至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绳纹板瓦、绳纹筒瓦,并发现有万岁瓦当、长乐未央瓦当、陶网坠和陶片等。城址南端城头山上残存有人工修筑的土城垣。城内东侧有手工业作坊区遗址。城址以北山边高地有汉墓群,墓室内用对角纹、网线纹砖砌成,并发现“永元七年三月十四日”的纪年砖。墓内出土文物有五铢钱、四乳蟠螭铜镜、铜剑、铜簇、铁簇等。
  该城址邻近鄱阳湖中心陆地,是古代交通要道,水运便利,位置重要,具良好建城条件。据史书记载,鄹阳,建县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系豫章郡18县之一,南朝宋刘裕永初二年(421年)废。历时600余年,因彭蠡湖水淹蚀,鄡阳城遂沉迹湖中。该城址对研究江西省历史及鄱阳湖地理变迁均有重要意义。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都昌县旧县城址位于北炎乡洞门口。遗址北建有村落,东面皆为田地,西南紧靠门口港,港水经徐埠、新妙等地注入郡阳湖。遗址长约600米,宽200米,面积约1 20000平方米。土质灰色。遗址因建民房,开垦田地受到破坏。在村落处发现文化层堆积达1米多,遗有筒瓦、绳纹板瓦、瓦当、滴水与莲花纹础石等物和部分隋唐陶片。
  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记载,都昌旧县在治北七十里,又名王市,今名洞门口。古城门上遗存大观楼。大观楼即在今石桥东头51米处,于民国J8年(1929年)烧毁,现仅存痕迹。都昌县治唐武德五年(622年)始设于此,至大历年间(766-779年)迁至彭蠡湖东(今县城所在地)。
  第三节窑址周官嘴窑址位于周溪乡黄湖村南。东北距张七房村500米,南距岩头坎约300米,西南紧靠周溪大港。窑坐落为紧靠鄱阳湖的陆地,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堆积面约240平方米,高3米。出土窑具有陶质碾轮、圆筒式空心垫座、轮轴帽等。经鉴定,此处为唐代古窑遗址,烧造器物有坛、缸、执壶、盘、钵、碗等数十种之多,器物釉色晶亮,有蟹壳釉、黑色釉、浅黄釉等,烧造火候很高。
  在该处附近有同样窑址多处。
  [=此处为表格(周溪窑址表)=] 第二章墓葬第一节商周墓葬观音岭墓葬位于中馆乡双桥村观音岭磨山东南50米,紧靠叶家港。系商周时期墓葬,为士坑墓。因人工开路和雨水冲刷,墓葬器物部分露出地面,有云雷纹高颈罐和席纹、绳纹红陶片等物。
  在该墓西北60米处还发现花纹砖室墓3座。此处系商周至两晋时期的墓葬区。
  第二节汉墓葬江陶村背后墓位于周溪乡江陶学校背后。东距江陶村30米,南距张家垅60米,西距虾间地约1 0米,北距江陶渠道120米。封土堆已平,砖石结构墓室未动。据调查张七房村、周官嘴、鸦宿嘴等处有同类墓葬1 4座之多,由于建房、平整土地,大都受到破坏。出土文物有箭头、铜剑、铜镜、陶缸等。
  七星墩古墓群位于汪墩乡所在地源垄村东北1.5公里的七星埂与杜家岭上,七星埂有5座,杜家岭有4座。墓群封土堆均高2.5米,直径约1 0米,墓内均未受破坏,因未开掘,墓结构不明。据分析,此处系汉代墓群。
  窖缸地古墓葬位于张岭乡东平石岳村附近。东近张岭水库上山公路,北靠梨树林,南朝张岭水库渠道。1972年,石岳村1村民在窖缸地挖砖瓦窑窝至2米处,发现此人字纹花纹砖砌墓室。出土器物有陶缸、黄釉缸、铁盖、铜镜和陶钵等。
  此外,在左里乡新湖村委会以南0.5公里处的老鹤树村,亦有古代墓葬区。
  第三节晋墓陶母墓位于县城以南3公里的石壁山下。据清同治县志记载:“石壁山东南百步许旧有陶母墓”,又记“陶侃母湛氏墓在石壁山下,传即牛眠冢,唐皇甫湜,舒元舆俱有碑铭”,陶母墓凡5处,“一在吾邑,一在抚州临川,一在饶州鄱阳,一在临江新淦,一在九江德化”,而以唐人碑铭证之自当以都昌者真。该墓封土堆尚存。
  此外,晋代墓葬还有位于苏山乡舍下徐家村西北的姜家山东晋墓葬,北炎乡洞门街平顶山东北的洞门墓葬群。
  第四节宋墓高光墓位于多宝乡罗垄马鞍山尾部东北处。坐西南朝东北。此墓原用花岗石砌成圆堆,1969年墓堆花岗石被拔走,今存长3米,高约0.5米的封土堆和墓前刻有“宋进士高光之墓”7个大字的碑石。墓内未破坏。
  彭方墓位于春桥乡新舍村北蒉湖寺南30米。墓堆原用花岗石砌成,“文革”中墓碑与花岗石均被拔掉,仅存高1米,直径3米的封土堆。彭方谥文定,据彭氏家谱记载:“勅厝都昌开国子文定公墓淳祜七年(1248年)王子死于正寝遗封士进明年戊辰二月勒葬于蒉湖里宝林山之原”。出土的其夫人刘氏墓志铭记彭方为:“中大夫新除尚书吏部侍郎兼修玉牒官兼侍讲都昌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
  陈澔墓位于北炎乡洞门村向阳水库坝北头。原墓系用麻石构成圆堆,现墓除封土堆保存外,尚存正方形花岗岩墓顶1只和清同治六年重立的青石碑l块,上刻“宋先儒经归云住先生陈子曚字可大墓”。该墓列县级保护文物。
  江万里墓位于土塘乡港东(白石山西麓,原名石沙湾)。墓址坐东北向西南,周围成椅背形,直径约8米。墓前有半圆形平坦地坪,视野开阔。墓原用紫砖石砌成,早年被破坏,墓内石廓尚存。该墓为县级保护文物。
  第五节明墓于光墓位于狮山乡斗山村上坟峦东南方500米处。东距斗山冯村约50米,西距神仙垴1 00米,南距岭上塘100米,北距庵堂100米。封土堆高1.2米,直径5米,保存尚好。墓面系青石堆砌,但大多被拔。墓碑正中刻:“明故怀远大将军之墓”,两边阴刻:“洪武四年三月已征戍将军怀远为南康府都昌县人葬归故里神岭之东”(此碑石藏于姓老屋村)。该墓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余应桂墓位于都昌镇西河道下林场,万茅山(又名二矶山)南。南距鄱阳湖1 00米。该墓坐北朝南,墓堆呈圆形,高1.5米,直径3米。原有护墓石,现不存。墓碑今存余村祖厅。该墓传为衣冠冢。
  第三章古建筑第一节祠庙老爷庙位于多宝乡龙头山首,与星子县隔河相望。旧为龙王庙,建庙久远。
  该庙基以花岗石条堆砌7米高,右侧有阶梯曲折而上,庙群总面积为600多平方米,分主庙、龙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厅、厨房6部分,附属建筑分布主庙两侧。主庙面积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宽14.2米,进深26.8米,系穿斗与架梁式混合结构,共52个立柱。庙内由上中下3部分组成,上部为正殿,中部为游楼,下部为万年台(戏台)。庙内门窗梁坊雕刻花纹并涂以丹漆。殿内有“定江王”塑像。庙的两侧墙壁嵌有石碑2块,右为“鼎建左蠡元将军庙记”,左为“加封显应元将军庙记”。正殿前有方形花岗岩石立柱,上阴刻对联,上联是“数百年庙貌重修偏颂吾王功德”,下联为“九万里威灵丕显顿平蠡水风波”。庙门平台两侧有石狮1对。庙后有朱元璋“点将台”和“插剑池”遗迹。庙左岩石上有“水面天心”摩岩石刻,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题。
  据旧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和光绪辛巳年(1881年),对此庙进行过3次维修和扩建。光绪辛巳年改称“定江王庙”,群众把王爷称老爷,故后人一直称此庙为老爷庙。民国27年(1 938年)遭日寇炸毁,民国35年由僧人在来往船商捐助下,按光绪时模样重修。1983年人民政府又进行了修缮。为省级保护文物。
  南山寺位于县城南山山顶部西南侧。北距城区1公里,坐东向西,面积1 70平方米,系穿斗式结构。寺内分3大间,中部为正殿,两侧为僧人用房,寺后东北有山岩。寺前为100平方米场地,场地前为峭壁,地势险要。寺周围被青松翠竹环抱,冬暖夏凉,景色佳妙。该寺始建于唐,初名“清隐寺”,宋扩修后更名“清隐禅院”,几经兴废,1987年县人民政府重新进行修缮。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曾撰写《清隐禅院记》(本文石刻藏南山碑廊内)。民国15年春,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都昌县第一个党小组。该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棘池寺座落于万户乡杨桥村的大岭上,始建年代不详(又传为唐代僧人善庄建)。该寺原建筑雄伟,寺顶为金字塔形。太平军入都昌时焚毁,光绪十七年(1892年)重修。系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砖木建筑,上下两幢,中有天井,规模较大。“文革”中被拆去一幢。
  信和刘氏宗祠位于化民乡信和村桂花园。坐西北朝东南,背倚公山,面对月塘,视野开阔,景色优美。
  该祠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桶扇门窗,青砖灰瓦风火山墙。分前中后3进,前为万年台,中为官厅,后为祖厅。天井两边有游楼,均可作看戏场地,可容纳近千人。旧时其姓氏祭祀等宗族仪式均在此进行。万年台进深9米,面阔14米,台下高2米,台上高6米。台面对官厅,两边飞檐翘角;台中有八卦形天蓬;台前为青石板铺成的天井。台后壁存不少戏班在此演出时的题字,可辨认的有: “道光廿一年二月十六日右江春霞班破台大吉也刘树成书”; “道光廿一年三月初一安庆府潜山县双福班禧破台”; “道光廿九年三月春霞班在此一乐也”; “咸丰三年三月廿六日景德镇德庆班一叙”。
  该祠结构造形具有明代建筑特征,万年台与游楼则是清代续建。为县级保护文物。 冯家祠堂建于清代。坐落在南峰乡南峰村东南800米处。单体建筑,坐东西向,面对酬池湖,视野开阔,硬山顶灰瓦砖墙,系穿斗与台梁式混合结构。祠面阔20米,进深总长50米,高7米,占地1000平方米。祠堂由3部分组成,一为万年台(已拆)及天井,天井两侧有楼房;二为正堂,内有用条砖砌的方柱8根,柱下础石为正方形紫石;三为祖宗牌位堂。整个祠堂设计别致,基础稳固,具有民族风格。现为南峰中学使用。
  县内部分保存的祠庙还有:阳峰乡的禅山寺,土塘乡的杨氏宗祠,汪墩乡的蒲塘庙,七角乡的北庙(北庙与蒲塘庙均祀陶侃),县城北面杨家岭的大神庙。
  第二节楼阁刘溉鼓楼在化民乡鼓楼村。坐东朝西。楼进深8米,宽8.5米。楼柱20根,分4行均匀排列,柱子下有紫色正方形础石,础石上垫有高0. 17米,宽0.25米的木垫板。楼下高2.3米,楼上高约3.5米,砖木结构,青砖瓦风火墙。歇3顶、重檐,8角微翘,窗棂明亮,气势巍峨。此楼为明代刘溉建。据传刘溉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明廷旨谕在该村建鼓楼旌表贤劳。其村亦因此得名鼓楼村。
  此楼几经沧桑,面貌今昔不尽相同,但主体变化不大,为县内唯一存世古楼阁,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第三节民居余略才住宅坐落芗溪乡声杨村西头,占地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上、中、下3进,总长24.7米。堂与堂之间均有花岗石铺的天井相连,天井均长3. 45米,宽1.05米,每个天井檐下装有镂雕精细的狮撑。天井两头均有厢房。屋内门、窗透雕精细,厢房窗下嵌有雕刻花卉的青石板6块。系清代建筑。
  该村有同样形式的雕花房屋6栋,均保存较好。
  冯宗贤住宅又称梅树园花屋,座落南峰街。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231平方米。砖木建筑,穿斗与台梁混合式结构,桶扇门窗。室内石、木雕甚多,天井两头设有雕刻狮撑支撑,8个短撑上雕有8位神仙像;2厢房窗下各安装刻有各种戏名的3块青石花板。屋内所雕之处均涂漆描金,颇具特色,保存完好。
  刘禹住宅位于徐埠乡徐埠村委会的勋而嘴村北。占地2亩,坐西北朝东南,前为门口港,后是彭垄,地势开阔平坦。分前后3进,进深22.6米,宽12米,高8米。建于清乾隆年间。
  该宅由砖木石建筑。墙基上砌起1米多高的花岗石斗墙,再在其上砌砖墙.4面墙头成一平面,外看尤如一四方大印。屋内前后两天井,俱用花岗石铺垫,全屋雨水均从两天井流出,名日“四水归堂”。全屋落地柱子56根,计8个房间。大门头上有鱼形斗拱和人像撑,构成小巧玲珑的翘角门楼。
  第四节桥梁马涧桥在鸣山乡马涧村西南200米处,横跨马涧港上,纵贯南北大路,为占时通往饶州要道。系元代县人李善庆所建。该桥为石质单孔拱桥。桥上原建有歇山顶、重檐亭屋。飞檐翘角,画栋雕梁,作寺庙使用,具有古代建筑艺术价值,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烧毁,战争胜利后重修成一层梁式结构亭屋,共5间,全长l8米,宽5.3米,高4.3米。为县内唯一保存的桥亭合造古代建筑。建国后民政部门多次拨款维修。为县级保护文物。
  徐埠大桥位于穿徐埠镇而过的徐埠河上。用花岗条石砌成,六墩七孔;桥墩高约1 0米,呈船状形;每孔铺架花岗石桥梁5根,桥面两侧有见方34公分宽的花岗石栏杆。桥长4 4米,宽2米,高10.4米。大桥东西走向,将徐埠镇上下街连成一体。桥下流水自东北往西南,经新妙湖注入鄱阳湖。未筑新妙大坝前,鄱阳湖船只可直达大桥头,系县内重要水运码头之一。为适应日益繁忙的运输需要,以减轻该桥负担,1968年在该桥以西1 00米处增建一座拱形公路桥。
  大桥为清代所建,虽多次遭洪水冲袭,现仍保持了原貌。为县级保护文物。
  此外,全县现存的较有名气的桥梁有:阳峰大桥港桥,土塘十八高桥,大沙的大沙桥,汪墩的汪墩桥,三汊港的三汊港桥,左里傅家桥,新妙石嘴桥等。
  第四章石刻·碑碣第一节石刻野老泉石刻野老泉坐落南山西南大岩石处,岩石上刻“野老泉”3字,系宋苏东坡手迹。字距岩下泉井1.2米,字大43厘米,丰满刚健。
  据清同治县志记载,“野老泉”之大岩石原名“野老岩”。相传汉时有一老人隐居岩下,一次汉武帝南巡,狩猎经彭蠡,欲请出老人,其辞不出,此岩故名。宋苏东坡去筠州省弟,过都昌游南山,见岩缝中涌泉水,清澈甘甜,长年不干,甚爱之,遂手书“野老泉”3字于岩壁,此后该处便称“野老泉”。1983年政府在此建亭予以保护。
  北庙龙柱北庙祀陶侃,原为陶恒公庙(陶恒公即陶侃谥号),座落于七角乡细桥村近新妙湖处,始建年代不明。据庙记载,曾,在元代至正年间重修,后因湖水冲刷倒塌。此柱系原庙遗物。民国11年(1 922年)重修北庙时,将其从湖中捞出,搬至现在的庙内重作庙柱。
  此龙柱共2根,为都昌大型石雕之一。高3. 22米,直径0.6米。柱上浮雕蟠龙盘腾,下部浮雕海水浪花;柱下础石上部呈圆形,刻莲花纹,下为0. 77米方形。龙柱浑厚、高大,造型生动,已定为保护文物。
  戴凤翔进士碑石雕原系苏山乡马鞍岛下戴村明代戴风翔进士牌坊饰物。石狮1对,为石灰石圆雕,雕刻工整,造型生动:雄狮朝左,脚踏花球;雌狮向右,抚摸幼狮,幼狮戏球,高1.6米,座高0.6米,宽0. 55米。石象1对,石灰石圆雕,两象各立于束腰方形座上,通高1.6米,宽0. 55米。此进士牌坊在“文革”中推倒,上述石雕于1983年搬至南山。
  周鸡寺马槽系西源乡周鸡寺遗物,今存西源乡源垄村。共2只,槽长2.3米,宽0.6米,高0.5米,槽沿口厚0.1米,用花岗石雕凿而成。为古代养马喂食用具。
  黄开印石执子系清代武进士黄开印练武用物,用花岗石雕凿而成。呈长方形,侧面相对凿有凹下去的把手。大者长0. 68米,宽0. 24米,高0.38米,重约140公斤。
  第二节碑碣苏东坡诗碑青石板刻制。长1. 35米,宽0.6米,厚3厘米。字大10厘米,为正楷书写,阴刻。诗题《过都昌》,诗文日“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落款“眉山苏轼书”。
  据史载,宋元丰七年(1 084年),苏东坡由黄州移置汝州时,经九江往筠州与弟苏辙晤别,乘船过左蠡绕道游都昌南山,并题绝句诗《过都昌》一首,邑人刻于石。该碑原嵌在旧县署门口墙壁,后人将其移至南山寺墙上。南山寺倒塌,此碑裂成3块。藏县博物馆。 1983年修复南山寺时,按原碑复制一块置碑廊内供人观赏。
  江万里梓里碑原坐落化民乡石牛岭亭子内,1983年迁至南山碑廊内。长2.3米,宽l米,厚4厘米。系青石质。正楷阴刻,字体清秀刚劲,碑上方篆刻“宋丞相江公梓里碑记”。正文由会稽进士南康府知府叶云初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碑,后由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士、都昌县知县陈煦于清嘉庆十六年(1836年)重立碑石。
  都昌建城记石碑 1 987年6月21日,旧县署地(今为县人武部)出土“鼎建县城记”石碑一块,长2米,宽1. 25米,厚0.75米。周围刻有0.8米莲花缠枝花边。全碑正文共645字,直排,正书,阴刻。正文前为“赐进士第内国史院编修、进贤大畴万浩撰文;乡进士’奉直大夫任湖广均州、邑人邵仍书丹;乡进士奉训大夫任国子监助教、邑人陈中烈篆额。”落款为“明嘉靖四十二年秋月吉旦署县事本府通判梁典县承柴大吉。主薄陈廷南、典史周天挺同立”。
  该碑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所刻,对研究明史、都昌建城史都有重要意义。现藏县博物馆。
  汇东文翰石碑今藏张岭乡谢相村谢正喜家。相传碑中“汇东文翰”4字系明崇祯皇帝手迹,赐给余二矶(余应桂)的先生谢燕的,谢燕将其刻碑安装在本家门楼上。碑长1. 74米,宽0. 76米,厚3厘米,字边长0.26米。青石质,楷书阴刻“汇东文翰”4字,周围刻以花卉图案边,左下角损坏。
  第五章馆藏文物第一节器物石器石斧6件:杭桥乡横渠口村船丘山发现的1件,通体磨制,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5厘米,厚2厘米。该乡横渠虎山西南的上边岭发现1件,用灰岩通体磨制,单边刃,风化严重。三汊港乡铁炉前山村背后岭发现2件,形状大小不一,均用沙岩通体磨制。中馆乡港西甘家垅门口发现l件,长15.5厘米,宽7厘米,双刃,下部磨制较好,上部就原形略加修正。大沙乡大屋余家门口发现l件,为砂岩磨制。
  石砗2件:徐埠乡莲花村小学门口塘边发现1件,长1 5厘米,宽4.5厘米,呈长方形,刃部残缺,通体磨制。中馆乡南塘冯碧村门山坡上发现1件,仅剩刃部,系用黑砂岩磨制而成。
  石铲2件:均在徐埠象山青家嘴遗址发现。一件长残缺,宽7.6厘米,厚1.2厘米,距顶部4厘米处有一直径2厘米的对钻孔,用黑砂岩通体磨制;另一件长残缺,宽5.5厘米,厚0.5厘米,钻有0.7厘米圆孔,通体磨制精细。
  石刀1件:在徐埠乡韩田村少岗岭发现,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l厘米,双边刃,通体磨制。
  陶器陶罐4件:商周时代印纹陶罐2件,1979年冬在三汊港乡铁炉江家山村北端山坡地出土,出土地点东侧100米处为背后岭遗址。两罐均系泥质灰陶,陶片呈红色。陶罐1为侈口,鼓腹,圆底,双耳,高19.5厘米,口径11.5厘米,最大腹径在下部为18厘米,底略平,肩以下饰云雷纹。陶罐2为直口,口沿外翻,球形腹,圜底,双耳(残),高15.5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7厘米,肩以下饰漩涡纹。另汉代陶罐2件。一为4系陶罐,泥质灰色硬陶,口微侈,鼓腹,平底,方格纹,褐色釉,高21.6厘米,腹径25厘米,口径1 4厘米。二为双系陶罐,直口,球形腹,方格纹,褐色釉,高21.6厘米,腹径22厘米,口径12.4厘米,口沿高3.2厘米,底径12.3厘米。
  陶壶3件:内汉代2系长颈陶壶2件,周溪乡泗山鄹阳城址出土。长筒形颈,下为球形腹,壶残高29厘米,腹径26.5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17厘米,两肩对称有兽面衔环系,腹上部有双弦纹5道,下饰方格纹,黄褐色釉。另汉代长颈盘口壶1件,芗溪乡马垄出土。长颈盘形口,鼓腹,腹上部有双耳,高26厘米,腹径18.2厘米,口径11.9厘米,颈长6厘米,饰方格纹。
  陶钵1件:系东汉陶器,铅釉陶,外折唇,小平底,高7.2厘米,口径l5厘米,底径5.4厘米,翠绿色,釉透明。
  陶坛1件:系汉代陶器,周溪乡泗山鄡阳城址出土。短颈平底,最大腹径在上部,肩有弦纹三道,面饰方格纹,口径20厘米,高34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6.5厘米。
  瓷器青瓷19件,多为唐代遗存,主要为碗、壶、缸、钵等。其中唐代长颈壶1件,左里新建岭出土,盘口,长颈,肩部6系,豉腹,平底,通体浅黄釉,高36厘米,腹径20厘米,口径15厘米(口破少许),颈长40厘米。唐代瓜棱罐1件,和合乡出土,直口,短颈,腹圆筒形,微鼓,有瓜棱,肩有双耳,平底,通体黄釉,高21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16.4厘米。
  青白瓷7件:多为宋代遗存。内多宝乡出土香薰1件,器成球形,盖镂空,成水草纹饰,盖与器子母口相合。南峰乡出土虎座鞋形瓷枕1只,枕面成马鞍形,枕座雕塑蹲踞坐虎,睁目怒齿,饰黄釉,开细片,造型别致,长16.5厘米,宽9.5厘米,前高1 0厘米(该瓷枕今藏省博物馆。本章内文物未注明藏址的均为县博物馆所存)。
  青花瓷7件:多系清代遗存。内青花大瓶1件,喇叭口,长颈,深腹,饰凤凰花鸟画,描绘细致,刻画生动,高80厘米,颈长25厘米,口径30厘米,腹颈33厘米,底径23厘米。青花将军坛(缺盖)1件,直口,鼓腹,肩有兽头形4系,腹饰双龙抢宝图,下为海水,高48厘米,腹径34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30厘米。
  其它色瓷9件,均为清代瓷瓶,有果绿雕花瓶、瓜棱葫芦瓶、冰裂纹衔环双耳瓶、长颈黄釉瓶、均红长颈瓶、铁古泥秋纹瓶、窑兰莲花瓶、彩绘人物双耳瓶及祭兰描金双耳瓶等。
  内彩绘人物双耳瓶为长颈,喇叭口,深腹,器身粉彩绘制养蚕、采桑、染色、织布、成衣全过程,通高45厘米,口径1 7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18厘米。祭兰描金双耳瓶为长颈,6棱,器体呈扁形,器上以金色书写《滕王阁序》全文,釉色莹亮,造型别致,高51厘米,腹宽26厘米,口宽22厘米。
  铜器铜甄1件,商代文物,1974年3月在大港乡云山村乌龙山东麓小山岗上出土。通高48厘米,口径25厘米,口沿壁厚,两耳直立,素面,饰弦纹,上腹深,腰紧束。同出土的还有铜礴4件,铜斧5件,除一铜斧断残,其余均存较好(藏省博物馆)。
  铜像12件:均为佛像。其中初唐鎏金铜佛像一组11件,1 977年在双桥乡翻车岭双龙颈地下0.4米处发现,最大的高11.5厘米,最小的高5厘米,内有单身佛像、单身菩萨像、力士像等,造像制作均采用先浇铸,后凿刻,再鎏金的方法,造像下安接榫,最后组成整体。另宋代铜佛像l件,面方圆,圆领服,手持无畏与愿印,结跏跌坐覆莲台上,高19厘米。
  铜镜4面:汉、唐镜各2。其中唐镜色黝黑,光泽照人,花纹雕刻工整细致,直径一为15厘米,一为1 1厘米。
  铜釜1件:系汉代敛口釜,宽沿,球腹,圜底,内外壁均锈蚀成绿色,通高11厘米,口径13.2厘米,腹径14.5厘米。
  句甄1件:春秋时期文物,大树乡出土。青铜质,口沿、下端有加厚箍边,下部有工字形凸纹和乳灯,长1 2厘米,径宽8厘米,柄筒径2.5厘米。
  铜香炉1件:高7厘米;口径1 4厘米,口沿有双耳;锥形足3只,底部铸有“大明宣德五年监冒工部官臣吴帮佐造”1 6个方印形字。
  此外,县博物馆有青铜剑、铜盘、铜耳杯各l件;汉至清代铜钱3112枚,其中金代以前不同年号钱45种共1 51式,宋代对钱28种。
  玉器玉板J件:清代文物,圆筒形,长2.5厘米,直径3厘米,筒厚0.6厘米。玉镯1件:清代文物,外刻双龙抢宝,直径7.5厘米。玉饰1件:清代文物,圆形,镂空刻有花纹和人物,直径5厘米。玉带钩l件:带钩镂空刻成龙形,长8厘米。玛瑙人片2件,均长3.5厘米,一为寿星,一为童孩。
  铁器铁镳斗1件:敛口,宽沿外撇,圜底3足,有长柄,柄端作兽头形,高1 1厘米,口径13.5厘米,柄长12厘米,足高9厘米。铁鼎l件:敛口,宽沿外侈,有3足,竖耳(残),高16厘米,口径18厘米,脚高1 0厘米,腹径15厘米。
  县博物馆还藏有竹狮1对,各长20厘米,高19厘米。均系竹兜制成,假根须作狮毛,依势雕刻,造型生动,用材精巧。
  第二节字画中堂对联长1. 76米,宽0.44米。上联为“当其酒力醒茶烟歇”,下联书“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楷书,结构严谨端庄,凝重浑厚。该对联为清末县人石云星手书。
  解缙书中堂明解缙(1369-1415).字大绅,洪武进士,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中堂长2. 17米,宽0.6米,上草书“山自丛丛水自深,焦桐湾出伯牙心。钟期去后今千载,谁复人间是尝音”,落款“解缙”。字体挺健锋利,流畅轻松。
  ‘ 四条字屏长1. 06米,宽0.26米,书“前赤壁赋”前段,行草,字体俊俏,书写流畅。作者刘铎。
  雪山寒江图立轴绢本,高1.1米,宽0. 55米,画面重峦迭嶂,白雪皑皑,林泉溪谷,曲径通幽,具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品特色,耐人寻味。整个画面为茶褐色,画右上角有元祜四年八月二日苏轼题跋,画左下方书“王维”二字,画上下左右共盖大小印章40余颗。经专家鉴定,系清代画院仿制,但仍有较高文物价值。
  花鸟立轴绢本,工笔重彩,高1.1 5米,宽0. 56米,画面礁石突于溪边,溪水弯曲流过,石岩间缀以花草,两个黄鹂偎依于花枝上,溪边草地上两斑鸠在觅食。画面布局合理,形象准确,刻画细致,颇有生趣。画右上角书有“雍正元年秋八月既望南沙蒋廷锡制”15字。
  山水立辑绢本,高1.5米,宽0.4米,画面远山耸峙,峭石嶙峋,深谷幽岩,虚实相生,松涛竹韵,雅致宜人。画右上角书“玉升明用意作寒林修竹远山自题云笔力不在郭熙之下于树石间写丛竹乃自肺腑中泳出不可以笔墨畦径观也△白百溪外史恽寿平在高云阁题”等数十字。
  八高僧故事图长手卷绢本,每副高0. 25米,宽0.63米,共8副。每副叙述一个故事,故事后并附有后人行书对题的故事图解。该画人物面部描绘细腻,衣履卒笔草草,融工正豪放于一炉。标名作者为南宋画院侍诏(画师)梁楷。实为清代画院复制品。
  人物山水图清王翠所作。画面长0. 72米,宽0.4米,笔法工整,描绘细腻。 大降甘霖图画面长0. 73米,宽0.4米,写意画。清末县人余炳熙(多宝乡人)所作。
  此外,县博物馆还藏有余炳熙的双鹰图、猴图,朱英的鹦鹉图,王云的猫图等。
  第三节图书精注正文章轨范宋谢枋得批撰,明李廷机评训,由日本鸿斋石川英补注,日公荣堂藏板,刊刻年代不详。半页11行,行22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书长230毫米,宽157毫米。全书2册4卷,县图书馆藏1册3至4卷。文中主要评注宋代文人苏东坡、苏老泉、欧阳修的文章。书中全为正楷汉字,版本、纸张均不逊于中国同时代刊刻本。
  朱氏谈奇编者、出版者不详。半页9行,行1 8字,白口元鱼尾,周单边,书长235毫米,宽160毫米。全书上、中、下3卷,县图书馆藏卷中1册。文中记载孔庙建筑、器物等。日文版本。
  周会魁删定四书大全明胡广等撰,明宣德二年刻本。半页22行,行20字,上白口下黑口,周双边。书长253毫米,宽1 56毫米,字体楷书。全书36卷,县图书馆藏第1卷。 欧阳文忠公全集宋欧阳修撰,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刻本。半页9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书长298毫米,宽1 95毫米。全集153卷,县图书馆藏96卷(23- 37卷、40-55卷、62-90卷、99-130卷、115-133卷、144-149卷、150-153卷)。
  山海经图清仁和吴志伊撰,清康熙六年(1667年)文奎堂刻本。半页9行,行22字,白口单边,书长1 55毫米,宽115毫米。该书内分5卷,对《山海经》一书记载的神话传说中人物进行画像。图中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对理解原文有参考价值。藏县图书馆。
  清康熙版补刻本都昌县志吴帮宪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 686年)康烈主修、徐孟琛撰写的《都昌县志》为基础翻刻修补,即康熙三十三年(1 694年)的补刻本。半页9行,行21字,单尾单栏,线装本,书长265毫米,宽160毫米。县图书馆藏卷5、卷6、卷8等3册,卷5记典礼,卷6志秩官,卷8为艺文。
  读书堂彩衣全集清康熙年间河阳人赵士麟著,其子赵宸黼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本。半页10行,行l9字,白口单鱼尾,周双栏,书长260毫米,宽170毫米。该书为赵士麟讲学、治政著文与诗、赋、书信、文论等的辑录,较能反映其治学经世思想,并能从中窥见当时江浙一带社会风貌。全集8册46卷,县图书馆存9至21卷、25至42卷。
  四书朱子大全精言清周大璋编辑,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刻本。半页18行,行23字,白口单鱼尾,周单栏,书长262毫米,宽165毫米。全书4卷,县图书馆存大学1至3卷。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周大璋序。
  庐山志清星子知县毛德琦(鄞县人)撰修,康熙五十九年(1 720年)顺德堂刻本。卷首1册,半页9行,行21字,白口单鱼尾,中单栏,书长260毫米,宽170毫米。该卷为星野卷,对考证九江、庐山历史、地理与古迹有参考价值,现存县图书馆。版本好,存世少,已被省鉴定为都昌馆藏善本,列入中国善本书目。
  西汉文选清储欣评选,雍正元年(1723年)受祉堂刻本。半页8行,行25字,白口,周单边,书长230毫米,宽1 30毫米。全书d卷,县图书馆存l册l至2卷。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撰,清乾隆二年(1737年)刻本。半页7行,行12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书长230毫米,宽1 60毫米。全书8卷,县图书馆存1册7至8卷。
  孔氏家语魏王肃注,清乾隆九年(1744年)汲古阁刻本。半页9行,行17字,白口周单边,书长236毫米,宽1 64毫米。全书10卷,县图书馆存l册l至5卷。
  御篆周易折中易书。清李光地等撰,乾隆年间刻本。半页1 1行,行22字,白口单鱼尾,周双栏,书长256毫米,宽173毫米。全书22卷,县图书馆存卷首、l至2、10至11计5卷。1979年6月市图书馆鉴定为县善本书籍。
  钦定周官义疏清允禄等撰,乾隆十九年(1754年)刻本。半页8行,行22字,白口,周双栏,书长274毫米,宽1 71毫米。全书48卷,县图书馆存卷首1册。
  镜花缘绣像清刻本。书长180毫米,宽115毫米,白口单鱼尾,周双边。该画册对清李汝珍长篇小说《镜花缘》中人物部分绣像,l页l画(人),刻画精美,有一定艺术特色。存县图书馆。
  御篆性理精义十二卷律吕新书,蔡元定作,清刻本。半页8行,行22字,白口单鱼尾,周双边,书长258毫米,宽1 70毫米。此为儒家教科书,1979年6月市图书馆鉴定为县善本书。县图书馆存1册6、7卷。
  御选唐宋诗醇清孙嘉淦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刊,聚秀堂藏板。半页9行,行l9字,白口单鱼尾,周单边,书长175毫米,宽11 2毫米。该书选录唐李白、白居易、韩愈、宋苏轼、陆游等大家诗,并有总评与篇后评语。有目录2卷,正文31卷,县图书馆存卷首目录2卷。
  新订崇正辟谬永吉通书十四卷清汝水李奉来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明经堂藏板。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周单边,书长250亳米,宽153毫米,楷书。属术数书,载相宅相基,看风水算日子之术。县图书馆存l册3卷。
  重订五经类编二十七卷清娄东周章成(世樟)编,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刻本。半页8行,行20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版心下,书长240毫米,宽155毫米。县图书馆存1册第1卷。全书分君道、治道、官利、地理、物产等27类,该存卷有君德、圣学、法天、法祖、爱民、纳谏、察举、赏罚、诏令等内容。
  罗经解三卷相宅祠墓书。清吴天洪评定,乾隆五十年(1785年)会文堂刻本,乾隆乙巳春重刻。半页9行,行24字,白口,周单边,书长248毫米,宽160毫米。县图书馆藏其1卷。
  孝经笺注名论清锡山张秋绍撰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新镌,就正堂梓行。半页14行,行29字,白口无尾,周双栏,书长258毫米,宽165毫米,版本较好。县图书馆藏全册(册中缺第17章)。
  新锓应试唐诗浅说灵通解二卷总集名。清任福祐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万卷楼刻本。半页8行,行24字,小字双行24字,白口,周单边。书长245毫米,宽1 36毫米。藏县图书馆。
  朱钦山千金谱词谱。王阮亭秘本,清朱燮增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治怒斋刻本。半页9行,行21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上下单边,书长270毫米,宽1 55毫米。卷首有王有光序。全书39卷,县图书馆存1至8、23至25卷。
  昭明文选注疏解清顾施祯辑,嘉庆一十四年(1819年)刻本。半页8行,行22字,白口双鱼尾,周双栏,书长175毫米,宽105毫米。该书系取材于唐李善注释的《昭明文选》汇辑而成,共39卷,县图书馆存19卷赋的部分。
  尔雅注疏《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本书为晋郭珏注,宋邢禺疏,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刻本,4册1l卷。半页1 0行,行23字,白口双鱼尾,书长240毫米,宽150毫米。藏县图书馆。
  佩文韵府清代刻本,张玉书等编。白口双鱼尾,周单栏,书长240毫米,宽150毫米。是人们摘取词藻查找典故的工具书,共21 2卷。县图书馆收藏了该书的l至98卷,计103册。
  周易版本年代不详。书长240毫米,宽160毫米。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全书12卷,县博物馆藏1至7卷计3册。
  浙游草清县人刘梦莲著,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半页9行,行20字,白口双鱼尾,周单栏,书长210毫米,宽130毫米。本诗集为作者访游浙地山水、古迹所作,2卷l册,藏县图书馆。
  历代地理沿草图清马征麟著,同治十一年(1 872年)石印本,1卷1册。书长195毫米,宽125毫米。本书收集先秦至明代各朝的地理沿革图,其中部分沿革图并加文字说明,版本较早,对研究历代地理沿革有一定参考价值。藏县图书馆。
  江西庐山小志清蔡小霞撰修,清末刻本。半页8行,行22字,白口双鱼尾,上下双栏,左右不一,书长260毫米,宽1 55毫米。本书收集了历代名人访游庐山所作之诗,存世较少。县图书馆藏卷1 4、1 5、16,计1册。
  第四节布告前玖圣粮刘晓谕粮户早完国课布告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三月十七日(1 855年5月2日)太平天国政权颁发的征粮布告。布告为毛边纸,长1. 26米,宽0.57米,除折叠处被烟熏成褐色并有残破处,其余部分保存尚好。文字系墨书,朱色断句。布告正文为“晓谕粮户早完国课以应军需”(见附录卷)。布告于“右谕通知”4字正上方盖一朱印,印表面又用朱笔书一“遵”字;下方用朱笔画一大钩。印长14厘米,宽7厘米,四周为盘龙纹,中刻“太平天国……圣粮”数字,中间约5、6字模糊不清,被印上朱笔所书“遵”字覆盖。
  该布告于1975年7月在阳峰乡屏峰村1油榨房中的1根木柱裂缝中发现。文中地名“三汊港”是附近一个较大农村集镇,距布告发现地点约5公里。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前期的经济政策和阶级关系,特别是太平天国北伐西征战略进攻时期军事、经济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布告现藏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
  都昌县农民协会通令民国16年(1927年14月由县农民协会常委刘汉才(即刘肩三)、陆方奇、戴希广联名签署颁发。布告为毛边纸,长37厘米,宽25厘米,油印,竖式行文,保存较好。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闽浙赣分团第4分队来都昌苏区慰问,在汪墩乡征集,现藏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